最近在我朋友圈裏反覆刷屏的,不是迪士尼發售聖誕限量公仔、不是西城男孩線上演唱會、甚至不是絕望前妻對「優質偶像」的控訴,而是一張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清單。
這張清單的真實性尚待商榷,但不妨礙每個打工人看得忍不住心中一抖:曾經,這張單子上的每一家企業都固若金湯。一張offer扔出來,動不動年薪百萬,只要能上船就幾乎登上了階層躍升的傳送帶,不出差錯和意外,總會在其中有一個較為光明的前程——但眼前,傳送帶瞬間收窄,站在邊緣的人眼看着要撲簌簌往下落,或者,有人已經落下來了。
假如光看新聞,被裁掉的人只是面目模糊的統計數據,許許多多,不過湊成一個百分位。但這些數字的背後,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也許是奮鬥了很久才能站到這裏的小鎮做題家,剛剛買下月供兩萬的房子;也許是一個單身的成年女子,好不容易才獲得健康的財務和自洽的生活;也許是在父母親友眼中優秀而成功的中年人,掙着普通人仰望的年薪,卻只有他自己知道內心的焦灼……
不要譏笑成年人的焦慮與恐懼,因為一旦失去,代價真的太大。
如果你讀過Alissa Quart寫的《夾縫生存》,便能體會當今中產與中年的苦楚。
這本調查報告,白描了美國中產階級越來越岌岌可危的人生——它之所以特別嚇人,是因為讀着讀着你會恍惚:這寫的是誰?不會是我們自己吧?
因為生孩子、帶孩子,許多高知女性不得不從高薪高職卻也高壓的行業中退出,未來重返職場機會渺茫。如果家裏還不能缺少這份薪水,這些被迫成為全職太太的女性最後只能去做一些繁重的、沒有保障的、收入不穩定的零工,補貼孩子和家用。
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經歷過行業風雨的新聞記者、編輯、教師、傳統行業工程師、甚至律師,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但是一生也都債務纏身。先是學生貸款,然後是各種卡債、醫療債務、房租、水電、孩子興趣班或是專業課的費用。即使擁有一份看似體面的工作,仍然需要在40歲、50歲後靠開網約車、送外賣補貼生計,這樣才能繼續支付子女學費,維持生活水準。
做學術研究竟然已經成為貧困行業。因為如果不能拿到僅剩10%概率的終身教職,只能做剩下那90%的兼職教授的話,一路讀完碩士博士、在學校里體面教書的你,很可能一年掙的錢還不夠吃飯,需要靠政府扶貧發放的食品券給你的孩子換東西吃。
如果說過去中產階級的焦慮還有點兒像不知人間疾苦、內心永遠無法饜足的嬌嗔,那麼時至今日,這些焦灼已經是赤裸裸的生存困境了。
以上,幾乎也是我們許多人當下的生活吧。
房貸、車貸、孩子的學雜費、老人的養老費,是每天一睜眼就要花出去的錢。除此之外,個人的合理欲望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完全摒棄。好一點兒的餐廳、舒服一點兒的旅行、換季需要添置的衣物……一切的一切,都維繫在中年人說不定就被打翻的職業生涯上。
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畏懼體檢,情不自禁一拖再拖。看到諸如大廠裁員清單、知名連鎖輕食餐廳倒閉新聞、未來大環境預測及應對建議,會忍不住輕嘆一聲轉發到朋友圈裏。
其實未必和這些行業有所關聯,也實在不會過多置喙,但看到這樣的轉發,所有中年人都明白:這是物傷其類的哀嘆與同情。
而二、三十歲的人則活在另一種類型的夾縫裏。
表面上年輕人擁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但實際上,在如此快速變化的時代,普通人認知中有用的東西都在逐漸失效。比如,填報志願選專業,當所有人都覺得「金融」「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是好專業的時候,這些專業對應的行業,早已人滿為患、甚至開始衰退。
殘酷的事實是:如果沒有原生家庭的幫助,或者擁有某種天賦異稟的幸運(美貌、能力、哪怕是運氣),當代年輕人即使拼命奔跑,也仍然會被留在原地,最終什麼也不能改變。
不是因為不夠好,就只是因為,形勢又不一樣了。就像《夾縫生存》說的,「普通的年輕人的確獲得了過去無法獲得的機會。然而事實上,這些機會一旦由他們獲得,就變得幾乎毫無意義了。因為體制升級了,重要而有價值的領域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最近請我曾經的同事吃飯,因為她說她需要一點安慰。其實她是一個十分能幹的姑娘,當初大家一起深陷在雜誌社接連倒閉的困境裏,許多同行(包括我)最後只能做自由撰稿人在家靈活就業,而她憑藉鬥志和能力,跳槽三次,實現轉行,進入了人人都羨慕的大廠。朋友圈裏都是她風風火火的工作圖片,看上去又美又颯,充滿幹勁,每條都有老同事給她點讚。
而她如今糾結的點在於,她已經32歲了,很快就要抵達35歲線。最終進入的這家大廠,是出了名的辛苦和殘酷。天天加班,累死累活,但很久沒有晉升了,將來恐怕會變得很危險;紙面收入聽上去很多,扣掉房租房貸,自己的各種開銷,其實剩不了太多;前些年父母催着她買房,聽信了當年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京津冀大首都圈」,一家人傾盡所有把房子買到了天津,今年天津的房價還跌得心驚肉跳。
想到馬上就要過年,父母肯定會關切她的工作、她的房價、她的存款、她什麼時候結婚……她就沮喪得快要瘋掉。曾經拼命考上985,過五關斬六將去了大有名氣的公司,每一天都在努力,但是隨便刷一刷小紅書,別人唾手可得的生活,對自己為什麼顯得那麼艱難?
除了一杯酒、一餐飯、一些傾聽的時間,我無法真的安慰到她。那些「將來會更好」的話空洞蒼白,聰明如她並不需要;但我理解她,她並沒有希冀誰能替她負擔人生,跟朋友見過面,抱怨一番之後,她也還會像之前那樣,精力滿滿地繼續生活下去。
此時此刻,她只是想要停下來,得到一些溫暖。
是啊,又快要過年了。
到了年底,所有人的夾縫都變得更小了。工作的、家庭的全都是。到了為這一年蓋棺定論的時候,工作的事情需要有一個結果,你要回老家或者父母要過來,伴侶、孩子、親友……人人都對你有期待、有要求。一年過去,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有一個階段性的交代——這真不是甜蜜的負擔,是需要鼓足勇氣去過的難關。
對於渺小的個體來說,群體性的問題是無解的。寫出社會調查報告的作者能看到問題,也試圖提出建議,但這些建議不過是空中樓閣;輿論的反覆呼籲會引起公眾重視,但任何社會問題的解決都必然道阻且長,餘生不一定能等到。
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要為此責怪自己,不要覺得是自己沒用。《夾縫生存》的引言,第一句話便是:「感到捉襟見肘、焦慮恐慌,並不全是你個人的問題。」
很喜歡寫了《人間值得》三部曲的中村恆子。寫出這幾本書的人,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奶奶,身高只有148厘米,體重只有80斤,歷經社會從戰亂、貧瘠、繁盛、泡沫到萎縮的動盪巨變,有過幸福也有過不幸,直到90歲還保持着每周工作4天的勤勉——她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狀態:不是成功,而是從容。
書中有一些人生體會十分對症下藥,能切實開解夾縫中的我們——
「為了錢而工作,我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這個觀點,在《夾縫生存》和《人間值得》裏,隔空達成了一致。「做你熱愛的事情」、「只為追逐夢想而生」……這些看上去美好、正確的詞彙,實際上反而阻礙了我們自己。它們的潛台詞如下:雖然掙得少,但因為是喜歡的事,所以不能要求更多;眼前的工作太乏味了,雖然能掙錢,但我應該說走就走去追逐夢想;不好意思做初級的、不光鮮的工作。
見慣人生真相的老奶奶說出了樸素的道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錢。能掙到充裕的錢就是好工作。能掙到充裕的錢並讓你立足安穩、有時間和空間慢慢思考人生價值的,是最好的工作。
想明白這件事,我們可以因此分辨清楚:你真的不必一定要喜歡工作,工作只是為了有能力負擔自己的人生;一份工作只要是道德的,便是可以做的;儘可能做事永遠比瞎想強;當然,如果一份工作讓你一直做出巨大犧牲又沒有給你滿意的補償,請毫不猶豫地離開,你並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支柱,你只是需要換個地方掙錢。
總之,不要輕易放棄現在的工作。不是工作本身帶來幸福,而是穩定的收入在經濟下行周期里會變得尤其重要。
即使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各種暴躁焦慮的情緒化言論,即使許多人都在展示毫不費力的優渥生活,但只要手上這份工作能穩定為你帶來收入,請珍惜它,並努力做好。
上班這件事,一點兒都不酷,卻是維持人生向好最堅實的基石。
「為什麼必須要幸福(優秀、成功、比別人強)?不這樣想的話才會幸福,放下人生多餘的行囊。」
年輕的時候,將欲望作為動力,努力奮鬥當然是好事。但隨着年紀漸長,亦應該有這個智慧: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不要誇張幸福和成功的價值,不要以為自己努力了或者曾經輝煌過,就一定會得到固定的回報。
很多時候,不是真的不夠,而是跟人在比。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要有一顆不懼怕孤獨的心。」
是的,我們擁有親密關係。有父母、兄弟姐妹、伴侶、朋友、子女,彼此相愛,互相支持,這些情感關係是我們人生重要的瑰寶。但一生那麼長,註定有別離、有分道揚鑣、有各自安好、有鞭長莫及,不要懼怕落單、孤獨、一個人生活。或者說,這一生,我們都要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與孤獨為伴。
管好自己,便是造福他人。
一年將終,一年伊始,不求青雲直上,但願穩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