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1500年前誕生於海洋,這個著名城市又將沉入海中

威尼斯空拍圖。(CC01.0)

威尼斯大部分的建築都非常老舊,有些甚至東倒西歪的,無數個世紀以來,威尼斯將會全部消失在它的潟潮底下的假設,從來沒斷過。它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自海洋中誕生,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都認為,它只需再度汨汨地發出一聲呻吟、再度沉入海中,就已達到合於美學觀點的圓滿故事。廷托雷托在一幅著名畫作中,描繪了威尼斯最後被海浪淹沒的情景。羅絲.麥考萊去世時,正在構思一本有關威尼斯最後沉沒的小說。「無聲而警戒,」狄更斯如此看待威尼斯的水域,「不斷地卷繞……許多轉折處看來有如大蛇;等待着有人凝視水域深處,尋找已被其納為女主人的老城殘垣。」

回到海洋的懷抱

當然,如此消失的威尼斯將給自己的歷史,一個美的勻稱形式──誕生於海洋,最後又回到海洋的懷抱,你只要搭貢多拉走一趟,看看周遭老舊房屋的正立面,並瞧瞧運河水越來越沉滯的晃動,便能明白威尼斯已到了何等風燭殘年的老邁。許多豪宅看來腫脹而搖搖欲墜,像穿着破舊貂皮大衣又患有關節炎的公爵,許多高塔則窘迫地傾斜著。斯拉夫人河岸大道上的老監獄建築看來明顯地遠離真實,有時在夏日夕陽西下時,我不禁想起總督府也在西南角落逐漸消退。威尼斯的長壽有賴她長串的島嶼,有如人工拱壁般地將潟湖和亞得里亞海分隔,並將海洋風暴區隔於她細緻的結構之外。她像一名嬌貴如羊皮紙的貴婦,由門口的僕人護衛著。

威尼斯建於潮濕的泥岸上。(CC BY-SA2.0 Pedro Szekely@Flickr)

她建於潮濕的泥岸上(總督府倒是建在威尼斯最堅硬地帶的黏土層上),並立在倒置於水中的無數樁柱上,據說,支撐安康聖母教堂的樁柱就多達一百一十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二根,也因此從沒有人納悶它是否偶爾也會晃動。數世紀以來,它的木質支撐持續衰敗,一部分因為自然損耗,一部分來自動力船水波的沖刷,另一部分則因為運河加深,水位被古代的工程師抬升到無法預測的高度。再加上古老的結構無法再與歲月、風和侵蝕抗爭,最後傾塌,殘敗不堪。以令人羨慕的冷靜,威尼斯的編年史學家充滿了這樣的傾圮,而古代的歷史學者則不時有相關的紀錄:教堂自然瓦解或著名的橋樑塌毀。

倒塌的鐘樓森林

威尼斯的鐘樓毀圮的歷史更加久遠,其中不少在今天亦已搖搖欲墜。聖司提反、希臘人的聖佐治教堂、堡壘區的聖彼得教堂等皆嚴重傾斜,如果你站在它們的下方,運用你的想像力,也許可以聽到它們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即使大哉聖佐治教堂的塔樓在一七九○年才峻工,現在也不再筆直站立,乘船進入潟湖後,將它與聖馬可一線對齊,即可清楚看出。威尼斯的鐘樓屬於市內第一批建築,同時做為瞭望塔和鐘樓,有時候還做為燈塔。由於塔樓的樣式演變極慢,通常一旁的教堂歷經重建時,它們仍然屹立,也因此保留了早期的建築風格。十六世紀時,威尼斯的塔樓超過兩百座──有些古老的版畫所描繪的威尼斯,看來有如一座鐘樓森林。現仍存在的約有一百七十座,其餘均已倒塌。

現為學院美術館一部分的聖母愛心教堂(La Carità),塔樓在十八世紀掉落到大運河時,引起驚人水波,使得許多貢多拉被激盪到附近的廣場上,高高地在那兒晾乾。大哉聖佐治教堂的老塔樓於一七七四年傾倒時,壓死了一名僧侶,按當時記載,「在這些奇景之間留下了令人感傷的空白」。聖安吉羅教堂的鐘樓在最後拆毀之前倒塌了三次。聖特尼塔(Santa Ternita)教堂的鐘樓比後來被拆除的教堂主體還長壽,同時被改為住宅長達半世紀之久,但最後仍於一八八二年崩塌,短暫地把住戶埋在廢墟里。希臘人的聖佐治教堂的塔樓峻工時就是傾斜的,並自一八一六年緊急修護計劃開始後,至今仍引起強烈擔憂。聖史提斐諾的鐘樓歷經一九○二年的地震後,開始不穩固,於是加建了一座較小的輔助鐘樓,現仍矗立於聖史提斐諾的屋頂上方。聖卡米尼教堂的鐘樓於一七五六年被閃電擊毀時,僧侶正在敲鐘,於是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手上發出洪亮響聲的工作,結果其中一人頭撞到牆壁而死。至少有七座鐘樓在搖晃地步向毀塌時及時被拆除。佐賓尼戈聖母教堂外,有座長方型的旅行社,那是一座未完成鐘樓的地基,原是要取代已經不太穩固的鐘樓,但起建不久,就因為過度浪費而遭到阻止。地震、閃電和強風皆令威尼斯的鐘樓蒙羞;泥濘地、石造建築中衍生的植被、地下水、不適當的地基、品質較差的磚材等,皆威脅到它們的穩定。對於鐘樓來說,這可是個不安全的國家。

威尼斯一處教堂。(Max Pixel)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8/166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