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巨債壓死中國巨頭: 曾經多風光 現在多淒涼(圖)

經過70多輪競拍,泰禾最終拿下這塊地。

據當時媒體報道,泰禾拿下這塊地最終的樓面價(分攤到每平米的土地出讓價)約1.9萬元/平方米,這樣的價格甚至比當時該區域在售房源的價格都高,即所謂「麵粉比麵包貴」。即使剔除公租房的面積,樓面價也達1.6萬元/平方米,成為當時的通州地王。

那正是泰禾狂奔的階段,2013年上半年,泰禾光是拿地就花了90億元。

之後,泰禾又花大價錢拍下多地的「地王」。比較知名的是2015年,公司花57億元競得深圳寶安區尖崗山的兩塊土地,樓面價分別約為5萬元/平米和8萬元/平米,成為當年的深圳單價地王。

前些年,像泰禾這樣高價拿地、大量囤地的開發商不在少數。

如今深陷泥潭的藍光發展,曾經也是瘋狂拿地擴張的典型代表。2015年,藍光發展借殼上市,打開融資渠道後,公司便開始加快買地的步伐。

數據顯示,2015年-2020年,藍光發展單年拿地數分別為15宗、18宗、31宗、85宗、48宗和60宗。與此對應的土地投資額也大幅攀升,2015年藍光發展土地投資額只有118億元,到了2019年達到654億元的歷史最高值,四年時間翻了近5倍。

比起買地、囤地這些在房地產主業內的「豪賭」,多元化佈局更能體現這些開發商花錢的「壕氣」,這方面,恆大極有代表性。

目前恆大集團除了地產之外,還有恆大新能源汽車、恆大物業、恆騰網絡、房車寶、恆大童世界、恆大健康和恆大冰泉,總計八大產業。這些新產業投資巨大,但大多數並未盈利。

最「燒錢」的當屬恆大汽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恆大汽車投資達到474億元,但至今仍未量產。

許家印的合作夥伴對他的一句評價至今廣為流傳:「別人是有多少錢干多少事,許家印卻是兜里有2塊要做20塊的事情,拽也拽不動他。」其實,這句話對很多房地產老闆都適用。

他們之所以敢不斷加槓桿擴張,無非是覺得自己能借到錢。過去的操作,他們相當於拿別人的錢賭房價會一直上漲,而且供不應求。之前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讓他們幾乎能「空手套白狼」,躺着賺錢。

嘗到了這種模式的甜頭後,一些開發商便大肆借錢、蒙眼狂奔,全然忘了政策和市場環境可能會變,而自己借的錢也終究要連本帶利還回去。

現在,正是他們為自己盲目自信付出代價的時候。

地產商面臨的時代大勢變了。

房價上漲,是支撐起地產商輝煌的底層邏輯。

在如今「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政策層面會嚴格限制房價漲幅,對於那些前期瘋狂加槓桿、不顧融資成本的企業,利潤空間將被大幅降低。

除了政策,市場環境也在變。房地產高歌猛進的時代,得益於城鎮化飛速發展。

2010年到2020年,10年之間,我國的城鎮化率從36%增長到64%。今後,可以預見的是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將會趨於穩定,房地產總需求量也會受到制約。

而地產商們慣用的高槓桿,也行至末路。

「三道紅線」給他們定了三條不能觸碰的標準: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

踩線條數從3到0,房企依次被分成「紅、橙、黃、綠」四檔管理,每降低一檔,有息負債規模增速上限增加5%,即使是處於綠檔位置的房企,有息負債年增幅也不得超過15%。

這無疑限制了房企的融資,那些曾經借錢狂奔的公司,現在即便連本帶利償還,也很難再借到新錢。

曾經花着借來的錢「拿地不手軟、花錢不眨眼」的地產商們,如今該是體會到錢的寶貴了。

其實,不光是房地產公司,這幾年越來越多曾經輝煌無比的企業,紛紛陷入困境。它們沒落的原因大都和地產企業類似,不是因為發展慢了、業務不好了,而是自信過頭、盲目貪大。

三胞集團也曾是明星企業,巔峰時,南京一共7架私人飛機,有三架就停在老闆袁亞非家中。袁亞非和很多地產商類似,白手起家、擅用槓桿。

2014年前後,三胞集團一邊借錢融資,一邊瘋狂併購,在全球上演了多場「蛇吞象」的交易。買來的資產質量良莠不齊不能盈利,欠的錢卻越來越多,槓桿遊戲再也玩不下去了,企業陷入巨大的債務危機。

互聯網行業,靠融資擴張燒錢到破產的企業更是不勝枚舉。

原來融資環境相對寬鬆的時候,不少企業錯把借錢當能力,全然忘了自己能借到錢,主要是因為別人願意借給你,而且借的錢要連本帶利償還。

行業快速發展期,身處其中的企業「好風憑藉力」很容易賺到錢,被以往成績沖昏頭腦的人,只覺得自己法力無邊,早就忘了「時勢造英雄」。

如今「去槓桿」已是大勢,那些曾靠借錢做企業、大玩金融槓桿的人,終將面臨加倍償還的時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017/166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