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悲慘的崇禎子女們

崇禎帝像(網絡圖片)

思宗自殺以後,他的子女散歸民間,下落不明,從而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

長公主、皇太子與朱三太子思宗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這就註定了他們悲劇的命運。皇太子先後出現過兩個;朱三太子先後出現過多次。不過,他們的下場無一例外都很悲慘,都最終被處死。相比較而言,思宗的女兒後來的下落倒還比較清楚。這是因為,思宗在決意自縊之前,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辱,曾先後對自己的兩個女兒下毒手。即使僥倖生還,也決無法遁逸。

武俠小說常偽托的長平公主,實際上死於順治三年(1646)。思宗總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崇禎十七年(1644),思宗還有兩個女兒,即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禎帝自殺前,入壽寧宮,長平公主牽衣而哭。崇禎帝說:「汝何故生我家?」揮劍砍去,斷長平公主左臂,昏死過去。接着,思宗入昭仁宮,砍殺昭仁公主。長平公主昏死後,被人抬到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家中,五天後竟然甦醒過來。順治二年(1645),長平公主上書給清世祖,請求准予出家。清世祖不同意,命將長平公主許配給當初思宗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並賜給土田、府邸、金錢、車馬。但長平公主經歷家破國亡之痛,鬱鬱寡歡,次年逝世。

思宗共有7個兒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懷隱王慈(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貴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皇四子)、悼靈王慈煥(皇五子)、悼懷王(皇六子)、皇七子。崇禎十七年(1644),太子16歲,皇三子定王慈炯14歲,皇四子慈應當也有十餘歲。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其他的兒子都已早逝。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太子來不及去成國公府,便隱匿於民間,定王和永王一齊去了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進城,命令搜尋太子與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將定王、永王交出。太子據說亦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太子與闖王李自成之間還有一段對話。太子挺立不屈,談吐自如,問李自成說:「何不殺我?」闖王說:「汝無罪,我豈妄殺!」太子說:「既然這樣,聽我一句話: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我百姓。」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東征吳三桂時,定王、永王隨軍前往。據說,太子當時也在軍中。據《明史》記載,李自成曾封太子為宋王。此後,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說曾被吳三桂奪去,或說定王曾在城南遇害。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出現皇太子;順治二年(1645)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亦出現皇太子。無疑,兩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先說北京出現的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經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個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監的陪同下出現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稱皇太子。

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單看這一節,想來太子應該是真的,否則以長平公主之心如死灰,何以會與一個陌生男子抱頭痛哭?而且,長平公主與太子都是周皇后所生,乃是一母同胞的姐弟,怎麼可能認錯呢?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並問太子:「你一直藏在哪裏?」太子回答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一日夜出,潛至東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裏。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難的人,給我穿上舊衣服,讓我在灶前燒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後將我送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在那裏假裝貧困無依的孤兒住了半個月。常侍(太監)來尼姑庵,發現了我,又把我帶回家,藏在密室里。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了。」說完,與公主哭別而去。幾天之後,太子又來了,公主告誡他說:「慎毋再至矣。」也許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給李自成,這次也許會再出賣太子給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來,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是一個假太子。太子說:「悔不從公主之言,今已晚矣。」當晚,周奎令家人將太子逐出門外。太子出門後,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10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侍衛們還下跪說:「此真太子,願毋傷。」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指責某些明朝的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周奎等人竟然還說:「即以真為假,亦為國家除害。」這位昔日的國丈,似乎已完全將自己的角色轉換成一個新的「大清國」的臣民了。最後,攝政王多爾袞出面,宣佈將太子押於監獄,後來被處決於獄中。凡爭言太子為真的臣工都被處罰,錢鳳覽處以絞刑。這件事情詳細地記載於《甲申傳信錄》,與《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為宋王的情節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編的《明史》中也未提及這一次在北京出現的太子,而只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現的皇太子事件。《明史》是不是故意迴避這一次事件呢?孟森就認為北京出現的太子是真的,而南明小朝廷出現的太子是假的,但百姓痛恨弘光政權朱由崧,所以寧願相信是真太子。那麼,南京出現的皇太子事件是怎麼樣的呢?

順治二年(1645)三月一日,太監李繼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御札,將盛傳正流落於蘇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據說,太子本不願去南京,行前曾問李繼周說:「迎我進京,讓皇帝與我做否?」李繼周說:「此事奴婢不知。」皇太子入南京後,被安排在興善寺暫住。弘光帝派兩名太監去見太子,辯認真偽。兩人一見太子,就抱頭慟哭,脫下衣服給太子穿。弘光帝得知之後,大怒,說:「真假未辯,何得便爾。」接着便處死了兩名太監,並殺了李繼周滅口。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也來探視,正視良久,不敢表態。太子呵斥道:「盧九德,汝何不叩首?」盧九德下意識地跪下便叩首,說:「奴婢無禮。」太子說:「你才隔多長時候,肥胖至此,可見在南京受用!」盧九德只敢叩頭:「小爺保重。」盧九德向弘光帝的報告是:「有些相像,卻認不真。」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引發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機。處於長江中游的左良玉,就以護太子的名義進逼南京;在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總兵也上疏要求善視太子。但是,弘光帝深知,如果太子是真,自己撿來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因此,在他的佈置下,辯認工作慢慢地便朝「假太子」的方向轉移。尤其是曾經充任太子講官的王鐸,更是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最後,審訊的結果是: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接下來的審訊過程頗有意思。三月初八,一審問官指太子為王之明,太子說:「我南來,從不曾說自己是太子,你等不認罷了,何必更名改姓?李繼周持皇伯諭帖來召我,非我自來者。」三月十五日,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沾提審。李沾大喊王之明,太子不應。李沾怒道:「為何不應?」太子說:「何不喊『明之王』?」李沾大怒,吩咐用刑,太子高呼皇天上帝。當時,南京士民都說弘光朝廷欲絕先帝血脈。因此,到最後弘光政權雖然不承認太子的真實性,卻也不敢加害太子。五月十日,清軍大舉南下,弘光帝逃到了太平府。南京市民沖入監獄,毆打王鐸,放出太子,並擁太子登上皇位。只可惜5天之後,清軍即進入南京城。當時,清軍的統帥多鐸問:「太子何在?」投降的弘光朝大臣們說:「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多鐸笑道:「逃難之人,自然改姓易名,若說姓朱,早就被你們殺了。」一名降臣說:「太子原也不承認自己叫王之明,是馬士英安排下的。」多鐸笑道:「奸臣!奸臣!」五月二十五日,多鐸設宴招待剛擒獲的弘光帝,並將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對弘光帝說:「皇伯手札召我來,反不認,又改姓名,極刑加我,豈奸臣所為,皇伯或不知?」弘光帝支支吾吾,不敢出聲。幾個月以後,多鐸將太子和弘光帝都帶往北京,隨後都被清廷處死。

皇太子案剛結束,清初又接連出現了朱三太子案。順治八年(1651),有冒稱崇禎第三子名朱慈煥者;康熙十二年(1673),有名楊起隆者冒稱朱三太子;康熙四十六年(1707),又有化名王士元者,自稱為朱三太子朱慈煥,後被凌遲處死;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之子自稱朱三太子,聚眾造反。因此,朱三太子案先後出現四次。但是,朱三太子到底是思陵不是指思宗的第三子?思宗的第三子名朱慈炯,即定王。按照皇位繼承的順序來說,皇太子既已被殺,則年齡最大的皇三子朱慈炯是最合法的明朝皇位繼承人,這也就是「朱三太子」名字吸引人之處。還有一點,朱三太子案中兩次指朱三太子為「朱慈煥」,而不是真正的皇三子「朱慈炯」。原因何在?朱慈煥是思宗的第五子,生5歲即病死。據《明史》記載,朱慈煥死前曾對思宗說:「九蓮菩薩說:『皇上待外戚太薄,將讓他的兒子都死掉。』」九蓮菩薩即神宗的生母李太后。思宗覺得此事奇怪,便封朱慈煥為「玄機慈應真君」。

每人的心都是一種不同的歷程你不可能擁有的歷程認真閱讀他們的心你就擁有了不同的世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銅雀歷史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23/165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