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欲望的代價(深度好文)

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望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都受欲望驅動。

一個人若是沒有欲望,就無法生存。

然而凡事有度,若是不加節制,欲望就是人生最大的禍根。

莎士比亞說:「欲望猶如炭火,必須使它冷卻,否則,那烈火會把心靈燒焦。」

所有的東西都有代價,放縱慾望的結果,是心靈的迷失與沉淪。

01

欲望越多,心事越重。

講一個故事。

有個朋友愛好古玩,年輕的時候滿世界參加各種拍賣會。

買到了很多珍貴的藏品,很多藏品異常脆弱,他特地放在飛機的頭等艙帶回來。

他租了一個三千平米的庫房,把這些東西安置裏面。

因為擔心東西被偷掉,他在庫房裝了360度無死角的監控,外加十幾個保安二十四小時巡邏。

他收藏了很多不同年份的竹子製品,兩個人喝茶的時候就聽着竹子啪一聲裂了。

他說:「一百塊沒有了。」

一會兒又是一聲響,又是一百塊沒有了。

他花了很大的功夫,依然無法維持庫房的恆溫恆濕。

藏品一直在壞掉,他的心情一度變得焦慮。

他開始想辦法轉手,擺脫掉這些當年千辛萬苦買回來的收藏品。

這些珍貴的古玩,與他不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負擔。

蘇軾說:「君子可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

物質佔有太多,很容易成為心頭上的大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

周國平講過一個寓言:

一個兔子喜愛月亮,和其他兔子不同,月亮的陰晴圓缺在她眼裏都獨具風韻。

眾神之主看出她獨具慧眼,於是把月亮賞賜給她。

第二天,白兔仍然到草地賞月。

但是心情卻已經大不相同。她腦中蹦出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她盯着月亮,就像財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唯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到險象迷生,勾起了她無窮的得失之患。

很多人覺得,擁有就是快樂。

千方百計地要去獲得,去佔有。

可是一旦擁有才發現,很多時候擁有是一種負累。

擁有的東西越多,付出的精力和消耗越多,人開始成為物的奴役。

擁有的東西越多,得失心越重,反而越發緊張,患得患失,失去快樂。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

人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奴役。

欲望不等於快樂。得到也並不等於幸福。

學會簡淡,懂得節制,一個才能真正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樂。

圖片

02

欲望越多,心術越險。

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又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當了縣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滿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從穿衣吃飯,到房子車子,再到發財當官,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心理學上有個「閾值」的概念。

隨着欲望的刺激,人的閾值越來越高,同一事物帶來的快樂呈現遞減趨勢。

想要更多的快樂,意味着更多的刺激。

只要不加節制,就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刻。

欲望沒有止境,但人的能力有止境。

一旦欲望超出個人的能力,一個人就容易突破底線,來為自己的欲望埋單。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寺廟裏,找到一個氣質清明安詳僧人作模特,並給了他豐厚的報酬。

幾個月後,畫家想畫魔鬼,於是去監獄尋找。

他找到一個犯人,他很滿意,開始着手作畫。

此時,犯人失聲痛哭。

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

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後,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

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畫家了解之後,長嘆一聲,丟掉畫筆,再不作畫。

古人說:「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欲望越多,心術越險惡。

如果放任欲望不加節制,一個人很可能就會從貪財的小人變成殺人的惡魔。

欲望,是與魔鬼的交易。

得到的是一時的享樂,失去的卻是底線。

稻盛和夫說:「沒有節制的欲望,是人生毒品。」

一旦沾染,只有無限沉淪。

 alt=

03

欲望越多,心氣越軟。

古人說:「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欲望越多,人索取的也就越多,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

時間久了,整個人的心氣就會變得軟弱,什麼也不敢說,不敢做。

春秋時期公孫儀任魯國宰相。

平日喜愛吃魚,很多人買魚送他。

公孫儀卻把人都拒之門外。

弟弟不解,問他:「你不是喜歡吃魚嗎?」

公孫儀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能收魚。

收了魚就要給人辦事,哪怕違法也不能違拗。

慢慢地我就會被免除相位,到時候,想自己買魚吃都難了。」

欲望是一種枷鎖。

一個人慾望越多,身上的枷鎖也就越沉重。

到頭來處處都是雷區,處處不得自由。

久而久之,一個人只能唯唯諾諾,對別人言聽計從。

宋朝人陳仲微曾任莆田縣尉,當時縣裏大戶是當朝大員的親戚,於是給他一封推薦信。

讓他拿去拜見大員,可以平步青雲。

一年之後,這個大戶因為欠稅被抓了起來。

他氣不過,質問陳仲微:為何收了自己的推薦信,還不對自己網開一面?

誰知道陳仲微拿出那封推薦信還給他,並沒有拆封。

大戶慚愧得當面道歉,並補足了稅款。

古人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欲望的話,他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必怕了。

換句話來說:

一個唯有不為欲望所累,才不至於阿諛奉承,唯唯諾諾。

才能保住自己的心氣和骨氣。

圖片

04

欲望越多,心態越差。

莊子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

賭博的時候有人下注大,有人下注小。

拿瓦片當賭注的人,他賭得自如瀟灑,反正他賭的就是個瓦片;

拿漂亮昂貴的帶鈎當賭注的人,他賭起來可能就戰戰兢兢,心存恐懼了;

拿黃金當賭注的人,一定會神志昏亂。

越是貴重的物品,獲勝的欲望就越強,人的心態也就越差。

后羿是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平日裏百步穿楊,百發百中。

夏王聽說之後,召見后羿,希望看他射箭。

事前言明,射中了賞賜百金,射不中則要挨罰。

后羿聽了之後,心中焦慮不已,再也沒法屏氣凝神。

射箭的時候心態崩潰,最終脫靶。

古人說:「凡外重者內拙。」

越是在意外在物慾,內心往往越匱乏。

他沒有自己的一份篤定,因為才會被外物牽着鼻子走。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仕途無望,心灰意冷。

他在《寒食帖》裏寫:「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講自己的苦悶與絕望。

大醉歸來,他在江邊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他痛恨自己,為什麼忘不掉功名利祿,不甘心在此平靜地生活。

直到夜遊赤壁,他才明白「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這些名利得失,不過轉瞬即逝,反而是明月清風,這些東西自然之物,更值得欣賞,更信賴。

放下得失之心的蘇軾,從生命的低潮中驚醒。

這才有了那個豁達灑脫,被中國人傳唱千年的蘇東坡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活一輩子,活得是一個心情,一個心態。

物質再豐盛,內心卻不快樂,又有什麼用呢?

放下外物的渴求,一個人才能重獲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望越少,人的心事越少,心態越好。

這是養心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一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11/164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