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他不死前途無量 一個天才被槍決還要交5分錢子彈費

作者:
經過深入思考,沈元提出:赫魯曉夫秘密報告中揭露的事實,為什麼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蘇聯史》中都看不到?哪樣的歷史是信史?沈元的看法很有見地:中國封建王朝的史官還能秉筆直書,社會主義時代為什麼不能寫信史?斯大林為什麼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幹了壞事為什麼能夠長期隱瞞?赫魯曉夫只是譴責個人崇拜,沒有觸及根本。沈元認為,根本上是制度問題。

沈元

1、

對於今天的北大學生,沈元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未名湖畔那些意氣風發、步履匆匆的學子們,幾乎沒有人知道,六十多年前,在同樣的地方也曾行走過一名意氣風發、步履匆匆的學子,他就是沈元。

1970年4月18日,沈元在北京被槍決。70年3月到4月,和他一樣先後被槍決的北大同窗還有:中文系林昭,外語系顧文選,哲學系黃中奇,化學系張錫琨。1938年,沈元出生於上海一家書香門第,父親沈昌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南京政府成立後,曾任鎮江縣縣長,後在抗戰時期主持修建滇緬公路,功勳卓著,因"涉歷巨險,憂勞至疾"而病逝。母親何天予,早年畢業於南京女子師範學校,是一位漢語言學家。姑母是協和醫院醫學博士,姑父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醫學系主任、醫學院副院長等職務。2009年5月,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沈元遺著《〈漢書補註〉批註》,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為其寫了序言。世人這才知道,原來沈元與家世顯赫、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為表兄弟。沈元小時候很孤獨,不到一歲,父親便隨政府撤離到了西南,不久母親也帶了哥哥姐姐去了重慶。他太小,就留下來跟着奶奶。到抗戰勝利,家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故,父親在後方因公殉職,母親帶着兄姐歸來,沈元已經7歲了。

2、

沈元從小學習優秀。1955年,沈元以高考文史類全國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中國古代史,專攻秦漢史。

17歲的沈元志向高遠,剛進學校,他就躊躇滿志地對同學說:我們就是未來的范文瀾、郭沫若翦伯贊。沈元的放言高論、出色學業,常常招來異樣的目光。他的同學郭羅基是歷史系55級黨支部書記。全年級分三個班,沈元在一班,郭羅基在三班,一班的黨員常常向他匯報沈元的問題。二年級時由於專業調整,郭羅基被調到了一班,他發覺,沈元之所以成為問題人物,是他才華出眾,遭人妒忌。沈元被人指責不靠攏黨組織,他卻對郭羅基個人很欣賞,說:"我們班上只有郭羅基是有人性的共產黨員。"五十年代,史學界的熱門話題是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中國的封建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主要意見有三種:以范文瀾為代表的西周封建論,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戰國封建論,以翦伯贊為代表秦漢封建論。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了三千年左右。"把三種主要意見都囊括了,但首先是肯定了西周封建論,故此論頗為時髦。北大學生大多是翦門弟子,受其影響都認為西周封建論最沒有道理,戰國封建論理由也不充分。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麼那麼長?這個難題激勵了研究,史學界為此開了不少討論會,發了不少論文。沈元從初中開始就思考這個問題,對秦漢史興味甚濃,大二寫學年論文,他的選題是《論漢武帝》。沈元長相清秀,麵皮白淨,常穿灰布中山裝,戴近視眼鏡,一副典型的書生模樣。他整天忙於學業,要看大批的參考書,還要做許多的摘錄,是那種天才加勤奮的學生。沈元每日早出晚歸,除了上課就是到圖書館自修,他說:我走進圖書館,就像餓牛進入水草地。

3、

1956年2月,蘇聯共產黨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在大會閉幕後,召集全體代表連夜開會,作了《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長篇報告,揭露斯大林的問題。一時間,國際上對斯大林議論紛紛,引起強烈反響。

沈元不僅學習勤奮,還心繫天下,關心時政要聞。這年2月,他在閱覽室里看到一份《工人日報》,上面用英文全文刊載了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看到斯大林在肅反中大開殺戒,受害者達七十萬人之多,他非常震驚。當時大學生大都選擇學習俄語,不能閱讀英語報紙。沈元在中學學過英語,就藉助字典摘譯了部分內容,供同學們私下傳閱。看了沈元的翻譯私貨,宿舍里每天晚上都在議論斯大林的問題。經過深入思考,沈元提出:赫魯曉夫秘密報告中揭露的事實,為什麼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蘇聯史》中都看不到?哪樣的歷史是信史?沈元的看法很有見地:中國封建王朝的史官還能秉筆直書,社會主義時代為什麼不能寫信史?斯大林為什麼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幹了壞事為什麼能夠長期隱瞞?赫魯曉夫只是譴責個人崇拜,沒有觸及根本。沈元認為,根本上是制度問題。

沈元提出的問題引起同學們熱烈的討論,大家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使命:將來做一個什麼樣的歷史學家?誰來繼承太史公的傳統?赫魯曉夫的二十大報告,在國內是絕對保密的,只傳達到高級幹部,老百姓不得與聞。沈元卻將它翻譯出來,供人傳閱,真是極為冒險。1956年,全社會貫徹"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雙百方針,是難得的思想寬鬆的年頭,這大概是當時沈元沒有被追究的原因。1957年春天,毛澤東和各級黨委千呼萬喚,鼓勵知識分子大鳴大放,要求黨外人士提意見。得風氣之先的北大學子,沒有等待邀請,在5月19日這天,自己就開始鳴放起來。沈元與四二三號宿舍的同學,即在歷史系宿舍外面貼了鳴放標語,辦了壁報《准風月談》,批評某些黨員和黨支部壓制鳴放。沈元支持鳴放,卻不同意一些人煽動情緒,"搞得燕園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他在辯論台上多次與同學辯論,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北大在按百分比劃右派時,潛心學問、深鑽故紙堆的沈元,因為平時不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並與某些激進黨員進行辯論,仍然被劃為了"右派"。上級認為,"他其實早就是右派了",認定他的《准風月談》是向党進攻。追溯到他翻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和私下的評論,指控他"惡毒攻擊社會主義時代",進一步將他定性為"極右"。不久,沈元被開除學籍,發配到北京西郊勞動改造。那一年,他才19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4、

1957到1960年,沈元和其他的右派同學一起,去京西門頭溝齋堂勞動。那裏是抗戰時期的根據地,北大黨委書記史夢蘭的家鄉,也是北大下放人員的勞動基地。齋堂分東、西二部,都是幾百戶人家的大村子,歷史系、中文系、數學系和物理系的下放老師和右派都在東齋堂。沈元聽說要到齋堂去,事先查閱了各種地方志書,了解到明清時期,齋堂是京西重鎮,曾設過"巡檢司"。這是他的習慣,即使是去勞改,也忘不了收集資料。

沈元和右派同學一起,先是修齋堂公路,抬石頭。太陽出山上工,落山才收工,每天勞動十多個小時,又苦又累。後來有了人民公社,搞大躍進,入冬了,天天挑燈夜戰,深翻土地,一翻就是三五米深。一日三餐窩窩頭、苞谷粥,總也吃不飽。勞苦困頓,加上營養不良,沈元患了肝炎,這病從此伴隨了他短暫的一生。1961年,沈元勞改三年後回到北京。幸好有高級知識分子的姑母姑父,他們特別心疼他,收留他住進了北京東城史家胡同19號的家。

5、

沈元被取消了學籍,不能再回北大繼續學業。他"摘帽"後,開始在街道勞動。業餘時間,沈元便一頭鑽進北京圖書館自學,苦心孤詣,埋頭研究,寫出數十萬字的歷史學論文,才華見識頗為卓著。恰巧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黎澍正在尋覓一位稱職的助手,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劉導生推薦給他沈元寫的九篇文章,黎澍讀完文章,十分欣賞沈元的才華,認定沈元就是自己要找的助手。劉導生和黎澍都是有膽識且愛惜人才的領導,遂破格錄用沈元為近代史所實習研究員。

沈元一到社科院,便展露出他的才華。1962年第3期《歷史研究》發表了沈元《<急就篇>研究》。這是一篇對漢代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進行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文章展現了作者對史學、文字學和音韻學的深厚功底和新穎的視角,在言必稱階級鬥爭的時代,此文如一縷春風,使人耳目一新,在史學界引起極大轟動。很多學者對該文倍加讚賞。耿法稱,沈元對《急就篇》的考訂研究超越了同樣關注此問題的大學問家王國維,從《急就篇》研究漢代社會的性質,更是前無古人。郭沫若讀後稱讚:"這篇文章寫得好。"史學大家范文瀾讀後也說:"至少比我寫得好。"

接着,沈元在1963年第1期《歷史研究》上又發表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革命》的長篇文章。同年2月12日,《人民日報》從中摘錄一萬字,以《論洪秀全》為題,發了整整一版,這在49以後極其罕見,沈元再次博得滿堂喝彩。一時間,從南到北的學者,人人爭說沈元,由此而派生出"沈元道路"一說。接納沈元的歷史學家黎澍說:"近代史研究如有十個沈元,面貌就能根本改觀。"對一個小輩作出如此高的評價,實在是前所未有,何況沈元又曾是右派分子。此言一出,引起史學界極大的震動。

這一年,沈元24歲,曾經的北大才子,已逐漸成長為歷史學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人處於眾,讒必隨之。北京大學歷史系有人向中宣部控告稱:沈元是右派,報刊這樣發表他的文章,是公然宣揚白專道路,對抗黨的教育方針,對擔任黨團工作的學生幹部是嚴重打擊。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周揚發話,要學部就此問題進行調查。為保護沈元,息事寧人,在當時情況下,不再發表其文章是唯一辦法。之後,沈元又寫出《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和歷史研究》,《歷史研究》副主編丁守和看後,認為文章頗佳,便署假名"張玉樓"發表在《歷史研究》上。正好《人民日報》讓他們推薦文章,丁守和便將這篇文章和近代史所所長劉大年的《關於近代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一起送往《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編輯以文章質量取勝,最終採用了沈元的文章。有人知曉內情,知道"張玉樓"即沈元,便不依不饒,一直告到最高層,田家英只得向丁守和建議,以後少發他的文章。這一年,沈元25歲,功底深厚、文采出眾,是史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1964年,沈元利用故宮的材料,寫了《中國歷代尺度概述》。這次丁守和原本說不發了,但知道他寫這篇文章下了很深的功夫,內容是關於科技史的,無關政治,且有很大實用價值。他不忍心埋沒這樣的好文章,最終還是發表了,用的是"曾武秀"的筆名。結果還是有人發覺了,反映上去,研究所黨委書記找丁守和談話,下了最後通牒:中宣部有通知,以後不准再發沈元的文章了。一個學者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就此被徹底封殺。

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學術權威相繼被打倒。因為沈元的問題,不少人遭到牽連,受盡折磨。社科院周予同被打得跪在地上認罪,接納沈元的劉導生、黎澍也挨了無數次批鬥。

專注學術治學的沈元,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年僅28歲,就被列入要打倒的"歷史學界十大權威之一",除他之外九人,都是歷史界大師級的人物。他和家人走到哪裏,紅衛兵就追到哪裏。曾經接納過他的研究所,將他掃地出門。他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姐姐早已自顧不暇,哪裏還敢收留他?沈元被抓去大會鬥、小會批,還帶高帽遊街。每次挨完批鬥回家,姑父就流着淚對他說:"孩子,你哭吧,你抱着我哭吧!"還說:"你進近代史所時,領導人向康生匯報,康生指示:你們要好好教育他。現在又指示,'你們要狠狠鬥他'!"

1968年9月,沈元實在忍受不了批鬥和躲藏,走投無路之時,竟然破釜沉舟,用鞋油塗黑面孔,化妝成黑人,闖進非洲國家馬里駐華大使館,尋求政治避難。與中國關係友好的馬里大使不敢收留,通報中國政府逮捕了他。30歲的沈元,即刻便從歷史學者淪為了階下囚。1970年,北京市開展"一打三反"運動,沈元是運動中的第三批遇難者。1月27日處決的"文革思想者"王佩英、馬正秀等19人,是第一批遇難者。第二批是3月5日被處決的遇羅克、顧文選等19人。第三批就是沈元等10餘人。沈元那年32歲,他想逃離那個時代,保存自己,繼續歷史研究,最終卻因此喪命。

執行槍決兩年後,他的家人才收到"槍決通知",因為執行槍決的人,要來他家中索取5分錢的子彈費!

文革結束,許多人獲得平反。沈元的姐姐沈蓓和八十歲老母不斷進京上訪,要求查清沈元的問題。1980年春天,她們終於拿到一張正式平反通知:被告沈元……因現行反革命叛國罪……於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〇年四月十八日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經本院再審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處其死刑是錯誤的,應予以糾正。據此判決如下:一、撤銷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決書。二、對沈元同志宣告無罪。"兒子被殺十年後,沈元母親拿着這份平反通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撕心裂肺地慟哭呼喊:"我不要紙,我不要紙呀!我要人!我只要活生生的人!"沈元的一包文稿,在動亂中被研究所行政人員拿走,不肯歸還。他的遺物就只有一部讀過的《漢書》,滿篇用蠅頭小字密密麻麻寫滿了批註,用以補充前人的註解。因無人識寶,這部書才得以倖存。沈元的兄長沈荃、姐姐沈蓓,奔走數年,出資數十萬,才使《〈漢書補註〉批註》最終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以告慰沈元的在天之靈。

參考資料:1、言正社《槍決的高考狀元》2、《沈元之死》3、海傑夫《被處決的狀元——"右派"沈元》4、郭羅基《一個人才,生逢毀滅人才的時代:哀沈元》5、何小權《北大天才學生沈元文革慘死記》6、雷光漢《關於沈元的一封信》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27/162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