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有一種粗心叫「把腸癌當痔瘡」!5類人及時檢查,別等出事才後悔

「你是患者的家屬嗎?」

「我就是患者本人。」

醫生看着眼前的女士,笑容燦爛,妝容淡雅,難以想像曾是一名直腸癌患者。

魏女士,40歲,確診大腸癌後曾去大城市進行過數次治療,如今康復,這是第一次在老家複查。

2020年癌症報告顯示,中國結直腸癌發病人數56萬,排名第二,僅在肺癌之後。很多結直腸癌患者在出現症狀時,會誤以為是痔瘡等其他疾病,從而延誤治療時機,最終不得不切除肛門。

一、反覆便血,確診低位直腸癌

魏女士是陝西人,從小愛吃火鍋,在一次與同事火鍋聚餐後,便開始頻繁出現便血,一周時間都沒有緩解。

生過一個孩子的魏女士誤以為是婦科疾病或內痔,於是趕往醫院就診,幾經檢查,醫生把她帶到了腫瘤科。內心忐忑不安的魏女士接過醫生手中的報告,檢查結果顯示——低位直腸癌

魏女士的母親也曾患上低位直腸癌,並在醫院接受治療,她深知大多數直腸癌患者需要切除肛門才能保全性命,術後還需要造口、隨身掛袋,生活質量也會因此下降非常多。

一想到這,她心生絕望。

二、兩次手術,保住了肛門

檢查結果後,醫生告訴魏女士要儘快切除腫瘤,由於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很近,需要一併切除肛門。得知要切除肛門,魏女士整個人很絕望,回家休息冷靜幾天後,她再次到醫院尋求治療方案。這時,醫生推薦她去上海試試保肛手術,也許可以保留肛門功能。

重燃希望的魏女士立刻飛到上海,找到專家門診,並進行一系列檢查,最終順利接受了第一次保肛PPS術。

麻醉醒來後,魏女士看到自己的腹部居然掛着糞袋,震驚的同時忍不住哭泣起來。醫生解釋道,為了加快術後恢復,術中實施了臨時的腸造口,3個月後需進行造口回納術,無需終生掛着糞袋。

由於病情發現及時,2次手術後,魏女士的病情已經得到控制,暫時無需放化療,還保住了肛門。回想這一切,她笑着說:「這仿佛是一場夢。」

三、4個方法區別痔瘡和直腸癌

「早發現早治療」是抗癌的黃金鐵律,但對直腸癌而言,想做到這點卻很難。肛腸科王洪軍主任指出,早期直腸癌平均誤診率可達50%以上,最常被誤診為痔瘡,其次是痢疾和腸炎。

那痔瘡和直腸癌我們該如何區別呢?不妨通過4個方法進行分辨。

1、進行肛門指檢

文獻指出,約80%的直腸癌可在肛門指診時被發現,而延誤的病例中,約80%的患者沒有做肛門指診。肛門指檢是發現肛腸疾病的重要檢查,也是直腸癌的初篩。做肛門指檢時,醫生會用一個手指頭大致確定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

2、用症狀區分

痔瘡和直腸癌都有出血症狀,發病部位也相同,但它們也有一些區別。

痔瘡出血呈鮮紅色,沒有粘液,無氣味,血液不會和糞便混合在一起,出血具有周期性;而直腸癌的便血顏色較深,有膿液和粘液,有腐臭氣味,糞便和血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出血是持續性的。

另外,直腸癌還會出現排便的改變,例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等。部分患者還有腸胃症狀,例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持續性隱痛,可能伴有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

3、腸鏡檢查

肛門指檢和症狀判斷也可能漏診,最終應以腸鏡取活組織檢查來確診。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病變並做活檢和息肉治療,檢查更加全面,但準備比較麻煩,可能需要麻醉,侵入性更強。

4、大便潛血

利用單克隆免疫試劑來檢測糞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間接判斷腸內是否有出血性病變,一般需要連續3天取早晨大便進行潛血試驗,檢查前和檢查期間不可進食動物血等食物,以免造成假陽性。

四、高危人群及時檢查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結直腸癌死亡人數約28.6萬,相當於每2分鐘就有1人因腸癌死亡。腸癌在40-50歲後發病率顯著上升,但與其他癌症不同,腸癌的形成需5-10年時間,這給了我們早期發現的機會。腸癌是所有消化系統腫瘤中最好「治」的,早期5年生存率高達90%,晚期治療5年生存率只有12%。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佈的《直腸癌篩查指南》指出,年齡是結直腸癌的最重要風險因素,94%的病例集中在45歲以上人群。因此,45歲以上且有以下情況,均需定期做腸癌篩查:

患有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生活作息紊亂,長期酗酒、吸煙、高脂肪飲食;

有結直腸癌家族史;

有Lynch綜合徵等遺傳性疾病;

有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

結語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另外,日常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膳食纖維,少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戒煙戒酒,適當運動,對預防結直腸癌也很有幫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29/161235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