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家長最大的毛病,就是總想讓孩子給自己爭光

這兩年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現在的小孩,太辛苦了

各種興趣才藝班、五花八門的訓練營,見縫插針地擠滿了孩子的每天,小孩之間都在比着學。

以前的下河摸魚,在麥田野地瘋跑,花一整天看喜歡的電視……這些咱們「古典」的童年快樂,現在的孩子全都體會不到。各家的小孩,作業天天都有一大摞。六七歲的小孩,常常面無表情,總會冷不丁地感嘆一句:「真沒勁。」

就像之前我說的,壓力是代代傳導的

「我都沒法出去見人了...」「怎麼光宗耀祖」,家長的焦慮會傳給小孩,假如父母老是擔心「怎麼才能贏在起跑線」,孩子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從前,我一直覺得教育焦慮是個無解的課題,畢竟整個大環境都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看到心理研究學家李松蔚的一段話,突然就釋懷了。

他說:「如果你相信的是,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比如,能夠從事具體的工作,碰到問題知道怎麼解決,這樣你就不至於太焦慮,因為目標是非常具體、定量的。為了成為有用的人,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要掌握到何種程度?但在另一些家長和育兒專家看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成超常的人。這就自然涉及到競爭了,你就必須經常盯着別人,戰勝的人越多,你獲得的資源越多。其實完全沒必要,一切都取決你怎麼相信。」

你覺得呢?

時間回溯到1987年10月,20多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

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你在哪所大學裏悟到了你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說,是在「幼兒園」。

眾人不解。

老學者回答:「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一時間,這位學者的答話,得到了當時到會科學家的認同。但是大家並沒有仔細揣摩這裏蘊含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一直以來,尤其是在咱們身邊的幼兒園、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始終都存在但又難以得到糾正的問題,那就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數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有意無意的都非常看重小孩的考試成績,以及該怎麼想辦法讓小孩考上更高級的學校,覺得只要分數高,就一好遮百丑,而對孩子的成長及做人,特別是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培養,態度多持忽視的狀態,甚至還有很多家長由於對孩子的溺愛和縱容,讓孩子的生活與行為習慣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態。

往往這個時候,咱們經常會聽到你或者很多家長這樣的聲音:「小孩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了」、「考不上好大學,沒有一個好前程,再談行為習慣好有什麼用呢?」。

乍一聽,好像還很有道理的。

可能正因為這樣,才導致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老是跳不出「重智輕品」的怪圈。

但是,只要咱們靜心一想,這種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在你小孩接受素質教育過程中(或者說是9年義務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孩子作為文明人的重要素質之一。

和這相反的是,扭曲的生活習慣不但會對孩子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還有人際關係,這些才是影響他一輩子的因素。

所以,你和我需要正視一個觀點:對孩子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事關國家進步與發展的一個最基礎的事情。

習慣作為根基,就會保證孩子不會長歪。而為人父母后,你我常常會看着孩子陷入沉思:

能陪伴他的這大半輩子時間,我應該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希望他能早點有成就,也希望他不用太辛苦

希望他受更多人歡迎,也希望他不用被人情所累

希望他能常伴身邊,也希望他去見見更大的世界……

對於孩子的未來,你和我都有美好的想像。

我相信,「望子成龍」是我們做父母的,最本能、最樸實的心願。

但是,希望家長不要望子成龍,要望子成人。那麼何謂望子成人?標準只有八個字——真實、善良、健康、快樂

所謂真實,就是教孩子誠實地面對自己和世界。不撒謊,不耍滑,無論做什麼,都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所謂善良,善良的人能自救,是因為他們見過人性的陰暗面,卻仍然願意相信世界的美好

所謂健康,即你和我給孩子創造的身心健康環境,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鼓勵,傾聽和理解,永遠是孩子自我接納、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根基。

而最後一點,快樂,卻是被你和我最容易忽視的標準。為什麼?你有多久沒感受到快樂了呢?

不妨先想一想,真正快樂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給大家分享一句話:A child's purpose is to be a child,即孩子的訴求是成為孩子。

對孩子來說,做孩子該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快樂了。

再閉上眼回顧一下,現實里,咱們給孩子的要求卻恰恰是一張看不到盡頭的《待辦事項表》:

算數、背幾十首古詩、背幾百個單詞、按日程表生活、奔波於不同的興趣班、離大自然越來越遠......

明白了吧,孩子快樂最大的「敵人」,就是家長因為焦慮和攀比產生的高要求和急心態了。

這明顯不是一種「快樂」的養育方式,但孩子的要求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不妨慢一點,你我的要求再放低一點,先讓孩子體會到成長的快樂吧。

育兒不應該繼續做加法,而是開始做減法

其實回過頭想想,我逐漸開始覺得,比起培養一個優秀、卓越的孩子,教育更應該考慮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能認識並欣賞自己,也能大方的向別人的成就鼓掌;

能擅長在枯燥的日子裏找到樂趣,時常能夠收穫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對事物的基本感受是良性的,沒有罪惡和愧疚感。

就算這輩子沒有耀眼的成就,但至少孩子在回顧這一生的時候,會由衷地覺得:

謝謝爸媽給了我生命,生而為人,我很幸福。

足矣。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晶晶老師說育兒經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18/160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