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漫談老百姓對喝中藥的8個錯誤認識,快點避開,不然中藥白喝

中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經過漫長的歲月積累

積澱下了很多經典古方但是由於中醫知識玄妙難懂,

很多人對於中醫藥

還存在着很多誤解和不懂,

以至於用錯了經典藥方,

把中藥當補藥等等。

今天,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中醫藥的一些常見誤區,

希望看完能讓大家

對於中藥有一個新的認識。

喝中藥的8大誤區

誤區1:中藥材越貴越好

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石斛天山雪蓮……,哪個貴肯定哪個藥效更好。殊不知中醫有「虛不受補」這一說,體質病情不合,藥再名貴,只會適得其反。

最典型的就是補益藥的濫用,大多數人都知道「濫用人參,毒如砒鴆」的道理。所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才是最正確的,千萬不要一味的追求價格高的名貴藥材,反而給身體帶來傷害。

誤區2:老藥方最靠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藥方是通過對某一疾病的不斷診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方,相對其他「土方子」確實安全有效得多。

但是中醫講究「一人一方」,中醫診治病人開出的藥方是極有針對性的,不僅要考慮病症,還要根據各人體質陰、陽、寒、熱、虛、實的不同,隨時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方。

因此,中醫用藥不能盲目套用老藥方,尤其不能看到別人用好了,就擅作主張自己也跟着用。

誤區3:喝中藥可以養生

「中藥無毒」的說法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認為中藥可以強身健體,於是將中藥當做補品來使用。其實,功效再好的中藥也不能隨意使用。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是藥,藥作用於人體都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大家在決定中藥進補之前,一定要諮詢中醫師,讓醫師依據個人體質、狀態、健康程度等,開立處方並調整藥材的劑量。

誤區4:多方並服,起效更快

找多位中醫開中藥,每天服用多種方劑,多管齊下?這是大錯特錯。就像西藥也有劑量要求,藥物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存在配伍禁忌一樣,中藥也不是想吃就吃的。

另外還有些患者為了儘快好起來,私下擅自加大藥量,將兩天的用量放在一起煎煮,並在一天喝完,有些中藥本具有毒性,如硃砂、附子、雷公藤、關木通、雄黃、蟾酥等藥物,隨意或超量服用都會造成中藥肝損傷。

誤區5:嫌中藥太苦,加點糖

中醫把糖類歸類為一味中藥,不宜隨便使用。比如,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阻礙藥效的充分吸收,影響療效。此外,中藥的化學成分比較複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可與之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生渾濁、沉澱,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誤區6:夏天不宜喝中藥

在中醫門診時常聽到許多如夏天不能吃中藥、吃中藥上火、吃中藥傷胃、夏天不能吃補藥、夏天中藥容易變質等錯誤言論。

其實,藉助夏天的炎熱之性治療慢性寒涼性疾病,像寒濕疹、風濕關節疾病、咳嗽、過敏性鼻炎、慢性虛寒性胃腸疾病、女性宮寒等等,如採用冬病夏治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在秋冬中醫調理效果要來得快而好。

誤區7:中藥材洗洗再煎煮,更衛生

有些人在煎煮中藥之前嫌它髒,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塵土,就會用清水來清洗,其實這是極不妥當的。

因為某些中藥里含有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枸杞子中的酸、麻黃中的鹼、甘草中的糖、杏仁中的苷等,水溶解度就很大,如果煎煮前用水清洗,有效成分也會大量損失,會使中藥藥效大打折扣。

誤區8:煎得越久,藥越濃越有效

中藥煎煮是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而當煎到中藥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運動就停止。如果再繼續煎煮,不僅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不再釋出,還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樹脂、樹膠、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斷溶出,使藥效降低。

此外,長時間煎藥還容易煎煳,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味,讓人難以下咽,服藥後還容易感到噁心、嘔吐。

3個步驟,教你正確喝中藥

01

選鍋

砂鍋的化學性質穩定,而鐵、鋁、銅鍋在高溫時易發生化學反應,因為這三種鍋所含有的鐵、銅、鋁離子,與藥材中的酸、鹼、蛋白、鞣酸、皂苷等起化學反應,會破壞有效成分,產生毒性。

所以煮中藥最好使用砂鍋,也可以使用搪瓷鍋(瓷面完好,不露鐵鏽)、不鏽鋼鍋、玻璃器皿煎煮,但不能使用鐵鍋、銅鍋、鋁鍋。02

煎藥

各種類型的湯劑均以煎兩煎為宜。湯藥煎好後,應趁熱濾過,榨乾,儘量減少藥渣中煎液的殘留量。

解表藥

滋補藥

一般性質的藥

頭煎(大火煮沸)

10-15分鐘

30-40分鐘

20-25分鐘

二煎(小火慢煎)

10分鐘

25-30分鐘

15-20分鐘

Tips:每次煎好的藥汁,不少於180毫升(約一個碗的九分滿)為準;如果小孩子的量則在120毫升左右為宜。

03

喝藥

服用溫度

寒服:止吐、解毒、清熱的中藥,為了減少刺激,服用的溫度比「溫服」應適當涼一些;

熱服:適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

溫服:即藥煎好後要在常溫下晾至40℃上下時再喝,適用於大多數中藥。

服藥時間

空腹:逐水藥、攻積導滯藥,此時服藥避免與食物相混合,能迅速進入腸中,充分發揮藥效;

飯前:虛補藥、治療胃腸疾病的藥物,飯前胃腑空虛,有利於藥物迅速進入小腸消化吸收;

飯後:消食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飯後胃中存有較多食物,可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

睡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如安神藥、澀精止遺藥、緩下劑等;

隔夜: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要忌口

其實忌口不是忌發物和忌葷,而是要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不易消化的也要儘量少吃,飲食以清淡為主,減少腸胃負擔利於對藥物的吸收。

以上便是關於中藥認知的8個誤區。雖然中藥是中華名族的瑰寶,但我們不能一味的貪好、貪多,只有適量、適當、遵循醫囑才能起到中醫藥原本的作用,才能讓我們健康常笑!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09/160383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