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別罵了,年輕人「躺平」不可恥且有用

01有一天,我特別累,又特別窮。

沮喪和衝動一上來,便呼朋喚友建了一個群,叫「35FW工程」——35歲,F**k Work。

參群人員的目標是,趕在35歲被裁員、被優化,或猝死之前,搞夠後半輩子的錢。

然後隨便找個地方躺下,住沒電梯的房子,吃5塊錢的面,按75歲的壽命預期,舒服地躺上40年。

每日只管睡眼惺忪,笑看世人騎騾驢思駿馬,居宰相望封侯。

這幾天看到那個《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刷屏的時候,我仿佛看見了夢想中的下半生。

「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他一天吃兩頓飯,偶爾打牙祭會點個雞排飯,一個月花錢不超過200塊,工作一兩個月,就夠活一年。

還辦了演員證,心情好了就去橫店劇組裏演個傷患屍體,換個方式躺一躺。

這位兄台躺得坦然,躺得果斷,省略了我那個破群里先攢錢再躺的過程。

我們群里實現夢想的方式比較樸素,沒人懂炒股買幣,全靠硬攢。

每個月希望存款占收入的比例,寫在各自的群暱稱上,有人寫10%,有人寫70%。

看着挺嚇人。

建群至今大半年了,只有一位群友實現了一次目標。

那還是因為他那個月狗屎運,獎金暴漲,導致收入基數過高。

我們發生的改變不多,該吃吃該喝喝,該加班加班,看到有人過勞死的新聞該害怕還是害怕。

仍然過着忙碌而庸常的生活,有空就嘴炮一下美麗而遙遠的夢想。

說來慚愧,這就是我們躺平的方式。

02

《躺平即正義》這個帖子火起來,跟前幾年的佛系、喪學本來沒什麼區別。

年輕人嘛,心裏都是野馬,活得都像社畜,總要有個釋放壓力的口號。

極少數人去實踐佛、喪、躺平,大多數人喊完口號,繼續去工作、買房、結婚。

它只是互聯網諸多情緒浪潮中,一次普普通通的輪迴,如果不是有人跳出來大喊「躺平可恥」的話。

「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

「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認命可以,躺平不行。」

「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

「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認命可以,躺平不行。」

一個喊來過過癮的熱梗,硬被當做洪水猛獸,勸誡呼籲一套一套地上。

整得大家逆反心理都上來了,怎麼,都內卷的時候沒意見,一看這是要躺下了,就知道激動了?

也許是帖子裏那位兄台躺得太徹底了,引起了他們的恐慌,生怕所有年輕人真的都這麼躺下去。

依我看這純屬想太多,有幾個人能有那樣躺着的勇氣啊。

很多抱怨大城市太卷太累的人,回老家也輕鬆不了,縣城房價照樣沖萬,沒學歷沒社保的父母還指望着孩子養老。

帖子裏那種無牽無掛的躺平是奢侈品。

連我建的毫無傷害性的微信群都只拉來了6個人,其餘的朋友們,一聽35歲退休躺平這種夢話,就慈愛地擺擺手:

算了,有這功夫跟你玩我都多寫幾篇稿了。

這些一心撲在工作上的朋友,比我躺得還平。

知道自己必然35歲還要幹活,連進群做夢都懶得浪費時間。

所以說,把「躺平」兩個字妖魔化,實在大可不必。

其實哪有那麼嚴肅啊,這個詞翻譯一下,就是「掙多少花多少」。

在老一輩人嘴裏也叫「踏實」「穩重」「不折騰」。

就是放棄幻想,認清現實,過你能過的日子。

03

問題也許就出在這個「能過的日子」上。

二三十年前我們父母那一輩人,也許干100塊錢的活能掙100塊錢,能過100塊錢的日子。

那個時候當然也有壓力,也流行過垮掉、頹廢,但是,改變命運從寒門躍升,咬咬牙努努力,畢竟不是完全沒戲。

現在流行的用人方式不一樣了,老闆們喜歡雇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付1.5份薪水。

生活和身體都岌岌可危,還要扛住十倍於薪水的房價,干100塊錢的活,也只能過50塊錢的日子。

 

 

再加上這幾年被高失業率、高加班率、頻發的過勞死和疫情多面夾擊,開始質疑人生的意義再正常不過。

年輕人感受到的現實是,奮鬥的性價比越來越低,甚至越努力越像鍋里蹦躂的青蛙

以為能跳出去,其實頭上罩着不可動搖的鍋蓋,腳下是不許躺平的滾水。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輕鬆」的結論看似是所有年輕人的共鳴。

把討論範圍從一線城市拉到老家、縣城、農邨,納入那些不怎麼衝浪發聲的大多數。

他們面對的命運是努力不會成功,但不努力可能會餓死。

大家都在兩害相權取其輕,有底氣的人選不工作,沒基礎的人選乖乖幹活。

都是躺平,各有各的躺法。

寫到這裏,越發覺得那句「認命可以,躺平不行」十分無趣,懶得跟它生氣。

認命和躺平是一種東西,只不過體現在不同的人身上,看起來不太一樣而已。

認清現實但必須要幹活的人被劃分為「認命」,退出內卷放棄競爭的人被指責為「躺平」。

我那來自鄉下、奮鬥到年薪百萬的男領導,別人看他都覺得不躺,這麼成功怎麼是躺呢。

實際上在決定不再為沒戶口煩惱的那一瞬間,他就躺好了。

宏大的結構中,有些東西天生不可逾越,比如繼承來的財富和階層,躺下也餓不死的底氣,以及生來就有的戶口。

不是我們選擇了「躺平」。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裏寫過日本的「下流階層」,不是他們主動向下流動,而是沒有向上流動的路。

社會結構像河道一樣早早就挖好了,人只是被潑進河道里的水。

向上還是向下,向左還是向右,都只能遵循河道的走向。

什麼低欲望、喪文化、躺平學,不過就是在被驅趕着向下流的時候,看似瀟灑地喊一聲:

「鬆手,我自己會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VISTA看天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30/159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