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宋詞經典之作,千古傳誦,一定要讀一回!

在文學史上,宋詞與唐詩,並稱雙絕。千年過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詞,情韻猶存。那些詞人的所思、所想、所嘆,已由瞬間凝結成永恆。

讓我們走近宋詞,去領略這份含蓄迤邐的古典之美。3首宋詞巔峰之作,首首名作,句句經典,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天仙化人之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中秋詞的絕唱。蘇軾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詞。葉嘉瑩先生評價晏殊詞「情中有思」,這首也不例外。「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

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着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楊慎:「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詞品》)

慷慨雄放,蒼涼悲壯。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一首邊塞詞,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邊塞局勢嚴峻。將士們既希望取得勝利,而戰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妻子兒女魂牽夢繞。

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他們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將軍與征夫的矛盾情緒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委婉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先著、程洪《詞潔》:一幅絕塞圖,已包括於「長煙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詩最工、最多,不意詞中復有此奇境。

英雄壯志,直衝霄漢。

《滿江紅▪怒髮衝冠》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中原陷入敵手,岳飛將滿腔悲憤化作詩句,傾泄而出。詞裏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

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清代陳廷焯:「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莫等閒』二語,當為千古箴銘。」(《白雨齋詞話》)

余恨無窮,餘味不盡。

宋詞經典的建構

(1)說宋詞是經典,今天已經不會有人懷疑。可在宋代,詞體剛剛流行的時候,壓根兒就算不上是文學。宋詞最終能與唐詩媲美爭勝,被奉為一代之文學,是經過了千年的淘汰和選擇的。所以說,經典,不是生來就是經典,會經歷一個漫長曲折的認同過程。詩詞經典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鮮有評說,直到晚清才引人關注,當時著名學者王闓運評其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到了現代更是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之詩,頂峰中的頂峰」。而像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直到現當代才被確認為經典。

(2)經典的形成和確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現當代,由於詞中崇高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與現代社會的精神需求、主流價值觀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關注成為經典。

(3)經典是變化的,在這個時代奉為經典的,另一個時代不一定被視為經典,這說明經典的形成和確立又具有變異性。比如南宋人編有一部詞選,叫《草堂詩餘》,在當時說不上有多大的影響,可到了明代,就成為十分流行的經典文本,寫詞的奉為典範,讀詞的愛不釋手,各種注釋本、評點本是層出不窮。可由於詞學觀念的變化,《草堂詩餘》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間浙西詞派的領袖朱彝尊等人不遺餘力的貶抑排斥《草堂詩餘》,從此熱門的經典《草堂詩餘》就再也無人問津了。朱彝尊的《詞綜》和張惠言的《詞選》代之而為當時流行的經典詞選讀本。到了二十世紀,《詞綜》《詞選》又風光不再,而被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等選本所替代。

(4)經典的時代性和變異性表明,經典是需要不斷發現、建構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內涵豐富的作品,經過名家的闡釋或稱揚,有可能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同而逐漸成為經典名篇。比如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從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把其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來闡釋為一種做事業、做學問的境界後,這兩句詞就成了名句,整首詞也跟着成了名篇。還有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更是因為偉大領袖毛澤東「反其意」而追和之後,才受到人們的熱捧,成為名篇。這些都說明了經典形成中的「名人效應」。選擇經典本是純粹的個體行為、個人愛好,但個體總會受到群體態度的影響,而群體中權威和領袖的意見,往往會成為主流的、主導性的意見,被群體成員認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應」就成為經典形成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5)此外,「故事效應」也能提高作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從而促進它的經典化。所謂「故事效應」,即一篇詩詞作品,如果有創作傳播方面的逸聞趣事,往往更會引起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推動它的廣泛傳播和接受。宋詞在經典化過程中,「故事效應」同樣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的《醉花陰》,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6)當然,「名人效應」「故事效應」都是作品經典化過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為經典,還是取決於作品本身的內容含量和藝術質量。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冰心獎小作家俱樂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20/154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