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施一公:再:這麼"玩"下去中國的科研就沒戲了!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但面對這項數據,施一公臉上卻沒有一絲驕傲,反倒是一臉擔憂。

「有些評論因此說,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了,我很擔心。」

5分鐘左右的發言,施一公說了3次「很擔心」,讓他感到擔心的,是目前科研的現狀和科研評價的問題。

在中國,想「做」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此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5年裏,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

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在施一公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

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中國科研現狀:表面上一片繁榮,實則深藏危機

除了論文以外,目前中國的科研現狀,也讓人擔憂。

前段時間,某國立研究所所長也在自述中表示,中國科研表面上看起來一片繁榮,實則深藏危機。

目前中國的科研看起來很繁榮、很熱鬧,但是你如果靜下心來,把中國的科研放到世界競爭的大格局裏,站在科技發展的大視野上回望,就會發現: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你能看得見的中國人有誰?似乎很難看見誰。原創性的理論極少有咱們的東西,技術領域更是這樣。」

「其實不只是我有這種想法。我身邊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實也都做得挺順,但當大家在一起(電視劇)聊天、喝酒,到了最後比較酣暢的時候,就會發出同樣的感慨、產生深深的憂慮:如果再這麼玩下去,中國的科研就沒戲了。

中國現在的科研

還有一個更深的問題。現在成為大牌科學家的這些人,恰恰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他們是最早「覺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現在可能已經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門的科技負責人了。這些大牌科學家也許在夜半醒來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開說,就真的是動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這種話誰都知道,但誰也不敢說

所以我們的科學圈裏有這樣一個怪異的現狀:當他(她)有創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時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當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馬會反過來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學工作。但說實話,當人超過了五十歲,已經很難做出像樣的成果了。

所以還是知無畏、敢想敢做的年輕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現在更多的年輕人,還必須像他(她)的老師一樣這麼走,因為假如你過早地去鑽研真問題的話,你就會被淘汰

所以你要想早點功成名就,也得去複製你老師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頂,然後在山頂上再去悟道。

所以這個事情誰也不好捅破。並且這些人現在已經佔據着這樣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來,心裏偶爾會驚悚一下,但是他是絕不會認賬的。

因此,中國現在的科研,已經陷入一個往下墜的狀態。對於基礎研究的那些引導、激勵措施,其實是在加速讓科學下墜——這真的是一個災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天地生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29/152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