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致命的馭民術:讓你總缺「3兩銀子」 便抽走整個民族的靈魂

作者:
商鞅的「馭民五術」,是古代帝王必學學科,分別是1.愚民2.弱民3.疲民4.辱民5.貧民。

700多年前有個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人遊歷了元朝,寫了本書叫《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是第一個遊歷中國及亞洲各國的意大利旅行家,他講述了一個令西方世界震驚的美麗神話,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從這本書里西方人了解到元朝時的中國遍地黃金,羅綺,富得流油。

到了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夏,英王派出的第一個使團來到中國。他們對「遍地黃金」的中國期待已久。然而,從南到北整整3日的行程里,使節們卻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所見一切,遠不能同雷德里夫或是瓦平(二者不過是泰晤士河畔名不見經傳的小城)相比。」

使節們感受到的並不是繁華,蓬門蓽戶隨處可見。更可怕的是,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麻木,帶着空洞的目光如行屍一般走來走去。這些情景為什麼跟《馬可波羅遊記》描寫的大相逕庭?從《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這本書中或許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此書中有如下記載:中國農民一直以粗糧、青菜為主,偶爾能吃一頓雞蛋,除節日或是其他特殊時間,肉類很少出現在餐桌上。此書的記載說「蛋」是很稀有的食物,是真的麼?想必大家都聽過「清朝時太監給皇帝採購雞蛋」的故事,動不動可以「炒」到幾十兩銀子一個,一方面說明太監貪婪膽大,另一反面也印證了那時雞蛋的確是稀缺物。雖然也有農民養雞,但: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農民卷》還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當時,中國一個普通中等農民家庭一年收入在32兩白銀左右,但花銷卻多出了3兩,為35兩;在同一時期,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等的發明,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但是因為乾隆時,清朝人口眾多,所以GDP依舊占當時世界經濟總量近1/3。

那麼,領先世界千百年的封建中國,為什麼沒有人鑽研「蒸汽機」呢?前文提到的那「3兩白銀」的收支差額便是罪魁禍首。一個家庭一年掙32兩卻要花35兩,在那時一兩白銀能買約100斤糧食,缺少這3兩銀子,那就總是感覺不能放開吃。家無餘糧,誰有閒情逸緻去鑽研「蒸汽機」?清朝皇帝為什麼要這樣,這得從「商鞅馭民五術」說起。

商鞅的「馭民五術」,是古代帝王必學學科,分別是1.愚民2.弱民3.疲民4.辱民5.貧民。商鞅的邏輯是百姓在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後,便會不由自主地琢磨別的事情。清朝的皇帝們認為「讓農民總感覺缺少3兩白銀」就是「貧民、弱民」的辦法。除非那些荒淫無道的帝王,這幾乎是每個正常的皇帝都駕輕就熟的馭民之術。比如在末代皇帝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裏就提到了小皇帝的功課最重要的是學習怎麼馭民。

也許有人問,農民經過辛苦勞動不就可以多賺3兩銀子麼?其實這3兩銀子是賺不來的:糧食大豐收時,官府節稅多收;哪裏欠收,官府就適時降稅;而鬧饑荒時,皇帝再高調地撥款派人賑災,讓農民感慨「皇恩浩蕩」。反正無論是怎麼疲於奔命,這「3兩銀子」就一直擺在那兒,農民始終在「缺3兩白銀」的紅線上下奔波操勞,這就是「疲民」

英國使節還在手記中記錄這樣一個故事:當他們的船順着運河行經某處城鎮中心時,有路人落水,落水者拼命掙扎,然而岸上所有人都只興致盎然地觀看落水者奄奄一息,無人伸出援手。使節提出要靠岸救人時,僱傭來的船夫居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們當時船速是一小時七英里,這居然就成了他不肯停船的理由。」也許這些看客,也是因為那「3兩銀子」而被生活折磨成了麻木者。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NC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29/151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