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文革史志:紅衛兵緣起、暴力與終結

作者:

紅色恐怖」,清華附中紅衛兵的肇始人於8月27日發表了一篇逆流而上的聲明《十點估計》。

這篇聲明一共寫了十條,核心就是反對暴力。文章由幾個頭頭連夜匆匆議定,由駱小海執筆匯總,總標題《紅衛兵戰校紅衛兵對目前形勢的十點估計》是卜大華定的,頗有點代替中央指點全局力挽狂瀾的狂妄。

實際上在前一天,張曉賓和駱小海曾跑到釣魚台向分管清華的中央文革副組長王任重提出,中央能否制止打人。王表示,中央說話不如紅衛兵自己說。這是因為當時北京街頭已成為中學紅衛兵的天下,根本不把黨中央和新市委放在眼裏。

第二天,《十點估計》印成大批傳單,由張曉賓從他父親的鐵道部調來數十輛卡車分四路到北京市內進行大規模宣傳。《十點估計》引起了城裏主流紅衛兵的不滿,但在民間引起巨大的反響。傳單被一再翻印,變成正式文告一夜貼滿全城,繼而傳遍全國。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幾乎就在宣傳《十點估計》前後,打人風潮也席捲清華附中,劉樹華老師跳入煙筒,高二女生郭蘭蕙服毒自殺。

對於《十點估計》,激進派說它背叛,受害者說它虛偽。這就是歷史。但左右兩派都肯定了它在瘋狂「紅八月」減緩暴力的作用。

【9月:大串聯和社會奪權】

脫離了紅衛兵主流的清華附中也難於應付繁雜的校務。紅衛兵掌權的革委會決定:讓紅衛兵到全國去傳播火種。最後乾脆把辦公桌擺到操場,給除「黑幫」和「反動學生」之外的師生蓋章發放串聯介紹信。

9月,正是以往學校開學的日子,清華附中卻成了空巢和外地學生「朝聖」的接待站。陶正回憶:「幹部子弟出身的紅衛兵頭頭紛紛外出,我成了看守內閣。我被邀請到各個學校到七機部講演,人們讓我在語錄本上簽名。走的時候還喊『向清華附中致敬!」』

在外省市,清華附中紅衛兵幾乎同時成了造反派的武器和當權派的稻草。在學校遭到紅衛兵批鬥的方位津說,在湖北,「把我當成北京紅衛兵的代表,第一書記張體學還接見了我們,讓我當了主播。那時全國對紅衛兵的發源地清華附中都很神往。」

清華附中紅衛兵那時確實成為各層各派的共同「財富」。劉剛在幫助蒯大富建立清華大學造反組織命名「井岡山」時,主語還是「紅衛兵」。清華附中各派後來輪流掌權,也只是在「紅衛兵」後註明派別。「四·四派」領袖程金香跟隨姚文元到阿爾巴尼亞,也是以清華附中紅衛兵的名義,而那幾乎是文革時期中國唯一的出訪。

但派系的更迭並沒有使校領導逃脫厄運,輪流掌權的各派紅衛兵「對學校領導的批鬥成了各派表現自己革命性的暴力競賽。」(鄭光召回憶)

這時紅衛兵的肇始人已感到自己歷史使命的完結,成為沒落的「老(紅衛)兵兒」。對理想的幻滅和對武鬥的厭倦,使他們浪跡於山水「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宋柏林日記中長長的書單囊括古今中外,王銘開始同時自學三門外語,並和閻陽生一起成為北京大學德籍教授瑪麗的關門弟子。

【把客觀的記述留給後代】

「聯動」的成立是老紅衛兵的垂死一掙。幹部子弟的大院文化也進入了「陽光燦爛」的弟弟輩打群架拍婆子的「血色浪漫」時代。

當毛主席一揮手時,整個一代青年都被發到農村。在「知識青年」的名稱下共同面對黃土和油燈時,以往的理想和爭鬥成了過眼雲煙。當鄧小平恢復高考使他們十年後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時,「平等」和「競爭」成為這些飽經磨難的「老三屆」共同的心聲。

在一所著名高校的問卷調查中,競有一半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客觀記述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後代,是我們的責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25/148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