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漢代大學問家劉向解說了蝗災對應人事的成因,在於暴政、貪斂和征戰。
一群大約四千億隻蝗蟲的先頭部隊已經趨近中國邊界,中國大陸正面臨着「蝗軍」侵入的風險。中共派出的專家到鄰國巴基斯坦考察災情時還遭蝗蟲咬。更驚人的是,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表示,這次蝗災初期已經失控,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6月,蝗群規模則可能增長至當前的500倍。「蝗軍」造成的缺糧問題一直都是人類的惡夢,蝗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災害之一。回顧中華文化是怎樣看待蝗災的?「蝗蟲行軍」好像也有感應,它們對一些地方、一些人「敬而遠之」,根本不去騷擾,這是怎麼回事?值得我們來回溯一下。
蝗蟲結群而來,古來就聲勢赫赫,名載古籍。古代字典《爾雅》說:「食苗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四蝗蟲名也。」《說文》中又加上一種:「蝗,螽也」。就說螟、螣(音同「特」)、蟊(音同「矛」)、賊、螽(音同「中」)這五種蟲都是蝗蟲一族的。翻開史冊看看,蝗蟲過境帶來的蝗禍、蝗災很多,多發於春、秋兩個季節。一群蝗蟲可能有幾千億隻,是人類總人口的幾百倍,蝗蟲過境,堪比大軍壓境,黑天黑地,一下子能把田地里辛苦種植的五穀作物一掃而光。隨着蝗災逼近中國的新聞又起,不禁想起歷史上一件「雨螽」(即下蝗蟲)的大事記。
天人感應下蝗蟲雨
《春秋》三傳、《史記》和《漢書》都記載一件「雨螽」[1]的歷史大事,在春秋時期魯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秋天,宋國境內下起蝗蟲雨,蝗蟲遮天蔽地,天上飛的、落地死的,如雨勢紛紛,下個不停。因為禾穀被吃盡,災情非常嚴重,這麼多正史都破例記載了這災異。
發生這樣劇烈的蝗蟲災,造成嚴重缺糧後果,絕對不是偶然的事情。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天人感應」的宇宙觀、人生觀,認識到人命繫於天。聖賢察覺到天象與人事間有深切的互動對應關係,就是說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上天也能影響人事。
漢代大學問家劉向《洪範五行傳》解說了蝗災對應人事的成因有幾大:因為刑罰酷虐殘暴,因為貪心無厭,因為興師動眾征伐作戰。(《洪範五行傳》:「春秋之螽(*蝗蟲)者,蟲災也。以刑罰暴虐,貪叨無厭,興師動眾,蟲為害矣。」)劉向認為宋國「雨螽」是一種「天人感應」現象,這場災異起於宋當權者「暴虐賦斂之應」,為政者專橫跋扈殺人不當,暴虐刑重,對百姓則連連徵收賦稅,一點都不手軟,更不顧人民死活。[2]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認識到,蝗蟲為災是天人感應的一種顯象。
蝗災和「天人感應」有關嗎?倘若這個現象真是應驗了「天人感應」,那麼在父母官賢良清明的地方,是否沒有蝗災呢?來搜找一下史冊,真有不少這樣的記載。
蝗蟲敬避賢明清官
東漢王充的《論衡》說,世人流傳這一件事:南陽卓公當緱氏(*現在河南洛陽境內)縣令時,蝗蟲不入縣。因為卓公賢明又至誠,所以災蟲不入他的境土。
《廣州先賢傳》記載,交趾人黃豪,任外黃縣令(陳留郡,今河南開封),克己愛民,先他後我。縣令黃豪儉用省吃,穿粗布衣,不食肉只吃便宜的菜,所得的俸祿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縣境之內和樂泰平。當時鄰縣蝗蟲為災,獨獨外黃縣沒有蝗災,年年穀物豐登。
謝承的《後漢書》記載了類似的事證,吳郡人徐栩為官非常清廉,愛民如子。當他在陳留郡(今河南開封)小黃縣當縣令時,陳留郡遭了大蝗災,然而這些蝗蟲經過小黃縣時,都不停留,不聚不集不吃禾糧。當時刺史責備徐栩不治蝗災,徐栩申訴無用就辭官以告清白。當他辭官後,蝗蟲竟然又回來了。刺史終於明白詳情,向他謝罪,令他復官治理小黃縣。當徐栩回到小黃縣當縣令時,蝗蟲又全部飛走了。
再看賢吏怎樣治蝗災。《東觀漢記.傳七》記載,馬棱當廣陵(今江蘇淮安市境)太守時,郡界常有蝗蟲傷害穀物,使得谷價連連高漲。馬棱治理地方有威德,他查察郡內的官吏,上奏罷免了貪污的鹽官,賑濟貧弱,減輕賦稅,讓廣陵地方百姓安居樂業。他又興復池塘、湖泊的生產,讓人民收入好起來。就這樣,蝗蟲飛入海,不再危害地方了。
蝗蟲敬避孝子
蝗蟲不僅敬避清官的治地,蝗蟲也敬避孝子的耕地。《陳留耆舊傳》有這一記事,說陳留耆老高慎的兒子高式非常孝順,供養父親盡心盡力。永初年中,蝗蟲為災嚴重,不過蝗蟲好像識得孝子似的,獨獨不食高式種的麥子。
無獨有偶,漢和帝時也有蝗蟲敬避孝子賢官的故事。《孝子傳》記載:魏連事父至孝,任昌邑(今山東境內)令。百姓愛戴這位孝子長官,也受他的感化,變得誠實不欺。那時雖然遭遇到大蝗災,然而在他們的縣境之內年年豐收。
由此看來,蝗蟲結群聲勢赫赫而來,是衝着酷刑暴政、貪心無厭、征伐爭戰而來,古史有明鑑,告訴我們後人,尤其是現代人「天人感應」的道理。賢吏清官、至誠孝子受到上天讚揚,蝗蟲也敬而遠之,這些例子都是史鑑。在史書《東觀漢記.梁福傳》中說:「災蝗當以德消,不聞驅逐。」實話實說,說中核心的好話!記住好話會讓人受用無窮。
資料來源:
《史記》、《漢書》、《春秋谷粱傳》、《春秋公羊傳》、《洪範五行傳》
《藝文類聚.災異部》、《太平廣記》、《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