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萬芳:中產理財焦慮啟示錄

作者:

焦慮、35歲、中年,已經成為了一二線城市人縈繞在心頭難移散去的詞彙。無論是職場、住房、育兒、養老,他們一邊享受着快速的生活節奏,一邊也在忍受着這種高速成長所帶來的焦慮和迷茫。

賺多少錢都不夠花,賺多少錢才是頭,什麼時候能夠財務自由、提早退休,幾乎沒有一個中年人不曾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沒人能夠給出屬於自己人生的準確答案。

這裏有幾個關於一線城市中年的理財故事,看完這些故事或許你能夠重新審視你曾經一團糟的家庭賬本。投資還是存款?靠自己還是靠平台?到底應該怎麼規劃自己的理財未來。

1人到三十,兵荒馬亂

生活就像一桌麻將,你不知道你下一次會摸到什麼牌。

對於曹佳來說,30以前摸到的牌和30歲以後摸到的牌,完全是兩個套路。至少30歲以前她是沒怎麼為錢發過愁的,家裏經濟條件還行,又是獨生子女,小時候父母沒讓她吃過苦。

嫁給了當碼農的老公,兩人都在北京的互聯網公司上班,收入在北京這座大城市裏也算中等偏上,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曹佳偶爾買個包,老公偶爾買個鏡頭,也都不會有太大壓力。

正因為如此,那時的曹佳並沒怎麼想過‌‌「理財‌‌」這件事,曹佳說她是對錢沒什麼野心的人,夠花就行,兩個人的工資放在餘額寶,那個時候有5%以上的收益,也還可以。

2015年A股大牛市,上證指數從2000多點漲到4000點,沒野心的曹佳卻沒忍住上了車。她不敢多投,5萬本金進去,聽人推薦買了某支科技股,果然漲勢喜人。

6月份第一次股災來臨時,曹佳以為看到了抄底的機會,在2015年7月繼續加倉5萬,結果那個月,家中老人生病,整整一個月她忙的沒時間看股票,等老人痊癒,她再打開時,驚到了。‌‌「我記得就打開賬戶之後一看,心想我是不是打錯賬戶了,怎麼變成零頭了?‌‌」

從股市大敗而歸,曹佳心有餘悸。這一年她30歲,生活在這一刻開始按下來快進鍵,麻將桌重新洗牌了。

第二年,曹佳的女兒出生,家裏就像突然間多出來一個碎鈔機。孩子的奶粉、輔食、尿不濕且不說,曹佳算了一筆賬,一節早教培訓費用在300左右,一般從72課時開始賣套餐包,這就是兩萬元左右的支出,相當於她攢了大半年買的LV。育兒嫂一個月8000元,一年就接近十萬。

此外,家庭人口隨着孩子的到來一下增多,夫妻兩人、一個孩子、過來照顧孩子的婆婆以及住家的育兒嫂,五口人已經很難再在原來不到60平的房子裏住着了,於是曹佳老公大手一揮,換租了一套120平,月租金在1.3萬左右的房子。

女兒剛滿一歲,曹佳又經歷了家庭重大變故,公公突然被查出癌症,曹佳和老公一邊為公公的治療籌錢奔波,一邊恐慌地給自己和所有家人配備了保險,這又是好幾萬出去了。

錢太不經用,憑每個月3萬的工資似乎也不足以承擔一個普通中產在北京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了。守着賬戶里所剩不多的資金,曹佳渴望財富增值,創造工資之外的第二份收入,同時她知道必須謹慎,要確保家庭財富不會流失。

所謂的‌‌「中產生活‌‌」不過是在走鋼絲,開支的增加或者投資決策的失誤,分分鐘將‌‌「中產生活‌‌」打回原形。

錢是俗物,但中年人的脆弱,莫不是在同俗物的捉對廝殺中被刺痛。曹佳意識到,此刻的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認真考慮理財這件事了。

2買了8000元彩票的經濟學碩士

有閒錢無處安放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曹佳一個人身上。

餘江畢業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清華經管和北大光華被公認全國高考難度最大的兩個學院。但他依舊沒有逃過成家立業後所出現的理財焦慮。

類似和曹佳的經歷,股市也並沒有給餘江此前工作三年的資產增值,反而虧損了本金。

另一方面,因為臨時有了孩子,被迫在房市最好的時候着急買了房,沒多久國家出台了政策,導致他的不動產也沒有增值,反而微虧。

他的太太是人大經濟學碩士,夫妻雙方結婚後一直保持着家庭記賬的習慣,但也僅僅停留在掌握了每個月支出具體數額的情況。

大部分收入都存在了目前年華收益只有2.27%的餘額寶,每天大概20塊錢的收入……

孩子再過兩年就要上小學了,他之前購置的房子沒有辦法分配到像樣的小學,這件事情構成了他目前的理財焦慮。如何能夠儘快買到高價學區房,再這兩年內能夠保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讓現有資產增值,是他每天都在發愁的事情。

他甚至萌生了希望一夜爆發的想法,有一天瞞着太太,用私房錢買了8000元的體育彩票並沒有計入家庭賬戶。但這8000元並沒有給他換來任何收益,完全打了水漂。

太太知道以後勃然大怒,指着他鼻子罵道:‌‌「你一個清華經管畢業的,去選擇一個概率最低的彩票,你對得起你之前讀的書嗎?‌‌」

但餘江還有一筆賬沒敢跟太太說,為了一個人扛住房貸和生活成本,他聽微信上一個‌‌「林老師‌‌」的建議,每個月付338元的諮詢費,加入了比特幣的炒幣大軍。

幣價好的時候,餘江每天笑容滿面。幣價大跌的時候,孩子和老婆都睡了,他就守着大盤抽煙,喝酒,琢磨着怎麼把之前的閃電貸給付了。

用碎鈔機來形容孩子一點不假,但這些本身不完全是孩子帶來的。

實際上,無論是曹佳、還是餘江,這幾年在互聯網企業的收入都在增加,收入遠高於一線城市的平均工資,是被各個水平線都被貼上‌‌「中產‌‌」標籤的人群,但這些仍然無法為他們分擔任何理財上的焦慮。

更意思的是,無論幣價還是股價如何動盪,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們似乎並沒有從這些場所賺到任何錢。除了工資,似乎沒有理財和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但是只憑工資在一線城市生活,隨處而來的壓力和焦慮,都會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3靠理財收入買了房的年輕人

從2007年到現在,一線城市的人們收入增加了3倍半。

但是他們對理財問題的焦慮看不出減弱的跡象。也許對錢的焦慮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常態。有焦慮也不一定完全是壞事,解決這些問題大概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主題。

有媒體對中國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對於錢最焦慮的問題做了一個調研,其中顯示:40.9%的人都關心如何能夠賺到更多的錢,24%的人認為孩子太費錢,19%的人有對失業的擔憂,8%的人不知道有什麼很好的理財方式。

在這個問題上,剛滿30歲的Jerry有一些發言權。雖然年輕,但關於投資Jerry已小有心得。今年剛剛結婚的他,依靠個人理財收入,在北京四環購置了一套婚房,而他自己也從公司辭職,他專職做起了自媒體

Jerry有一張資產規劃表格,他覺得,一般情況下個人能把這張表格填滿就說明理財的規劃比較完整了。在他剛畢業的前兩年,只能在固定月收入和固定月開支上有一些內容填充。兩年後工作上了軌道,有了一些結餘以後,才開始往現金類的股票賬戶或者現金賬戶填充。

有了閒錢以後的第一步是購置自己的住房。Jerry認為住房相當於你的基本盤,是畢業的年輕人最主要的財務目標。房子搞定以後,他更關心的問題是管理好所有家人的風險,即表格中的風險/對沖一欄。

目前許多家庭都面臨着421架構,即四個大人,兩個夫妻,一個孩子。每個人生大病的概率是不一樣的,但是四個老人得病的幾率是相對高的,因此保險一定是家庭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

先存夠足夠的錢比什麼都重要,Jerry一直貫穿着這個想法來計劃自己的理財。目前他的資金除了用於購置婚房以外,都配備在了基金賬戶上,通過基金定投指數,達到年化收益19%的水平。

Jerry的自媒體主要內容圍繞着理財教育和培訓,他指出,‌‌「一般人陷入貧困深淵的方式就三種,疾病,事故意外導致無法工作,還有吃喝嫖賭那種消耗、高息理財和傳銷等等,所以合理理財的話,你的收益一定是增加的,但是不能求高和貪多‌‌」。

4爆虧200萬後逆勢翻盤的中年人

不確定性是生活中唯一確定的事情,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承擔風險來換取回報的過程,某些程度上來說,投資不僅僅是一種決策,也是一種哲學,更是一場與自己、與時間的博弈。

銀行業人士何慶泉年過四十,見識過投資的大起大落,才更清楚不同的人生階段,要解決不同的核心目標。

受益於自己的金融知識,2001年前,何慶泉拿着父母給的第一筆20萬的資金,開始謹慎炒股以及買基金,那時候恰逢牛市,讓他小賺一筆。

‌‌「年強的時候資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保值,就是想賺更多的錢,並且沒結婚的時候覺得抗風險能力比較高,虧了也不那麼擔心‌‌」,在這樣的目的下,2006年左右,何慶泉在自己的理財產品中還增加了期貨。

期貨在一開始給他的刺激非常大,加上運氣不錯,基金加上期貨給他帶來了十倍收益。但賭徒心理很快佔據他,在2013年時候他做大豆期貨時,多空雙開,沒有調整自己的比例,沒有及時止損,把此前的200多萬收益全部吐回去了。

但緊接着2014年又迎來牛市,何慶泉又在股指期貨中賺了200多萬。這次賺的錢只是填補了一年前期貨上的虧損,因此儘管賺了不少,他也沒有特別開心了。

隨着年齡的增加,家庭責任的增加,何慶泉發現對於高風險理財產品的承擔能力也相應減弱,於是在這幾年逐步退出期貨。

至於股票市場,他也持謹慎態度。由於長期在銀行工作做對公業務,何慶泉發現,實際上很多上市公司在近幾年的財務報表表現確實不佳。

‌‌「很多公司的故事講得非常好,但我看過報表,我覺得很快會出事,結果過幾天新聞就曝光了,果然這個公司就30多個跌停板從14塊錢直接打到2塊錢,所以這幾年還是不擅自炒股了,目前還是基金比較主流,算是間接和股市掛鈎的方式。‌‌」

何慶泉的理財思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不同階段的理財觀念,年輕時能夠承擔風險,家庭資金需求不大的時候,可以考慮風險較高的投資。年齡大、對風險的控制能力較弱時,則考慮通過平台讓降低風險,保證穩定收益。

5忘掉一夜暴富,理性看待生活包袱

想要一夜暴富,無非是因為生活上的包袱實在太重。

得到太多,想要的就更多,人最終的焦慮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於自己的欲望。這裏並不想分享一些哲學性的理論,更多的還是希望當你處於兵荒馬亂的中年時,能夠放下你的欲望,理性地思考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

總的來說,理財無非幾個方式,期貨、理財、股票、基金、存款。存款無疑是風險最低的,但也不總是那麼安全。事實上國內《存款保險條例》只對個人50萬元人民幣的存款提供擔保,超過50萬元的個人銀行存款還面臨着存款銀行的信用風險。

上文所提到的幾個人,已經涵蓋了大部分一線中產會面臨的問題和他們的解決方案,從中不難看出一些有效的思考方法:

1.謹慎評估生活需求,合理分配家庭賬戶

如何理財,歸根到底還需要結合理財的目標而定。

在理財以前,先問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你的家庭需要你做什麼,你需要給家人的需求提供怎樣的幫助?

這裏不妨再看看Jerry的方法,將家庭資產做一個清晰的梳理,儘量在存款類、長短期投資類以及保險等類型中多樣化配置。

投資面臨着異常負責的選擇,每個人的收入和支出在時間上存在結構性差異。

Jerry說,一般情況下這四個賬戶不需要有固定的比例,主要根據家庭目前所需要在近期達到的目的來進行合理調配。‌‌「假設你在三年後需要有一部分孩子教育的資金,要更高的收益,就可以增加一些長期投資和穩健理財的比例。‌‌」

短期有支出壓力的人不應該投資股票市場,已經在購買期限上匹配固定的收益類產品。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如何慶泉就較為合理的匹配了自己的心理風險能力。如果所投資的股票組合發生大幅度回撤,心理上會招到較大的打擊。

2.理智先行,抑制感性衝動

按照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不同資產的配置能夠有效抵禦各類資產的風險,獲得市場平均收益。假如股市不好,債券會相對向好,但如果債券和股市行情不好,那些現金類和商品類的產品表現就會好。

除了存款,也有其他現金類的產品可以考慮,但也無法一勞永逸。經歷過投資大起大伏的何慶泉,將一部分資金放在了策略性理財平台。這平台的產品仍然是投資基金,不過是以組合配置的方式。

策略性理財的投資產品更多元化,也更容易規避一些風險。數據顯示,過去十幾年,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6%,而中國基民虧損的概率超過80%。

換句話說,如果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風險是最大的,哪怕買基金也最好不要全放在一個地方。原個人挑選基金挑選買賣時間難度大,最終難免陷入追漲殺跌的怪圈。因此,找專業的機構或者個人獲取量身定製的理財建議,也能有效緩解理財焦慮。

3.理智先行,抑制感性衝動

大部分人不是對數據和可能性進行理智分析,而是喜歡消息和傳聞,他們主要根據腦子裏想像的東西來做決定,而不是去對自己的投資組合,以及一個投資項目是否適合投資組合,進行理智的分析。

首先要認識到理財只是抵抗通脹,防止資產在無形中縮水的有效方式,大多數是在保值的基礎上緩慢增值,指望着靠理財發財甚至一夜暴富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取的,理財更應該是一種理性的長期的資產規劃。

不斷學習也是理財成功的先決條件,但這裏的學習不單純在於知識技能、投資知識,還在於學習控制情緒,抑制感性衝動。

理智永遠是理財的第一門道。

索羅斯曾說過,如果你沒有做好承受痛苦的準備,那就離開吧,別指望會成為常勝將軍,要想成功,必須冷酷。

如果你連理性都很難做到,那麼就學會放下欲望,這或許才是對焦慮最好的緩解。

本文採訪人物曹佳、餘江、Jerry、何慶泉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闌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15/136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