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月亮有多遠?可能還比不了雨燕一生飛過的距離

2015年5月,北京,頤和園,八方亭。中國觀鳥會的成員欣喜地發現,雨燕回來了。

這些雨燕屬於普通雨燕的北京亞種(Apus apus pekinensis),在1870年由英國人羅伯特·斯溫侯(Robert Swinhoe)命名。每年4月到7月,它們會來到北京繁殖後代。

普通雨燕。圖片:Martin Hale/ FLPA/ mindenpictures

這是一生的征途

這一批歸來的雨燕里,有十三隻佩帶着光敏地理定位儀。觀鳥會成員希望通過這個小小的儀器,了解雨燕遷徙的旅程。光敏地理定位儀會記錄環境裏的光照強弱,藉此告訴我們某一天的白晝長短,以及日出日落的時間。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推演出經緯度,了解雨燕去過什麼地方,從而勾畫出大致的雨燕遷徙路線圖。

雨燕南遷過冬的路線是這樣的:

每年7月中下旬,它們從北京出發,向西北方向飛去,越過內蒙古新疆,飛越天山北部,抵達中亞地區;然後轉向西南,經過阿拉伯半島,飛越紅海,飛抵非洲。

雨燕在非洲一路南下,大約在11月,抵達它們的目的地——南非、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它們最喜歡的地方,是跨越三國國境的喀拉哈里國家公園(Kgalagadi Transfrontier Park)。此時非洲南部正值雨季,雨燕可以找到充足的食物。

次年2月,雨燕飛回北京,路徑大致與去路相同。整段旅程長達3.8萬公里。

野生北京雨燕的壽命可達13歲,其一生的飛行距離,可以超過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

北京、劍橋兩地的普通雨燕,分別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路線。圖片:Lyndon Kearsley

「無腳」的飛行家

林奈曾為普通雨燕命名 Hirundo apus——和家燕(H. rustica)同屬——種本名源自希臘文,意為「無腳」。雨燕的腿確實非常短。雨燕和家燕也確實相像:流線型的小身軀,短小的頭,寬大的嘴,極狹長的翅膀,尖尾巴。這種相似是趨同進化的結果。現在,人們把家燕歸為雀形目,雨燕則歸入雨燕目,和蜂鳥同為一家。

普通雨燕和家燕對比。圖片:Paweł Kuźniar& Thermos& Walter Siegmund/ wikimedia;Kim Taylor/ NPL/ mindenpictures

和雨燕一樣,被林奈冠以「無腳」之名的鳥,還有大極樂鳥(Paradisaea apoda)。古代歐洲人相信極樂鳥沒有腿,是不沾塵世的神鳥,永遠在天上高飛。這個故事的源頭可能是,捕獲極樂鳥的獵人為了方便保存,把鳥腿砍掉了,歐洲人得到的都是無腿的極樂鳥皮。實際上極樂鳥雖然羽毛絢麗,但飛行本領不算高超,它的腳也跟「凡鳥」沒有什麼兩樣,可以在樹上、地上棲息。

求偶中的大極樂鳥。圖片:Loïc Degen

無論是外貌還是飛行能力,雨燕都比極樂鳥更當得起「無腳鳥」的稱號。雨燕遷徙時的飛行速度,約為10米/秒,快速飛行的速度可達31.1米/秒(超過110千米/時)。雨燕的身軀小,翅膀大,這意味着它們翅膀單位面積負載的重量很小,而且它們能利用上升氣流節省體力。

所以,雨燕的飛行如呼吸般輕鬆自如。雨燕可以邊飛行邊捕食、邊飛行邊清理自己,在空中掠過水麵飲水,甚至還能在空中交配。

邊飛邊交配的雨燕。圖片:Graham Catley/ nyctea.co.uk

普通雨燕的速度那麼快,很少有捕食者能捉住它,但寒冷、下雨的天氣會讓雨燕體弱。這時,雨燕就會成為速度很快的猛禽,比如燕隼(Falco subbuteo)的捕食對象。圖為燕隼。圖片:David Tipling/ NPL/ mindenpictures

除去繁殖期(繁殖的雨燕在巢中過夜),每年長達十個月的時間裏,普通雨燕着陸的時間很少超過兩小時,超過99%的時間都在空中度過。這可以說是永恆的漂泊,也可以說是極致的自由。

雨燕的生活

普通雨燕在空中捕食,其獵物幾乎都是飛蟲。根據不同的天氣,它們會選擇不同地點和技巧進行捕食。在晴朗的天氣里,普通雨燕經常在開闊的空地上,在離地6~30米的低空飛行捕食;下雨時,幼蟲在水中生活的昆蟲,會大批出現在水面上,於是雨燕就在水面低飛獵食。

掠過水麵捕食的雨燕。圖片:Ran Schols/ Biuten-beeld/ mindenpictures

在普通雨燕過冬的納米比亞,下雨之後會出現大量的昆蟲,比如長出翅膀、準備繁殖的白蟻。為了捕食,成千上萬的普通雨燕會追逐着雨雲,朝着同一方向旅行。圖為集群飛翔的普通雨燕。圖片:Phil Savoie/ NPL/ mindenpictures

在自然環境裏,雨燕主要在懸崖的洞穴里築巢,高大建築上的房檐、牆洞也是它們喜歡的築巢地點。住在洞穴里可以抵禦一些捕食者的襲擊,但缺點是合適的洞穴不多,容易與其他鳥類發生競爭。在歐洲,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會闖進普通雨燕築巢的洞穴,把巢穴據為己有;有時雨燕和椋鳥還會大打出手,雙雙墜落在地上。對雨燕而言,落地是很危險的,因為它的腿太短,很難從地上跳躍起飛,很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盤中餐。

普通雨燕有穩定的配偶關係,但在繁殖期以外的時間裏,「夫妻」沒有什麼親密的聯繫——把配偶聯繫在一起的,是「住房」,而不是「夫妻情分」。普通雨燕的定位能力極強,每年都會飛回同一個洞穴進行繁殖,這樣,雨燕夫妻每年都會在同一個地點重聚。

暗中觀察。圖片:Mathias Schaef/ BIA/ mindenpictures

普通雨燕築巢的材料,和它們的食物一樣,是在空中獲得的。它們一邊飛,一邊捕捉風中飛舞的草、葉子、羊毛等東西,和唾液粘在一起,用來築巢。巢造好以後,雌鳥會產下2~4個蛋,孵化18天。在孵蛋的日子裏,雄鳥會給雌鳥餵食。

雛鳥從出生到能出巢飛行,大約需要35天。父母在巢址附近覓食,把捉到的小昆蟲用唾液粘在一起,做成一兩克重的「丸子」,餵給雛鳥。研究者曾在一隻普通雨燕的嘴裏,發現了300多隻小昆蟲,有蠅類、蚊子、蚜蟲等。雛鳥胃口最大的時候,父母一天要花19個小時來給它們打食,每隻雛鳥可以吃掉30~40個「丸子」。

巢中的兩隻普通雨燕幼鳥。圖片:Derek Middleton/ FLPA/ mindenpictures

以天為床,邊飛邊睡

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在傍晚時,「家裏有孩子」的成年普通雨燕會飛回巢里,而未繁殖的年輕雨燕一直上升到高空,飛到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人猜測它們是在天上睡覺。

雨燕在空中睡覺的一個證據,得自一戰時期的一位法國飛行員。他在離地大約3000米的孚日山脈(Vosges)上空,發現一群普通雨燕在白雲之上飛行。奇怪的是,飛機就在這些鳥頭頂上掠過,它們卻毫無反應,好像睡着了似的——後來證明,它們確實是睡着了。雨燕是如何做到在空中睡覺的呢?

有的人看似睜着眼睛,但實際上跟睡着了沒什麼兩樣。圖片:Phil Savoie/ NPL/ mindenpictures

陸生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深度睡眠有兩種模式,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和快速動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鳥類可以讓一側的大腦半球進入 SWS,另一側醒着,和清醒大腦半球相關聯的眼睛(右腦聯左眼,左腦聯右眼)睜開。

鳥的肢體動作可以由腦幹控制,所以去掉大腦的鳥,照樣能拍翅。對於鳥類來說,一邊飛行一邊用單側大腦進行 SWS,並不困難。大腦入睡的時候,翅膀照樣可以拍動,睜開的那一隻眼睛可以看路;甚至雙側大腦一起入睡也不是沒有可能,鳥類完成一次 SWS只要幾分鐘,所以它們可以短暫地閉上眼睛,然後再睜開眼看路。

在快速動眼睡眠(REM)中,哺乳動物的肌肉會高度放鬆,但鳥類在 REM時,肌肉仍然保持一定的緊張度。而且,鳥的 REM比 SWS還要短,只需十秒鐘。如果鳥類在 REM中,肌肉繃緊的程度足夠舉起翅膀,那麼它就可以一邊滑翔,一邊完成一次 REM。

一隻狗的快速動眼睡眠(REM)。圖片:Amada44/ wikimedia

一個30秒的視頻,研究人員記錄、剪輯了三隻鴕鳥的睡眠過程。視頻:John A. Lesku et al./ PLOS ONE(2011)

也有實驗證實了這些觀點。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的羅登堡(Niels C. Rattenborg)等人,在小軍艦鳥(Fregata minor)的頭上裝了記錄腦電波的儀器,發現它們能在空中睡覺,而且兩種模式的睡眠都可以。

《阿飛正傳》裏有一段著名的故事,說有一種永飛不落的鳥,睡在風裏。這個故事有點像杜撰的「心靈雞湯」,但雨燕和這個故事裏的鳥,有幾分相似。

樓廊廟宇間的風景

196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沿着紫禁城的護城河進行觀察,看到了近400隻普通雨燕。北京古建築的房梁、椽子等支柱間的縫隙,為這些小鳥提供了極好的居所。宏闊莊嚴的寺廟、樓宇之上,成群的雨燕聚集,時而俯衝,時而盤旋,是北京獨特的風景。

北京上空的雨燕。圖片:東方IC

北京雨燕的命運,與北京的樓廊廟宇緊緊聯繫在一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相當數量的古建築被拆除,許多雨燕失去了安身之所。八十年代,北京市開始注重建築保護,為了防止鳥糞污染,許多建築的屋檐下都掛了防雀網,阻止鳥類在房屋裏做窩。缺少合適的築巢地,讓雨燕的數量銳減。

幸運的是,北京人正在努力讓這一獨特風景存續下去。例如,正陽門的管理人員不僅不設防雀網,允許普通雨燕入住,還在準備安置攝像頭,對住在正陽門的雨燕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保護它們。與此同時,雨燕也在適應新環境,它們開始在一些現代建築,比如天寧寺的立交橋上築巢。

2002年,調查者在65個觀測點,共監測到3182隻普通雨燕。2007年,一群志願者在北京四環路以內統計到的數量,不到2000隻。2017年,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針對普通雨燕的數量,進行了三次調查,最多的一次,發現有超過4000隻。是的,北京的普通雨燕種群正在緩慢恢復。

北京頤和園,成群的雨燕正在廓如亭(也就是八方亭)周圍翻飛。圖片:東方IC

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說過,人類是最「遲緩」的動物,因為人嚮往如鳥飛行,身體卻只能禁錮在大地上。「遲緩」不是走得慢,而是苦於不能奮飛。

然而,「遲緩」的人類,卻用另外的方式走向了天空。不用提人類為航空、航天做出的種種嘗試,我們歡迎雨燕在樓宇間入住,難道不是用另一種形式,實現了飛行的夢想嗎?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物種日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715/131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