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30年最具社會影響力的30本書!

梁文道,1970年生於香港,在台灣長大,中學時回到香港,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1998年起開始參與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活躍於香港文化節、知識界,曾在多個文化藝術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擔任職務,現擔任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文道非常道》等節目主持人及其他節目評論員。著有《弱水三千:梁文道書話》、《讀者:梁文道書話Ⅱ》等。

本書單源自他推薦的「改革開放30年30本書」,以社會影響力為標準選出的30本書。

孫悅和何荊夫的曲折多磨的愛情故事,表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人啊,人!》講述中國的知識分子,雖然歷盡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們依然熱愛祖國,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確的態度去總結歷史教訓,把歷史交付給未來。

小說描寫了1963—1979年間我國南方農村的社會風情,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由謝晉執導,姜文劉曉慶主演。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

文革期間,政治混亂,批鬥無日無之,人性的尊嚴不但盡失,也受到了極大的扭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一頁血淚史。《幹校六記》卻讀不到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強烈控訴和譴責,字裏行間只是平和的語調,或頂多是一點點淡淡的無奈和婉轉的諷刺。

阿城筆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來罕見的一個深刻體現了道家文化特徵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陰柔之氣。他的性格是堅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寫棋,實質上則具有多層次的象徵意義,表現着他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歷史評價和對中國文化進步的展望。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徐克執導,梁家輝主演。

本書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小說。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寫紅花會英雄試圖通過換一個漢族皇帝,乃至通過同一皇帝換一套漢族服裝,便以為是抗清大計的完成,最終無論是陳家洛等紅花會英雄的抗清大計,還是陳家洛本人的兒女私情,均以悲劇告終。

《朦朧詩選》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它對沉默的中國詩壇的強勁衝擊和持久影響,也許超過了所有新詩選集。作為一部詩歌經典,它在讀者心中有不可移易的位置,許多詩人和詩歌愛好者是讀着這本選集走過人生之路的。

我們的醜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

台灣著名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裏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癒。

當代中國反映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最有影響的經典作品。作者錢鋼當年曾經趕赴唐山參加抗震救災活動,親身經歷了地震發生時唐山地區猶如經受了戰爭一般的深重劫難。事後,作者以十年的時間不懈地追蹤訪談,經過縝密的整理和分析,全景式地記錄了當時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種種表現,追溯了地震前後撲朔迷離的事實與現象,反思了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究竟應該如何與自然相處的終極問題。

本書是文史哲學生的必讀書,是研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士」的經典書,採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呈現了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精神風貌。作者余英時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他在本書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履行了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莫言的成名之作。《紅高粱》中創造了莫言的文學王國「高密東北鄉」,通過「我」的敘述,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故事。

本書討論的主題是:是人類精神衝突的價值問題以及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之可能。

作者劉小楓通過與東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詩人的個體相遇和對話,其實質在於:從中國人的立場,討論承擔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的不同的價值和道路之可能。

本書在1988年問世,立即引起轟動,還曾一度被列為禁書,但17年過去了,該書作者的許多觀點已經得到驗證。書中的內容都有關當代中國發展中面臨種種最緊迫的現實問題、疑難、困境和危機:經濟大地震;工業的困難與農業的隱患;第三產業難產;新窗口的紛爭;速度與區劃戰略;大桶上的兩塊短板;最可怕的一個衝擊波;生態危機;中國幹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的第幾位;教育的困境;十大危機的報復。

本書作者張五常是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本書出版於1988年,收入33篇短文,講述了歷史上曾經發生或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向讀者展現產權理論的核心概念和當代的進展情況。

王朔的文集,本套包括:《過把癮就死》、《頑主》、《玩的就是心跳》、《橡皮人》、《隨筆集》、《我是你爸爸》、《千萬別我當人》、《看上去很美》、《篇外篇》。

李敖自寫《傳統下的獨白》闖禍起,被追訴多年,一直翻不了身,這本《傳統下的獨白》,是書名翻身,不是他。李敖大隱於市,常常幾個月不下樓,神龍首尾皆不見。這本正是神龍復出時的新書。

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賈平凹以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當代生活為背景,記敘「閒散文人」作家莊之蝶、書法家龔靖元、畫家汪希眠及藝術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現了濃縮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廢都」景觀。在充滿靈性、情感聰慧而富有古典悲劇色彩的人物身上,體現出作者至高的美學理想。

本書作者顧準是我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歷史學家。本書中,作者有很多理論的創見和對蘇聯、東歐、我國當時局勢的預見,很多都被後來的發展所驗證。他的思考大膽,其思想深深地折服了王元化、李慎之、李銳吳敬璉等人,很值得一讀。

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寅恪的生存狀態和人際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寅恪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先生對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的讓人不寒而慄。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驗」,讓更多經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一本對中國痛之切、愛之深的書,是一個上海學者在黃河邊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全書分成上下二篇,詳細記錄了作者曹錦清1996年5月至11月期間的日記式調查報告。本書內容全面,通過作者的切實體驗對當今中國鄉村社會的現狀提出了思考。

以歷史為解讀對象的著作中,作者吳思以亦雅亦俗、亦莊亦諧的寫作方式,敘述了歷史上值得人們思考的大大小小的無數案例,在生動、有趣地講述官場故事的同時,作者透過歷史表象,揭示出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實際上支配着社會運行的不成文的規矩,並將其名之日「潛規則」,進而指出潛規則的產生在於現實的利害計算與趨利避害。書中對於潛規則的定義、特徵,潛規則陰影下皇帝、官員、百姓的不同處境與抉擇,潛規則盛行的社會土壤,以及潛規則何時會萎縮,均有論述。

這是一部透視當下中國農民問題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時三年,遍訪安徽鄉村,深入調查,訪問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於農村改革的有識之士、專家教授和黨政要員。收集的材料和廢棄的手稿,幾近等身。作品依據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狀態,披露了曾驚動中央的幾起重大涉農案件,揭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種種原因,展現了農村費稅改革的艱難曲折過程。

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狼圖騰》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組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令人慾罷不能。

這是一本圍繞「八十年代」情境及問題意識的對話錄,主持者選取的談話對象多為八十年代引領潮流的風雲人物: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栗憲庭、陳平原、甘陽、崔健、林旭東、田壯壯、分別屬於詩歌、小說、音樂、美術、電影、哲學及文學研究等領域。對話抽取相關領域裏在今天仍有討論價值的當年熱點內容作為話題,試圖重視這個在中國二十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年代的場景和氛圍,並且在回顧八十年代社會思想面貌的同時也對其進行反思。

本書作為楊奎松教授近年來所撰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的一個結集,涉及近代政治、軍事、外交乃至重要歷史的研究著作10餘種。書中既有對這些著作學術成就、學術特色的中肯評價,也有對其中偏頗、闕失、不足的指正,並多有獨到的見解。

王蒙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於一身,用激情洋溢的筆觸描寫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北京女中學生的學習、生活,讚美了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鬥志,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同時也探討了當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色彩。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青年史學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724/96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