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肖奮宏:中國人真的一點也不多

作者: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人永遠在堵車、永遠在排隊擠地鐵、永遠在人滿為患的醫院裏抓狂?還真不是因為‌‌「人太多‌‌」

2017年,每兩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生活在城市。

而每一個在城市生活的中國人,可能都對‌‌「中國人實在太多了‌‌」這句話深有體會——大馬路上讓人心煩意亂的堵車、地鐵進站口令人崩潰的長龍,還有每逢周末商場伸手不見五指的恐怖人潮……大家什麼場面沒見過。

如果告訴他們,中國人其實一點兒都不多,他們大概會覺得你有病。但‌‌「中國人太多了‌‌」,確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覺。

北上廣並不擁擠

當我們在談論城市‌‌「人多‌‌」時,其實是在說‌‌「擁擠‌‌」。因此我們不止要關注城市的人口絕對數量,還要關注城市的人口密度,並且要找幾個參照物做對比。但是人口密度又是一個非常難以捉摸的概念,一不小心就會導向截然相反的結果。

很多人講北上廣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官方規定的行政區劃做對比,北京面積有16410平方公里,包含十六個區,這樣一來在2015年整個北京的常住人口密度才1323人/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整個東京都面積2191平方公里,包含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區,人口密度達到了6158人/平方公里。

不過如果你只比較中心城區,那又會發現北京的西城、東城區佔地9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到23845人/平方公里,密集得嚇人;而日本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佔地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796人/平方公里,不如北京——好像越說越繞,這種比法看起來也不太公平。

實際上,這些比較都發生了錯位,他們沒有將城市放在近似的屬性和空間中比較。正確的比法應該是:北京城四區(城六區去掉豐臺、石景山)對應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會發現人口密度沒差太多,北京略低一些。

再比如,北京的中心城區每平方公里有2.3萬人,但東京都的豐島區每平方公里也有2.2萬人,中野區2.1萬人,荒川區2萬人多一點,他們可沒有天天嚷嚷着要‌‌「清人‌‌」。無獨有偶,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銘做了比較,上海最核心的地區(大概800平方公里左右)對應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能說是難分高下。

不是地鐵擠,而是地鐵少

既然人口密度相差無幾,為什麼許多去過日本東京的中國人,直觀感受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北上廣深)要比東京更‌‌「人滿為患‌‌」呢?

就拿地鐵來說,中文新聞里常常能看到上海、北京兩地的地鐵線路總長完爆全世界,分別位列世界第一(617公里)和第二(554公里),可惜坐過的人恐怕都不會留下什麼好印象,擠就算了,經常還要在寒風中等待進站,肯定是哪裏出了問題。

可以說,拿上海、北京的地鐵線路和其他國際城市的地鐵對比,要麼是蓄意的自欺欺人,要麼是對國外城市交通存在極大無知。

日本東京地鐵只有304公里確實不假,但整個東京的軌道交通不止有地下跑的,還有地上開的。東京都的通勤鐵路環線山手線,由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JR-EAST)運營,長度區區34.5公里,年乘車人次達到9.9億人,效率驚人。

東京還有不計其數的私營鐵路公司——小田急電鐵、西武鐵道、東武鐵道、東京急行電鐵……光是在東京都,他們的運營長度就有407公里,年乘車人次為30.5億人,其中東京23個特別區的年乘車人次為24.4億人。

日本東京都地鐵圖,還沒包括JR、私鐵等就已經非常密集。/東京都交通局

在整個東京都市圈(上文提到的東京都再加上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總面積比北京小一些),JR鐵路、私營鐵路、地鐵聯手構成了24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系統,鐵路網密度東京如果稱第二,沒人敢稱世界第一。

各個公司、各個鐵路之間的連接早已被打通,比如東武鐵道公司的列車可以開進東京急行電鐵公司的路線進行運營。坐一段JR或者私鐵,再換乘地鐵到中心地帶上班,對東京人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

要是你覺得你所在城市地鐵擁擠,你應該怪罪的是地鐵太稀少、效率太低,而不是人太多。所謂的‌‌「城市病‌‌」不是‌‌「人多‌‌」帶來的,而是交通管制帶來的。覺得馬路太堵了?中國城市極低的路網密度,很大程度上要為道路擁擠負責。但管理者想出來的問題解決辦法,往往都是減少需求(限號、限行等),而不是增加供給。

北京夜晚路網密度圖,由《自然》一篇論文提供的數據繪製而成。/Alasdair Rae

看完北京的,來看下洛杉磯的。

洛杉磯夜晚路網密度圖,直觀上就可以看出密度遠大於北京。/Alasdair Rae

同樣地,覺得孩子上學擠破頭了?上海人口從1990年的1283萬增長到2015年的2415萬人(這裏沒有適齡兒童的數據,恐怕適齡兒童只會多不會少),但是上海市普通小學招生數在1990年是18.3萬,2013年依舊是18.1萬,2014年之後上海採取史上最嚴入學政策,導致2015年招生數銳減至15.6萬。

是不是還覺得醫院排隊排得心累?中國特大城市‌‌「看病難‌‌」問題一時半會說不清,但翻看統計局數據就發現,1990年上海執業(助理)醫師就已經有5.8萬人,結果到了2015年這一數量竟然只緩慢爬升到6.3萬人。2015年的醫院床位數雖然比1990年翻了一倍,但每萬人床位數反而減少了5張,下降到42張/萬人。‌‌「城市病‌‌」到底是誰造成的,不言自明。

城市的極限在哪裏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過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要沒人喪心病狂搞強制驅逐那一套,湧向城市的人口只會多不會少。

世界銀行告訴我們,目前中國11個國家級城市群(諸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只佔10%的國土面積,卻擁有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三分之二的經濟產出。世界銀行還預計到2030年,將會有10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裏。

而且相比起其他國家,目前中國人口不是太集聚了,而是太分散了。

一半意大利人都‌‌「擠‌‌」在意大利8%的土地上,一半美國人都集中在最大的244個郡(county)里(美國郡的數量超過3000個),英國人大多分佈在英格蘭的幾個主要都市圈,東京都面積占日本國土面積0.6%,卻生活着10%的日本人口,整個東京都市圈面積也不大,人口能佔到全日本的三分之一。

雖然整個日本人口數量在減少,但東京都的人口卻在緩慢增加……能解釋這一現象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城市集聚帶來的好處遠遠大過那些微不足道的成本。

一半美國人都聚集在少數幾個郡內。/Business Insider

城市的承載極限不過只是杞人憂天。首先是城市的土地面積、物理邊界,《華爾街日報》利用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的數據,向人們展示了洛杉磯、北京、墨西哥城、巴黎城市範圍百年變遷,100年前的人肯定想像不到如今城市的邊界已經擴張了無數倍,並且停不下來。

紐約大學的什洛莫·安吉爾(Shlomo Angel)指出,全球所有主要城市都在向外擴張。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上海的土地面積增長超過了人口增長,使得城區的人口密度在2000年-2010年下降了20%。所謂的極限到底在哪裏呢?

更何況中國城市還有大片大片‌‌「不務正業‌‌」的土地,北京、上海分別有20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上海隔壁的蘇南地區情況也類似。任何一個稍微了解經濟學‌‌「比較優勢‌‌」概念是什麼的人,都會嘆息:在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這種土地,簡直是暴殄天物。

其次是城市的人口,隨着人口不斷湧入,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並不會無限增加。

美國城市規劃專家溫德爾·考克斯(Wendell Cox)指出,1950年-2010年,美國紐約95%的人口增長都來自中心城區外,洛杉磯則是85%。這60年間,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100%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中心城區外。

北京、上海、廣州-佛山、深圳也不能例外,過去十幾二十年,絕大多數人口增長都沒中心城區什麼事。

即使沒有‌‌「疏解人口‌‌」政策,中心城區的高生活成本自然而然會抑制人口流入,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中心城區的外圍,外圍的外圍。認為‌‌「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區)會被擠爆‌‌」純粹是多慮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管理者會以嫌棄人口太多為己任,除了中國。由於中國的生育率已經接近世界最低(有學者認為已經是谷底),當哪天城市變得無人問津時,不知道城市管理者是會笑還是會哭。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統計局.(2016).北京統計年鑑.

2.上海市統計局.(2016).上海統計年鑑.

3.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5).平成27年國勢調査人口等基本集計.

4.東京都統計局.(2014). Tokyo Statistical Yearbook.

5.陸銘.(2016).大國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6.傅蔚岡.(2014).超大型城市不要畏懼人口增加.財新網.

7.Demographia.(2016).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12th Annual Edition.

8.John Calimente.(2011). Rail integrated communities in Tokyo. JRTR.

9.Makoto Ito.(2014). Through Service between Railway Operators in Greater Tokyo. JRTR.

10.George Gao.(2015). Building outpaces population growth in many of China‌『s urban areas. Pew Research Center.

11.Andy Kiersz.(2015). Half of the US population lives in the244 super-dense counties. Business Insider.

12.Robert Lee Hotz.(2015). As World Crowds In,Cities Become Digital Laboratories. WSJ.

13.Shlomo Angel.(2012). Planet of Cities.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14.Wendell Cox.(2013). Dispers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Urban Areas. Newgeography.

15.The Guardian.(2015). How connected is your city?Urban transport trends around the world.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浪潮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620/948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