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鋼企研發圓珠筆頭背後:量產仍有不少困難

網絡圖

能生產飛機汽車,卻生產不了小小筆頭的「圓珠筆頭之問」一度難倒了中國製造業,1月10日,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宣佈,目前,太鋼已具備圓珠筆筆頭「筆尖鋼」批量生產能力,未來兩年將有望完全佔據國內市場,替代進口。

一年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西太原鋼鐵煤炭行業發展座談會上提出,「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

「事實上,符合性能的圓珠筆頭在2014年12月就已經研發出來了。」1月10日,制筆企業貝發集團總裁辦主任張雪蓮告訴記者。

2011年,科技部啟動了「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撥款近6000萬元支持相關科研機構、企業針對中性墨水製造、筆頭不鏽鋼線材、加工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太鋼和貝發集團均是該項目的合作企業。該項目最終於2014年12月通過「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驗收,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

根據太鋼提供的資料,中國每年生產400多億支圓珠筆,是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每年需要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特殊鋼材。若採用國內的設備和鋼材,圓珠筆企業的成本無疑會下降很多。

生產圓珠筆頭有多難?

1月10日,太鋼方面向新記者表示,筆頭關鍵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兩個微米,表面粗糙度要求為0.4微米,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到0.4毫米。

進行如此高精度的加工精度,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這對不鏽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

細分來看,圓珠筆的筆頭分為球珠和球座體兩個主要部分。根據公開資料,目前直徑0.5-1.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能大量出口。但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只能依靠瑞士、日本等國家進口,這使得我國制筆行業長期處於加工組裝的產業鏈最低端。

由於技術保密原因被日本等國牢牢掌握在手中,攻克技術難關只能靠不斷測試。

「研發這個產品沒有可借鑑的資料,成分的配比從幾十公斤的開始練,經過持續數年數不清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終於看到了添加劑分佈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4年12月取得成功,又經過十多次終試後,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於出爐了。」10日,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在接受山西衛視採訪時表示。

國產圓珠筆頭能省下多少成本?

眾所周知,圓珠筆頭生產工藝是德國、日本等海外製筆企業的核心機密,在此前的發展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儘管曾有中國企業涉足這一領域,但由於技術缺乏,所生產的圓珠筆頭問題頻出,遠遠達不到行業標準。

太鋼方面表示,此次太鋼在數年研究和摸索中,解決了易切削鋼絲等核心難題,讓其在切削後性能仍然保持良好,與圓珠筆芯完美結合,成功製造出圓珠筆頭。

「這一成果不僅是技術的成功,也打破了圓珠筆頭行業壟斷。」1月10日,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王國清表示,國內市場每年生產的圓珠筆,需要用每噸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頭的鋼材,付出外匯1000多萬美元。而一旦筆尖鋼國產化實現的話,將大幅度削弱製造成本。

張雪蓮告訴新京報記者,從日本或者瑞士進口一台不鏽鋼筆頭生產設備需要約400多萬元人民幣,進口國外的不鏽鋼線材大概每噸需要12萬元人民幣。而實驗成功後,符合標準的國內不鏽鋼線材每噸僅需約5、6萬元人民幣,國產不鏽鋼筆頭生產設備也會便宜很多。

國產圓珠筆頭能否替代進口?

儘管從鋼材市場而言,圓珠筆頭所需要的體量無法和鋼鐵行業其他領域相提並論,但王國清認為,作為突破壟斷行業的「高精尖」產品,其實際意義仍然大於形式意義。

王國清表示,據她掌握的價格數據,目前筆尖鋼的價格已從原來的每噸12萬元下降到每噸9萬元左右。

「雖然設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是距離產業化和大批量的生產仍然有着一個過程,同時我們也面臨市場的宣傳推廣問題,有時國外的客戶會指定採用國外的材料。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內材料肯定會慢慢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張雪蓮表示。

王國清還認為,另外,太鋼的行為也給了行業其他從業者一種啟示。此前國內鋼廠所生產的產品,基本都是大需求方面,比如說建築鋼材、板材方面,導致行業產品過剩。

「圓珠筆芯問題折射出了中國鋼鐵困境,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便是產能過剩,但同樣鋼鐵行業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曾公開表示。

會有「後來者」加入圓珠筆市場嗎?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太鋼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之後,網絡曾有「建議其他鋼廠跟進,涉足圓珠筆頭製造」的建議,但王國清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貿然跟進的可能性太小,本來市場就不大。」王國清向記者解釋到,儘管會有部分鋼廠會覺得這是個全新的出路,但事實上,圓珠筆頭市場相對整個鋼鐵行業而言,太過微小。加上如今市場已有成功企業,無論在發展還是推廣上都佔得一定先機。如果僅僅單純跟進的話,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據中鋼協公佈的2016年1—11月鋼材進出口數據顯示,在高端鋼材品種進口方面,國內仍是小幅增長趨勢。

「儘管我國所生產的鋼材佔據全球市場50%以上,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同質化的中低端鋼鐵,而在高端鋼材領域,仍然需要大量進口。」提及當前鋼鐵來源,王國清無奈地解釋到。

工信部在印發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中提出,中國鋼鐵技術在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軌道交通,電力航天航空等高端產業領域仍急需研發和突破。

「中國鋼鐵企業在這幾塊領域中,目前確實存在無法突破的局面。」王國清證實了這個觀點。例如,在海洋鋼鐵領域,由於傳統鋼鐵在鋼板拼接時會出現裂紋,這使得海洋工程需要高止裂性能厚板,另外船舶底部長期被海水浸泡,也需要高錳耐蝕鋼,另外大型客船都是四處游弋,需要極寒與超低溫環節船舶用鋼,以及相應配套焊材。目前,國內鋼材技術在這一領域尚未得到實質性突破。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新京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111/86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