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畫皮杭州—互聯網真能救中國嗎

所謂的互聯網經濟,所謂的新興產業的聖地,也只不過是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大泡沫罷了。互聯網沒能挽救杭州蕭條的工業,難道就能挽救整個中國的工業?走在新興產業最前端的明星城市,都只不過是苟延殘喘,那麼,那些留在後面的,已經淪陷的東北,已經死亡的山西,已經赤貧化的河北,又如何度過這經濟的寒冬呢?

在本篇之前,我們前面已經講述了12座城市,第一波講述的是經濟已經完全崩塌的齊齊哈爾長春瀋陽本溪和呂梁。這些地方深陷過剩產能之苦,並且被這個國家徹底放棄,沒有了中央財政補貼,只能等死;第二波是蕭條的二線城市,包括蘇州、重慶、天津、南京,好在手裏還有點餘量,還能向鋼鐵水泥之類的過剩產能投入巨額財政補貼,維持表面上的數據增長。唯有武漢是特例,真正實現了產業轉型。第三波隨機選擇了南充和洛陽,這倆正處於輸血吊命之中,一旦輸血停止,就是崩盤之時。這些講述無疑是灰暗的,看不到任何希望。武漢固然能實現轉型,但卻不為官方認可,甚至連它的市民都沒能意識到轉型的艱辛,對着滿城挖整天破口大罵。就這麼冷眼一看過去,整個中華大地,大江南北,統統都是一片蕭條,連塊遮羞布都找不到。

今天我們終於把視線轉到浙江,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而杭州,則是浙江民間財富的聚集地。到今時今日,杭州這個城市,已經成為一座圖騰,一個象徵,一個對未來的希望。在官方的宣傳口徑里,杭州,這座誕生了阿里的城市,似乎是蕭條的中國經濟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新興產業的創業者們,整天沉浸在編碼世界的攻城獅們,電商的小店主們,將杭州視為麥加似的聖地,終其一生,是一定要到杭州的阿里總部門口朝拜一次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創新,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成為官方口徑中,挽救蕭條之中的中國經濟的最後一道靈丹妙藥。然而我們今天要做的,卻是一件殘忍的事:我們要撕下杭州的畫皮,我們要用官方的數據,指出杭州經濟同樣陷入蕭條的真相。如果,互聯網連杭州這座聖城的經濟都挽救不了,那麼,我們能指望它能挽救中國嗎?

最重要的,當然依然是工業數據。在這裏我必須要說明一下:所有的第三產業,金融旅遊餐飲,包括互聯網產業,統統不創造財富,只不過是服務於工業罷了。唯有工業,才能創造財富,為這個國家的近14億人口,帶來充分的就業和足夠的生存資源。工業一旦蕭條起來,很快就會傳導到第三產業,帶來全面的蕭條。2015年,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03億,杭州統計局同時宣佈的增長率為0.5%,這本身已經很低,幾乎就是零增長。然而,我們已經有了前面12個城市的經驗,知道凡是小學數學成績好的,就沒資格進統計局,所以我們很有必要自己檢查一下增長率。我們查閱杭州的統計年鑑,很容易就查到了,2014年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能為12853億,很明顯,這個數值比2015年大!這麼一看,2015年,杭州的工業產值萎縮了2.7%!這已經算是比較清晰的萎縮了。當然了,我們不能簡單的就得出結論,說杭州的工業萎縮始於2015年,我們再把數據往前翻一翻,呵呵,2012年,才是杭州工業產值的峰值年份,當年度產值為12959億,此後就呈現出清晰的下滑趨勢。恰好,我們其實是知道的,2012年之後,中國民營經濟開始遭遇到國進民退政策的酷烈打擊,權貴資本開始肆無忌憚的侵佔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並引發了民企老闆的移民潮。作為民營經濟的大本營,杭州當然不可能躲得過這波逆流。它的這一組經濟數據,完整的體現了2012年之後,中國經濟逐步走向蕭條的特徵,甚至連背後的原因,都恨不得已經直接印在了紙上。

這不算完。我們再來看杭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虧損面,呵呵,2015年,杭州有18%的工業企業虧損,幾乎每5家企業就有1家虧損。這可比當年度全中國平均13%的企業虧損比例高出了足足5個百分點,簡直就像是經濟已經徹底淪陷的東北城市似的。我們再往前翻一翻,2014年杭州工業企業的虧損面為14%,當年度全國的平均水平只有11%;2013年杭州的企業虧損面為15%,而全國的平均水平依然是11%;2012年杭州企業虧損面為15%,全國平均水平依然維持在12%。一直追溯到2011年,杭州的數據下降到13%,但這一年,全國的平均水平也才9%呢。要知道民營企業的日子其實一直都不好過,從銀行貸不到款,動不動就資金鍊條斷裂,這可是常態,民企從來都不被當成是這個國家的親生子看待的,恨不得連家奴的地位都沒混上。作為民營企業的大本營,杭州的工業企業長期維持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虧損比例,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如火如荼的互聯網產業,並沒有給杭州蕭條的民營工業企業帶來新的生機。由始自終,它們都行走在死亡的快車道上。無論這5年來互聯網被炒作得有多熱,杭州的工業企業的虧損面,依然從13%堅定的上升到了18%,始終將全國的平均水平遠遠甩在腦後。似乎在這個數據上弱於全國的均值,會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似的。

而另外一個足以佐證杭州工業蕭條的數據,就是工業企業的利潤數據。2015年杭州規模以上企業創造的總利潤為882億,請注意,杭州統計局悍然宣佈,利潤增長幅度為2.4%。然而我們再次對統計官員的小學數學成績表示了謹慎懷疑,需要把2014年的原始數據翻出來看看,呵呵,從統計年鑑里很容易就查到了,904億。這麼一算,杭州2015年的工業企業利潤規模剛好是萎縮了2.4%。都是2.4,只不過是前面正號和負號打反了,這還真是個有趣的巧合。然而,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雖然工業企業的利潤減少了,但是企業的稅負可沒有減輕。中國企業的稅負,那可是剛性支出,絕不會因為你企業掙的錢少了,虧損面增加了,就少繳一毛錢的稅。2015年杭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繳納的稅負總額為1538億,與2014年完全相同。這麼一看,杭州的稅吏,可真是愛崗敬業的標兵,為了完成稅收征繳任務,那可是下了死力氣的。只不過,杭州那些艱難求生的企業家的淚水,就被掩蓋在了一片歌舞昇平之下,沒人能看到了。

此外,可以佐證杭州的工業陷入了全面蕭條的數據還有很多:2015年杭州的出口增長率僅1.8%,幾乎就是持平,是為近20年來最差的數據,要知道2014年也還有9.8%的增幅呢,現在這個數據相比較起來,直接就是墜崖。工業用電量407億千瓦時,相對於2014年的420億千瓦時,降幅3.1%。至於主要的工業產品的產量,幾乎全部出現大幅度萎縮。洗衣機下降10%,計算機產量下降22%,電視機下降37%,這可是杭州拿來撐門面的電子產業了。連最優勢的飲料產業,軟飲料的產量,都下降了8.3%。如果不是光纜產業還混出來一個18%的增幅,整個產量數據表簡直就是不堪入目。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15年杭州的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實現了12%的增幅,但是基本上投入到了第三產業,也就是房地產之中,而工業領域,基本上就是個零增長。原本依靠強大的民營工業企業維持着城市經濟活力的杭州,也不再願意搞實業了。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所以,這麼一看,所謂的互聯網經濟,所謂的新興產業的聖地,也只不過是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大泡沫罷了。互聯網沒能挽救杭州蕭條的工業,難道就能挽救整個中國的工業?走在新興產業最前端的明星城市,都只不過是苟延殘喘,那麼,那些留在後面的,已經淪陷的東北,已經死亡的山西,已經赤貧化的河北,又如何度過這經濟的寒冬呢?

責任編輯: 楚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05/71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