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謝田:中國汽車業學日韓 難以取得成功

作者:

中國汽車業師法日韓能否成功?可能性不大。圖為2024年5月15日上汽集團安吉物流在山東煙臺等待出口的汽車。

中國經濟的困境,看來已經成為美國情報界向白宮做出的、每日國家安全報告的焦點內容,以致於拜登最近以來,接二連三地指出,「中國的經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這相當於美國官方的立場,正式認定中國經濟即將崩盤。拜登六月初在《時代》雜誌的專訪中,對中共國不斷下降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發表了看法,他對中國已經疲軟的經濟非常不看好。拜登說,之前「每個人都談論……中國有多強大,他們有多強大」,但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拜登也對中共「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影響力表示懷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令人討厭的失敗倡議」。

中國經濟衰退、產能過剩之際、中共為解脫自身的經濟困境而對外傾銷,隨即面臨美國和歐盟對中國企業高額徵稅的局面。在電動汽車方面,去年中國純電動車生產在全球的市佔率約為60%,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場市佔率達70%,攻城掠地、搶佔市場的勢頭非常的驚人。

歐盟去年10月啟動對中國產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調查須在13個月之內完成,但歐盟可以在9個月內、亦即今年的7月,開始徵收臨時性的反補貼關稅。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如果能夠證明中企存在扭曲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將果斷採取行動。美國上個月宣佈將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從25%猛然提高到100%,歐盟相信也會蕭規曹隨。

面對歐美的關稅壁壘,中共也許會去世界貿易組織討個說法,但這基本上沒有什麼勝算,已經處於半癱瘓狀態的世貿組織,也不會讓美國和歐盟改變立場。中共當局的對策,似乎是試圖直接在對方的國家設立工廠,在當地直接生產、銷售,繞過關稅壁壘。這一政策其實跟日本和韓國汽車產業的做法非常類似。當年,日本汽車大舉進入美國,美國三大車廠疲於應付,因為日本汽車不光是價格優惠,非常可靠、品質上乘,還非常的省油。最後,美國政府的干預迫使日本企業改變直接出口的策略,而是在美國本土設廠、在本土生產。如今,從豐田到本田的日本汽車品牌,大多數都是在美國市場、由美國工人製造的,只不過冠上了日本的品牌和名字。韓國汽車最近二十年進入美國,直接就走了日本人的老路,從起亞到現代,都在美國本土生產、由美國工人製造,在美國市場銷售。

中共商務部官員王文濤日前到西班牙合資電動車廠高調演說,試圖分化歐盟,他還參觀了中國奇瑞汽車與西班牙的埃布羅(Ebro)汽車合資設立的電動車廠。中國的汽車公司在匈牙利也準備設廠,同樣企圖直接在歐洲生產、進佔歐盟市場。中共在西班牙建合資廠,在匈牙利建廠,除了試圖繞過歐盟的制裁還,會達到分化歐洲各國的目的。

中國汽車業的這個戰略,師法於日韓,重複日本和韓國汽車產業在美國攻城掠地的策略,但最後很可能會東施效顰,難以取得成功。為什麼呢?因為這裏牽涉到一個政治風險的問題,因為歐美與中共國的脫鈎和避風險措施,會讓中國製造的汽車和電動車難以複製日本和韓國式的成功。況且,中國產品雖然「廉價」,但「物美」與否人們還不能相信。中國製造的產品在西方社會基本上是跟粗製濫造、偷工減料、商品質量差、產品壽命低、仿冒和盜版、及售後服務缺乏等等聯繫在一起的。

並且,中國品牌的汽車在歐美製造和銷售,如果要繼續保持並具備價格的優勢,就必須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組件、零件、和耗材,走所謂的離岸外包(offshoring)的路。但離岸外包(offshoring)的路在十年、二十年前還頗為流行,但今天似乎已經走不通了。取而代之的,跟歐美去風險和脫鈎政策相對應的,是「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也被譯為「友岸合作」。這個「友岸外包」是美國政府開始實施的一項外交和貿易的政策,旨在要求在美國的企業(包括假如一旦在美國設廠的中國資本的企業)撤離跟美國有地緣政治衝突的國家,轉而優先與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發展經濟和貿易的關係,並建立彼此互助的、新型的供應鏈體系。自然的,美國的新供應鏈體系,不包括中國大陸的公司,這也是製造業和供應鏈外流、離開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度等的國際大環境背景。

「友岸外包」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副署長邦妮·葛莉克(Bonnie Glick)女士提出的。她最早以「盟友外包」(Allied-shoring)一詞來描述美國未來的這一國際經濟戰略。2022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net Yellen)在一次公開的演說中,首次提到「友岸外包」這個術語。2022年6月,白宮發表了一份關於建立有彈性供應鏈的報告,正式開始在內容中使用「同盟與友岸外包」來討論今後美國的國家供應鏈政策。

加拿大是首先響應美國這一號召的國家。加拿大副總理方慧蘭呼籲西方國家,應積極回應友岸外包這一概念,並減少與專制國家的貿易往來。法國的一個商業聯合會、全法採購委員會與Agile Buyer顧問公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近半數的法國公司正在考慮轉移產品供應地,報告認為印度將會在供應鏈的轉移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利益。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認為,人類世界目前正逐漸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集團,各國企業在未來,將再也無法忽視地緣政治上的風險。

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限制越來越嚴厲,許多中國工廠紛紛在墨西哥投資辦廠,把中國產品運到墨西哥貼牌後再轉賣給美國,藉此規避美國對中國的高關稅。但上月中旬,墨西哥政府突然以「保護本國企業」、「防止不公平競爭」為由,對鋼、鋁、紡織品等544項商品徵收5%至50%的臨時進口關稅。所以,中企借道墨西哥、傾銷美國的這條類似「走線」之路估計難以走得通。

中國汽車行業能否師法日韓、直接投資、在美國建廠呢?首先,投資美國、壯大美國的製造業,對刺激中國自己的製造業、擺脫經濟困境基本上於事無補。再者,投資美國,讓資本進入美國,外匯流出中國,也跟中共國的外匯戰略和目標恰恰相反。其三,「友岸外包」的策略的實施,讓在美國製造汽車的中國公司沒有辦法獲得來自中國的組件。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在美國生產,將不得不使用美國的工人,生產成本會迅速上升,會失去國產車的價格優勢。再者,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如果能夠達到美國的碰撞標準、安全標準和能耗標準,技術上能否突破還是一個問題,成本上肯定是下不來了,可能不具備跟美國市場的其它電動車品牌相競爭的基礎。

綜上所述,中共國為了讓經濟出現突破,以鄰為壑,擬議中的做法看似具有可行性,但實際操作起來不免困難重重,幾乎沒有可能複製日本和韓國車企的成功。中南海既要做生意賺洋人的錢,又要戰狼似地咄咄逼人、四面為敵,最後註定是會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謝田博士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暨約翰奧林棕櫚講席教授)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9/206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