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琅琊榜》來時白衣陰詭,去時躍馬揚鞭

作者:

最近將在追的美劇統統停掉,只為跟上一部國劇的進度。不錯,就是《琅琊榜》。

素來對國產古裝劇無感,因此當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梅宗主一襲白衣、駕一葉扁舟、橫吹竹笛,出沒於江水寒霧之中時,並沒有覺得這劇有什麼了不起。風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並不新穎,江水與戰船的特效也並不出彩,後面還能有什麼花樣?

縱觀現在比較流行的國產古裝劇,其中的亞類型劃分相當明確,套路也相當固定:

一類是歷史正劇,譬如《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描繪泱泱華夏歷史洪流,英雄狗熊皆出其中;

一類是歷史戲說劇,譬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主要是在歷史正劇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增加可看性;

一類是宮廷劇,譬如《甄嬛傳》,描繪宮廷權力鬥爭,強調人心險惡;

一類是武俠、仙俠劇,例子不勝枚舉,它們主要編織愛恨情仇、兒女情長;

一類是神話劇,主要講神仙們是怎麼不守本分,非要下界攪和人類的;

當然,倘若某部劇的言情元素太多,那無論它表面上是講什麼的,都可以歸為言情劇,主要講現代人眼中的古人是怎麼搞對象的。

難道,《琅琊榜》能逃出這五(六)指山?

別說,還真能。

《琅琊榜》是完全的架空歷史題材,在虛擬的歷史中縱橫馳騁,又不失歷史的厚重,而對歷史場景的製作甚至要超過很多不是架空的劇,這不同於歷史正劇,更不同於歷史戲說劇;為構築世界觀而虛構了一些動物植物,但沒有更多的超自然因素,與神話、仙俠不搭邊;既有政治鬥爭,又有江湖幫派,相當於雜糅了宮廷劇與武俠劇的一些特色;最後,可喜可賀,並未‌‌「言‌‌」情,卻處處可見真情。

在《琅琊榜》的這些特點中,又以第三點較為引人注目。在網上常見評論說此劇是關於復仇的,是關於權謀的,是關於政治鬥爭的——這樣說此劇並不能算錯,但絕不是此劇的本意;光憑這點,此劇也斷不能成為全民神劇。

那麼,這個劇的本意和最大的優點,究竟是什麼?

在醜惡與污濁的世間,縱然要依靠現實手段、乃至陰謀詭計來掃除魑魅魍魎,卻依然閃現着理想主義的光輝、磨滅不盡的真情——這是此劇的本意和最大的優點。

魯迅先生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早已對現實絕望了的魯迅先生有此偏激言論,也無可厚非。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鬥爭中,這句話可謂鐵則,君臣相殺、父子相弒、友僚相叛、兄弟反目,登峰造極。劇中的反派們,謝玉、譽王、夏江、梁帝蕭選都是嚴格地遵循這條鐵律。在他們的眼裏,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不擇手段的;成功的人都是極端利己的,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中國歷史,無非‌‌「厚黑‌‌」二字而已。

想必在今天,抱此信念者,也不在少數。

劇中用了很多非常經典的橋段來刻畫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他們有着他們獨特的價值觀:

秦般若:凡事必靠手段。

E1,秦般若煞有介事地分析梅長蘇如何能號令群雄:‌‌「他靠的不是無雙的智計,又是什麼呢?‌‌」。

不過後面我們就可以發現,梅長蘇靠的,並不只是無雙的智計。

蘭園枯井案,童路的妹妹正是其中的受害人。

何文新殺人案,被害人邱澤也是殺人兇手。

宮羽父親為謝玉所殺。

更不要提蒙摯、黎綱、甄平都是赤焰軍舊部。整個江左盟,完美詮釋了‌‌「官逼民反‌‌」,只不過行事更隱秘、技能更開掛罷了。回過頭來再看秦般若的論斷,不禁覺得實在是可笑。

夏江:凡人皆有目的

E38,謝玉在懸鏡司對梅長蘇咆哮:‌‌「你不是來輔佐靖王的!‌‌」

這論斷多麼乾脆利落。倘若夏首尊不那麼功利地看待梅長蘇,恐怕就不會等到身陷囹圄時才發現他的真實身份了。

謝玉:為利不擇手段

E23,謝玉後路被斷,發狂地質問梅長蘇,無冤無仇,為何害自己至此。梅長蘇淡然答道:‌‌「你我為名為利各保其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你問我這樣的問題不覺得好笑嗎?‌‌」

諷刺的是,謝玉所問出的問題,正是對他一生所作所為的絕佳概括;所以梅長蘇的反問,才讓謝玉啞口無言。

梁帝蕭選與譽王:天下是我的天下

世上的皇帝大約可以分為兩種:做事兒的皇帝和不做事兒的皇帝。梁帝蕭選和譽王,都是做事兒的主。甚至可以說,梁帝蕭選給人感覺在處理政務上是相當勤勉的。

只不過,做事兒的皇帝裏面又分為兩種:為天下做和為自己做。其中的差異表現在,為天下做事,究竟是目的,還是只是為一己之私的手段。不幸的是,大部分皇帝,都是後者,蕭選(包括譽王)也不例外。

蕭選在E1就講:‌‌「朕的天下,豈是他說拿就能拿去的。‌‌」

這句話聽上去非常自然,似乎皇帝,就該如此。

在E53,皇帝再次質問梅長蘇:‌‌「你說,這個天下是朕的天下,還是他蕭景禹的天下啊?‌‌」

梅長蘇的回答,卻如平地驚雷,震醒了皇帝,也震醒了電視劇前的觀眾:‌‌「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啞口無言。第一集與倒數第二集也構成了一個閉環,首尾呼應。

再如E40,當譽王炮製私炮坊爆炸案被發現時,父子堂上相爭,蕭選怒斥譽王欺瞞,譽王申辯絕不敢藐視皇權,而刑部尚書蔡荃卻看得明白:‌‌「重點不在這裏。‌‌」

一個傷亡百十人的案子,皇帝與親王居然只是圍繞有沒有藐視權威爭來爭去,而且沒有人覺得有絲毫的不妥,視人命如草芥,如此而已。

登基前的蕭選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梁帝蕭選,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他這輩子,只做兩件事情:保住政權,保住帝位。正因此,他才會一面勤理政務,一面又放任臣子貪腐爭權——只要弄不垮國家、威脅不到自己就行了。而且,他對後者威脅的敏感更甚於前者,所以他才會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經驗都用在猜疑上,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偏激和多疑。

所以在E53,蕭選根本不信大家翻案,僅僅是為了鳴冤。他質問梅長蘇:‌‌「你們只是想鳴冤嗎?‌‌」

做人到這個份上,其實也非常可悲,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各方的鬥爭策略,都是直擊蕭選的痛處的:梅長蘇揭露蘭園枯井案、製造何文新殺人案、揭露譽王賑災收禮,太子和謝玉揭露慶國公侵地案,譽王引爆私炮坊,都是通過製造輿論、引發民怨、動搖國本來迫使蕭選解決自己的對手;夏江、謝玉炮製赤焰冤案,夏江、譽王用衛崢刺激靖王,梅長蘇用夏冬離間夏江與蕭選、暴露譽王是私炮坊爆炸主謀,都是通過刺激蕭選那根不能觸碰的皇權神經來剷除對手。這後一種方法往往比前一種更加毒辣,對對手的打擊也更加致命。可憐蕭選聰明一世,把這個當棋子把那個當棋子,最終自己也不過是別人的棋子罷了。

《琅琊榜》充滿了政治鬥爭,但卻不是《甄嬛傳》,不是《權力的遊戲》,不是《紙牌屋》。那些被鬥倒的人,本來就該被鬥倒,半點怨不得別人。就比如說夏江,他倒得冤不冤?冤,真是冤。一心為陛下(和他自己)着想,結果落得個身陷囹圄、身首異處的下場。再比如說蕭選,他冤不冤?冤,真是冤。一心一意寵幸靜妃和靖王,到了還被他們奪了權。

那又如何?

正義伸張,有何不妥?如當年明月所說:不是禮儀廉恥,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對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這部劇里有這麼多複雜多變的反派人物,有這麼多陰暗醜惡的東西,善惡雙方都用盡陰謀詭計,但卻並沒有倒向現在流行的‌‌「暗黑風‌‌」。有些作品自以為塗上黑漆漆的色調,讓英雄做一些壞事,讓反派壞得無以復加,就是現實,就是成熟。而《琅琊榜》中,陰霾雖厚,卻難擋理想主義的光輝和磨滅不盡的真情:靖王的剛直、蒙摯的忠勇、夏冬的堅守、飛流的單純、蕭景睿的寬厚、言豫津的活潑、藺晨的疏狂,林殊的明亮與梅長蘇的陰沉,霓凰對外的堅毅與對林殊的溫婉……無一不是動人心魄、盪氣迴腸;梅長蘇與霓凰在太皇太后面前再敘婚約,靖王對梅長蘇四問四答立志徹查冤案,太皇太后大喪之音響徹京城,梅長蘇憶言侯王杖櫛節舌戰群儒,靖王斬斷銅鈴梅長蘇跪地相求,面對叛軍梅長蘇利劍出鞘指點江山,出征相別林殊與霓凰許下來世之約,最後斯人已逝空留悠悠思念……無一不是感人肺腑、潸然淚下。

就連看似明哲保身的老太監高湛,其實也是個厚道人。早在E2,靖王在宮門等候,太子與譽王服侍皇帝時,老太監便有口無心地提到:‌‌「陛下,靖王還在宮外候旨呢,您不宣他嗎?‌‌」

《琅琊榜》提醒了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相信這個世上有純粹的壞人、純粹的利益,卻再也不相信這個世上有純粹的好人、純粹的情誼了。更有甚者,他們不但不相信,而且自以為看透了世界運行的規律,對這些大加嘲諷。他們不信,是因為他們做不到;他們大加嘲諷,是為了掩蓋他們內心的懦弱。正如E53皇帝與梅長蘇對話的最後,梁帝蕭選信誓旦旦地說:‌‌「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你記着,無論景琰現在什麼樣,等他坐上了這個位置,他也會變的。‌‌」

當梅長蘇轉身輕蔑地離去時,老皇帝頹然哀號道:‌‌「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矇騙!‌‌」

‌‌「你父親林燮,輔佐朕十年;你母親晉陽,更是朕的親妹妹呀。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陪着你放過風箏,你記、記得嗎?‌‌」

他記得,只是你不記得了。

短短几句話,把老皇帝病態的邏輯、敢做不敢當的懦弱和對所犯之過無法挽回的絕望,刻畫得淋漓盡致。

而梅長蘇呢?他沒有答話,也沒有回頭,逕自向前,消失在宮門的另一頭,徒留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在孤獨的宮裏,癱作一團。

梅長蘇,他來時素顏白衣、機詭滿腹,去時遙望狼煙、躍馬揚鞭。他變幻風雲、滌盪人間,唯一不改的,是一顆赤子之心。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豆瓣電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26/63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