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你只管善良,老天會給你幫助

也許你和我一樣,很長時間被一個問題困惑。

好人多磨難,惡人樂逍遙?到底是什麼意思?

外面那麼多惡人,他們有吃有喝,還在社會上橫行霸道。可是好人卻一次次受阻,還被各種規則限制。

古人說:「一念一輪迴。」

所有的事情,都是閉環的。

惡果沒有來,是因為還在轉圈的路上,沒有到對應的人身上。

好事沒有發生,是因為好事即將發生,需要你再努一把力。

善良不是做給誰看的,不為感動誰,而是為了追逐未來的好生活,做問心無愧的人。

01

你連善良都弄丟了,還等什麼「天助」?

北宋末年,有一個叫劉豫的人,拼盡全力考取了功名,入朝為官。

不知為何,他小時候偷盜同學的東西的事情,被宋徽宗知道了。宋徽宗沒有發飆,但是對他的印象,打了折扣。

有一次,劉瑜上奏。宋徽宗說:「你懂什麼禮數?」說完,把他外調,做兩浙察訪。

人生的悲劇,從此開始。

劉瑜在濟南做官時,遇到了金兵侵犯,他就打開城門投降。還做了偽齊皇帝,任由金人擺佈,甚至倒打一耙,與宋朝為敵。

最後,劉瑜被廢,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有人如此評價他:「豫進不能取,退不能守,兵連禍結,休息無期。」

人品不過關的人,做啥事都不順。

毀掉一個人的,不僅僅是一次偷盜行為,還是「不知悔改」四個字。

作惡多端的人,其實也在費盡周折改變命運,只是他們的方向搞錯了。老天會看到他們的努力,但是不會肯定他們的成績。

認真想一想,你連父母都不孝順,卻在跪拜菩薩,希望發財,菩薩會答應嗎?如果菩薩答應了,那就是顛倒黑白,往自己臉上抹黑。

人的惡報,也許一路上都不會出現,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爆發出來。紙包不住火啊。

02

你的善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我們常說:「真善無轍跡。」

做好事不留名的人,還會得到回報嗎?其實不管是善待自己,還是善待別人,用什麼方式行善,都會有好報,只是遲早而已。

渡人,是渡己的開始。

一個商人過河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太太在河邊徘徊。他毫不猶豫地把老太太背過河。

老太太沒有說「謝謝」就迅速離開了。同行的人都笑商人,看錯人了。

當商人走了兩里路的樣子,背後有人喊:「等一等。」

原來,老太太急着回家,讓孫子送來手電筒。根據時辰判斷,商人到天黑也走不到集鎮。山高路遠,得注意安全。

驚喜就在人生最失望的時候出現了,其根源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你幫助過的人,也許會忘記你,但是自己會很開心,也不會因為「冷漠」而愧疚,反過來看,也是幫助了自己。

持家也好,做生意也好,你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讓你活得很順意。

放過,是格局變大的徵兆。

窗外有蟬在嘶鳴,你很煩惱,恨不得把蟬抓起來。

聰明的人不會這樣,他們會驅趕內心的「煩躁」。自己安靜下來了,就有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外人的各種行為,就像蟬的叫聲一樣。你有自己的境界,那就以不變應萬變,一切自然會變好。

放過別人,自己會吃虧,但是吃虧是福。你要這樣去想。如果你什麼都要計較,肯定會與別人結仇。

每天都有人和你針鋒相對,這日子真的沒有辦法過了。唯有放過,昨天的一切就過去了,今天就開始轉運了。

努力,是把握選擇權的方法。

龍應台對孩子說:「讀書用功,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有多少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無法跳槽,更不敢辭職。因為自己沒有本事。

不努力讀書,其實是對自己不善良。

所有的努力,不是因為父母逼着你這樣做,不是你要有本事,把命運把握在手裏。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而是本來可以這樣做,但是你沒有做,沒有跨出這一步。

低頭,是人生變貴的智慧。

有一位學生,去拜訪禪師時,非常高傲。

他碰到了門坎,非常生氣:「為什麼門這麼矮?是沒錢修門嗎?」

禪師反問:「不低頭,怎麼拜師呢?」

學生若有所思,低下了頭。

農村有一句諺語:「過得矮門,躲得屋檐,方成大器。」

低頭待人,也是與人為善。是良好社交、虛心合作的開始。

03

「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很多的天意,在你這一代,不會享受到,但是你不要抱怨,因為你的子孫會享受到。

意大利著名的城市威尼斯,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就提供各種免費的海上服務。比方說,修理船隻,打擊海盜,幫人引航。

威尼斯人的做法,吸引了很多的商船停靠,因此威尼斯越來越熱鬧,旅遊業、工業等,蓬勃發展,人們賺得盆滿缽滿。

最驚奇的是,幾百年之後,人們修訂《國際公法》,認為威尼斯提供了很多的服務,享有附近海域的主權。

驚喜在幾百年之後出現,誰能預測到呢?但真的來了。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就是善良的因果。

當你要做什麼的時候,抬頭看看天,避免天譴,爭取天助。

符合天意的,就是正確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04/182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