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境外頻繁匯款被自動攔截 疑外管局在暗自收緊

都是資本外流惹的禍,或殃及「無辜」,或震懾正在出逃的熱錢。

10月29日下午,中國銀行北京分行某支行營業廳內,3號櫃枱前的一位中年女子焦慮不安,試了很多遍,銀行櫃員仍無法將她的外匯現鈔轉出去。

在英國留學的女兒正等着她匯生活費過去。她盤算着多匯幾次,但總數並沒有超過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額度。「國家外匯管理局(簡稱「外管局」)的系統通不過,提示異常,因為匯款的次數太多,資金被自動攔截了。」銀行櫃員無奈告之。

在該支行營業廳內久候的20多位顧客急了。「都等兩個多小時了,3號窗口一動不動,這算什麼事?」「是啊,這是咋了?」匯款的中年女子既委屈又擔憂,「去年也是這樣的匯款次數頻率,今年咋就不行了呢?」

銀行櫃員告訴她,如果資金被外管局認定為可疑,即使匯出去,也有可能在途中被凍結。

這一幕或許傳遞出一個信號——外管局正在加強資本跨境流動監管。

外管局暗自收緊?

上述中年女子哪裏知道,達摩克利斯之劍也許正在中國的流動性上空高懸。外管局臨時加強監控或許是一種理性的應對之策。

短期資本正在加速流出,風向標是資本項目逆差。

外管局公佈的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三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816億美元;外匯儲備縮水4.3億美元。前三季度,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620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41億美元。

按照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的話說,資本項目已成為國際收支順差主要來源。可以佐證的數據如:1994年匯改以來,除1998年和2012年外,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其他年份如:2005-2009年,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對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74%和26%;兩項指標在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1季度、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0%和60%、36%和64%、7%和93%、51%和49%。

這些數據也可以反證,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昭示資金在流出。

不同以往的是,管濤觀察到經濟上的兩個背離:一個是貿易和投資的順差不等於外匯儲備的增加,此前二者是正相關的關係;另外是外匯供求關係和人民幣匯率走勢反向,如上半年人民幣貶值,但外匯市場供大於求,呈現順差,淨流入1674億美元。

前一個背離可以用「短期資本增加流出」解釋,後一個者背離則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趨利的資本似乎嗅出變數。

10月30日凌晨,美聯儲宣佈退出QE(量化寬鬆),回購冰山躲過之後,似乎正走向另一個利率火山。怎一個「懸」字了得?

「國內的資金流失,資產價格可能大幅縮水,該如何應對?」一位銀行外匯交易員有些犯愁了。

全方位監測跨境資本的外管局亦洞察到異常。於9月26日發佈通知稱,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發佈<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數據採集規範(1.0版)的通知>》(匯發[2014]18號)有關要求,決定正式啟動對外金融資產負債及交易數據、個人外幣現鈔存取數據及銀行自身外債數據的報送工作。

通知規定,個人外幣現鈔存取數據及銀行自身外債數據自2014年10月10日起每日報送。逾期報送數據將納入考核。

儘管外管局稱,這旨在為進一步規範金融機構各類外匯業務數據採集,便利金融機構數據報送,但潛台詞是「加強對跨境資金的監控」。

或許,上述往英國匯款的中年女子不慎「中槍」了。前述中行櫃員稱「這並非孤例,但是毫無辦法,銀行與外管局的系統聯網,一旦洞察出異常,外管局的系統便可以出面「攔截」或「凍結」。好在幾經周旋,中年女子的外匯現鈔終於轉出。

監管機構於特殊時期採取臨時策略也在情理之中,但效果如何尚待觀察。一位從事投資移民的人士稱,如果不觸碰外管局的跨境資金監測系統,通過地下錢莊轉移資本,監管當局也奈何不得。

不過,一位外管局內部人士稱,目前並無新政策出台。但他並不否認在加強跨境資金雙向流動的監測。

對貨幣當局來說,現在的心情可能很複雜。從國際收支角度看,目前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雙向波動的人民幣匯率處於均衡水平;龐大的外儲終於開始瘦身——這不正是央行希望的理想狀態嗎?

冰山上的流動性

但事實是,想說「愛你」並不容易。此時視金融安全與穩定為第一要務的央媽哪敢掉以輕心。資金在流出,美聯儲退出QE,國內經濟或陷入「債務通縮螺旋式下滑」周期。

雖然外管局數據顯示無甚大礙,短期跨境資本的流出似乎是一種常態,按照管濤的話說,外儲縮水的原因在於美元升值,是匯率估值因素所致;且只是賬面損失,只要不進行交易結算,就不會真實發生。

按照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的理解,一切都是基於總需求萎縮的事後追認。「寬鬆是總需求萎縮的一個結果。」

此邏輯下,這才有了央媽一系列的「定向寬鬆」。近期市場又傳出MLF(Mid-term Lending Facility)。坊間傳MLF期限仍為3個月,但臨近到期可能重新約定利率並展期。各行通過質押利率債和信用債獲取,並被要求投放三農和小微貸款。或許,此MLF只是替換之前傳聞新一輪千億定向放水SLF(常備借貸便利)的新名詞。市場甚至傳「明確指示定向降息」,因為收到相應MLF股份制銀行透露,央行明確要求銀行降低放貸利率才能續期。

「不管名詞怎麼花哨,出發點都一樣,即央行意欲緩解商業銀行全面惜貸問題。其操作的關鍵在於,將央行的基礎貨幣注入與銀行的信貸投放更緊密地掛鈎,不管是放量還是壓價」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鍾正生稱。他認為,這也進一步表明,央行正走在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道路上,試圖以「定向發力」之名,行「漸進寬鬆」之實。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石磊說,如果仔細算一下今年下半年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情況,就會發現央行不過是把原來外匯占款投放主渠道轉換為各種SLF、PSL(抵押補充貸款)、MLF。

在石磊看來,彌補外匯占款下降的補充就需要1-1.5萬億,未來各種桌子下面的工具肯定是經常用的,但這個對長期資金利率的影響依然較弱,原因在於這個工具不規律,預期不穩定,如果明年創造公開市場的PSL,利率還能下100個點。無論如何,央行新工具放水將是常態,但這個量到底是不是意味着寬鬆,還是利率說了算。

而近期銀行間市場利率顯示資金面依然寬鬆。即便如此,多數宏觀分析師預計,2015年再貸款、PSL、SLF等貨幣投放將繼續頻繁使用,如果外匯占款下行幅度較大,或有降准出現。

但是,「不要在乎流動性注入的形式,關注流動性注入的結果就好了。」鍾正生說。

試想,對於幾乎陷入「債務通縮螺旋式下滑」的經濟體而言,所有的政策也許都是一種「對沖」措施。因為,經濟總需求萎縮在前,對沖或「托底」政策在後。「這與以前拉動經濟,使之轉入擴張狀態有着本質不同。如此對沖的貨幣政策很明確,市場慢慢理解,市場主體也開始適應這種狀態。」劉煜輝說。

這種狀態便是所謂接受、容忍經濟下行的新常態,原因在於經濟的萎縮。劉煜輝解釋,整體貨幣還是在延續減速的態勢,此時央行新的對沖貨幣政策相對均勻,使經濟不出現劇烈失速。實際上是貨幣當局對事後的追認。也可以說是平滑貨幣需求的萎縮。這也是一個國家進入債務周期調整的必然現象。過去五年,歷史上每次債務周期調整都是如此狀態。

而需求的萎縮,其決定因素是潛在生產力的下降,支撐中高速度增長的因素在消退,如人口紅利發生變化等。

然而,對沖式結構性貨幣政策也許很難控制資金的最終流向。銀行間市場寬裕的流動性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經濟很冷,那樣的流動性就像是「冰山上的流動性」。

如鍾正生所言,相比於常規貨幣政策,結構性貨幣政策或許在引導資金流向和傳遞寬鬆預期上略勝一籌。但國內外央行的實踐經驗顯示,結構性貨幣政策難以控制資金的最終流向,「指哪打哪」、「精準滴灌」的效應難免差強人意。

當然,貨幣、外匯市場上演的這一系列政策或政策意願「對沖」戲,向境外匯款的中年女子並不知曉,普通民眾可能也不關心宏觀經濟發生了什麼,儘管這直接或間接影響他們的生活與生意。

接下來的問號是:外管局是否在暗自收緊資本流出管道嗎?合理合法向境外匯款會不會真的有點難?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觀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101/46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