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WSJ: 中國產能過剩之痛向全球蔓延

中國目前的鋼鐵、平板玻璃、化學、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其他產品的產能已超出國內市場需求,而過剩的產品通常會以更低的價格向海外出口。這給海外的競爭者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他們也不得不通過降價來提高競爭力,這導致所有廠商的利潤下降。而在中國,這些生產商可以獲得廉價的貸款來繼續生產和出口。這種模式帶來的一個風險是中國的信貸泡沫進一步擴大,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更加容易受到增長勢頭下滑的影響,並且會導致產能進一步擴大。

當然也有贏家,那就是消費者,例如汽車和家用電器的消費者。用於生產消費品的鋼鐵、玻璃和化工產品成本的降低可能令他們受益。但對於製造商和決策者而言,這意味着艱難的抉擇,如何來防止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散、如何避免更多公司、甚至是自由貿易受到威脅都成為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高級經濟學家Anthony DeCarvalho稱,中國正在製造大量過剩產品,並損害全球行業的盈利能力,他指的是全球鋼鐵行業。他表示,中國產品供應過剩可能正造成中國以外的更多高效生產商被淘汰,這些企業無法與獲得政府補貼的中國產品競爭,這導致這些企業走向破產。

面對這樣的挑戰,許多國家選擇了貿易制裁,向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

中國嚴重的過剩產能使自己成為這種貿易制裁的第一大目標。據總部位於倫敦的貿易研究機構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向《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在鋼鐵、鋁、水泥、平板玻璃、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組件這六個中國存在過剩產能的行業,自2009年1月份以來的所有貿易制裁案例中,有75%的制裁目標是中國。

OECD發現,總體來看,中國在同期有大約46%的時間被列為國際制裁目標。美國的比例為34%,歐盟為43%(數字之和大於100%,因制裁措施通常針對多個國家)。

貿易限制措施加深了貿易夥伴之間的緊張關係,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引發貿易戰。在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這種限制措施使得中國變為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典型,至少在公眾的觀念中是如此。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美國鋼鐵業顧問韋賽爾(MIchael Wessel)指責稱,中國不斷試圖規避貿易法,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將傾銷及補貼產品運入美國。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在發給《華爾街日報》的一份聲明中稱,中國的鋼鐵出口(包括出口至美國的鋼鐵)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該部表示,中國鋼鐵絕大部分供給國內市場,只有8%的粗鋼出口海外,不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即以低於市場價格出售商品。)

鋼鐵是一種尤其具有政治意義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型跨國鋼鐵生產商屈指可數,難以緩和各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根據OECD,1995至2013年間全球範圍內的所有反傾銷貿易案中,有28.5%的案件與鋼鐵有關,這是到目前為止訴訟最多的行業。這其中,中國被定為訴訟目標的案件佔35%,位居榜首,數量遠超第二位。

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甘迺迪(Scott Kennedy)稱,鋼鐵處在貿易爭議的中心。

根據OECD的數據,全球鋼鐵行業的產能比消費需求高出5.55億噸。其中大約37%的過剩產能來自中國。

由於全球有太多低效運轉的工廠,鋼鐵價格和利潤出現下降。中國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2月,中國鋼鐵平均價格下降四分之一,與美國進口鋼鐵價格降幅基本一致。

全球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愈演愈烈,因為包括印度、越南、伊朗沙特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在效仿中國,試圖建立大規模的國有鋼鐵產業。

儘管如此,中國的鋼鐵產量增幅仍明顯高於其他國家。OECD估計,2012至2015年,中國將佔到全球新增鋼鐵產能的40%左右,儘管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收縮過剩產能。

OECD試圖找到產能過剩問題的癥結,尤其是更準確地定義過剩產能。但OECD不能強迫各國調整其工業生產。

這可能意味着未來將有更多麻煩。

OECD經濟學家DeCarvalho表示,很多決策者和鋼鐵生產商認為中國在鋼鐵生產的原材料方面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既然中國企業沒有盈利,為何中國要增加投資呢?

Bob Davis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WSJ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719/41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