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作者:

  中國有句俗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人對菜品的要求也一點兒不含糊,色、香、味、形、意皆全者,方為上等佳品。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家中有喜事、喪事,中國人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頓,用以分享喜悲。飯桌是人們溝通關係和聯絡感情的最佳地點,尤其是講究在圓桌上吃飯,有求同存異的意味,因此,飯桌上談生意可以消解不少戾氣。

  不過,如此愛「吃」,又很會欣賞「吃」的中國人,似乎並沒有將「吃」的禮儀當做頭等大事。甚至把大聲喧譁、唾沫亂飛說不停,抽煙等不顧及他人感受的用餐惡習帶到國外。

  德國《明鏡》周刊在今年7月9日刊登該報旅遊編輯奧爾特的親歷文章,題為「旅館的中國人警告」。奧爾特在文中稱,他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家酒店辦理入住手續時,當面收到一張「中國人警告」,上面提醒客人注意「中國文化特殊的餐桌禮儀」。

  而所謂的「中式禮儀」,即「其他客人請不要受到中國人吧嗒吧嗒地吃飯聲和打嗝聲影響,因為這是中國吃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靜悄悄地吃早餐,請在8點以後來」……

  我們在這裏不談背後是否存在「歧視」這樣的問題,單是「禮儀清單」上標出的內容,就足以讓我們汗顏,這些的確是某些國人在出國旅行時會做出的事兒。不知是這麼做的人太多了,還是什麼原因,竟讓外國人認為,這真的是中國人的文化。

  當然,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是講究禮儀的國家,至少從公元前的周朝,就有一套相當完善的餐飲禮儀制度了。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的重要方面。

  只不過,我們又太健忘,很多好東西發展到今天被人們所遺忘,健忘速度可比飛漲的GDP增速。

  有人認為,中國人之所以不再講究,是因為前幾輩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在這個時候,吃飽穿暖都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進行禮儀的自我學習和傳授。大人們不做不教,孩子們自然不會,一兩代之後,禮儀的傳承就有了斷層。

  儘管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並不能解釋一切。中國發展到今天,衣食住行已經變得不再「緊張」。但是很多禮儀傳授卻沒有跟上。儘管我們一直苦學西方,卻遺忘了自己的文化。

  那些被國人遺忘的傳統餐桌禮儀:

  飯桌上的不佳行為,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整體評價。那麼,都有哪些重要的餐桌禮儀,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呢?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點擊查看完整大圖

  落座:最重要的客人應坐在哪裏?

  在古代宴飲禮儀中:主人折柬相邀,到時間就會在門外迎客。賓客到來,主人客人互致問候,之後在客廳小坐,敬以茶點。等客人都到齊後,主人一方便可領客人們入席。客人的座次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而在現代中國的飲食禮儀中,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當然,邀請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輩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

  就坐時,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點菜:別硬讓老闆去點菜這不是尊重

  如果時間允許,你應該等大多數客人到齊之後,將菜單供客人傳閱,並請他們來點菜。如果你的老闆也在酒席上,千萬不要因為尊重他,或是認為他應酬經驗豐富,酒席吃得多,而讓他/她來點菜,除非是他/她主動要求,否則,他會覺得不夠體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應該知道,不該在點菜時太過主動,而是要讓主人來點菜。如果對方盛情要求,你可以點一個不太貴、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記得徵詢一下桌上人的意見,特別是問一下「有沒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較喜歡吃什麼?」讓大家感覺被照顧到了。

  宗教的飲食禁忌,一點也不能疏忽大意。如穆斯林通常不吃豬肉,並且不喝酒。國內的佛教徒少吃葷腥食品,不僅指肉食,還包括蔥、蒜、韭菜、芥末等氣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觀音的佛教徒在飲食中尤其禁吃牛肉。

  對有心臟病、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的人,不適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魚,胃腸炎、胃潰湯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也不合適吃甲魚;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要少喝雞湯等。

  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可根據對方的偏好口味來點菜,比如湖南等省份的人普遍喜歡吃辛辣食物。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進餐:小心放錯筷子位置詛咒在座者

  漢族人在元朝以前,多是分餐制,即每個人吃飯都有一個「案」,案上有食物和餐具,一時間傳為佳話的「舉案齊眉」中的案,就是指吃飯時使用的案。

  在元朝之後,遊牧民族共餐制的習俗在中原地區推行,逐漸改變了分餐的傳統。

  在現代餐飲制度中,由於衛生健康的理念影響,人們逐漸開始採用公共筷子的方式用餐,既保持了人們一起用餐的好處,又能防止人們感染疾病。

  中式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菜,但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

  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

  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着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特吃。

  當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裏,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不要用筷子戳東西,除非是將大片蔬菜或其他食物分開。不要把玩筷子,比如用筷子指手畫腳,或是在桌上敲擊筷子,這些都是很失禮的,也切勿用筷子敲擊你的盤子。

  有的地方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

  切忌不要把筷子插在裝滿米飯的碗裏。因為在佛教文化里,將雙筷插在碗裏是葬禮時的祭祀儀式。如果你在餐桌上這麼做,意味着你希望餐桌上在座的人死掉。

  還有吃魚時,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因為有些地方的人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着漁船會翻沉;

  此外,中國傳統習慣是不會端上七碟菜餚用飯,因為葬禮後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餚。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敬酒中的那些玄機

  酒,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飲用行為,更是一種社交方式。在古代,人們喜歡在喝酒時玩兒一些酒席遊戲,比如「投壺」助酒、歌舞表演、以及文人喜愛的「曲水流觴」等。

  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喜愛在飯桌上暢飲。逢年過節,要喝酒;失意時,要喝酒;談生意時,更要喝酒……當然,中國也有很多酒桌禮儀。撒酒瘋、逼迫別人飲酒這些都是不良的酒桌行為。

  首先,如何敬酒就是一門大學問。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是給長輩、上級敬酒,還是平輩、朋友,以及下級晚輩敬酒,敬意表達到了即可,不應勉強對方甚至督促、監督人家要喝乾喝盡。尤其是需要開車的人,一定要提前想好,是要找代駕,還是堅決不喝。總之,決不能酒駕。

  在倒酒時要注意,給別人倒時,拿酒瓶的手要手背向上,不可翻腕倒酒。倒白酒要聽被敬酒人的態度,不能強行倒滿;倒紅酒時,更不能倒滿,只能倒1/3;啤酒可以倒滿,但儘量不要將泡沫溢出來。

  別人為自己倒酒時,單手扶杯或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微屈,輕叩桌面以示謝意,切不可不理會敬酒者,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舉酒乾杯時要確定你酒杯里酒的平面刻度要比在座的長者低,以顯示你們的輩分不同,這是為了向長輩表示尊重。主人講話時不可舉杯敬酒,這樣對發言者來說是很不禮貌的。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對方碰杯。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代勞。

被國人遺忘的中式餐桌禮儀

  結束:「我吃完飯了」表示自己已死

  當賓客酒足飯飽時,應及時向主人表示感謝與道別,按照民俗傳統,用飯後也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

  個別賓客也不得因貪杯而拖延不散,那樣做,不僅是對主人的失禮,也是對眾客的不敬。

  在宴會結束時,應熱情與主人話別,也要與其他客人道別。如果主人有一般禮物饋贈,應表示十分喜愛地將禮物收下,並表示感謝,絕不能不屑一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227/35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