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唯一自殺率女高於男國家 大陸每年25萬人自殺死半數患抑鬱症

m0910-nup圖片:浙江玉環郵政啟用「世界預防自殺日」宣傳紀念戳。(郵來郵網)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世衛組織公佈的有關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而中國大陸每年約有超過25萬的人死於自殺,是全世界自殺人數的30%,自殺率是十萬分之22.23,遠超過全球十萬分之9.48的自殺率,此外,中國大陸還是全球唯一的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國家。

今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的主題為「歧視:自殺預防的絆腳石」。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因戰爭、謀殺而死亡人數的總和。全球自殺率最高的是韓國和立陶宛,自殺率為十萬分之31.7。據中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11年數據顯示,中國的自殺率達十萬分之22.23,大大高於當年全球十萬分之9.48的自殺率。據中國原衛生部的數據,中國男性自殺率十萬分之13,女性十萬分之14.8,中國是全球唯一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國家。

中國官方新華社9月10日報道,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大陸每年約有超過25萬的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約為200萬。自殺已是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要死因。而在自殺死亡者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鬱症。抑鬱障礙是導致自殺的首位因素。近些年,中國自殺人群的分佈呈現出新變化,「老年人自殺」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李獻雲介紹,儘管目前沒有準確的數據,但衛生部選取部分城市和農村進行的樣本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大城市自殺率約為6.41/10萬;而農村自殺率則遠高於城市,高達10.01/10萬。更驚人的是,中國老年人群自殺率最高。李獻雲表示,伴隨着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自殺可能成為日趨嚴峻的社會問題。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1.94億,佔總人口的14.3%。李獻雲估測,未來中國老齡化加重,老年人自殺問題會日益突出,關注老年人和農村地區的自殺問題是自殺預防的重中之重。

另據《北京晚報》9月10日的相關報道,自殺已經成為中國人群第五大死因,也是15歲到34歲的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美國馬利蘭州從醫的金福生醫生也認為,憂鬱症是可以治好的,而社會、媒體、家庭、朋友、和社區都可以起到預防自殺的作用:

「導致自殺最常見的疾病是憂鬱症,其次是老年人癌症等疾病臨終前選擇自殺,但其根源還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個發病率很高的疾病,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憂鬱症雖然自殺率很高,但它是可以治療的疾病。要防止年輕人自殺、特別是要防止他們因為高考沒有考上理想大學之類的問題而走向自殺。為此,社會上要宣傳『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概念。防止自殺,就需要社會、家庭、媒體以及社區的共同幫助。」

《北京晚報》的報道說,當前,中國農村自殺率明顯高於城市;老年人自殺率最高,近年來城市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率明顯升高,而在農村從55歲開始老年人自殺率就急劇上升。一般來說,男性的自殺率比女性要高,但在中國,女性自殺率卻比男性高,世界衛生組織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行主任費立鵬博士說,中國農村婦女自殺或試圖自殺十分普遍,尤其是喝農藥自殺。

就中國婦女的自殺率高這個問題,海外的獨立中文筆會會長、關注中國社會問題的廖天琪女士表示:

「中國自殺率佔全世界自殺率的30%,而且中國的婦女自殺率也相當高,而且主要是在農村婦女中自殺率很高。為什麼中國的自殺率這麼高?這當然是跟一個社會的整個大的環境是有關係的。一個人之所以要走上自殺這種極端的絕路,絕大多數是心理上的一種失調。心理上的輔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精神上受到巨大壓力的人,不僅需要得到來自家庭成員的幫助、關心和支持,同時在社會上、學校里,得到來自和心理諮詢機構或老師的幫助,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有關專家指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比如鼓勵受心理折磨和精神困擾的人儘早尋求專業幫助;限制農藥等常用自殺工具的「易獲得性」,高層建築物設立專人看管;為自殺者的親友提供心理支持;開辦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和心理援助熱線,為有自殺風險的人提供幫助。

中新網9月10日報道,韓國自殺率在發達國家中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韓國每10萬名10到19歲的青少年中,有5.58人自殺,比2001年的近3.2人增加了57%以上,他們選擇自殺的主要原因為:「成績和升學問題」,其次是「家庭不和睦」。

全球範圍內,除了韓國以外,中國、日本、哈薩克斯坦芬蘭、拉脫維亞和匈牙利,自殺率達到十萬分之20或更高。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的自殺率低於世界平均數,希臘、墨西哥、巴西、伊朗和埃及的自殺率更低於十萬分之5。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的採訪報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911/33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