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的翻譯人員

作者:

中國內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外部與境外異族往來也很頻繁,因此歷代朝廷都設有專職或機構,從事翻譯工作,不過大都是地位不高。

中國古代的翻譯人員

周朝

在周代以前,長四方之語,各有其官。《禮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讀低),北方曰譯」。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像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到了周朝以後,這些「通夷狄之言」的人,才統稱為「像胥」。

《周禮•秋官》中的「像胥」一職,負責出使蠻夷閩貉戌狄之國,掌握這些周邊民族事務之人,就是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翻譯官。像胥按照對外族語言熟悉的程度,還分「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及徒二十八人」,要負責傳達王命,也要上傳各地情勢,以利國王統治與安撫邦國諸侯。

中國古代的翻譯人員

漢朝

到了漢朝武帝時,朝廷設立主管少數民族與外國事務的的部門——大鴻臚,其下設有屬官有譯官令(九譯令)及丞,專責翻譯。有學者認為,從秦漢以來,北方匈奴始終是朝中心腹之患,處理北方事務是朝中重要政務,把周制的「像胥」改以北方的「譯」為官名。此外,為了配合中外交往的需要,漢代在學校中還開展了外語教育,培養翻譯人才。《漢書•食貨志上》:「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五方之書即相當於今之外語書。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新三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812/32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