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陳奎德 張杰:俄中帝國——夢魘還是幻想?

作者:

這次中俄聯手被稱作第二次冷戰,是有其事實根據的。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張杰博士獨立學者法學博士

一、俄中帝國,正在誕生?

我們正見證一個洲際變遷

最近,在《焦點》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我們正見證一個洲際變遷」,文章認為,中國和俄羅斯將打造一個更大、更強、更危險的超級帝國。

文章開篇寫道,"我們正參與見證一個政治的洲際變遷,每世紀只發生一次,國家強權如地殼板塊一般進入活躍期。"

文章認為,俄羅斯和中國聯合成一個新形態的大帝國,這個帝國尚未出現在歷史書中和描繪未來的地圖冊里。"這個帝國--我們稱之為'俄中帝國'(Russina)--在其人口、地理、經濟和軍事規模上顛覆我們以往對權力的認知。"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民主區域,在這裏,兩個專制體制的政治野心和經濟欲望正在調整成步調一致。據英國出版的《金融時報》統計,普京習近平兩人迄今為止已經舉行了43次會晤。他們二人都清楚,僅憑各自的力量無法實現其強權目標。"

文章接着從中俄兩國的人口、地理、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進行了分析後總結道:

"通過在俄羅斯以優惠價格購買能源,中國可以進一步發展高科技。目前,雙方正在就'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進行談判,中方堅持要求低廉的能源價格,類似於俄羅斯國內的補貼能源價格。這條管道將把俄羅斯的天然氣田與中國連接起來,而此前這些天然氣是供應歐洲的。中俄帝國將通過地下管道實現聯結。

文章的結論是:

"我們可以繼續將中國的經濟崛起、南海的威脅姿態和普京的烏克蘭戰爭視為獨立事件。但更明智的做法是,將它們看作事物的本質:一個新帝國的誕生,以及新世界秩序的陣痛。"

二、「俄中帝國」的挑戰

兩個核大國對世界秩序的威脅

習近平為何不顧美國與西方的警告和黨內國內的反對意見,執意要支持普京?為普京提供了外交掩護和資金支持?他們雙方有哪些因素從而必須相互支援?

的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俄中兩國有強烈的聯手抗擊美國西方的共同需求,近期兩國政府對對方,都視為不可或缺的夥伴。中俄兩國,目前確是有很大的相互依賴和需求:它們企圖佔據並固守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習普視之為雙方聯手的最大軸心腹地。尤其是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習近平為普京提供了外交掩護和資金支持。

在普京,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沒有習對戰爭的經濟與政治外交支持其戰爭將很快失敗。習則是因為在台灣等重大問題上遇到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的巨大壓力,同時在經濟上遭遇墜落的困境,本人也因此在黨內面臨挑戰。普京如果侵烏戰爭失敗,習的攻台圖謀將付諸東流,因此,習普沆瀣一氣,相互抱團。

目前,雙方各自都有求於對方。只不過普京有求於習近平更多而已。於是,歐亞大陸中俄之間的內循環由此而興。

根據記錄,中俄之間的2023年的商貿總額突破了歷史最高紀錄。俄羅斯超過三分之一的石油目前出口中國,為克里姆林宮提供了一個重要戰爭資金來源。

此外,雙方定期有官員互訪,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在東亞實施空軍聯合巡航。雙邊關係在烏克蘭戰爭以來甚至更為緊密。

總之,中俄兩國在俄烏戰爭開打以來,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的相互依存度是飛速提高了。中共有求於俄羅斯的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還有東部與中國接壤邊界的開放貿易及人員進入;俄國有求於中共的是逃避國際制裁的金融支持,通過北韓、伊朗、阿薩德等渠道的間接的曲線式的武器裝備資源……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外交上沆瀣一氣,抱團取暖。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協調行動以抵制歐美國家和民主聯盟的巨大壓力。

看起來,一個內循環圈在世界島——在歐亞大陸冉冉升起。

同時,支撐普京使之不致於被擊敗,是習近平實施武統台灣野心的前提。

因此,中俄兩個核大國在當前國際亂局下的聯手,確切是對現存國際秩序的巨大威脅。如果這兩國整合成一個專制的"俄中帝國「,這不啻是全人類的巨大夢魘。

俄中聯手的臨時性個人性

但是,上述所說的這種抱團在很大程度上與習普這兩個獨裁者在政治利益上的重合度有很大關聯,而並不與中俄兩國的國家利益必然關聯。因而帶有很強的個人特點。只要兩人中的任何一個不管因何原因失去權位,(死亡、政變……),俄中兩國關係都將迅速改變。因此,俄中兩國目前的關係是脆弱的。目前的聯手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

更重要的是,從歷史文化以及兩國之間的恩怨看,要構建出一個「俄中帝國」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三、俄中帝國的不可能性

俄中兩國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和歷史,共同的意識形態。一個自我認同為歐洲囯家,另一個在過去自命為天下,以後遭遇歐洲之後,自詡為亞洲的心臟,東亞儒家文化圈。

從文化歷史及意識形態看:

文化種族:

俄羅斯自我定位:歐洲國家,東正教為信仰主體,大俄羅斯民族主義,

中國自我定位:從「天下」—儒家文化區,大中華民族主義,東亞國家中心,

意識形態:

俄國:泛斯拉夫主義,保守主義

中國:馬列毛主義,天下主義,大中華民族主義

歷史一瞥

一個專制大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在歷史上,只有兩次。

一次是蒙古人依靠其強大騎兵力量實現過。但為時短暫,很快分崩離析。

另一次,是俄國人列寧斯大林通過共產國際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構成所謂「社會主義陣營」,蘇聯與中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國家。構成對世界主流秩序的威脅。二者的同盟為時更為短暫,僅僅十幾年時間,就分裂為二。不久社會主義陣營就崩解了。

這兩次橫貫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的創建,都是大規模浴血戰爭的結果,一次是蒙古鐵騎的大征伐,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並非商貿或宗教、文明傳播的果實。

地緣政治

統一歐洲大陸(邊緣旁及亞洲)的大帝國的嘗試和短暫命運。

亞歷山大大帝的泛希臘化帝國、拿破崙帝國、奧匈帝國、希特拉第三帝國、蘇聯帝國(華約,經合會—社會主義陣營)——陸權大帝國的失敗基因

海權帝國的成功範例——大英日不落帝國、美國主導的二戰後世界秩序

中俄的歷史恩怨(1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土地在滿清時期被劃入俄國或前蘇聯,中蘇關係的曲折歷史)

目前,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日益不確定,其國內政治也出現不穩定的徵兆,有可能在二至五年中出現重大變化,包括內政與外交。考察近兩百年歷史中國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多數認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決定了,與普京的俄國結盟是對中國人有害的。

在當代複雜的時空背景下,重新思考海權與陸權的競爭對抗歷史,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第二次冷戰之異同

這次中俄聯手被稱作第二次冷戰,是有其事實根據的。但現在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的冷戰,是有些許相似處,然而其間仍有重要差別:

其一,老大哥處於不確定形勢中,現在中共有取代當年蘇聯之勢而變成老大之勢。

其二,不再有統一意識形態和制度的約束了,從中共到俄國再到中亞那幾個「斯坦」國家,有「秦始皇馬克思主義『,有」大俄羅斯帝國主義「,有較親西方的哈薩克斯坦,……等等,同床異夢,各行其政。

其三,規模大大縮小,原來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國家,基本上都歸屬於歐盟,歸屬於西方世界了。

因此,這個歐亞大陸,已經被減削了一大塊地盤,實力早已不復當年了。何況其內部由於缺乏統一的價值基地,因利益而抱團,未免各懷鬼胎,難謀大業。

陸權國vs海權國

當下以中俄為軸心的歐亞大陸內循環體登上歷史舞台,也再次隱隱重現了歷史上的陸權與海權之爭。

近代以降,陸權國家幾乎都是失敗的戰績。只要稍稍回顧一下近代重大的競爭和對抗史,自從法國拿破崙以陸權強國的姿態橫掃並試圖統一歐亞大陸,對抗海權強國英國而遭遇失敗以來,以後的陸權強國奧匈帝國和德國在一戰中的崩潰和失敗,陸權強國希特拉德國的倏忽而起和迅速毀滅。

甚至冷戰,也可被視為歐亞陸權強國的前蘇聯及其社會主義衛星國的大崩潰大失敗於以美英為代表的海權民主國家的偉大勝利史。

制海權對一國力量最為重要。國家為了獲得資源。必須依靠海洋去進行貿易,獲取海外的原料、市場和基地。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

近代之後,海洋可保護國家免於在本土交戰,而制海權對戰爭的影響比陸軍更大。

英美兩國在世界霸權崛起之時,就充分利用兩國相對孤立的地理位置,立足海權,儘量遠離歐亞大陸的紛爭,實施離岸平衡原則,贏得長遠的國家利益。

世界史上著名的海權國家如英國、美國、荷蘭、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至今仍然是世界前列的發達的民主國家,這並非偶然。

這次諾曼第登陸80周年紀念,和兩天前七強國首腦會議的歷史性聲明,反映了以海權國家美英加等西方民主同盟的團結又演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以這個強勁的勢頭來觀察,創建俄中帝國以衝擊二戰後世界秩序,其得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當代複雜的時空背景下,重新思考民主與專制鬥爭以及海權與陸權的競爭對抗歷史,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9/206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