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瑞信陶冬:入行18年 中國經濟最壞時

中國公佈4月通脹2.4%,尚算溫和,但令陶冬非常擔心的,正正是通脹問題。陶冬認為,近期大陸發生H7N9疫情,以致通脹才稍稍緩和,但當市民對吃豬肉雞肉的信心慢慢回來,到時食品的價格便會升,通脹亦會進一步惡化。

「今天農民在拼命殺豬、殺雞,假如到夏天這些病都不見了,飲食開始恢復,大家就會發現豬不夠吃了。」他說,雞可以在3個月至4個月內養出來,但豬至少需要16個月,「現在連母豬都殺掉,農民就要先養大母豬才行,整個養豬周期就拉長至兩年多。」他續指,短期來說,大陸將出現「豬肉荒」,「大陸豬價必然會暴漲,年底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起碼會因而達到4%,明年更會由4%登上5%,到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就不得不加息了。」

未來一年樓價易升難跌

除了豬價,樓價亦進一步推高通脹。陶冬認為加息不但不會影響內房表現,在未來一年房價更只會「易升難跌」。

他憶述早前在澳門跟一班大陸地產開發商作演講,發現幾乎所有高層,都興高采烈地商討拿甚麼地來發展、如何合作等等,顯示出他們對市場前景的信心,「大陸房地產經濟最弱一環就是開發商的現金流,現在她們的現金流明顯比上一年改善,如果最弱的一環獲強化之後,整個行業也會變強。」

雖然年初國務院推出「國五條」,以加強調控房地產市場,陶冬認為這只是前朝政府溫家寶的政策,對未來樓市沒有太大影響。「對於『國五條』千萬不要害怕,這是前總理溫家寶謝幕之作,並不是新總理李克強開幕之作,自新政府上任以來,國務院開了5次會議,但『房地產』這3個字連提也沒有提過。」

總理李克強對樓市的干預不及前朝,陶冬相信新政府在未來12至個月18個月,只會作口頭上干預,市場或會有短暫波動,但整體來說,房價仍然會繼續上升。

前景未明內需可撐經濟

他預計,在中國超高儲蓄率(中國2011年為51.8%,全球平均只有19.7%)的情況之下,買房子依然是人民最穩妥的儲蓄方法,因此這筆民間資金會繼續推動房價上升。

最後,陶冬不忘提醒投資者,內房市場始終有風險,「大陸房地產是有泡沫的,早晚會破滅,而這個破滅會緊緊的跟大陸影子銀行連在一起。」

雖然陶冬認為中國經濟充滿危機,前景並不明朗,但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內需仍可撐住經濟。陶冬指,中央高層力推「反腐敗、反浪費」後,高端消費雖有明顯下降趨勢,卻影響不了整體內需表現,「你在任何城市現在都會發現VIP房間,空空如也,給老總買車子、珠寶的情況也不見了,但是由於民間一般消費下跌速度較慢,相信經濟增長仍可穩定在6%至7%。」

出路篇打破國企壟斷教育醫療現商機

目前中央運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擴張救市,陶冬認為,雖可穩定一時的經濟增長,但無法拉出持續上升的動力,因為「結構性因素造成的經濟衰弱,必須靠結構上改變來解決問題」。

「自從鄧小平開放改革後,大陸經濟每10年就陷入泥沼一次。」陶冬以中國經濟史分析:八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靠改革農村體制突破,提高生產力;九十年代初,經濟再次陷入泥沼,靠的是鄧小平推出經濟特區,也是體制上的突破,將經濟重納增長軌道;至本世紀初,中國再度陷入泥沼,而這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樣是因體制上的突破帶動生產力。

故陶冬推斷,今天中國最迫切就是要體制上的突破,要打破體制,就須開放服務業給民間投資,「因現時在國企壟斷下,服務業效率太低。」

戶籍改革推動經濟突破

他批評現在大陸服務業之差,不止只是「技術上的差」,而且是「道德上的差」,「你試想想,你去大陸千萬不要病,要是生病就麻煩,無病都看出一些病出來,未死都被嚇死啦!有病就跟你亂治,大陸醫療業在我看來已經破產了。」他認為除了醫療,教育和文化產業等都是大有前途的服務行業。

但要發展服務業,陶冬認為戶籍改革是重要一步,「開放城市戶籍給農民,讓農民享受城市居民所有的醫療衛生、教育及退休基金等服務,拉動農村人口的消費。」

「要推動戶籍改革關鍵是資金,為農民開戶籍,開始最少要5,000億元,幾年之後是7萬億元到13萬億元,這些錢誰來出?最終我知道就是(要)由國營企業,他們需要把分紅比例提上去,但這又牽涉到利益。」

陶冬相信戶籍改革、放棄獨生子女政策都是突破體制的方法,其中又以開放民營投資服務業為重中之重。

影子銀行規模大危機大

「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最早指美國的住房抵押公司,雖不是銀行但從事類似銀行的中介業務,正規銀行在金融創新下,亦發展出在受監管體制外的資產證券化、結構衍生產品等。

現時大陸「影子銀行」並無一個清晰定義,主要是指涉及借貸活動和銀行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的業務,例如常見的高息理財產品,以及固定收益信託產品等。

影子銀行的中介媒體除正規銀行外,還包括信託公司和地下錢莊等。這些交易由於並不屬於銀行體系,所以可避過政府監管,資源分配效率和流動性較高,這也解釋到為何理財產品回報一般較定期存款高。

近年理財產品在大陸熱銷,更有不少港人不惜北上開戶購買,賺取逾10厘的超高回報。不過,不少分析指個中風險難以估計,如去年底上海華夏銀行,便爆出有代銷理財產品最終無法兌付的事件。此外,市場上一些信託產品更容易出現錯配現象,以短期理財產品支持長期地產項目,令產品到期後有機會造成資金鍊斷裂問題。

「影子銀行」出現,令銀行更靈活發展新產品,市場更易取得融資,但規模愈泡愈大,償債一旦出問題,隨時引發金融危機,中國銀監會近月亦已開口,對不良貸款表示關注。

「影子銀行」在大陸發展迅速,市場也難以估計其實際規模。根據中國社科院資料,截至去年底,大陸影子銀行規模達到14.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GDP的29%;而陶冬則估計約為24萬億元。

重點國企改革電力電訊鐵路

國企改革已談了幾十年,但因牽涉一眾國企高官利益,要變絕非易事。不過市場仍憧憬今年中央會推出新國企改革。中央政府為打破大陸電訊市場壟斷局面,早前工信部發諮詢文件,擬引入民企向三大電訊商租用網絡資源,以虛擬營運商方式提供電訊服務;另有大陸媒體報道,大陸電力體制醞釀改革,將壟斷多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由一拆為五,引入市場競爭。早前中國鐵道部被國務院整頓,成立上市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踏出改革重要一步,但由於大陸鐵路的相互競爭極為複雜,市場上也不看好問題可一朝一夕解決。不過改革一旦推行,原先擁有壟斷之利的企業將面臨考驗。

香港機遇

陶冬提到,大陸醫療及教育未來「將是大有前途的服務行業」,而這正正是香港兩大優勢產業,本地醫生及學界認為,香港有潛力開拓大陸市場,問題只在於如何抓住當中機遇。

港醫:應輸入大陸病人

診所林立的旺角中心,現時逢周六都出現輪候升降機的長長人龍,當中不乏專程來港看病的大陸人。在該處開業多年的眼科醫生周伯展(見圖)向記者透露,近年其診所愈來愈多大陸病人來求診,現約一成病人來自大陸,部份更是來自新疆內蒙古等地。

他稱,早年赴港求診的大陸個案,多數是一些在大陸醫院解決不了的疑難病例,近年則連一般眼科檢查也會來港。「大陸人對港醫始終較有信心,也不介意支付昂貴得多的醫療費用。」以眼科檢查計,其診所收費由800元起,大陸醫院可能只須數十元,再加上來回交通費用,兩地費用或相差數十倍。

本身是香港醫學會副會長的周伯展認為,香港本地醫療體系仍有空間開拓大陸市場,「全港約有1.3萬位西醫,其中一半在公營醫療體系內服務九成市民,另一半私家醫生則服務餘下一成市民,證明私營市場應有能力開拓大陸市場。」

港醫留港免人才流失

不過他強調,香港發展醫療專業的大方向,應是要從大陸輸入病人,而不是讓港醫北上開業。「看看新加坡發展醫療產業,都是輸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的病人,而不是輸出醫生。」他解釋,培訓一名醫生平均需要花費380萬元公帑,所以應儘量讓港醫留港發展,避免人才流失。

他補充,醫生為病人診斷時必須面對面接觸,才可以了解及持續跟進病人情況,所以若港醫選擇北上發展,就必須移居到大陸生活。「若北上開業,每星期只上去看診一、兩天,這個方法行不通的。」加上兩地醫療文化大有不同,港醫要申請大陸的行醫執照也非易事,故實際上甚少港醫考慮北上。

本港醫療專業有一定優勢,不過要抓住個中商機亦不容易,皆因近年國內一些重點醫院的醫療設備已達國際級水平,更有機會追過香港,故周伯展認為,若政府希望發展本地醫療,就須把握這數年的關鍵時機,推出相關政策和配套,包括為大陸病人提供醫療簽證、增加護士人手、私營醫院手術室及?位等。

學者︰擴私立大學收生

近年不少香港院校紛紛北望神州,在大陸開設分校吸大陸生,不過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王澤基(見圖)認為,港校北上並無太大優勢,反而應吸納大陸生來港就讀。

「完全看不到(港校北上)有任何競爭力。清華、北大已經勝過香港的大學,大陸學生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讀一間在大陸的香港分校呢?」他解釋,香港院校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又是中國境內唯一擁有自由法制和資本主義的社會,但港校北上後,這優勢便隨即消失。

他又指,香港大專教育產業競爭力愈來愈低,一方面是本身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英、美、澳洲和加拿大等地院校都是大陸尖子的首選。

雖然如此,王澤基認為,香港教育產業尚有發展空間,皆因大陸人對教育的需求仍然非常龐大,他偶爾亦往大陸招生。

院校須改善課程質素

目前本港不接受大陸人來港讀中小學,但大專課程則大受青睞,不少大陸生不惜付出高昂學費,來港修讀自資碩士課程。

王澤基認為,若香港要發展教育產業,院校首先應改善課程質素,不是有錢就可以畢業。院校應將碩士課程由現時的一年制改為兩年制,「讀的時間長一些,教得好一些,就業率提高,便可建立品牌,吸引更多學生。」

他又建議校方提供更多資源予大陸學生,包括在學生來港前,先透過網上平台提供一些教材和語文訓練,讓他們做好充足準備;學生畢業後,可為他們安排就業輔導。

長遠發展方面,他認為港大、中大及科大這三間研究型大學,應轉為私立大學,若是如此,由於學校不涉政府資助便可自主收生,學校資金運用可更靈活。

不過大陸學生急增,衍生兩地學生的中港矛盾問題,不少香港學生不滿大學變得「大陸化」,王澤基對此有另一看法︰「養起一間世界一流的大學是好昂貴……賺內地人的錢來補貼香港,是最聰明的做法。」他說,大陸生所付的自資課程學費,是學校其中一個最主要收入來源,可補貼大學營運經費,所以應鼓勵更多大陸生來港。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605/31097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