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瑞信陶冬:入行18年 中國經濟最壞時

陶冬:穿高跟鞋的假增長

中國第一季經濟表現欠佳,專家亦紛紛下調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測,外資大行及評級機構亦接二連三發表報告,看淡大陸經濟前景。最新公佈中國5月滙豐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只有49.6,創7個月最低水平,反映製造業已陷入收縮。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出席台灣經濟論壇時直言「中國經濟已陷泥沼」,更直言這是他入行18年來,中國經濟最困難、最不穩定的時期,當權者若再不正視風險,估計兩三年後,中國隨時爆發如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大危機。

3大危機

●經濟偽增長

●金融產品爆煲

●通脹惡化

中國經濟是轉淡還是純粹調整?本刊記者到台灣直擊陶冬的演講,他以「穿高跟鞋」的假增長來形容中國目前狀況,指經濟增速實際正不斷往下走,中國惟有作出突破性體制改革,打破國企壟斷,才能激發新一波經濟增長,而最能拉動大陸經濟重新起步的行業,就是醫療、教育等服務業,這正正是香港具有很大優勢的兩大產業。

潛力產業

●醫療

●教育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

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聚焦中國這龐大新興市場,中國經濟近10年均增長強勁,早年GDP更維持連續5年雙位數增幅,不過自去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回落至7.8%,今年首季再放緩至7.7%,實時遭大行及評級機構接力唱淡。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獲台灣財經雜誌邀請到台北演講,早上10時演講廳已坐滿500多位讀者,等待陶冬分析中國經濟能否起死回生。外界看淡中國經濟復甦的能力,這位來自外資投行的中國經濟專家,亦不例外。陶冬在台上一開口便語出驚人,「中國經濟現正面臨我加入投資銀行、研究中國經濟18年以來,最困難、最不確定的時期。」

他認為中國正值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階段,危機處處,如果中國能率先由世界工廠轉型為提供服務業的國家,未來將可成為領導世界經濟的龍頭;相反,如果中國沒有有效監管金融風險,未來幾年便有機會引發類似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危機一:理財信託產品金融計時炸彈

陶冬曾撰文指,近年大陸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爆炸性增長」,債權產品的設計、銷售、風險控制等範疇有失控趨勢,而且這些產品透明度低、結構複雜,又繞過監管機構,成為大陸金融市場的計時炸彈。

這次陶冬更分享一次購買大陸銀行理財產品的親身經驗:年初時有位朋友跟他說,銀行不斷推銷一款理財產品,說該產品會擔保7.5%回報,陶冬直言,這世界根本沒有這麼好的事情,於是親身到大陸向銀行查詢該理財產品的內容,「銀行的銷售員非常熱情,說這個產品非常好,你一定要買,我問他這個回報7.5%的產品,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資產那麼好呢?他說,『不知道,但就是好產品,我們大銀行就是不會騙你的錢!』」

一再追問下,職員把銀行產品設計部門的電話號碼給陶冬,他於是向部門部長追問,對方表示不清楚,於是又再給另一個負責設計產品的同事電話號碼給陶冬,幾經波折,終於他在一位「小伙子」身上才找到答案。

高風險產品變擔保產品

原來這理財產品是由8個包括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等借錢的信貸產品、以及4個企業債券組成,名副其實是結構性產品,「對我來說,這恰恰就是一個高風險資產,被他們揉一揉之後就不見了風險兩字,最後還貼上一個卷標——『擔保產品』。」

陶冬指出,大陸金融體制內的銀行貸款額,在2008年之後已處於穩定水平,「而真正拉動經濟、提供信貸的,其實是『全社會貸款』,也就是經濟學說的『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銀行近年通過如信託基金、理財產品等方式進行的貸款業務,規模愈來愈大,這類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Off-Balance- Sheet)交易的融資產品,雖然增加市場資金流動性,穩住大陸經濟增長,但因規模急增,令人擔憂為金融體系埋下危機。

信託基金規模過度擴張

「去年大陸最火紅的就是信託基金,紅到甚麼程度呢?」陶冬聽說在上海一家信託基金,因為賺太多錢,連一位倒茶阿嬸的花紅也高達100萬元(人民幣,下同),「花紅這麼高,你就知道Something Wrong。」他說,這家信託基金一項放貸予海南島地方政府的項目,投資了風力發電,由海口到三亞之間高速公路的電燈柱上,都安裝小風車的發電裝置,「不過後來才發現除了幾次颱風之外,那里根本沒有風!你說這樣的投資怎能夠賺錢?」

陶冬指,2012年大陸信託基金積極擴張,其中70%就是投資到像海南島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之上,他憂慮到2014年至2015年,當這批基金步入到期還款高峰期時,大量信託基金會還不起錢,引發金融災難。

冀中央有先見及早救火

他指,現時中國信託基金總額達到7.5萬億元,總值甚至已超過保險業總額;其他貸款產品亦急速增長,如財富管理的理財產品市場已達7.6萬億元,新興的券商理財市場亦有1.9萬億元,每日更以100億元在增加,「現時大陸整個影子銀行總額為24萬億元,即是等於中國GDP的44%,佔去年整體新增貸款一半。」

他估計,一旦社會出現通脹、人行加息之後,便會陸續發生債務違約事件,最快可能今年底前出現,而2015年至2017年之間,更有機會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到時不但影子銀行,連正規銀行、地方債及房地產將會連環爆煲,「現時大陸整個影子銀行總額約等於中國GDP的44%,但中央政府還有相當多錢,大概等於GDP的73%,這意味着中央還有能力救一次金融危機,而關鍵是在甚麼時候救。早一點救,傷害程度會低一點;如果有危機出現才救,這問題就會變得相當大。」

危機二:「穿高跟鞋」的經濟強國

想掌握經濟前景去向,自然要了解經濟周期變化的拐點,市場上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即將進入新周期,但陶冬看來,中國其實進入一個「偽周期」,只算是上一個周期的延續。

大陸4月經濟數據出現改善,海關總署公佈4月出口增長達14.7%,超乎市場預期,驟看以為有新氣象,但陶冬大膽指出,大陸出口數字有造假之嫌。

陶冬留意到出口數字中最強勁的升幅,其實來自香港的大幅增長,3月由大陸出口香港的總值為483.7億美元,但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卻顯示,由中國入口的產品總值只有204.5億美元,兩者相差逾1倍,達279.2億美元(見表一)。

去年同期中港出入口數字比較(表一)

月份大陸出口到香港(億美元)香港自大陸入口(億美元)差額(億美元)差額比例(%)

2012年1月170.8161.98.9+5.5

2012年2月185.0166.019+11.4

2012年3月250.7179.771+39.5

2013年1月321.6217.3104.3+48

2013年2月250.7136.2114.5+84

2013年3月483.7204.5279.2+136.5

數據源:中國海關總署、香港政府統計處

兩地數據差距逾倍

大陸與本港公佈的出口及入口數據向來存在差異,大陸海關總署曾解釋,這是因兩地統計口徑不同。不過,翻查2005年至2012年兩地政府公佈的數據,兩者差異幅度僅約10%左右,但至今年首三個月,差距竟突然以數倍放大,大陸公佈數字為香港的一倍(見表一),故被指存在嚴重水份。有分析指,不少大陸企業虛報出口,早前商務部發言人亦承認,官方數據「有一些異常因素」;有大陸媒體估算,今年首季虛假貿易總額達347億美元。

「如果你看第一季GDP,幾乎所有(範疇)都在往下走,或是持平,之所以增長還有7.5%至8%,其實是政府在傳統GDP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資。」他指 GDP靠地方投資谷大增長,但實體經濟其實一般(見表二),他形容中國目前經濟,就像一個男人穿上高跟鞋一樣,「看上去高了8%而已,實際上是沒有改變。」

地方投資佔GDP比率約50%(表二)

年份 GDP總值(億元人民幣)地方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人民幣)地方投資占

GDP比例(%)

2010年401,512.8219,57854.7

2011年473,104281,72459.5

2012年519,322343,17266.1

2013年第一季118,85555,40646.6

數據源:國家統計局

第一季上游企業「慘烈」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往下走,而今年第一季上游企業,陶冬更用「慘烈」來形容,「去年底上游企業以為經濟開始復甦,每家工廠都加大生產量,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錯了,立刻停止生產,造成很多機器閒置無用,產品大量積存。」他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民間投資消失的問題,民間投資所擅長的製造業,已經變得無利可圖,工資暴漲、產能過剩,使得民營企業不再願意投資。

最近公佈中國5月滙豐製造業PMI初值為49.6,創7個月最低水平,亦是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50的分水嶺,反映5月製造業7個月以來首次陷入收縮,而PMI新定單預覽值亦只有49.%,創8個月最低水平。

危機三:通脹惡化內房泡沫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605/3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