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大家常說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意思竟然搞擰了

—華夏文明五千年  第二集-禮義之大

19分42秒  下載mp3(16k) | (128k) 


 

主持人:上一集的節目中呢你在解釋華夏的時候呢您說了是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義之大謂之夏,上次重點介紹了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的一些知識,這次呢我們來說說禮義之大,禮的傳統呢對中國人來說呢是由來頤了,人們生活中講究禮尚往來,但一般現在將禮呢都理解為禮節、禮貌,在搞好人際關係上,溝通感情的時候呢講送禮,那這個送禮的禮,禮節、禮貌的禮,和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那個禮是不是一回事?

文昭:應該說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說是一回事,是因為現代人理解的『禮』是古人『禮』的概念在生活中的運用,他是一個表象,有很多內容是帶有風俗的成分;不同時代的禮儀、禮節也不一樣,比如說現代人咱們可以握手,可以擁抱,那古人是男子見面的時候互相間表達敬意是胸前抱拳,女子則是在腰間抱拳,然後膝蓋略微彎曲,這個叫『萬福』,沒有身體上的接觸,那麼現代人握手擁抱可以有一些接觸。古人對師長父母用跪拜之禮,現在一般沒有,而且不同地區的禮儀內容也有區別,但這些都是具體的表象,是末節。也有一些是現代的禮內容,對「禮」的內容有曲解的部分,比如有人把走後門和賄賂叫「送禮」,那其實正是「非禮」和「無禮」。因為『禮』雖然是一種外在的表現,但是他要體現的是一些道德的內涵,比方說這種道德內涵,孟子說人要有基本的四種心,叫做有四端之心,就是要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恥之心』,這是四種心,所謂的『禮』呢就是你要通過一些外在的修飾去表達這種人性中的,比較正面的,比較光明的內容,那如果把走後門、賄賂也叫送禮,那其實恰恰曲解了『禮』的原意。

主持人:那古人對禮是否有更深的認識?

文昭:應該說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不一定有更深的認識,但是『禮』被創造出來的當然是有他的意義的,一個是象上次講的漢服的原則一樣,他是通過行為上的調適和約束來影響人的心理,因為他規範了人的行為以後呢,他反過來作用於人的性格,它使人的心裏比較柔和,比較懂得自我約束,這樣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相處就會更融洽,也不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另一方面是用禮儀在人群當中形成一種規範,成為一種社會上的,比較普遍的外在的一個約束,如果你的言行不適當的話,就得不到這個社會的認同,就會被孤立,而這樣一來就有一種外在的力量來規範人的行為。

主持人:就像所有人都排隊,就有插隊,所有人都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就你不讓你就會被當作不文明的人。

文昭:是,但是『禮』的內容是必須從屬一些道德的原則,比如把行賄稱為送禮,如果所有人都這麼幹了,他也會潛移默化的形成社會的潛規則,所有人都送就你不送,你也會受到孤立,也可能成為異類而受到排斥,但是凡事他是有一個是非標準,不是說所有人都犯了一個錯誤那他就不是錯誤,那不能因為犯錯的人多了,這個是非標準也要跟着改,不是這樣,所以就算送禮成為了一種潛規則,那他也不是禮,用古人的話來說這個叫作非禮、無禮。

主持人:恩,但現代人呢很多人認為傳統中國社會的禮教呢是對現代人們崇尚個性自由,人性解放的一種約束。

文昭:在現代社會裏邊呢,喊個性自由喊得最厲害的通常是年輕一代,但是當他們在社會上磨歷久了,特別是為人父母以後,又認識到了各種規範的意義,所以又希望約束自己的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又覺得自己受到了約束,不想被管,所以他又喊自由解放,如此休返往復,但是幾代人下去以後發現這個社會整體的倫理的力量還是在怯弱的,因為每一代人的反抗他都會對社會整個外在規範的力量受到一次削弱,而且通常下一代人成長起來他的思想中裝了自己年輕時候去反抗的這種經驗以後,他又會給自己的下一代人去達成一定的妥協,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看到隨着時間的延續,這種社會倫理和道德的力量是削弱的,從本質上講,我不認為『禮』是起約束作用,而是起一種保護的作用,當然約束本身他可以是一種保護,譬如說交通規則,他是為了保護所有開車的人和路上行人的安全是吧。禮儀在生活中的直接作用,其實是設置一個中介,他就像汽車前面的保險槓,如果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的話,保險槓它是在外力衝撞發生的時候起緩衝的作用,而『禮』是在人的情緒發生衝擊的時候起一種中介和緩衝的作用,舉例來說,今天的人談戀愛會很直白的表述愛慕之意,或者約對方去約會,古人他就不會這麼做,他一定要透過一個中介,這個中介就是所謂的媒妁,就是父母之言,媒妁之意那個媒妁,男女不能直接會面,或者說在結婚之前會面的次數比較少,使能會面這種單獨相處的機會也很少,就算在後來風氣有相對開放的時代,男女之間[表達愛慕之意,他也是通過傳遞信物、交換詩文,來實現,直接是當面清楚愛意的就很少。

主持人:這可能是最令年輕人不滿的一點,覺得愛情受到了束縛,過去喊個性解放的,一開始就是針對包辦婚姻的。

文昭:其實我覺得安排一個媒妁,就是這麼一個中介,主要是把這種情緒的衝擊給隔開,因為人的情緒有個特點,他很易變,人在受情緒支配的時候也是不理智的,容易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說當面傾吐愛意好,一解相思之苦,覺得很好,那是你希望能立刻得到意中人的接納。可是你沒見到有那麼多人因為求而不得而形銷骨立,為伊消得人憔悴,那就是為情所傷了。還有人因愛生怨、甚至因愛生恨的,情緒本來就是一種化學反應,它是易變的,它不存從理性的原則,所以孔子說過一句話叫「樂而淫 ,哀而不傷」。淫是過分的意思。高興不過頭,哀傷也不過分。在男女交往的時候,『禮』的作用就是發揮一個中介,讓情緒衝擊不那麼直接,這樣人就不那麼容易被易變的情緒所左右,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的傷害就少一些。

主持人:也就是說,如果是通過一個媒人去說合,即使被意中人拒絕了,由於不是被當面拒絕,帶來的衝擊和傷害也會小一些是吧。被自己喜歡的人當面冷酷的拒絕可是一件很殘忍的事啊!

文昭:對,當然我不是說要給包辦婚姻辯護,其實在傳統社會也有很多開明的父母,他也在乎子女的感受和幸福,他也不會強行安排子女和不喜歡的對象結婚,我們今天中國人如果去問一下自己的父母一輩或者祖父母一輩,因為現在可能80後90後他問自己的祖父母一輩都未必知道了,那還得去問更老的老人,他們的婚姻真的是那麼不幸嗎,你發現不是這樣的,因為後來的人強調個性解放,就誇大了自己父輩婚姻的不幸,但如果你真的找到當事人去問,我相信很多人得到的還不是這個印象。另外,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有可能被你喜歡的人拒絕是不是,不是說個性解放了你就想追誰都能追到,如果面臨着被拒絕,如果有一個媒人在中間來傳遞消息,讓這個傷害來的不那麼直接,那對人不還是有好處的嗎?現代人看到談戀愛的出雙入對,卿卿我我,覺得這很合乎人性,可是還有失戀帶給人的痛苦呢,現代人一般都要談幾次戀愛才會步入婚姻,說談一次戀愛就結婚的估計還是少數,所以多少都還是要經歷幾次失戀的痛苦。因為我看到有些年輕人由於感情上的不成熟,或者由於生活閱歷的膚淺,他對現實條件估計不足,最後這種戀愛不能有現實的結果,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那給對方帶來的痛苦,其實還真的不亞於殺對方一次,那種痛苦真的也是很嚴重。所以人們都覺得個性解放是好事,我倒覺得很多人反而會因此吃更多的苦,父母之意、媒妁之言,這當然是減少了婚前男女的直接交往,但如果事情不成呢,因為接觸沒那麼多,所以不會帶來那麼大的痛苦和煩惱,這是一方面,同時這也是引入了其他人的經驗,因為父母的生活閱歷豐富,媒人更是閱人無數,什麼人和什麼人相配,媒婆心裏也是門兒清的,所以這也是增加了婚姻成功的可能性。

主持人: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化地反對傳統婚姻,父母之言、媒妁之意還是有相當合理的成分在。但是現在不太可能恢復這種傳統了,那我們談傳統的婚姻之禮,對現代人又何意義呢?

文昭:剛才說了父母之意、媒妁之言,她是在締結婚姻之前,或者說是在撮合的過程中所遵循的禮,而真正結婚,還有七個環節的禮儀程序;結婚以後夫婦也要持之以禮,相敬如賓,婚姻才能長久。但那些內容我們以後再說。現在就說在締結婚姻之前,父母之意和媒妁之言,對現代人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入了很有價值的經驗,今天的人認識到這個意義,應該尊重父母的意見,這其實還是有好處的。

主持人:傳統中國人的性格都比較內斂含蓄,是不是和這個禮儀的文化有關呢,因為人際交往中老是有個中介,感情表達不那麼直接。

文昭:確實是這樣,因為有這種禮的存在他就是對人的性格和心理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你比方說在傳統文學典籍《詩經》裏的《關雎》篇,所有人都知道:「關關雎鳩,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首先糾正一點,很多人把這個君子『好』逑的『好』,讀成了愛『好』的『好』,他其實是『好』逑的意思,『好』的意思是善,就是那個舉止高雅,美麗的女子啊,那位淑女真是君子的好伴侶,是這個意思。你把他解讀成愛『好』的『好』,就好像成了君子好逑,就是君子很喜歡去追求的意思,這個不一樣。後面還有兩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輾轉反側」。就是說那美麗善良的姑娘,詩人夢中醒來都想和她結為連理;想求娶她又娶不到,詩人輾轉反側都難以入睡。就是說詩中還是表達了主人公的相思之古,這種感情古人今人都一樣。可是後面還有兩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你怎麼讓意中人知道你的心意呢,要「琴瑟友之」,要彈琴鼓瑟去接近她,把你的心意放在琴聲中,去取悅她、去打動她。就是說這裏將琴聲作為一個中介,而不是像現代人發個短訊,打個電話這樣直白去表達。

孔子評價《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因為主人公內心是以禮自持的。儘管他有相思之苦,但是不會放縱自己的情緒、放縱自己的行為,而是彈琴鼓瑟去接近自己的意中人,這就是合乎「禮」的了,禮的要求也無非如此,它要求你自己覺地這樣去做,去約束自己的行為,調節內心的情感。不是說遵從禮教,就要禁慾了,有情感也不表達,當個悶葫蘆,最後可能把人憋個好歹出來。

主持人:所以用現代的話來說,一個能夠把「禮」放在內心的人,其實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種「禮」的文化還能陶冶出一種很浪漫的藝術氣質呢!

文昭:是的。這種含蓄的藝術氣質是我們祖先的性格。因為很多話他不好意思直接說,就寫成詩、編成歌來表達。詩歌也就成了表達情緒的中介。所以就有了禮的內涵,同時它又是一種藝術。比如《詩經-桃夭》篇,『桃之夭夭,其華灼灼;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後面一段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首詩其實是婚禮上給新娘子唱的歌。『之子于歸』是出嫁的意思,『宜其家人』、『宜其室家』,就是說這個女孩子嫁人過來,婆家娘愛所有人都很高興。為什麼很高興呢?就是前面說的『桃之夭夭,其華灼灼、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這是個比喻,這個『桃』是指『桃樹』、『桃花』,不是逃跑的『逃』。『桃之夭夭』是說桃花開得很鮮艷。這幾句用白話來說,就是『你看那桃花開得多麼鮮艷美麗啊,桃樹的果實多麼美好啊,枝葉多麼繁茂啊。』什麼意思呢?就是開花結果、開枝散葉,意思就是希望新娘子早生孩子、多生孩子。可是你要直接這麼說,新娘子當時就臉紅了,就下不來台了。所以就用這個比喻,委婉的表達,用這種桃樹的果實美好、枝葉繁茂。女孩子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她也不覺得難為情,所以這個婚禮就辦的很熱鬧,大家其樂融融,這就是我們的祖先的性格。你現在去給別人唱桃歌他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在那時的環境下所有人都這樣,所以你一說她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桃夭篇其實在幾十年以前中國的農村結婚的時候都要三唱桃夭,現在這個傳統噎斷掉了,但我還想再舉一個例子,就是詩經裏邊還有一篇叫《蒹葭》,很多人很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個蒹葭就是蘆葦,在秋末冬初的時候,蘆葦就變成了灰色的,所以放眼望去是一片蒼茫了,所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個蘆葦是看去一片蒼茫,而且露水凝結為霜,他就是這樣一幅蒼涼的景像,那麼這詩人的這個情緒情感呢,他就蘊含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了,因為古人他不會像現代人這麼直白的表達情緒,啊!我今天的情緒真哀傷啊,啊!我心境多麼蒼涼啊,他不會這麼說,他會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樣他就把他的思想感情蘊含在這個景物裏面了,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就是這樣一種很含蓄的,很內斂的性格。

主持人:當然這種性格很美。

文昭:對,他也有藝術氣質了吧。

主持人:是,還真是有意思,原來這個『桃之夭夭』從詩經里來的,是說桃花美好的意思,還以為是逃跑時來的快呢。

文昭:那是後來人的惡搞阿,桃樹的桃改這個逃跑的逃。

主持人: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只是從婚姻這個角度探討了禮的內涵,下次我們繼續這個話題,謝謝文昭。

文昭:謝謝主持人,謝謝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

主持人:聽眾朋友,華夏文明五千年感謝您的收聽,我是俞珊,我們下次節目時間再會。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126/22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