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2011年買啥才能真正賺到錢

踩在2010年的尾巴上,回望這一年,它沒有2008年宏觀經濟的跌宕起伏,也沒有2009年的單邊上揚,更多升斗小民對今年財經熱點的感受,可能就一個「緊」字。

踩在2010年的尾巴上,回望這一年,它沒有2008年宏觀經濟的跌宕起伏,也沒有2009年的單邊上揚,更多升斗小民對今年財經熱點的感受,可能就一個「緊」字。

  在人民幣的升值和對外貿易問題上,中國與歐美之間展開了博弈,加劇了中外之間的「緊」張局勢。此外,房價上漲、租金上漲、菜價上漲、油價上漲、棉價上漲,凡關係到市民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價格都在快速上漲,導致通脹日益嚴重,市民不得不看「緊」自己的錢袋。面對此起彼伏的漲風,政府開始收「緊」錢袋,控信貸、加息,減少市場的流動性,並為貨幣政策從寬鬆轉向穩健作準備。同時,政府還「緊」急制定各項調控政策,防止價格的過快上漲。

  英文的「緊」(Tight)可分解成五個字母,而這五個字母代表了今年財經熱點的五大方面。

  Tameless(難馴的)

  ——調控難馴房價野馬

  故事:今年6月,小T看中了越秀區的一套二手房,當時地產經紀人告訴他,調控後炒客拋盤的數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多,買房的議價空間也大,有的房子成交總價甚至比報價降了數十萬元。然而,小T最終沒有出手,「當時對別人的說法是覺得朝向和戶型不好,其實還是想再等等,等房價降得更多。」事實證明,買房一族們顯然樂過了頭,不到半年,這種憧憬便如水汽般蒸發得一絲不剩。
調控力度前所未有

  即將過去的2010年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演繹了太多的「前所未有」:政府出台調控政策的決心之大前所未有、態度之堅決前所未有、手段運用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今年樓市面臨的市場複雜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時至年末,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調控聲中,房價依舊堅挺,土地市場漸回火熱,成交也呈放量態勢。望「房」興嘆的人們越來越疑惑,在資產價格節節攀升的背景下,歷次樓市調控為何都變成了空調?

  今年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但在隨後幾個月內,樓市依然亢奮,2至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仍在20%以上,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漲幅持續攀升,這直接導致了4月17日「國十條」的出台。

  開發商曾被嚇出一身汗

  「國十條」被稱為「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新政」,從此後的數據來看,這一輪政策風暴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數出現大幅回落,由3月份的4.03萬個下降至2.6萬個,降幅達到了35%;而在此後的5至8月,房地產市場也逐漸出現了降溫。

  此次調控政策的出台也着實讓開發商們驚出一身冷汗。一位廣東房企的市場部高層告訴記者,政府在4月份出台第二輪調控政策後,公司開始緊張,部分高地價項目開始推遲項目進度,「當時公司已經開始對費用極為重視,對工程款支付開始收緊,營銷系統不停開會,核心就是準備過冬」。

  而普通市民如小T,也在那幾個月時間裏,短暫地感受到了房價回落的氣息。

  然而從9月份起,房價持續升溫,當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6.6%,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數據顯示,9月100個城市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7%,十個大城市上漲0.8%。

  樓市三字經暗藏幾多無奈

  「百日畢,細算賬,價未降,反上揚。房難買,租金漲,蝸居族,更淒涼……」曾在網絡上轟動一時的樓市《三字經》,這樣表述樓市的情形。

  房價的再度上漲,直接導致中央及相關部門在9月底密集出台了多項「鐵腕」調控政策,其中包括各商業銀行暫停第三套房貸、有條件地暫停發放非本地居民購房貸款、商品房首付款比例調整到30%及以上、二套房貸首付比例不低於50%等等。然而,經歷了長久博弈之後的樓市僵局仍未打破,這一次甚至連短暫的冰凍都不曾有。

  12月1日,萬科公佈銷售數據,2010年度銷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這一數字相當於美國四大住宅公司銷售高峰時的總和。12月7-8日,中國社科院相繼發佈2011年《經濟藍皮書》和《住房綠皮書》,預計2010年全年住宅價格漲幅為15%左右,85%需購買新住宅的城鎮居民家庭無力購買;2011年如果調控放鬆,房價可能上漲20%~25%,甚至會更高……

  旁白

  有專家認為,房地產業無論如何調控,都不能離開取消土地財政、加大保障房供應和出台房產稅這三大主要措施。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切實解決各地對房地產調控的認識差異,即經濟發展將不再依靠房地產投資拉動,而是轉向新興產業及第三產業;同時,還有消息稱明年將會在上海和重慶試點徵收房產稅。然而,房產稅應該定在多大的幅度才能起到作用?徵收稅率多少,如何徵收,徵收對象如何定?而在國內經濟調結構的形勢下,尋找替代房地產龍頭的新興行業的可能性有多大?轉折點又在哪裏?這些又將是新的難題。
Interest rate(利率)

  ——年內兩次加息

  阻擊通脹

  故事:這個聖誕節小I過得並不輕鬆,作為這個城市浩大「房奴」隊伍中的一員,他已經開始煩惱明年提前還貸的可能。貸款者執行銀行新利率的時間是明年1月1日,由於10月份的加息還沒有執行,這次加息後,明年會「兩息並加」。小I算了一筆賬:以貸款50萬元20年還清並且按基準利率等額本息還款計算,現在貸款利率按5.94%執行,每個月需還3564.87元;第一次加息後利率增加到6.14%,每月需還3622.66元,每個月要多還57.79元;第二次加息後利率增加到6.4%,每個月要還款3698.47元,相對第一次加息前每個月多還133.6元,利息總額增加到387637.05元。小T考慮着,向親戚朋友湊一點多提前還掉一點,減輕日後月供的壓力。

  兩次加息警示泡沫

  12月25日是周末,加上西方的聖誕節,大部分人都在享受假日的愜意,正當市場對年內加息的預期漸漸減弱之時,加息的「靴子」卻意外落下。央行宣佈,自12月26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這是央行今年以來的第二次加息,也是自中央宣佈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以來的首次加息。算上10月19日上調幅度25個基點,今年央行共啟動了兩次加息。

  貨幣超髮帶來的通脹在三季度加劇,民眾明顯感覺到不能承受物價之重。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加息一度成為專家學者論爭的焦點。。

  寬鬆貨幣政策轉向

  10月19日,也許是過高的通貨膨脹終於達到管理層忍耐的極限,也許是彼時央行行長心中的「池子」已經搭建完成,當天晚上央行宣佈加息,上調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25個百分點。這是自2007年12月以來央行的首次加息,專家指出,此次加息意味着我國貨幣政策的重大轉向,正在從全球寬鬆貨幣政策的大環境中轉身退出。此次加息也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將進入加息周期的猜測。

  靴子首次落地,10月20日的股市卻應聲上漲,當時有分析人士稱,市場沒有理解此次加息的重大意義,中國兩年來的寬鬆貨幣政策也許已經轉向了。

  旁白

  在業內專家眼中,年內的兩次加息並非是最後一隻靴子落地,明年1月份存在同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的可能性。一兩次加息,短期不會對宏觀經濟指數產生較大的影響,需要多次調控的累積效應。

  另外,以GDP為主的主要考核體系令地方政府對資金的渴求永無止境,要遏制這一衝動,必須要進行配套的行政改革,推進政府的轉型。渣打銀行日前發佈研究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CPI增速將達5.5%,GDP增速達到8.5%。為應對通脹風險,中國宏觀政策將大範圍收緊,甚至明年下半年也很難出現實質性放鬆,預計央行明年將有4次加息。
 排隊買房子、跟風炒黃金、參加團購、去香港醬油……2010年,凡關係到市民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價格都在快速上漲,導致通脹日益嚴重,市民不得不看「緊」自己的錢袋。

  全民炒作是造成物價飛升的其中一個原因。物價上漲不僅催生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煤超風」、「苹什麼」等網絡熱詞,也催生了囤貨抗漲的「海囤族」和節省開支的「摳摳族」。

  在打擊炒作和物價維穩的組合拳中,部分炒上天的農產品物價已經「落地回聲」。然而,物價上漲的壓力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很可能還將存在,溫總理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表示,「我們完全有能力控制物價的總水平。」或許,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

  Get-tough(強硬的)

  ——重拳打擊遊資「炒農」

  故事:「我這輩子再也不做大蒜生意了!」一直做貨運生意的小G見今年農產品價格漲得猛,於是心癢難耐改炒大蒜。但是風雲突變,自11月起,大蒜批發價開始回落。12月初,小G看到蘋果價格走俏,在炒大蒜虧了20萬後又改為囤積蘋果。小G表示,等春節蘋果價格起來後,好把大蒜虧的錢找回來。

  農產品價格帶頭造反

  在即將逝去的2010年, 資本市場堪稱熱錢泛濫,遊資激盪,乃至草寇稱王。今年以來,投資機構、大「散戶」、外地遊資等進入內地市場,開始操縱起百姓的「菜籃子」,大蒜、綠豆、生薑、花椒、蘋果、橡膠、白糖、紅酒、人參、黃龍玉、小麥、玉米、大豆等諸多小宗農產品價格帶頭造反,上演着類似的瘋狂。似乎一夜之間所有的商品都在打着滾地向上。除了炒作,人們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4、5月時,干蒜的零售價格到了每斤8元;6月初,往年三四元的綠豆不知何時漲到了10塊一斤,超市的綠豆甚至賣到了18塊一斤。而且,紅豆、薏仁、小米、黑米等雜糧突然間都身價倍增。

  在每一種商品的漲價背後,總能發現炒作資金介入的跡象。以最早的大蒜為例,這個行業甚至產生了專業的大蒜經紀人,不少資金流入這個產業,在當地買下大量大蒜,存在當地,像炒股一樣逢低吸納,高價賣出。有些資金甚至只是憑藉一紙合約,反覆倒手,從中牟利。

  海通證期貨分析師毛建平指出,「天然橡膠開始大幅上漲之後,每天都有大量資金進入,而且大部分資金都是來自行業外的資金」。在後來的「姜你軍」、「豆你玩」過程中,這種戲法不斷上演。隨後,中藥、紅酒、黃玉、作料等等,輪番上漲,資金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禁炒令下價格有所回調

  面對瘋狂的遊資,政府終於出手。綠豆是第一個惹起國家有關部委怒火的品種。7月1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通報近期依法查處了一批經營者惡意囤積、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的違法案件。綠豆價格暴漲被官方定性為市場價格操縱。

  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就在發改委以相互串通、捏造散佈漲價信息、操縱市場價格等違法行為,處罰吉林玉米100萬元的第三天,綠豆再次暴漲每公斤1.8元。物價上漲的態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一時間,中藥、紅酒、棉花、蔬菜大宗商品等價格紛紛上漲。

  11月22日到24日,發改委三天連發四文部署穩定物價,要求審慎出台調價措施。要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事件;要規範糧食、棉花、糖料等農產品收購秩序,加強農產品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防止過度投機;11月23日,銀監會發文嚴查挪用信貸資金炒作農產品,央行也要求各銀行控制年末放貸的衝動;同時,地方政府緊急叫停了一些政府定價產品價格的上調;加上密集的價格監督檢查、降價清費等措施。

  在國家嚴格的控物價政策下,前期被過分炒作的物價已有所回調。

  旁白

  今年物價漲幅大,也許部分投資者明年有投資農產品的打算。然而,這樣小打小鬧的經營,在巨額遊資操縱市場的背景之下,根本就不夠別人塞牙縫。同時,渣打銀行日前公佈的「全球聚焦-展望2011」的投資分析報告,對明年的投資形勢作出了預測,預計農產品價格明年可能會分化,也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炒作農產品。

  High(高漲的)

  ——這一年一切都在漲

  故事:離春節還有四十多天,正是傳統的棉服銷售旺季,做棉服批發生意的小H卻已經在打掃戰場準備提早放假了。原來,前期正是棉花價格最瘋狂的時候,棉價一度漲到一噸38000元的歷史高點;用於紡織的化纖產品PTA,進入11月的10天時間就上漲了2675元。二級批發商和零售商瘋狂拿貨,甚至出現了不問款式和價格,有多少要多少的瘋狂程度。

  CPI「破四」之後「破五」

  今年以來,百物騰貴,從這一年一切都在漲的痕跡之中,或許可以窺見中國11月份CPI指數暴漲5.1%的奧秘。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表明,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紀錄。繼10月份「破四」之後,CPI在11月份「破五」,並創28個月來新高。食品類價格中,11月份全國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4.7%,食物油上漲14.3%,水果上漲28.1%,蛋類上漲17.6%,漲幅大多有所擴大。非食品類如水、電價漲幅也略有擴大。

  為應對不斷上漲的價格,北京、濟南等地甚至出現了「海囤族」和「抱團族」,「海囤族」囤積的物資大到汽油、天然氣,小到白菜雞蛋等;而「抱團族」上網購買的商品也從傳統的家電、家居用品,擴展到衣食住行幾乎各個方面。
 政府打出穩價組合拳

  由於今年的物價上漲不是單一商品上漲,也使得各級政府和部門面臨了更大的調控智慧的考驗。

  回顧2010年,國家對物價的調控,先是5月份的打擊投機;6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將「價格上漲壓力加大」作為突出問題之一,7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將「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任務之一。此後,棉花、白糖的價格又發起一輪漲勢,到8月,國家有關部門使出了一招殺手鐧——投放儲備。中儲棉兩個月里共拋售國家儲備棉100萬噸,新榨季第一批國家儲備糖21萬噸以競拍方式投放市場。目前,棉花、白糖價格也已從歷史高位開始回落。到11月,國家調控開始採取全方位行動。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作出部署。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國16條」;財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對低收入家庭發放臨時生活補助;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採取補貼、限價等措施。

  不僅如此,被視為價格上漲重要推手的流動性也將進一步收緊。1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意在對沖流動性穩定物價。

  從單一調控措施,到年底全方位措施的啟動,重拾並重用計劃經濟的權杖。部分物價已經「落地回聲」,引發了從蔬菜到糧食、從現貨到期貨、從南方到北方等較多品種、較大面積的價格回落。

  旁白

  目前全球流動性都出現過剩,而美國實行的量化寬鬆政策無疑會助推全球的通脹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匯率政策的影響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中國生產成本上升,進而推高物價。如今,穩定物價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經濟問題。隨着城市化的推進,農產品價格會呈上漲態勢。資源、土地、工資、利率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這也會推動物價上漲。但由於國內工業品整體供大於求、糧食連續豐收,加上貨幣政策正在進行調整,未來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正在逐漸減小。
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歷練,2010年,中國外貿規模已恢復至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但就像此前一些專家預測,今年是外貿形勢最複雜的一年,將呈前高后低的走勢,只能保持「審慎的樂觀」。

  事實證明,金融危機後,國際上頻發的貿易保護措施已經成為貫穿整個年度的外貿關鍵詞;而人民幣升值也儼然成為壓在中國外貿企業心頭最大的「石頭」。雙重夾擊之下的中國出口貿易企業步履維艱。在巨大的受迫性壓力面前,中國貿易如何求存?

  Trad(貿易)

  ——人民幣升值影響外貿

  故事:小T是沖在最前線的外貿業務人員,負責接外貿訂單,和日本客戶談報價。談到今年的工作,她說,人民幣升值後,訂單報價高了,接單難了,利潤少了。

  說起人民幣升值給外貿生意帶來的影響,小T算了一筆賬:如果一件衣服銷售價是100元人民幣,按之前匯率1美元兌6.7元人民幣,報價是14.93美元。人民幣升值後,報價就要15.10美元。同樣一件衣服就貴了0.17美元,原先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就沒了,客戶會向東南亞企業分流掉部分訂單。從全年看,企業出口訂單總量是增加的,但利潤少了,尤其是5月和6月接的訂單,交貨結匯時正好碰到人民幣升值。

  「做外貿的利潤只有3~5個百分點,人民幣一升值,預計的利潤就沒有了。」小T無奈地說。

  外貿總體已恢復至危機前水平

  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歷練,2010年,中國外貿規模已恢復至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今年前11個月,同比增長了36.3%的中國外貿總值達到26772.8億美元,規模已超過2008年全年的外貿總值。如此成績,其「修復」速度令人滿意。中國官方預計,今年全年進出口約為2.9萬億美元,外貿總體已恢復至危機前水平。

  今年中國的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前11個月進口增速高於出口;前5個月進口增幅更是接近六成,約為出口的兩倍。中國對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逆差大幅增加,這兩個地區是中國第三與第四大貿易夥伴。

  本幣升值和貿易保護成壁壘

  然而,在看似華麗的數據背後卻隱含着令人無法忽視的隱憂。就像此前一些專家預測,今年是外貿形勢最複雜的一年,將呈前高后低的走勢,只能保持「審慎的樂觀」。

  事實證明,中國出口增速在5月份達到48%的峰值後,連續5個月回落。金融危機後國際上頻發的貿易保護措施和迄今為止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已成為阻礙我國外貿復甦的兩堵高牆。

  12月21日,在2010年中國與其他國家舉行的最後一次高級別經貿對話——「第三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貿易保護」再次成為關鍵詞之一。事實上,這僅僅是中國貿易環境所面臨的一個微觀場景,這個令人生畏的詞彙終究貫穿了整個年度的雙方對話。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今年前11個月,中國共遭遇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發起的56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70億美元。除常見的貿易救濟調查外,發達國家還通過其它途徑向中國發難,尤其是美國和歐盟。2010年前11個月,美國發起對華知識產權337調查19起、301調查1起;歐盟針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也大幅增加,前三季度新立案10起,超過2009年全年的立案數量,歐盟已成為2010年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WTO成員。此外,中國產品還是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各國召回和扣留的重點。

  不僅如此,商務部12月17日發佈的《2010全球貿易摩擦研究報告》顯示,發達國家還利用自身在環境保護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制定更高的環保、技術和勞工標準,以保護環境、食品安全等名義構築新的技術性壁壘。2010年,貿易保護的形式和手段更加靈活多樣,也更具隱蔽性。而貿易佔全球貿易近10%的中國,已然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

  在針對中國的一起起貿易官司背後,林立的貿易壁壘清晰可見。在這些保護主義圍牆的堵截下,中國的出口企業,特別是它們中的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不少因此被迫減產,甚至倒閉。此外,歐債危機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貿易環境。它給世界經濟復甦蒙上陰影,拖延了外需的恢復,它還造成歐元匯率大幅波動,給中國的對歐貿易企業造成巨大的匯兌損失。

  除了來自外界的障礙,人民幣升值也儼然成為壓在中國外貿企業心頭最大的「石頭」。在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年內第二次加息的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延續近期的持續上行走勢。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2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252,連續第六個交易日上行,並逼近此前創下的匯改以來新高水平。

  中國外貿今年所面臨的難題,將會一路延續至明年。中國商務部在其發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秋季)》中表示,2011年的對外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報告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由4.3%下調至4.2%,世界經濟復甦放緩使得外需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各種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在短期內勢必會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

  對此,對外經貿大學中國開放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文表示,不少美國政客和學者一直對人民幣匯率強行施壓,希望人民幣匯率快速升值,以挽救美國的貿易失衡。人民幣匯率問題被美國政治化和國際化,明年這一壓力很可能還會加大,企業利潤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形勢不容樂觀。

  內需外需應協力破牆

  雙重夾擊之下的中國出口貿易企業步履維艱,在巨大的受迫性壓力面前,中國貿易如何求存?

  對內,必須轉型。2010年,「轉型」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的關鍵詞,其中之一就是面臨由外到內的轉型。金融危機的爆發對過去一直依靠外貿拉動的增長模式提出挑戰,過多依靠外需拉動不可持續,靠內需拉動才是穩固的長久之計。世界銀行國際貿易問題諮詢專家趙龍躍表示,前三季度我國外貿出口總體表現可概括為外需減弱、順差縮小,這基本上反映了全年的趨勢。

  然而,我國外貿出口創造了大量外匯和國內就業,而內需的拉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少專家建議,即使現在外需市場不穩定、外貿出口遭遇瓶頸,但不能忽視甚至放棄外貿。因此,應該在努力擴大內需消費的同時,穩定出口。

  這也就決定了——對外,必須破牆。仍然以貿易為主要增長點的中國必須另尋出口,而從現階段的努力來看,政府的對外着力主要在四個方面:首先,嘗試貨幣出口。11月24日,中俄宣佈雙方決定用本國貨幣實現雙邊貿易結算。當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美元和歐元匯率都劇烈波動時,中國嘗試着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規避風險,並通過擴大本幣結算打破美元主導帶來的不平衡。其次,連接能源出口。9月27日,中俄兩國目前最大的雙邊項目——原油管道工程全線竣工。作為一個資源消耗大國,中國嘗試直接同資源出口大國達成一種能源與金融的戰略聯合。第三,打開非美市場「出口」。今年我國對印度、俄羅斯、南非、巴西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速度,均高於對歐、美、日的出口增長速度。最後,尋求海外併購「出口」。今年3月,吉利集團為「避開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汽車生產商可能面臨的貿易保護和匯兌風險」,在瑞典哥德堡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金融危機下,許多中國企業躍躍欲試,試圖通過海外併購繞開貿易壁壘。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主任梁艷芬表示,內需和外需並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在下一步轉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外需和內需兩方面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平穩協調發展。

  旁白

  面對着巨大的外貿障礙,中國正從內外兩方面破牆。然而,拉動內需需要一個過程;而政治和經濟利益交織的壓力,也決定了中國對外破牆不會在短期內取得理想結果。對於即將到來的2011年,許多機構和經濟專家的預測依然保守。貿易是全球共同利益增值不可缺少的途徑,然而,在後危機時代,貿易卻成為一些國家的玩偶。

  從貿易的本性來說,或許只有在全球經濟重新進入景氣期時,才能得以還原。而對中國來說,其它主要經濟體對自由貿易態度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增大了與其它經濟體摩擦的概率。而要減少這種風險,只有減少經濟對貿易的依賴度。實際上,這意味着中國依然必須從內部重組上來改變這一受迫格局。而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11年能否令這一重組的步伐加快,將決定包圍在貿易領域上空的硝煙,是否還會瀰漫。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信息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105/19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