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呼和浩特街頭人見人愛的小吃烤餅 焙子



早晨七點鐘,到呼市了,多么正點的時間啊,我有充足的時間去街角買只剛出爐的焙子,再要碗羊雜湯,我能想像到自己會迫不及待咬一口,感受那瞬間迸發的團團熱氣。中午還有釀皮、燴菜……這一切的一切,早已愉快地充斥了整理行囊的過程。

   大青山依舊在,舉目能望,它見證了歷史赫赫有名的昭君出塞,那位懷抱琵琶一路歌的明妃,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從富庶的大漢長安跋涉到塞北青城,來了一年,單于便去世了,從此她再也沒有回中原,是悲是喜?充滿美好願望的後人概之一句「昭君自有千秋在」。

   昭君自有千秋在,她留給草原的遺產是無窮的。呼和浩特的文化無處不受着昭君的影響。街頭有昭君圖案的商品隨處可見,我驀地停住口中的焙子:昭君吃過焙子嗎?漢朝的呼市有焙子了嗎?「蓴鱸之思」使人放棄高官安居故里,如果昭君吃過焙子,可以片刻慰藉她的思鄉之苦,隻身留在邊陲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焙子就是這樣的,讓呼和浩特(簡稱呼市)的早晨很快樂知足。它是呼市特有的小吃,也是回族熱愛的面點名品,呼市所在的河套平原,是漢、蒙、回等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走在呼市的大街上,不時地能聞到焙子的香味。



如今嶄新的舊城回民區,已找不到排列一隊的焙子車了,焙子都收在店鋪里銷售,沒了往日的風吹日曬雨淋,我站在這裏,依然仍感受到焙子的氣場和張力。當初在舊城逛累了,然後吃一份釀皮配個焙子,再買點混糖月餅、麻葉(蜜制食物)帶回去。



舊城回民區的焙子多種多樣,和麻葉等食物一起統稱為「乾貨」,這些食物沒有保鮮防腐劑,自然保存時間很久。





午後的小店,客不多,店主悠然的呷一口炮台茶,拈兩頁報紙。那份愜意,天王老子誰羨慕啊?



這份悠閒沒持續多久,就有客人來了。誰讓咱經營的是人見人愛的焙子?



焙子通常從大清早就開始賣,中午就賣得差不多了,店主就收攤了。如果小店剛好開在自家門前,用籠布蓋着剩下的幾個焙子保溫,便利過路的腹中飢餓的行人。有一次,我逛街累了,邂逅了這樣的小店,店主揭開籠布的一角,拿出一隻焙子,小心翼翼地幫我裝好,那時候,我什麼美味都不想了。



因為這份對焙子的熱愛,到了呼市,我要拍一拍它的焙子。

   焙子攤前,小店主見到我的鏡頭,憋不住咧嘴樂:「你拍這個幹啥啊?」我說想把焙子介紹給區外的人們。於是她(他)們擺開開倉放糧的姿態:拍吧,拍個夠。


做焙子的油酥,是胡麻油做的,這裏的空氣似乎早已和胡麻油達成協議,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這二者少一樣,那味兒,便差了遠了。



焙子用小麥面發酵。



分別摻入植物油、糖、鹽、雞蛋等,成形後放入特製的爐灶先烙後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頭、油旋羅鍋、千層、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狀各異,口味有別。外脆內暄軟,有濃濃的小麥面香味兒。



油酥也有甜有咸,它被迅速地帶到面坯層中,只待在熱鐺中烘至八分熟。



再下烤爐烤制,這樣才能外脆里暄軟。



甜焙子有白糖的、紅糖的,各有妙處。可以做零食點心,鹹的最適合趁熱吃,白焙子無油無糖無鹽配上羊雜碎湯吃正好。還有配鹹菜、辣醬、熏肉等,更有中間夾雪糕吃的,雪糕是呼市的特產,冷熱更迭,那滋味,只羨呼市不羨天了。





我的做法是買到鹹的當場解決,而甜的多放幾刻,

不時地看幾眼,

待我慢慢地品,

慢慢地品

……

責任編輯: 楊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1219/18953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