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巴基斯坦最大的商業港口城市---卡拉奇



  


  今天行走40國要帶博友去大上海看一看,不過這個大上海不在中國,而是在南亞,它就是的巴基斯坦最大的商業港口城市---卡拉奇。

  


  房東希拉希自豪地稱自己的城市是大上海,不過卡拉奇與上海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從住地卡拉奇西郊的keamari town打車進城,延途要經過阿拉伯海邊的港口。看到有許多集裝箱排列在這裏。

  


  卡拉奇是信德省省會,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和軍港。位於印度河三角洲西北側,南瀕阿拉伯海。地勢平坦,四周環繞許多沙洲、島嶼,市內有兩條季節河流過,擁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以上。它不僅是旁遮普所產農產品的主要輸出港,從印度獨立後更因機械產品的輸入而盛極一時,也充當內陸鄰國阿富汗的貿易港。

  


  卡拉奇的公路通往內地及伊朗等中東國家,也是全國鐵路、航空網的中心,聯繫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這些交通和港口優勢與中國的上海都很相似。因此80 年代,卡拉奇與中國的上海結為友好城市。

  


  同上海一樣,18世紀初卡拉奇也是一個小漁村。1842年英軍佔領後由於1854年港口開發和1841年鐵路興建而成為印度河流域的門戶,印度內陸棉花、小麥等農作物由此輸往英國。1891--1941年,人口由9.8萬增至36萬。

  


  巴基斯坦獨立後,1947--1959年,卡拉奇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1959年遷都至拉瓦爾品第。1967年再次遷至伊斯蘭堡,但仍有一批政府機構留駐卡拉奇,幾十年來其政治地位始終不降。

  


  行走40國進城後就開始了老街老巷的急行軍。因為,希拉希不希望我走得太慢,被外國人並不多的當地人注意,他說那樣會有危險。老街上人很多,這個城市共有 1100萬人口,同上海一樣是全國第一大城市。

  


  20 世紀之後,卡拉奇日益繁榮,至1972年人口又增300多萬。人口的迅速膨脹,來源於因印巴分治,印度逃出的回教徒的大批湧入。這些印度新移民的湧入也是日後卡拉奇派別林立,衝突不斷,恐怖事件頻發的原因之一。

  


  上海浦東新區的高樓和浦西的石庫房子形成鮮明對比,卡拉奇也一樣,是由新城和舊城組成的特大城市。我的行走是從舊城開始的。

  


  卡拉奇的市區面積591平方公里,總面積1448平方公里。現代和古代文化在這裏完美結合。古城破舊狹窄,有不少巧手的工匠運用傳承的古老技藝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

  


  這裏是全國的工商業、貿易和金融中心,也是往來東南亞和中東、非洲、歐洲的國際航空站。

  


  來到一個銀行,希拉希示意我停下。

  


  他拿出100(10元人民幣)元巴基斯坦紙幣,讓行走40國看上面的字。

  


  然後再看建築上面的字。原來這裏就是發行貨幣的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它設立在卡拉奇,說明卡拉奇雖然不是首都,但是卻是巴基斯坦的金融中心。

  


  走到一個音樂廳的時候,希拉希讓我停下來看大廈上的畫。

  


  就是這幅。我沒有明白什麼意思。

  


  這個彈琴的人的打扮有點像拉登。

  


  這兩個打鼓和吹笛子的人的打扮也明顯不同。

  


  這個穿的有點像俄羅斯,或者新疆的服裝。原來,這是巴基斯坦的4大主要民族。

  


  不過,比起上海,卡拉奇雖然在外貿方面很國際化,但是城市管理卻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人會認為,就像印度的孟買也願意與中國的上海比較一樣,其實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與上海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不管外國人怎麼說,巴基斯坦人仍然願意說卡拉奇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大上海。

  


  巴基斯坦有1億4千萬人口,許多鄉下人帶着對城市的向往來到卡拉奇這個最大的都市謀生。

  


  他們就像中國的民工,最後的目的就是在都市裏長住下來。

  


  為了生活,他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謀生手段。

  


  未成年人在街頭擦皮鞋掙錢。

  


  沒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就乞討。

  


  這個比較專業,擺地攤兒,只賣遙控器。

  


  佔道經營,在卡拉奇沒有人管,因為老百姓真的不容易。

  


  這個大哥用中文招呼我,過來給他拍照。

  


  原來他賣的都是中國貨!

  


  希拉希帶我來到一個清真寺前。

  


  它的名字是new memon masjid,是這一帶最大的清真寺。

  


  門口有一個賣帽子的小攤。

  


  攤主是一個少年,他熱情地向我推銷。

  


  他的爸爸在旁邊做模特,試戴給我看。

  


  入鄉隨俗,行走40國也來穆斯林一把。

  


  100多元,也就是10元人民幣,我最後聽從希拉希的建議,買了這頂。戴着可以冒充當地人,減少危險。

  


  進入清真寺。

  


  入口是一個小淨池。

  


  拖鞋是巴基斯坦人的主要裝束,進清真寺要先將腳上的灰塵洗乾淨。

  


  這是做禮拜不能少的環節。

  


  行走40國當然也不能例外了?!

  


  清真寺很大,由兩個塔和三個「洋蔥頭」組成。

  


  卡拉奇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組成的城市。因此在城市裏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建築。

  


  這個哥特風格的教堂就是基督教的代表建築。

  


  現代化的建築在卡拉奇也越來越多。

  


  這個廣場上有一個世界地圖。

  


  在全世界的金融股市中,卡拉奇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條街全部是賣彩券的,不過大中午的,天熱逛街的少,買的人也少。

  


  行走40國一路都是在白晃晃的陽光下行走,也很難找到有空調的冷飲店,渾身已經被40度的高溫焗得濕透了,買一杯街邊的冷飲休息一下。

  


  雖然在卡拉奇逛街很熱,但是與這位建築油漆工相比,行走40國就不算很辛苦了。

  


  看看小伙子這密不透風的裝束,就覺得自己還是幸福的了,雖然出了很多汗。

  


  像上海一樣,卡拉奇也有很多這樣的殖民時代留下來的洋樓,現在也都在修舊如舊。

  


  這樣的庭院建築如果在上海,我想應該是相當值錢的吧。

  


  卡拉奇的治安問題全球知名。警察局也設在最顯眼的位置,方便處理恐怖事件。

  


  總體來講,卡拉奇的城市衛生和管理都沒有辦法和中國的上海比較。但是有一樣設施是比上海要漂亮的。

  


  這就是卡拉奇的公共汽車。

  


  無論城市怎樣髒亂,也要把汽車打扮得花枝招展。

  


  行走40國想:如果沒有了花花綠綠的公共汽車,卡拉奇也就不成為卡拉奇了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新浪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328/16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