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一本書,一個世界:《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發現改變的力量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用24個小時的時間使你的生活發生改變

吉姆·哈特尼斯 內爾·愛思科林


簡介
它對你比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更重要,它對你比10000次所謂自動自發的培訓更有效,《紐約時報書評》連續100周在榜元可企及的5000000冊銷量。

這是一本罕見的,讓你一口氣讀完,並隨時隨刻再次翻閱的心靈讀物。它將伴你成長,走向嶄新的人生。

今天的你和五年之後的你,兩者之間的不同在於你花時間共處的人以及你所閱讀的書籍。

讀《24小時改變你的一生》你將發現個人完善的十個關鍵:關鍵一:不要滿足於一般水平;關鍵二:關注細節;關鍵三:培養奉獻精神;關鍵四:正直誠實;關鍵五:尊重他人;關鍵六:多一分努力;關鍵七:始終如一;關鍵八:永遠不要停止進步;關鍵九:讓優秀成為你的生活方式;關鍵十:總是付出110%的努力。

改變的最大障礙是如何邁出第一步準備改變的決心。一旦走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事情將非常簡單。片刻之間的決定將惠及你的一生。

本書中,吉姆·哈特尼斯和奈爾·艾斯克林用鮮活的實例及中肯的忠告,鼓勵讀者重新塑造全新的自己。

這本書告訴讀者在短短二十四小時中如何:制定可行的目標,合理利用時間和金錢,改掉老毛病,學習幽默和熱情,控制焦慮與恐懼,追求卓越的品質和誠實的人格,每日重生,還有更多!……

奈爾·艾斯克林,傑出的社會活動演講家。著作有《愛的引導》和《你要知道何時做和不做》。

菜 單

第1小時 你最重大的決定
第2小時 重新評估你的價值
第3小時 改變你的思維
第4小時 重新檢查你的目標
第5小時 遠大前程
第6小時 重大的態度調整
第7小時 挑選新的團隊
第8小時 曲而不折

第9小時 和不健康的恐懼說再見
第10小時 以退為進
第11小時 控制你的情感
第12小時 數據庫革命
第13小時 如何重新安排你的一天
第14小時 充分利用你的金錢
第15小時 你的新生
第16小時 成功者的形象

第17小時 發現長處
第18小時 一顆嶄新的心
第19小時 從主人到僕人
第20小時 笑的生活方式
第21小時 保持熱情
第22小時 開始新的一天的關鍵
第23小時 堅持就是勝利
第24小時 慶祝全新的你

第 1 小 時

你最重大的決定

  在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裏,可能發生實質性甚至是永久性的變化嗎?在短短的一日之內,你的生活可能出現徹底地改變嗎?

  這不僅是有可能,而是大有可能。

  這本書基於非常簡單的前提:影響生活的重大變化並非長時間演變而來,而是人們在某些特定時刻有意識決定的結果;決定並非倉促之間草率而成,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並改變着你的思想和行為。

  例如,你可能用六個月的時間實現了減掉二十磅的目標。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早在你做出承諾的那一刻,你已經贏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尋求的各種也是同樣的道理。

  轉變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在你決心改變的一刻。當你選擇直面或許是一生中最重大的挑戰時,變化自然發生。本書將要求你做出真切的個人承諾。

  這本書並不要求在特定的時間閱讀,所要求的知識你用一小時集中閱讀每一章。仔細地閱讀,認真地思考,然後做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決定。

  你將發現,在某些方面真心承諾後,你的決定是密切相關的、發自內心的。決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影響着你的工作生活、你的身體、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的整個態度。

  轉變從哪裏開始呢?任何一位心理學家、顧問或專家都會給你同樣的回答:如果不下決心,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繼續讀下去,你需要決定是否改變你的思想、你的目標、你的態度以及你的習慣。但是,如果你不願意改變,不歡迎改變,所有的改變決定都毫無意義。

  你可能會說:「我原來嘗試過很多次,可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那位三次試圖登頂珠穆朗瑪峰卻均以失敗告終的登山者本可以這麼說。但是,看着高高的山峰,他卻說道:「你可以打敗我一次,你可以打敗我兩次,你甚至可以打敗我三次。可是,珠峰呀,總有一天我會征服你:你不會更高,而我會更強大。」

  不知你是否知道,世間萬物——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你第二次登上同一座山,但感受會迥然不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水在不停地奔流,向着下游,直至匯入大海。

  想想大峽谷吧。那些多姿多彩的峽谷不都是科羅拉多河奔騰的水流沖刷的結果麼?河水不停侵蝕着兩岸,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莫哈韋沙漠。大峽谷不斷變化着——每次哪怕是一粒細沙。

  變化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是生命的跡象。若不是你身體裏的所有細胞在不斷地自我更新,那麼你就會死去。字典中,變化的定義為「事物產生新的情況」。變化就是更新和替代的過程。

需要改變什麼?

  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變的。你的性格、你的情感以及你的感覺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變化之所以令人恐懼是因為它往往突如其來、不可預見、無法控制。如果不考慮變化,我們就會常常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吃驚和失望。我們只是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而不是決定如何改變自己。

  常見的反應方式不外乎換工作、換配偶、找新朋友。人們似乎總是認為,如果老闆寬容仁厚、配偶體貼可人、家庭溫暖舒適,什麼事都沒有。因此,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想到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環顧四周,你會看到兩種人:不斷變化的人和拒絕甚至抗拒變化的人。後者可能會更留意華盛頓·歐文的話:「乘馬車旅行時,我發現換個位置往往會更舒服,但在新的地方也可能弄得鼻青臉腫。」

  那些說「我永遠不會碰電腦」的僱員會怎樣呢?他們要麼固步自封,要麼加入這場數據處理革命。只有「不斷變化」的人才會成功,因為他們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如果一家公司不響應消費者的需求,那麼這家公司離破產不遠了。多少次你看到「新改進型」的象牙(Ivory)肥皂?如果你的醫生拔出一把古老的手術刀而不是使用高科技激光設備,你會作何感想呢?

  你是否記得基督所講的舊皮袋的故事?那些舊皮袋僵硬而乾燥,沒有一點膨脹的可能. 許多人也是如此。他們固守老觀念,即使錯了也不願承認。基督警告說,我們不應「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恐怕就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要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者都保存下來。」(《馬可福音》第九章第十七節)

  改變需要靈活性、彈性以及樂於用新思想替代舊觀念。

  如果知道十年之後的生活與今天毫無二致時,你會怎麼想?你可能不會為之所動。這就是通過有意識的決定而改變生活的重要性所在。

  沒有什麼好耽擱的。這個程序應該馬上啟動。一條古老的諺語說:「不做決定,就學不會作決定。」

  開始承諾改變時,應知道四大要點:

  第一,哪怕是錯誤的決定也是真正的開始,是進步的標誌。總在開始決定之後,才有完成任務的詳細計劃。決定本身會釋放出制定戰略所必需的創造性和能量。然而,大多數人從未越過決策的階段。他們想知道如何去做, 甚至制定出詳細的計劃,但沒有承諾。長期的猶豫不決會產生懷疑和恐懼的循環。錯誤的重要性在於你從中發現些什麼。如果不犯錯誤,你永遠不能從錯誤中受益。

  雖然知道他會沉入水中,但基督對彼得在水上行走的決定依然頗為讚賞。基督允許彼得失敗,因為失敗是學習和成長的必然途徑。

  第二,錯誤的決定可以改正,而「零」決定卻永遠無法改正。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這意味着我們有徹底愚弄自己的自由。我們同樣也有失敗的自由。只有當我們能自由地失敗時,我們才能自由地探索、尋求、成長。當然,如果想開闊自己的視野,我們不能不負責任地選擇失敗。

  第三,只有運動中的物體才能接受引導。一輛靜靜停放着的汽車不需要方向,可是一旦發動機起動且輪子開始轉彎,你就可以開向你的目標。一旦你做出決定並開始實施,你就會感覺到隨控制和引導你的計劃所帶來的力量。

  第四,不想動的人不動。如果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和外部影響,你的生活將失去方向,生活將變成無目的的漂流。所以,避免做決定非常危險。試圖避免失敗就必然導致失敗。

  科學進步來自研究。一件微不足道的發現是上百次的失敗試驗的結果。從進步的角度來看,失敗和研究是同義詞。

從哪裏開始?

  拿過一張交通圖,你的第一反應是:「我在哪兒?」確定目前自己的位置是到達目的地的第一步。

  諮詢行業的人都知道,當人們發現自己身在何處並開始與誰相處時,行為改變會隨之發生。人們所經歷的挫折大多是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環境所造成的。

  《聖經》從上帝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一種觀點。他沒有改變我們,所以可以接受我們。他接受我們,所以可以改變我們。還有更多。接受不僅僅先改變而存在,而且是改變的動機。一旦我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會有更大的欲望來改變。

  在倫敦的工作室,一位藝術家俯視着窗外的流浪兒。那人蜷縮着,躺在路邊。藝術家拿出速寫本,動筆畫流浪兒。可是,他所畫的與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畫上的人雙眉不再緊鎖,也不是躺在路邊。恰恰相反,在藝術家的筆下,流浪兒站立着,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

  用鉛筆勾勒後,藝術家衝到街道:「看,我給你畫了張像。」

  流浪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他蜷縮到另一邊,說道:「您覺得我真的這樣?」

  「當然啦,和這張畫上一模一樣。」隨後,藝術家說:「你可以留着它。」

  流浪兒站起身來,說道:「如果您真的這樣看我,那我就該是這樣。」

  雙手捧着這幅畫,筆直地站立着,流浪兒說:「先生,我再也不會回到這兒來了。」

  我們都是自己所做選擇的作品。如果不喜歡這個「作品」,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重新選擇,重新勾畫。無數次,人們總是在說:「如果不是因為種種不幸的遭遇,我會是另一個樣子。」人們開始抱怨別人和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困苦。只要把自己看作受害者,我們就無力改變。

  受害者不承認感官能引導他們的生活。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躺在地上打滾,一尺深的泥就能把你淹死。」

  社會認知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度拉主張,每個人都具有運用所謂「交互三因素決定論」指導自己生活的決斷力。換句話說,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指導着我們的生活,即思想、行動和環境。

  外部環境僅僅影響我們的決定,而最終的責任在於內部的動力。我們就這樣把信息加工成思想,用思想決定着行動。知識先於思想,所以我們認為其指導着我們的行為。

重要的事情先來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 本書會要求你在個人生活的特定領域進行明確的、長期的改變。不過,在此之前,你必須說:「是的,我願意改變!」因為這個決定是其他所有決定的基礎。

  在本章即將結束之時, 找一個地方與你的思想單獨相處。可以在家中的隱秘之處, 也可以是獨自漫步的偏僻之所。品味書中的要求,詳細記錄你的現狀和你的期望。

  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最短的途徑是那條標記着「願意改變」的高速公路。有風險麼?有。會失敗麼?當然會。別人會恥笑你的目標麼?如果你不與那些和你個人發展水平相當的人分享,或許會。但是,要記住:風險不一定通往毀滅,而且失敗也不足以致人於死地。只要你的羅盤始終指向你新的目的地,走點彎路算什麼。

  阿爾伯特·班度拉告訴我們, 想像最終結果的能力會成為我們手中強有力的工具,使我們能夠把經歷加工轉變成內部的模型和形象,指導未來的行動。全身心地投入改變之中,我們就能調動尚未開發的潛能。

  在下定決心的時刻,無需別人告知,你自己會知道的!你甚至都不需要說「我願意」之類的話,你能感到那些話語在心靈深處迴蕩。你的大腦、你的心靈以至從頭到腳的每一條神經末梢都會被喚醒。

  開始改變,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你自己的決定。


第2小時

重新評估你的價值

  如果想給房屋、珠寶或其他有價財產進行估價,我們可以從《電話黃頁》中查找專業人士為我們提供意見。但是,怎樣確定我們的價值呢?誰為每個人的價值確定「價格」呢?

  大多數人在給自己貼上價格標籤,儘量低估自己的價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注意到缺點而忽略長處,只記得失敗而忘記成功。或者說,他們把自己和別人相比,然後會這樣說:「我的智商不高。我的教育程度不夠。我的錢不多。」

  很少有人對自己滿意。他們在看到資產和負債的最後一行時,總是輸入一個大大的「零」字。自我感覺欠佳是痛苦的源泉。

   按照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專家詹姆斯·P·科摩爾的話來說,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重要的、實質性的尊重。」但是,對許多人來說,自尊總是徘徊在幽深的低谷,而不是飛揚在高高的山顛。

自尊轉變的十個步驟

  下面一些明確的步驟會引領你從全新的角度感覺自我。

  第一步, 認識真實的自己。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那著名的表述「認識你自己」在今天依然閃爍着光芒,給我們以無限啟迪。

  你真的認識自己麼?你是否曾問過朋友?「說實話,你覺得我怎樣?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弱點有哪些?」

  三藩市州立大學的哲學教授雅可布·尼德爾曼博士說,現代心理學主要關注對自己的理解。只有你才能對真實的自己有清醒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尊,那麼深入到問題內部是最好的辦法。密執安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伯姆嘉德納的研究表明,對自己的理解和自尊之間存在着直接的聯繫。在一項研究中,為了儘量改善自己的形象,缺乏自尊的學生以一種比那些自尊心強的學生更主動、更誇張的方式敘述自己。然而,在要求敘述一位好朋友時,缺乏自尊的學生卻說得很少。這表明他們懷疑自己判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幸福,作為自尊的表現,常常被描述為「與自己和平相處」。對自己內心世界有真實和清晰的認識非常重要。你有能力進行反省自己,然後給真實的自己標價。

  第二步,嘲笑自己的缺陷。你碰到過「完美」的人麼?沒有。每個人都有缺陷,你也不例外。重要的是不能讓缺陷成為永遠的障礙。

  摩西「拙於言辭」,但並不妨礙他率領人民到達那塊上帝賜予的樂土。

  基督也有缺陷,可以當作失敗的藉口。他出生不潔,生在為人所憎的少數民族。被稱作「騙子」、「異教徒」、「凱撒的叛逆」。可是,他知道有一點足以彌補所有的缺陷——他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

  第三步,正確地認識失敗。在孩提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失敗過:學會走路之前曾經千百次的摔倒,成長道路上無數次的失誤。但是,如果一不小心,我們對失敗可能的消極反映就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使我們逃避現實、悲觀厭世或終生遺憾。

  雖然打飛十球中的七個,棒球明星依然坐收千百萬元,依然是英雄。這不過是正確認識失敗的一個例子。

  你的失敗不值得過分的關注和擔憂,因為這就像生活一樣自然。如果你沒有失敗,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開始。

  第四步,培養健康的自愛!你是否發現愛自己感覺不錯?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埃里克·弗拉姆主張:「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地愛別人,那麼他也會愛自己。如果只能愛別人, 那麼他根本就不會愛。」

  有人問上帝:「最重要的戒律是什麼?」他回答說:「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你的鄰居。」他並沒有說去愛你的鄰居而不愛你自己,而是就象愛你自己一樣去愛人。

  自愛並不是構建自我的運動。自愛是對自身重大價值而且需要關心和呵護的認識。愛別人與愛自己的能力是成正比的。當然,這裏所說的是積極的、健康的個人尊重, 而不是那種病態的自戀、以自我為中心或自私的愛。

  第五步,找出需要你幫助的人。通過對人類行為的觀察,專家發現,缺乏自尊的人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會說:「我能為你做點什麼?」相反,他們會問:「你覺得我怎麼樣?」他們總是從自身以外尋求證明自己的依據。

  今天,找一位需要你的人,然後盡你所能去幫助他/她。你從中得到的滿足感將成為重塑自尊的重要基石。

  第六步,謹慎地改變你的行為。自我感覺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來自有計劃的行動。例如,每天鍛煉身體十分鐘的決定很快會給你帶來新的活力,提高你的效率。一份減肥計劃也會給你同樣的自信。

  一位男士決定用一整天的時間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些。有人告訴他只要「頭頂儘量向上伸展」就可以了。在做站立姿勢時,他立刻把自己想像成更有信心、更具影響力的人。

  第七步,選擇一份具有創造性的挑戰。自信的建立直接影響着你的自尊。你可以通過一件有創意的挑戰實現。

  任何駕駛教練都會向你講述六七十歲的人第一次學習駕駛的故事。他們通過考試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就,還能提升個人價值。

  國家也是如此。歷史證明,每次軍事勝利之後, 整個國家都會瀰漫着巨大的自豪感,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能感覺得到。

  第八步,欣然接受讚美。你是否認識到接受表揚的重要性?由於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時,許多人往往連簡單的「謝謝」兩個字都說不出口。相反,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解釋如何會做得更好,或對自己的努力輕描淡寫。只有你才能給自己發放接受讚美的許可。

  欣然接受批評也同樣重要。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九十九份讚美,而一份改善的建議就會將一切抹殺?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提出批評的人想毀掉我們?而在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帶有敵意的評論來自真正的朋友,那是他們真心的流露,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

  記住,別人對我們的議論並非針對個人,千萬不要認為是與你為敵。

  第九步,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美國財政部的印刷廠出來的一張紙的價值可能是1美元,也可能是1000美元。價值的高低取決於上面所印刷的內容。

  那位浪子回到父親身邊時學到重要的一課。他說出那句悔悟的話:「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節)

  那位父親是如何回答的呢?「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兒子對自己在家中地位的感覺發生徹底的改變。父親雖然覺得兒子沒做什麼,可還是值得。自我價值使生活充滿收穫和希望。

  不要說也不能想:「我微不足道。」在你身上,值得讚美的遠比應該詛咒的多。輕輕哼着一首歌,你不只是在哼——你就是那首歌。

  第十步,看見一張全新的圖畫。在《精神控制論》一書中,邁克維爾·莫茨博士講到,有些做過整形手術的人忽然之間建立起令人振奮的、全新的自我形象。這與整形關係不大,而是他們相信自己新的魅力。這種信念影響着他們的行為。

  你的自我形象並非偶然而成。形象一詞本身就隱含着它是由你自己製作或破壞的某種東西。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看自己,而不是你所不喜歡的方式。

  如果閉上眼睛,想着「我不願看見一隻六英尺的兔子。」你會看見什麼?如果你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不願回憶自己的失敗」,那麼它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你的關注的焦點。而支配着你感覺過程的東西必然會支配你的生活,不管這種東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如約翰·馮·歌德很早以前所說:「對待他人就像對待他們本來應該成為的那種人,然後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能夠成為的那種人。」如果我們對待他人的這種方式行之有效的話,對待自己也會同樣有效。

賽麗塔和喬尼

  人們的自我價值往往取決於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人過去的態度:如果我們的「價值」突然之間發生變化,又會怎麼樣呢?下面是很久以前發生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女孩賽麗塔住在科迪維迪島上。按照當地的風俗,如果年輕小伙子想娶妻,就必須和女方的父親討價還價,商討用多少頭牛進行交換。漂亮的妻子值四到六頭牛,一般的妻子值三頭牛。

  賽麗塔並不是非常漂亮。她腰有點弓,頭髮零亂,衣衫破舊。女孩的父親塞繆爾早就打定主意。他想:「我打算用賽麗塔換兩頭牛,不過一頭牛也可以成交。」

  在附近的一座島上住着喬尼·林果,是所在社區里最富有的男子。他長於經商,因此積累了不少財富。在多次造訪科迪維迪島之後,他宣稱自己愛上了賽麗塔。沒有人相信他。

  喬尼來找女孩的父親。他的話令人非常震驚:「先生,我願意娶賽麗塔為妻。我給您八頭牛。」

  這些話很快傳遍了整座島嶼。「八頭牛?」一位村民驚呼道:「喬尼不是瘋子就是瞎子。」

  還有人感到不解:「一位精明的商人,為什麼會花八頭牛的價錢娶回一頭牛就能換來的女人呢?」

  喬尼知道一個天大的秘密。不久之後,他的新娘也知道了。在此之前,科迪維迪島人一直把賽麗塔當成「值一頭牛價錢的女人」,而這影響着她的個性。

  但是,對於喬尼·林果來說,她的確是「值八頭牛價錢的女人」。 而她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從賽麗塔認識到自己新價值的那一刻起,她變得光彩照人,成為所有島嶼上最漂亮的女人。

你的價值幾何?

  人們如何估計你的價值呢?如果你是一塊手錶,你的價值將取決於表面上的文字是Timex還是Rolex。如果你是一幅畫,那將取決於你出現在倫敦的跳蚤市場還是巴黎的畫廊。 價值不在於表的金屬零件或畫布上的顏料,價值的天壤之別取決於人們的感覺。

  正如商店裏的夥計為商品貼上新的價簽,你可以審視自己,給自己標價。不過,在此過程中,不用考慮你的身體特點。考慮誰創造了你,他的做工質量如何。然後,你就清楚自己的價值。你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價值。按照「改變自尊的十個步驟」馬上行動,你就會帶着一份對未來的信心面對世界,面對自己。

[next]


第3小時

改變你的思維

  最近的一場棒球比賽中,有人聲稱自己喝下體育場售出的軟飲料而中毒。隨後,他很快被送往醫院。

  不幸的是,體育館發言人告訴觀眾:「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很抱歉地通知您,我們的專用看台現已關閉。救護車已經把那位先生送往醫院治療,目前尚不知道是否喝下蘇打水而導致中毒。」

  話音未落,人們就開始抱怨自己出現中毒的種種病狀。救護車在賽場和醫院之間不停地往來。事後才發現,聲稱自己中毒的人根本就沒有一絲中毒的跡象。痛苦的原因在於精神的力量 。

  在《成功生活的經驗》一書中,著名的藥劑師阿爾伯托·克里夫寫道:「如果你害怕穿堂風,那你肯定會的感冒。穿堂風本身不會帶給你感冒,但你的信念在你的身體中產生作用。」

  精神的力量令人敬畏。醫學發現,人的頭腦中所製造的一種化學物質居然能夠使人的心臟、肺和心理活動同時停止。而人的思想控制着這種物質。我們無數次地聽說老人們去世的故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們的終生伴侶在隨後的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死去。「死亡欲望」的力量遠非我們所能理解。

  醫學研究的歷史證實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之間存在着直接關係。我們對他人的反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S·I·麥克米蘭博士在其著作《別得這些病》的「報復的巨大代價」一章中,描述潰瘍、高血壓和中風等身體疾病與對他人的怨恨和憎惡有關。他說:「許多死亡證明都可以這樣寫:死於『憎恨病』」。麥克米蘭博士這樣描寫滿懷恨意的人如何為怨恨所奴役:

  從開始恨某人的一刻起,我就成為他的奴役。我無法享受工作的快樂,因為他控制着我的思想。怨恨在我體內製造太多的憂鬱荷爾蒙,我工作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覺得疲憊不堪……我憎恨的人離我的臥室有數英里之遙,但他比任何奴隸主都要殘酷:他不停地抽打着我的思想,連我的彈簧床墊都變成一副痛苦的枷鎖。我不得不承認,我是所有我所憎恨的人的奴役。

  你還為醫院裏人滿為患、精神病醫生門庭若市而稱奇麼?

  你的身體向物質世界發泄着你的喜怒哀樂,但同時也受你的精神活動的影響。上面的例子說明,為了身體的健康,你必須有健康的思想。

檢查你的「自我對話」

  人們的行為幾乎毫不例外地取決於人的感覺。別人在想些什麼?別人在討論些什麼?研究表明,一般人總是習慣於消極地談論自己。凡事自有因果,即使你不是預言家也可以預測這些人的未來。

  不斷的自我否定使許多人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這種精神狀態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引起的,而不是你如何看待其他人或其他事情。永無休止的消極思維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幻覺真實,它能吞噬一切。

  然而,重要的是要知道感覺不是事實。恰恰相反,感覺不過是我們思維方式的一面鏡子。但問題就出在這兒:我們虛幻的情感就像真正的感覺一樣自然和真切,以至於我們不由自主地視之為真實。只有謹慎地從問題中後退幾步,我們才能看清到底是什麼力量在起作用。

  我們真的能控制自己的思維生活麼?我們的精神是否可以駕馭?或是一塊無法深入的禁地?由於神秘的東方宗教或玄學的緣故,我們習慣於逃避與精神相關的一切。但是,如果不有意識地掌握思維,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體驗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轉變。

  這座與我們作對的「堡壘」並非緣自工作、經濟制度或評論家。都不是!它根植於我們的精神、思想和想像之中。聖徒保羅在給羅馬教會的信中寫道:「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第八章第六節)

  我們的思想應關注哪些內容呢?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是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八節]

精神作用定律

  熱力學定律這樣闡述:任何作用力都存在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精神作用也有一條定律,《聖經》中闡明地最為精當:「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第二十章第七節)換句話說,我們的思維過程不僅集中在意識層面,而是更為深入。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在的自己。

  思維轉變成積極行動的四個步驟為:認知、思考、言語、行動。在本章中,我們涉及前兩個步驟。

  古諺「你嘴裏吃什麼,你為人就是什麼」同樣適用於你的精神世界。「你心裏怎麼想,你為人就是怎樣。」你為人如何從你知道什麼開始。錯誤的信息產生錯誤的思考,錯誤的思考造成錯誤的言語和行為。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面對問題時,我們不再想:「我要竭盡所能來處理這個問題。」而這恰恰是創造性觀點的形成方式,而且隨着實踐,這些觀點開始不停地流淌着。H·L·蒙肯說道:「我猜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匆匆走完一生而從沒有任何自己的獨到見解。」或如托馬斯·愛迪生所言:「人們總是尋找任何權宜之計以逃避真實的思考工作。」

  許多人的思維過程非常淺陋,所以往往產生錯誤的結論。例如,發生過一次的事情,肯定會一再發生。洗好車後,下雨了。他們會怎麼想?「每次都這樣!」。或者有人對他們不好,他們就抱怨道:「沒有人喜歡我。」注意過分擴大和使用錯誤邏輯的傾向。

  該考慮如何對待你的精神寶藏了。你的思維包括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財富:健康、富足、同情心和愛。

  創造性地「激活」你的精神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吧,先從摒棄精神上的陳規陋習開始。

新的角度

  在發現相對論之前,愛因斯坦既沒有做實驗,也沒有收集任何新的資料。他所使用的不過是大家都可得到的現有資料。只是在發現這一著名的理論之後,他才開始做實驗來證明它。

  正是由於愛德華·嘉納不斷探究人為什麼會染上天花,才有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醫學發現。通過調查為什麼擠牛奶的女人不會染天花,他發現無害的牛痘能預防可怕的天花。牛痘疫苗研製出來,世界上流行的天花瘟疫結束了。據說,沒有治癒不了的病,只有不可救藥的人。

  愛德華·德·博諾在他那本引人入勝的《新思維》一書中提出用橫向思維來擴展人們創造力的見解。他說:「把同一個洞挖得更深並不等於在另一個地方挖洞。」縱向思維只是在同一個地方挖洞。「橫向思維,」德·博諾說,「是在另一個地方挖洞。」

  有意識地打破對事物的膝跳反應陋習,我們就可能理解真正的內心世界。創造力不是藝術家或發明家的特權。擺脫束縛,思維的力量可以為你的生活開拓另一片天空。

  現在就開始吧。承諾你每天用一些時間來練習、拓展並運用巨大的精神潛力。



第4小時

重新檢查你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如果不清楚去往何方,那麼即使到達目的地,你自己也認不出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目標是模糊的、朦朧的,更像一團濃濃的迷霧,而不是具體而明確的。如果每個人都接受過人生規劃方面的培訓,那最理想不過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現行教育體系的悲劇在於我們在學校學習長達十八年之久,但卻沒有一堂關於目標設定方面的課程——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

  《成就心理學》的作者布萊恩·德雷西這樣說道:「權威的研究表明,不足3%的美國人制訂過目標,而每天檢查並重新修訂目標的人不到1%。」

  那麼你呢?你又會如何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從今天開始,你在以後的十年中計劃做些什麼?」

  查爾斯·F·凱特瑞發明過汽車自動器和其他許多工業裝置。他知道向前看的重要性。他說:「我的興趣在於未來,因為我剩下的歲月會在未來中渡過。」

  目標設定並非創業者或成就大事者的絕對領地。它不是上帝賜與的天賦,而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後天的技能。然而,許多人僅僅能觸摸到自己潛能的表層,只因為他們不願設想自己的未來。

  在這個小時內,我們把問題集中在你的抱負和期望上。下面是七個具體的目標。

目標一:我的目標是具體的

  十五歲時,約翰·高達德為自己的生活定下127個目標。四十七歲時,他已經實現了其中的103個。由於目標明確,高達德探索過尼羅河,攀登過乞力馬扎羅山,學會開飛機,拍攝過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

  他的秘訣在哪兒呢?高達德的每個計劃都是具體的、可行的。比如,他的目標清單上列出:「成為鷹級童子軍,每分鐘打字五十個,潛入水下四十英尺並憋氣兩分半鐘,吹長笛,拉小提琴,跳過五英尺,製作自己的望遠鏡,在峇里島觀看渡火儀式(火上行走的儀式)。」

  後來,高達德成為著名的探險家和講師,過着別人夢想中的生活。由於目標明確,他做到了。

  你並不需要從127個目標開始,只有明確的幾個就夠了,重要的是你的目標具體、可行。

目標二:我的目標是可以衡量的

  許多人把目標和目的混淆在一起。如果說「我想快樂起來」或「我想有一大筆錢」,那麼就很難確定成功的那一刻。

  明確的目標是用數量而不是質量來衡量的。把崇高的事情設定為目標自然很重要,但這樣就幾乎不可能衡量你所取得的成就。

  人們在制定新年計劃時往往會這麼說:「我今年要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讀書上。」而如果把「今年我每天讀某書的兩章」設為目標,就更好衡量了。只有這樣,自己取得的進展才能量化,才可以衡量。

  在開始制定自己的目標時,這樣問問自己:「這個目標可衡量麼?」

目標三:我的目標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可以實現

  你所設定的目標應該是很高的,但也應是可以實現的。你不可能在一個小時或一天之內實現你的目標。如果可以,那就不稱其為目標。成功的路上,你可能也會遭遇不少的失敗和挫折。但是,記住,失敗可以變成你最好的老師。

  對於有所成就的人來說,失敗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小時候,你有時會摔倒,但並沒有妨礙你學會走路;吃飯時,你可能會咬到自己的舌頭,但並不能阻止你繼續進食。成功需要你心甘情願地頂風冒雨、迎難而上。如果沿着阻力最小的道路前進,你不可能有一日千里的飛躍。

  談起海斯曼杯,一位橄欖球選手這樣說:「等待了多少年,終於等到這一天。」這句話說得非常謙遜。其實,為了那一刻,他辛苦工作了許多年。

  然而,勝利可以補償所有的苦痛。正如場上靈魂喬·邁納斯所言:「你贏了,什麼都變得無所謂。」

  第一次試飛時,奧維爾和維布爾·懷特兄弟的飛行器並沒有飛上卡羅林娜的藍天。那架十二馬力的雙翼小型飛機在空中僅僅停留了三秒半鍾。此後的兩天時間裏,兄弟倆忙着修復降落時嚴重損壞的飛機。然後,903年12月17日,他們那架奇妙的木結構棉布裝置飛行了十二秒鐘。然後,十五秒;然後,五十九秒。這一壯舉已載入史冊。但是,只能在離地幾英尺高的地方飛行短短一分鐘的飛機有什麼用呢?數年之後,在一定的高度上飛行相當長時間的飛機研製成功。這個傳奇充滿着嘗試和失誤,而且失敗遠遠多於成功。

  明確你的目標決不是重複你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尋求新的挑戰。

目標四:這是我的目標,不是別人的

  在設定自己未來的安排時,肯定你的目標是獨自製定的。如果只是你的父親或你的老闆需要某種東西,或是因為你這一領域有所專長,那並不意味着它應該成為你的目標。

  每天,電視上和新聞中充斥着年輕人吸毒、酗酒和其他墮落的故事,只是因為他們讓周圍的壓力代替自己做主。他們知道對與錯的區別,但是他們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自己的心聲。如果能在內心深處感受的這一點,你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讓環境來規定目標同樣危險。你的志向不應受年輕時的環境或自己的經濟狀況的約束和限制。在制定目標時,運用創造性思維來擴大你可能的界線。想像着自己在新的狀況下的那一刻,你的行為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期望與個人成就之間的聯繫是無可否認的。

  然而,人們在衡量進步時,提對問題非常重要。不要說:「我在比賽中能走多遠?」而是儘量這樣問:「從上次嘗試以來,我又進步了多少?」

  只有你的進步才是衡量你成功的標尺。

目標五:我所有的目標都是相輔相成的

  只有一個目標是很少見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平衡的生活應包括你在人生大舞台的成就計劃——個人、家庭、經濟、學術、身體和精神諸方面。

  許多人的目標並不相互兼容。例如,他們受無情的商業哲學的影響:「我要成為我所在公司的董事長,誰也別想阻擋我。」然後,在教堂,他們聲稱自己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你想在單個目標上繼續快速地進步,你應確信你所有的目標都朝向同一方向。

目標六:我的目標都包括實施計劃

  如果沒有交通圖為你指示最佳的路線,目的地再明確也沒有意義。一旦你上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突然之間,可能會出現繞行標誌。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裏,這都不能阻擋你前進的步伐。

  在確定目標後,設計出專門的計劃來實現它。標滿A、B、C或1、2、3可能浪費一些時間,但卻是你走向未來的指南。

  重要的一點是:你的目標可能不輕易改變,但是你的計劃應總是靈活的。如果一個計劃行不通,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你已經從中得到非常重要的信息。現在可以嘗試另一個計劃。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說的:「長期規劃與未來的所訂無關,但卻與目前所決定的未來密切相關。」

  確信你的戰略包括一份行動時間表。如果沒有時間表,你永遠都無法開始。有人說,孩子大學畢業或住房貸款還清之時,就是他們的目標實現之日。

  而最大的滿足不在於目標的實現,而在於旅途中的歡樂。如果你的目標看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一樣不停地移動,別擔心。享受旅途中滿是迷人風景的道路上每一段里程碑式的成就。每天都從挑戰開始。「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篇》第118章第24節)


目標七:我會寫下我的目標

  拿出紙和筆開始寫,這是看着夢想和願望成真的最快的方法。在你看見你所追尋的東西的那一刻,哪怕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它顯得那麼真切,那麼具體。

  在《自我對話方案》一書中,行為研究員夏德·霍爾姆斯泰特給出關於目標設定需要說的話。其中包括:「在任何時候,如果我想改變或實現生活中的任何目標,我都要把它寫下來;還有實施目標的計劃和實現目標的時間。這樣,我就把自己的每個目標都轉化成行動。」

  他還要求我們說:「寫出我的目標,我就是在書寫我未來故事的攪拌;遵守我特定的行動計劃,我就能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開始寫吧!

  如果不變成行動,上面設定目標的七個方面都毫無意義。每一條,儘量大聲讀出目標,看怎樣運用在你所寫下的目標中。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做點具體的事情,使自己與目標更接近。看着「靶心」而不是其他分神之物,你已經在回家的途中了。勝利者並非以問題為方向,而是解決方案。

  在稱為今天的24小時內,你有86,400秒供你支配。你會怎樣適用呢?是把鐘錶的每一次嘀嗒聲浪費在白日夢、無聊和猶豫不決之中呢,還是用於實現目標的喜悅上?一家出售槍支的商店櫃枱上訪的標語是:在生活中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是重要的,而知道什麼時候扣動扳機同樣重要。

  準備。瞄準。開火![next]



 第5小時

遠大前程

  在你相信明天比今天好麼?你的回答所流露的遠比簡單的「是」或「不」更多。如果你對未來心懷恐懼,那麼這種感覺會很快滲透到你行為和性格的每個方面。

  星期五的晚間新聞中,天氣預報員預測有暴風雨。這時,會發生些什麼呢?成千上萬的人改變周末計劃,而有些人改變的不僅僅是計劃。當時的天空可能晴朗,但是他們的心情會突然之間變得陰雨、消沉、悶悶不樂。

  股票經紀人知道,杞人憂天的投資者往往會在市場博殺中輸得精光。有多少人在股票上損失慘重,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價格會反彈。他們還知道,對未來總是抱有信心的人會腰纏萬貫,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價格高時,他們買進;價格低時,他們也買進。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積聚大量的股票,而且價值不菲。眾所周知,在市場上的確有這樣一種人。你應該相信未來。

  期望產生引發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從而帶來預期的結果。心理學家觀察到,有人每天都期盼着發生最壞的結果。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期望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病人會這麼說:

  「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知道自己有嚴重的健康問題。」

  「從財務上講,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就是不知道,這段婚姻怎麼能繼續下去。」

   太多消極的期望顛覆着你的健康、你的財產和你的幸福。


所看到的和所希望的

  有的人故作自信,就像帶着一層面具。開始考慮未來時,真實的你——內在的自己——就開始登場。你會發現,期望是一種動力,它在生活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記住一點,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令人絕望的情況,只有不可救藥的人。在實現積極的結果之前,你必須學會想像它——讓它在你的思維過程中有意識的強化。

  一位優秀的游泳選手嘗試着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在冰冷、兇險、可怕的海水中,她奮力地劈波斬浪,一英里又一英里。快到令人精疲力竭的終點時,大霧瀰漫,她看不到前方。儘管離目標只有半英里,她還是爬上救生艇,放棄嘗試。在回顧這段經歷時,她不無遺憾地說:「要是我能看到陸地,我也不會這麼放棄了。」正因為看不到前方,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她失敗了。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自己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自己憑着信念來想像的能力。

  在密執安大學的哈茲爾·馬庫斯主持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確信,通過培養「詳細敘述你想變成的自己,並在想像你的外表和感覺時儘可能生動和具體」的能力,自我改進就可以實現。

  例如,在軟式棒球比賽之前,花一點時間獨自「看見你自己」站在本壘上,揮動球棒,用力擊球。或者,作為外場員,你看見自己接住飛來的球。

  和許多其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轉變的技巧一樣,想像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技能。經歷過一次,你就能體會得到;然後一次次運用,直到成為深藏在我們的觀點、態度和行為中的良好的習慣。

  當我們在精神上「看到」未來時,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作用。O·S·馬登這樣寫道:「世上沒有任何藥物能像希望一樣,沒有什麼刺激更強烈,沒有什麼補藥比對明天的期待更有效。」

  當人們對自己的期望行為形成可見的印象時,隨之而來的是實際表現中的提高。德伯拉·費澤爾和C·A·雷辛格在《運動與鍛煉心理學》上所發表的研究揭示,在比賽中,運用想像力的人與只在賽後反思的人相比較,前者的成績高出很多。

  一旦理解你的想像決定着你的行動,你就能立即着手把重點從你的行動轉換到你的態度。當你在自己精神的眼裏發生改變時,你物質的肉眼到的事情會與原來大不相同。很快,你內心的觀點就會在你的步履間、言談中以及他人對你的態度上體現出來。

好奇心

  如果能魔術般地回到兩歲,我們就會驚訝於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在對宇宙的性質進行初步的探究時,我們也有同樣的感覺。用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周圍的環境,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偉大的詩人往往保持着好奇心,並能通過筆墨傳遞出來。我們稱之為天才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沒有讓自己內心的那位充滿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孩子沉睡的人。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磁力的人和失去磁力的人。而在呱呱落地時,我們可能是有磁力的。憑着信念和信心,有磁力的人帶着積極期望力量,往往會吸引到成功、幸福和自我實現。但是,如果棄之不用,磁力就會消失。

  失去磁力的人吸引不到其中任何一種。機會來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只是坐在那兒,像一塊沉重的失去磁性的金屬。他們會說:「我可能會失敗。我可能會賠錢。人們會嘲笑我。

  你知道,光看倒車鏡,你不可能前進。古代以色列人的一個重要教訓是「記住雅各的妻子」。她沒有聽從耶和華的旨意而向後觀看,結果變成一根鹽柱。如果讓過去的經驗主宰你的現在或未來,你就要出大麻煩了。在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裏,許多人士背着不變的舊行囊。最後,行囊如此之重,以至於耗干他們的精力;他們倒在重負之下。

  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人得出這樣的錯誤認識:他們做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而言,生存完全是基於經驗和環境,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認知的局限。結果是,他們無法看到問題的本質。除非改變他們的精神支配作用,不然,有所成就的那份潛能將永遠深鎖在內心深處,而他們將在無所作為中渡過餘生。

  昨天你所相信的東西非常強大,把你變成今天的你。同樣的邏輯,如果你停留在目前的狀況,你就無法超越現在的你。只有聚焦在未來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背後的樣子,你才能認識到你巨大的潛能。聖徒保羅告訴格林多的人們:「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第五章第十七節)

相信自己能行

  挑戰自己、加強信念的力量的時候到了。快取出紙和筆,寫下至少十個宣言,以「我相信我能……」開頭。比如,你可以這樣寫:「我相信我能做出一首詩並在雜誌上發表。」然後,進行下一步。真正地嘗試你相信自己能做的事。信念是你飛翔的助推器。向前,冒點風險去做更高、更大的事情。

  羅伯特·舒勒的話值得注意:「我寧願嘗試去做大事而失敗,也不願意什麼也不做而成功。」

  人力資源專家萊斯·布朗稱我們所生活的年代為「3C」時代:瞬息萬變(change)、錯綜複雜(complexity)、激烈競爭(competition)。大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內似乎被周圍的變化所擊倒。我們感覺自己好像處在颶風的風眼上,因為害怕被周圍飛旋的力量所打倒而不敢移動半步。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一種希望:不能左顧,不能右盼,甚至不能往下看。我們依稀的希望在於記住上帝在我們生命力所做的一切,全身心地調動他所賜予我們的力量。

  「一直向前看」應該成為我們處理事情的人生哲學。如果這有一種通往成功的戰略,那就是堅持不懈地營造美好拮据的場景。有人曾這樣說;「帶着夢想去生活或許是不明智的,但生活中沒有夢想肯定是瘋狂的。」

  幾個世紀之前,人們一直相信地球是扁的。這種信念壓制着人們的冒險精神。設想一下,那時候的母親揮着想告訴孩子:「別在海里游得太遠了,要不你會從地球上掉下去。」不幸的是,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向孩子傳遞着同樣的信息——灌輸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的言語。無數次,發明的夢想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熄滅。然而,那些自由選擇的人可以重新樹立信心。他們不僅會誘導深水,而且還要駕船奔向美妙的新世界。

  作為孩子,我們的身份和自我形象的形成來自在生活中對有重要影響的人—— 通常是母親或父親——的定義。這種定義深深地影響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及與周圍環境相處的能力。不過,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認識到可以不為別人的定義而生活。最終,我們每個人必然採取必須的步驟來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重新撿起曾經丟棄的和保留下來的,曾經埋葬的和心中相信的。

  決定你的未來的不是你的生活經歷,而是你為每次經歷所賦予的含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不斷質疑我們的感覺和「信念系統」的有效性。例如,對受虐待的婦女進行的研究表明,她們在不受傷害時更不開心。為什麼呢?她們把挨打視為「受重視」。一次又一次地,她們表現出「受重視」比不挨打更合心意。如果不質疑和改變信念系統,我們的行為不可能發生變化。

你看到什麼?

  聽說過 「你看到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說法嗎?的確如此。在看到不同的自己的那一刻起,不喜歡目前狀態的人就開始改變。應該誠實地看待「期望因素」,因為它在有力地操縱着你的生活方向。對待懷疑和恐懼,你可以想從前一樣用膝跳的機械方式,而你的生活會陷入毫無生機、淒迷慘澹的境地;你還可以謹慎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你也許會這麼說:「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我就是這個樣子。」

  值得慶幸的是,你並不完全是不利的條件、惡劣的環境甚至別人狂熱信念的俘虜。正如上帝賜予你生活的力量一樣,他同樣給了你改變的力量。

  現在,選擇生活中給你帶來憂慮和恐懼的某個方面吧。可能是去看牙醫,也可能是那份僱員表現評定。通過謹慎地挑選並專注於積極的結果,你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挑戰。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很輕鬆,甚至微笑着面對過去曾使你焦慮不安、夜不成寐的事情。

  如果在生活的某個方面,你的精神面貌可以發生變化,那麼在生活的所有領域,你都會用同樣的潛力。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未來放在命運的手中呢?期望可以使你的前程更遠大。



第6小時

重大的態度調整

  當你驅車前往汽車經銷商的維修車間時,那裏的管理人員會問你:「是大修,還是小修?」

  關於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你也提出同樣的問題。需要改變什麼?一般不需要專業人員的觀察來確定你對生活的基本態度。你知道自己是樂觀還是悲觀,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愉快的還是嚴肅的。你可能不在任何尺度的極端,但你知道自己的大體傾向。

  對某些人來說,預測消極狀況成為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精神面貌和個性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樂觀者和悲觀者都期待着夢想成真,只不過悲觀者的夢是噩夢罷了。

  你對周圍事件的基本反應是什麼?怎樣才能看到反應的改變?早晨,一位報刊編輯告訴他的管家說:「我想今年的土豆會有好收成。」

  「不可能。」管家回答說。「我看今年的土豆會歉收。」

  那位編輯一邊起草不署名的編者按,預測今年頭都會有大豐收,一邊想着管家的觀點。晚上,回到家中。管家手裏拿着報紙,正在門口等着他。「我錯了,」她說。「報紙上說得對,今年土豆會有好收成。」

  管家相信報紙上所看到的東西,她並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今年大豆作物會歉收。她認可外面的證據。管家的確調整了她的看法,但這與調整她的態度不是一回事。

態度的來源

  在這一個小時內,書中會要求你記下你的態度以及你對人、物、風俗習慣和事件的反應方式。如果發現自己存在着以消極的方式表達或反應的傾向時,你就發現自己生活中需要改變的方面。幸運的是,你的態度並不想你的膚色和你眼睛的顏色。你可以通過有意識的選擇來徹底改變你對生活的態度。

  心理學家彼得·愛石渥斯在《現象心理學雜誌》中說道,態度是「有目的的現象」,使我們「意識」和「認知」的一部分。因此,態度是可以控制和改變的東西。

  讓我們從探求態度的來源開始。態度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文化、家庭和個人經歷。我們往往傾向於反映成長環境中文化的支配性觀點。另外,許多態度是在家族結構內部一代代承襲下來的。不過,我們並不完全是兒童時代的產物。研究表明,我們的許多態度是在成年以後基於個人經歷而形成的。來自政府、工商業以及教育界的宣傳和建議不停地轟炸,嚴重影響着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大多數人看到生活中的陰暗面並不感到吃驚,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了。晚間新聞開始時的那句「晚上好」,恐怕是我們當天所能聽到的最晚的問候。

  問題在於當我們形成基本態度時,它會為影響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我們會自動地馬上把事情分門別類。比如,贊同生活權力運動的人很可能對持有相同觀點的人產生好感,而忽視他們的消極的方面。

  如果某人認為所有的紐約佬都惹人討厭、咄咄逼人,他會對來自紐約市的人抱有同樣的不滿,而不管他們的行為如何。

  如何體驗外部世界取決於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它的本來面目,而是我們的感覺到的樣子。比如說消沉,它並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是我們對感覺的反應。著名的精神治療專家威廉·格拉斯爾說,人們在「使自己消沉或發怒」而不是變得憤怒或變得消沉。

你的基本性格

  著名的瑞士心理分析師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蔣按照性格將人進行分類。基本的類型包括內心世界為主導的內向型和以外部世界為主導的外向型。根據蔣的分析,內向型的人容易退回自己,尤其是在緊張的時候。內向型的人傾向於自給自足,以任務為中心;而外向型的人則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不管你的基本性格屬於哪一種,你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態度。你可能說過「我真希望自己能開朗些」或「我真希望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而對許多人來說,這種欲望因為缺乏信心而夭折。下面是些明顯的標誌:

  你最你沒有試着做新的事情;

  你為了逃避挑戰而尋找藉口;

  你不願承擔責任;

  你有「神經過敏」的表現;

  老闆叫你,你想「我做錯了什麼?」而不是「謝天謝地,我的升遷通過了。」

  當你下決心笑着面對未來時,變化的過程開始了。Con的意思是「帶着」,而Fidel的意思是「信念」;那麼,自信(Confidence)就意味着「帶着信念生活」。

  諾亞在建造他那艘方舟時,既沒有適用Black & Decker電鋸,也沒有獲得當地政府的造船許可。還不只這些。諾亞帶着老鷹、大象、松鼠和蠍子,居然在暴風雨中享受了四十天的長假。這就是樂觀主義!

  你對信心、希望和積極結果的承諾是行動的堅實基礎。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講的是兩個德克薩斯的獵手。兩人吹噓誰是最好的獵熊人。甲自豪地說:「我只用一把刀就可以捕捉一頭熊。」乙很是不屑地說:「我連刀都不用,有一雙手就夠了。」爭論不休。為決定誰是最勇敢的獵人,他們動身來到阿拉斯加。發現一間偏僻的小屋,住下來。吹噓自己赤手空拳就可以捕熊的獵手乙在離小屋大約二百碼的地方,突然迎面碰到一頭站立起來的巨熊。乙轉身就跑,熊在身後緊緊追趕。趕到小屋,乙猛地推開門,迅速把身體貼在牆上。熊,就在他的背後。

  乙對帶刀的甲說:「快,你把這頭給宰了。我還要去追另一頭。」

  吹噓自己赤手空拳就可以捕熊的獵人乙的確很樂觀,但並不現實。帶刀的獵人甲活下來,向人們講述着這個故事。

  正如前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所說的:「我是樂觀主義者,不過我是帶着雨衣的樂觀主義者。」

  謹慎選擇希望而非恐懼的決定在最初看來似乎有點「沒有個性」,但值得努力。這個決定從你意識到你別有選擇開始。如果意識不到所發生的事情,你可能會陷入消極思維的陷阱,影響你的一生。法國作家羅伯特·馬勒說過:「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許多悲觀主義者帶着對他們所恐懼的東西的渴望死去。」

  一位女士說:「我得抬頭能看到底部。」然後,她想到:「不錯。我還得抬頭能看到頂部。」記住,諾亞的方舟上只有一扇窗戶,在船的頂部。看得見問題非常正常,可我們還必須隨時考慮着怎樣解決。」

  有一個關於基督的故事。他站在人群之中,抬頭看見樹上一位名叫撒該(Zacchaeus)的男子。耶和華選中他,聲稱他會到他的家中。這並不是因為他的高度,而是因為他的態度。

感激的態度

  在變化和轉變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一個方面看到持續的結果。那就是我們對別人的善意表示欣賞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感激的態度。

  從1962年12月13日威廉·布拉德福德州長簽署法令,舉行三天的歡慶以感謝好的收成和新的希望以來,美國人一直在慶祝感恩節。即使我們的周圍滿是荊棘,還有不少東西值得我們去感謝。

  巴奈特·吉布森在《終日幸福》一書中說;「生活在你的手中撒滿多少財富和幸運並不重要,如果你沒有感激之情,你就會生活在精神的『荒漠』」。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你不可能同時懷有發自肺腑的感激和消沉。忘恩負義產生情感的麻痹,而一顆充滿感激的心能不斷釋放出積極的結果。」

  聖徒保羅說:「凡是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里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第十八節)

改變的關鍵

  不管是在那各方面,感恩、樂觀、熱情或開朗,改變的關鍵在於認識到目前的態度並非不可擺脫。數以百萬計消極的人改變了的「極性」,他們用肯定代替否定,用希望代替無望。

  在他那本引人入勝的《人對意義的尋找》一書中,維克多·福蘭克爾說:「你可以從人身上拿走任何東西,只有一種東西無法拿走:人類最後的自由——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選擇自己方式的自由。」福蘭克爾堅守着這樣一條個人信仰——愛是人類可以追求的最終的、最高的目標。他從德國集中營中活了下來。

  任何有經驗的專家都會告訴你,精神病專家的態度往往比他的技術、知識和理論更重要。不管你的目標是幫助別人還是幫助自己,提升自己態度的決心至關重要。你現在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說出並表現出積極的精神面貌。然而,成為一名樂觀主義者並不意味着你不承認困難,而是意味着你接受它,並把它作為迎接積極結果中的挑戰。

  你可能會問:「我從哪裏開始呢?」從今天開始,從讚美你周圍的事物開始。走向前去,對飯店的服務員、郵局的職員或你的僱員說些鼓勵的話。

  當有人問:「你認為會發生什麼?」時,迅速評估你的答案。然後,用積極的態度給出你的答案。當你決定樂觀主義將成為你新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那就準備好,收穫幸福吧。

[next]



第7小時

挑選新的團隊

  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登山活動是愛德蒙多·希拉里爵士和他的當地嚮導鄧增·諾蓋伊對珠穆朗瑪峰的衝擊。正當他們從這座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山下降時,希拉里突然一腳蹬空。鄧增·諾蓋伊立刻將手斧劈入冰中,緊緊抓住繩索,防止兩人下墜。在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鄧增·諾蓋伊不願因救希拉里一命而接受人們的褒獎。他說,那時他工作的一部分;然後,他補充說:「登山的人總是相互幫助。」

  作為我們生命這一偉大征程中的小部分,每天我們都面臨自己的珠穆朗瑪峰。由於所挑選夥伴的加盟,我們可能會取得更大的進展。

  在這一小時裏,要求你仔細地審視你的團隊——那些你在重大的冒險活動中可以尋求支持的人。他們對你的進步有怎樣的影響?是鼓勵你大步向前,還是一直在拖你的後腿?

  許多人發現自己被各種陷阱而不是關系所包圍,這是令人悲哀的殘酷現實。太多的人際關係是基於佔有、罪惡、支配和控制。

  在他的《垃圾桶內外》一書中,精神病專家弗里茨·帕爾斯談到兩種類型的人:「T」型人(有害的)和「N」型人(有益的)。在選擇朋友的時候,這種區分非常重要。有害的人會耗盡你的精力,讓你覺得疲憊不堪;而有益的人則給你鼓勵、支持和信心。

你的基本團隊

  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我的生活中,最有影響力的五個人是誰?」然後,你逐一回想,真實地評估每個人對你的幸福有多大貢獻。如果在你的名單中,五分之四的人是積極的、向上的、有益的,你可以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如果結果相反,那你就處於危機之中,需要馬上採取行動。

  任何汽車機械師都會告訴你,當每個火花栓、每個活塞、每個閥門都處於良好的狀態時,你的發動機功率最大。任何微不足道的部件,如果存在缺陷,也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你所交往的人。

  你可能會問:「那些整天告訴我為什麼失敗或對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說三道四的人,我該怎麼辦?」或許這個人和你的關係非常密切,是你的家人或終生的朋友。重要的是你要運用外交手腕和技巧對付有害的人。

  對於你認為會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絆腳石的人,草率地決定突然中斷所有聯繫是不可取的。你也不要等別人都同意你的做法。即使他們說同意,你會肯定他們言不由衷。更好的做法是完全了解他們的行動並針對性地做出反應。看到人的本質,學會欣賞他們的優點和不足,接受他們積極的行動,然後客觀地、有建設性地識破他們製造障礙和迂迴的企圖。

  舉個例子。如果五個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事情,你告訴自己:「我肯定是對的。」沒錯,他們可能會因為你不聽勸告而生氣。不過,當你取得成功時,他們會說:「我就知道,你會成功的。」

  如果這五個人組成你的朋友圈子,你的隊伍中需要增加一兩名新的成員了。或許你知道是誰——樂觀、開朗、業有所成的人。精心地創造機會,儘可能地與他們接觸。

  不,你不需要拋棄你的老朋友。相反,承諾擴大你的團隊,增加能幫助你登上山頂的人。

  許多年前,芭芭拉·史翠珊曾唱過:「人,需要別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我們彼此相互需要。就象身體的一部分需要其他部分才能正常工作以前,我們在生活的各各方面需要他人才能奮力前行。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關鍵是挑選那些對你有巨大貢獻的朋友。

  根據商業顧問傑克·左費爾特的觀點:

  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某事,請教那些精於此道或業有所成的人。如果你打算把自己的年收入從30,000美元提高到70,000美元,別讓那些只掙45,000美元的人指手畫腳——他們能告訴你的不過是怎樣達到他們的水平而已。

  成功的企業家向某些僱員支付比自己高的工資,這並不少見。因為他們知道打造一支強大的精幹隊伍的重要性。仔細閱讀《聖經》上的這些話:「與智慧人同行,必得智慧;和愚昧的人做伴,必受虧損。」(《箴言》第13章第20節)

  在周圍滿是消極的力量是,許多人採取可悲的錯誤決定:把自己和社會隔離,成為獨行者。他們沒有尋找新的作用中心,而是進入冬眠。突然之間,他們的交流變成無休止得看電視、泡電影院或聽收音機。所有的一切都是單向的信息,根本談不上真正的交流。

  C·S·劉易斯這樣寫道:

  如果你想確保自己的心靈純潔無暇,不要把它交給任何人。避免所有的糾纏,把它安全地鎖進自私的棺材裏。但在這口安全、黑暗、靜止、毫無生息的棺材裏,它會改變。不是破碎,而是變得牢不可破、無法挽救。

集體的力量

  有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藉助他人的力量,你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令人吃驚的進展。怎樣才會有這種變化呢?非常簡單。告訴自己:「下周,我不想獨自吃午飯。我要安排與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人共進午餐。」抓起電話,開始約會。

  一個人獨自向前很難成功。在商業社會,結果一再證明,推動公司向前發展的最有力的決定並不是來自強勢的、獨斷專行的總裁,而是僱員和管理層共同努力得出的。

  沃倫·愛維斯創建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租賃公司。公司的運作充分體現「分享參與」理念的力量。在他那本《分享的藝術》中,愛維斯對此有詳細的描述:

  對某一具體問題,小組成員貢獻信息並提出建議方案。問題可能與他們的領域和角色無關,但他們的方案和專家所提出的建議一樣得到充分的討論。所得出的結論是小組成員的共同意見,不是某個最初的建議,而是通過討論而演變出來的新的方案或混合方案。

  這個程序之所以行之有效的原因在於每個觀點都同樣重要,通過不記名的方式寫出來,大聲讀出來。不存在因為某一理念或方案出自有權勢的領導者而接受的威脅,還有更多方面。一旦執行決定做出後,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因為它會得到整個小組的支持。

  還記得《譁變》裏的布賴船長麼?他用鐵腕管理着船隊。每個船員都生活在威脅和恐懼的陰影之中。

  為什麼布賴的人反抗?海上有成千上萬條同樣的船,為什麼並沒有譁變呢?他們之所以譁變,是因為船長不懂得如何領導,而大家的忍耐超過極限。因此,他們寧願冒着死亡的危險,也不願繼續在冰冷的統治下生活。

  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更多的學習是通過合作而不是競爭。當學生們為考高分而自行確定路線並發明各種方法時,只有贏家和輸家。

  另一方面,當一組學生共同解決難題時,額外的學習就會產生,每個人都會贏。有人貢獻數據,有人提供邏輯,有人給出創意,還有人長於用圖像和口頭匯報的形式來展示結果。團隊的方法行之有效。

在所有的層面都取得成功

  在你和別人共同努力時,往往會有不尋常的事發生。一組人共同努力時,自己一個人可能無法完成的事忽然之間變得簡單起來。鼓勵的力量是驚人的,而且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行之有效——在實現目標方面、在建立業務方面、在交朋友方面、在從混亂中創造和諧方面。

  我們應該認真地看待《聖經》中的一些話:「彼此安慰」、「彼此分擔「、「彼此啟發」以及「彼此相愛」。我們這樣做之後會怎樣呢?「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帶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約翰一書》第四章第十二節)

  許多年前,約翰·鄧恩寫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整個大陸的一部分。」今天,借用電話公司的商業廣告詞:「伸出手,伸出手,與他人接觸。」讓你的周圍充滿有品位的人,開始鼓勵身邊的所有人。

  吸引法則這樣表述:同類相吸。在過去,或許你所背負的行囊吸引過一些人;但現在你下定決心去改變,在各個方面都煥然一新。這個法則會繼續使用,你需要做好準備,在你的朋友圈子裏增加新的朋友——喜歡現在的你的人。

  在攀登過程中,讓你的身邊充滿步伐堅實的人。這是你到達頂峰的最安全的方式。



第8小時

曲而不折

  你是否曾經歷過所乘噴氣式客機遭遇強氣流襲擊?「我們會不會完蛋?」你腦海里可能閃過這樣的念頭。飛機設計師們充分考慮這種強氣流,因此設計出的飛機能夠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曲折前行。如果下一次碰到這種情況,仔細觀察飛機的兩翼。你會真切地看到它們在氣流中靈活屈伸。

  你呢?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你怎樣反應?突然面對看起來筆記強大的力量時,你的表現如何?遺憾的事,在面臨重大問題時,大多數人會變得極度緊張和僵硬。他們往往雙拳緊握,牙關緊要,不讓任何人走進十尺之內。

  如果你的反應僵硬,有一種比較好的辦法,你可以用這一小時來發現它。另一方面,如果你在殘酷的環境中遊刃有餘,那就用這一小時來加強你在生活中駕馭各種風暴的能力,甚至可以使其為你所用。

適應性

  培養迅速適應各種困難環境的能力會使你受益匪淺。卡耐基基金會的意向研究表明,商人的成功,只有15%歸功於專業知識和技能,它們的確至關重要,但對整體的貢獻並不大。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研究發現,成功的85%來自「態度」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需要高度的靈活性。

  上升到事業頂峰的人往往養成對人際關係高超的駕馭能力。在他們的技能排行上,親和力和適應性高居前列。

  比如,做一名成功的老闆需要靈活性。德州儀器公司董事長弗萊德·彪西曾經說過:

  發號施令並不需要多少技能,而研究你所領導的人確實一項艱苦的訓練。你要理解如何激發並鼓勵,使他們通過全身心的努力為公司和個人帶來成功。做一名成功的領導人是永無止境的工作,因為時間改變這一切:在某一刻行之有效的東西在另一時間可能毫無用處。

  堅持老的做事方法已經行不通了。挑出高科技雜誌上任何事件,你就會得到這種啟示。研究和發展正在使昨天的產品和方法在今天日落之前淘汰。就象我們適應新的發現一樣,我們在人際關係和處理程序上應有同樣的靈活性。學會立即融入並迅速適應環境。

  不過,有一方面你必須向直布羅陀山一樣不可動搖:你永遠不能在個人標準和做人原則上有絲毫退讓。靈活的決策和堅持道德準則有很大的不同。

  百事可樂的董事長唐納德·肯達爾說:「只有一個標準。一旦你粘到捕蠅紙上,你就再也無法擺脫。若你不設定高標準,你不可能要求你的手下能正確地做事。」

  今天,許多公司開始把倫理道德提高到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雷森公司設有倫理道德總監,負責處理所有錯誤的言行、困難的人事問題和道德問題。

吸引別人的藝術

  不管在公司、學校、俱樂部、教堂甚至在家中,做一名成功的領導人需要同樣的技巧:在人們為你的觀點所打動之前,他們必須首先被你所吸引和折服。

  世界上最有力的理念,如果不是出自對他人充滿熱愛的人之口,也會被冷落在一旁。《聖經》記載,基督所擁有的不只是來自上帝的啟示,他還有溫和的性情,甚至小孩子都圍繞在他的身邊。

  你用什麼戰略吸引別人同意你的觀點?是那種嚴厲的「要麼做,要麼走人」,還是你學會領導他人的藝術?

  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關鍵在於避免把自己變成真理的源泉或無可爭議的權威。相反,你應表現出自己是對他人真正有興趣的靈活的、腳踏實地的人。

從他們的腳下開始

  中世紀偉大的哲學家托馬斯·阿奎納斯是教育和信念大師。他教導人們說,如果想讓別人認同你的觀點,你就應該走到那人所在的地方,握住他的手(精神交談),然後引導他。阿奎納斯的意思是,你不能隔着房間對他大吼大叫,也不能叫他「蠢貨」,還不能命令他到你的面前。你從他所在的地方開始,從他的觀點開始。誰必須具有靈活性?你!這種靈活性在你邁步的一刻體現出來。這個原則,不論在領導、教育還是談判中,都同樣適用。

  在他那本頗有見地的《在哈佛商學院不教你什麼》一書中,馬克·麥克考蔓闡述了如何「討價還價」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我發現事先試着弄清楚對方的底牌非常有幫助,對方在什麼價位會同意成交,而且還感覺到有所收穫。這與「他能做出多大讓步?」有很大區別……你可以一次又一次把別人逼到牆角,然後還能達成協議;但是,他的憎恨會以無數的方式折磨着你,揮之不去。

  你的目標應該是通過談判而沒有不良的感覺。這恰恰需要靈活性。

  下面一個例子說明父親如何運用這個策略對付兒子。晚上九點鐘左右,父親告訴四歲的男孩:「我希望你在上床睡覺之前,收拾好你的玩具。」但是,沒有任何作用。

  「我累了。」孩子回答說。

  父親沒有象獨裁者一樣,而是坐在地板上,把兒子扶坐在自己的膝蓋上。父親說:「矮胖仔,坐牆根,矮胖仔摔個大屁墩。」然後,兒子倒下來。

  「再來一次,爸爸。」

  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做着。

  父親想停下來時,小男孩說:「最後一次。」

  「那你先把玩具收拾好吧。」

  毫不猶豫,那還在九十秒鐘內全部完成。而在平時,這項工作可能要花一小時。

  當他跳到父親的腿上時,父親說:「我剛才還以為你太累了,不能收拾玩具了呢。」

  「剛才是,」兒子回答,「可我就是想玩這個遊戲。」

「我們」是最重要的單詞

  如果別人對你的建議或命令沒有反應,千萬別惱。相反,你應該靈活一些,嘗試着用積極的、有創意的方法,或許會得到令人驚訝的結果。

  阿拉巴馬大學的傳奇式橄欖球教練波爾·「熊」·布萊恩特在回答怎樣才能把一支冠軍球隊捏合在一塊時,他說:

  我是來自阿肯色州的農民,可我學會如何把一支隊伍融合在一起。怎樣扶起一些人,怎樣安慰其他人,直到大家的心跳一致——一個團隊。我只告訴他們三件事情:

  如果事兒弄砸了,那是我的過錯;

  如果事兒不好也不壞,那是大家的做的;

  如果事兒感的漂亮,那是你的功勞。

  這就是讓別人為你贏得比賽所要做的一切。

  布萊恩特知道,「你」這個詞意味着授權。

  阿拉巴馬一家百貨店的員工步高欄上的標語這樣說:

  語言中最重要的六個字是:我承認我錯了。(I admit I made a mistake.)

  最重要的五個字是:你幹得漂亮。(You did a great job.)

  最重要的四個字是:你的意見?(What is your opinion?)

  最重要的三個字是:勞您駕。(If you please)

  最重要的兩個字是:謝謝。(Thank you.)

  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咱。(We)

  最不重要的字是:我。(I)

  如果有人描述你如何與他人相處,他們會說些什麼?你會被描述成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工頭呢,還是一位熱愛他人並知道如何充分發揮他們才智的人?

  誠實地評估自己在快速適應新環境方面的能力。脆鋼易斷。但如果經過淬火,它就堅韌得足以抵抗強烈的地震襲擊。

   跟自己約定:「在各種環境下,我決心尋求一致而不是製造不合;積極響應而不是刻意阻撓;主動讓步而不是挑起衝突。」講這些目標付諸實施,你就能體會到「曲而不折」和「愛而無損」的含義。

  積極思維的力量是巨大的,但靈活思維的能力會給你帶來更多。

[next]



第9小時

和不健康的恐懼說再見

  在美國,與焦慮和煩惱相關的行業是數十億美元的大生意。我們安置複雜的電子安全裝置來保護我們的家,到醫療診所檢查我們的免疫系統,參加自助研討會,看醫療專家,購買額外保險,以防萬一。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許多認為恐懼所折磨。打開《今日美國》,你無法不讀到與不安全感作鬥爭的人們。

  孩子偎依在父母身邊,因為他們害怕黑暗。男人們擔心殘酷的競爭和失去工作。女人們因為害怕強姦而不敢外出散步。恐懼並不是新鮮事物。「不要恐懼」一詞在《聖經》中出現了365次。也就是說,一年之中每天一次;更重要的是,這是上帝帶給你的消息。

  在新的環境中感到不安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緊張和焦慮成為你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慣例,你就有理由擔心了。醫學證實,長時間的恐懼和焦慮狀態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甚至為幾乎所有的疾病創造條件。它破壞身體的內分泌和化學平衡,為眾多的身體問題大開方便之門。

  許多人為恐懼和焦慮所困擾。一位男士曾這樣對顧問說:「如果我不擔心很多,好事情就不會在我身上發生。」他真的可以去拿「焦慮」大獎了。但他的焦慮什麼也沒有帶來:既不會帶來一份更好的工作,也不會是他的生活更成功。焦慮是人們認知的扭曲,是過多預料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的期望所致。對許多人來說,焦慮成為他們日常思維過程的一部分。

  生活在焦慮和痛苦中的人們能改變麼?為驚嚇所困擾或為恐懼症所折磨的人能體驗到徹底的放鬆和安全麼?絕對可以。數以千萬計的人曾經走過。

恐懼驅動和欲望驅動

  有些人對恐懼有獨特的見解。他們居然認為,如果他們專注於可能變糟的事情,那就能阻止它的發生。但事實並非如此。憂慮是時間的巨大浪費,它耗盡你的經歷,吞噬你的快樂。

  你是否曾停下手頭的工作,算算你所憂慮的事有多少曾經發生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數字微乎其微。而且,如果他們決心避免集中在這個問題上,數字還會更小。

絕大多數心理學家把不健康的恐懼或焦慮描述成一種「認知上的扭曲」,這不過是「都是你腦袋的毛病」的委婉而禮貌的說法。另一方面,健康的恐懼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可以挽救你的生命。知道二者的差別是非常重要的。

  你或許會問:「焦慮的根本原因在哪兒?」在很多情況下,它是否認目前現實真實的結果。不是處理當前的事實,而是直接跳到消極的結論。我們的思想被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此困擾以至於我們開始感受到身體和感情上的反應。人們經常描述對從未發生過的事件的憤怒、憎恨和敵意。同時,我們也會因對某一特殊人物的渴望而流下喜悅和愛的淚水。

  恐懼和欲望都是最主要的力量。恐懼是對懲罰或痛苦的預期,而欲望則是對獎賞的預期。在不同的時刻,我們的情感在兩者之間徘徊,而這些情感先於最終的結果而存在。

  人們說:「要是我能被激勵起來就好了。」其實,他們已經被某些東西激勵起來了。是正確的東西嗎?在所有的消極力量中,恐懼被認為是最強大的。它約束、壓抑着你,並帶來不安和害怕的感覺。同時,恐懼還對你的信念和活力造成破壞。然而,欲望卻恰恰相反。它象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着、伸展着、指引着、鼓勵着。

  想知道那種力量起着作用非常簡單。每個人都被自己的主要想法和感覺影響着,不管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下面的例子發生在密爾沃基棒球隊的偉大投手沃倫·斯潘身上。當時,他正在多內維紐約揚基隊的強力擊手尼爾森·霍華德投球。第九局,場上比分為2:2平;兩人出局,兩人在壘。這時,接球手走到斯潘跟前說:「千萬別給他出界的高球。」

  不該這樣說。他的話就象突然亮起的霓虹燈閃爍起來。斯潘感到非常緊張,而仍出的恰恰就是那位接球手所烙印在他腦海中的高球。而且是出界球,甚至飛到看台上。揚基隊贏得勝利。

  就象有人告訴你,「在下面的六十秒鐘里,不要想着大象在飛。」這種念頭一旦在你的腦海中種下,就不可能避免。即使你想到與之相反,你也會為它所控制。

  許多人認為,他們可以通過逃避來走出困境。但是,他們會被所逃避的事情所束縛。越掙扎,陷得越深。

  心理學家司格特·派克的表述更為激烈:「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的情感痛苦的傾向是所有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我們總是試遮逃避問題,以免陷入大麻煩之中。

  你可能會說:「聽起來真讓人絕望!如果集中精力在問題上,我有麻煩;而如果試着不考慮我的恐懼,結果還是一樣。那答案究竟是什麼呢?」

新的角度

  把「令人恐懼」一詞從你的自我評價中擦掉。然後,從控制你的主要想法開始。積極的人並非天生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經歷過不少的痛苦和煩惱。有意識地把你的思想集中在積極的結果上。選擇你所希望和期待的場景並在腦海里保留一段時間,直到你能想像出積極的結果。中東的人質們在陰暗和悽慘的監獄中生活數年。之所以能生存下來,在於他們用創造性的美夢替換掉悲慘的環境。泰瑞·安德森說,他曾耗費了數月的時間,在頭腦中想像一個完美的奶牛場,連每一個角落都考慮在內。另外,他還讀《聖經》不下五十次。這些活動成為希望和生活的方式。

  然後,不能老是盯着問題不放,而是換一個角度。聰明的孩子,在按照要求畫出母親或父親的肖像時,很可能畫出木樁一樣的形象:腿很長,頭很小。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是大人在他們心中的樣子。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父母的腿是在是太長了。

  紐約市的地平線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當你在街道上行走時,你看到的往往不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想看到曼哈頓的另一幅景象,你可以乘電梯到帝國大廈的頂端。從那裏望去,街道上的問題縮小了,因為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座城市。

  當你和所面臨的壓力面對面時,看起來似乎無法抵擋。如果你從更高的角度——藉助於周圍可利用的資源,包括祈禱——來看的話,問題會小很多。

  你的下一步是培養你的創造力。在商業世界,執行官憑藉着創意和想像力爬到高層。一家電腦公司藉助於「萬一……,該怎麼辦?」來推銷產品倡議。例如,「萬一我們重新佈置鍵盤而你只用一隻手的三四根手指使用,那該怎麼辦?」或「萬一電腦命令可能用『是』或『不是』的語音指令,又該怎麼辦?」

  如果你繼續沿用過去的方法來考慮問題,你就是在挖一個終有一天會埋葬你自己的深坑。不是揮動鏟子運土,而是開始在新的地方尋找答案。通過尋求「萬一……,該怎麼辦?」,你會為自己所釋放的精神力量感到驚訝。

冒個險

  在你步入新的境界時,不要儘量消除恐懼,而是把它看作正常的東西來接受。「打住,」你會說。「聽起來是條危險的道路。」許多人認識不到的是每個人都經歷着焦慮。再有自信的演員也會在開幕的當晚覺得雙腿哆嗦。《財富》500強企業的老總在接受《60分鐘》節目的採訪時,也可能會一身冷汗。

  承認自己對心環境感到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對。如果不感到恐懼,那就有點不正常。實際上,承認恐懼會給你帶來克服它的力量。

  處理對未來恐懼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把它替換成對現在的關注。換句話說,冒個險!

  在《觸摸恐懼,設法驅除》一書中,蘇珊·傑弗斯說:

  在我不停地在這個世界上打拼的時候,在我不停地開發我的才能的時候,在我不停地冒險讓夢想成真的時候,我感覺不到恐懼。

  我們大多數人在等待恐懼消逝中長大,但消除恐懼最好的方法是面對它。任何挑戰都伴隨着焦慮,是正常成長和發展的標誌。大衛·維斯科特博士說:「不冒險是失敗的必由之路。如果不冒險,風險最終還是會降臨在你身上。」為什麼坐等環境來控制你的生活呢?接受來自任何環境的挑戰,不怕風險,學會把恐懼作為積極的東西來接受。

用信念替代恐懼

  約伯的困境在他的話語中流露出來:「因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約伯記》第三章第五十二節)而基督卻使用新的詞彙。他說:「它依你的信念而來。」而對一位病中的女人,他說:「你的信念使你健康起來。」

  為什麼要在焦慮中等待答案呢?盡你所能,是自己脫離消極的結果,相信上帝和他的諾言。堅定信念。放鬆。播下種子,就不要把它挖出來。讓它生根、成長。醫生並不能治癒你胳膊上的創口,他所能做的不過是重新整理一下組織,讓治癒自行開始而已。

  不讓恐懼困擾你的未來,決心面對它並將其作為前進的動力。所有的鴨子都有翅膀,但許多卻無法飛翔。那是因為它們在水中滑行得太久。許多人像孩子一樣,相信他們在游泳,而實際上不過是在泳池底部行走而已。

  和不健康的恐懼說再見並不是需要一代人努力的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只要你決心控制正把你引入歧途的時間和想法,你今天就可以做到。換個新的角度,冒個險,然後帶着信念上路。

  向健康的恐懼問聲好,和不健康的恐懼說再見吧。



第10小時

以退為進

「究竟要怎樣我才能改掉那個壞習慣?」數以千萬計的人每天都在思考着這樣的問題。

  亞特蘭大的一位會計說:「這是我抽的最後一根煙。」然而,三十分鐘後,他正吞吐着萬寶路,不知道煙是怎樣跑到自己嘴裏的。

  洛杉磯的一位女士嘗試過上百種知名的食譜,而且自己也發明出一兩種。可是,過量飲食的衝動讓她無能為力。「我為什麼這樣做?」吞下最後一口塊糖後,她沉思着。

  我們的媒體充斥着駭人聽聞的故事:人們似乎無法控制對酒精、精神控制藥物、虐待、賭博和其他自我毀滅行為的欲望。無數的人沉溺於其中而無力自拔。

  小的習慣又怎樣呢?看到別人啃指甲、不停地撓頭、把指節弄得啪啪作響,你又作何反應?這些也是控制不住的行為。如果任期發展,會變成你生活中的煩心事。正如賀瑞斯·曼恩所說的:「習慣是一根鋼絲繩。我們每天編一根細絲,但最後我們去無法弄斷它。」

  健康專家相信,如果不在生命的前半部分養成使後半生變短的習慣,許多人的壽命會增加一倍。傑奎琳·斯摩爾說,上癮是非常強大的習慣,「是沉湎於過去,像機械人一樣重複着過去那套行不通的運轉模式。」

  在整理自己的個人行為時,可能有需要改變的方面。你應該從那裏下手呢?能一次丟掉所有的習慣麼?不可能,也行不通。你每次只能處理其中一個。

改掉舊習慣

  並非所有的個人行為方式都是消極的。那些說「如果能改變我的習慣,我就能成功」的人沒有認識到習慣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習慣,我們會迷失自己而茫然無助。

  在三四歲時,別人叫你怎樣繫鞋帶。如果在生活中,必不得不每天重新學習那一課,那會是多麼悲哀的事。所幸的是,她成為我們的習慣,就像刷牙和梳頭一樣。

  在個性形成的時期,我們獲得了使我們終生受用的個人習慣。可以感到安慰的是,我們的好習慣遠遠多於壞習慣。實際上,在長大成人之前,我們象是一面鏡子,一直在模仿着父母。

  萊昂乃爾·斯坦丁和布魯斯·尼科爾森發表在《社會行為和個性》雜誌上關於學生飲酒和抽煙的研究表明,從兒童時期到大學生活的前兩年,大學生的行為與他們的父母行為極為相符。然後,他們的行為開始轉變,深受周圍朋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的模仿大多是積極的,但只要有一種上癮的行為就可能象病毒一樣蔓延,侵蝕着我們的整個系統,引起我們活動能力的失衡。

  如果把精力集中在行為上,你永遠也無法體會到改變習慣的成功,反而會加強行為的力量。我們改掉壞習慣時的失敗可以與被稱為「沃倫達因素」的東西相比較。你可能想到著名的走鋼絲雜技演員卡爾·沃倫達,在幾年前不幸從繩上墜落而身亡。他的妻子曾經說:「在出事前的三個月內,卡爾所想的儘是從繩上掉下來。我覺得他好像在竭盡所能地不掉下來,而不是在走鋼絲。」

  接觸習慣的成功不能靠集中精力在令人討厭的行為上,而是靠明確的、積極的變通方法。看見一支煙在腳下碾踩,遠不如看見自己呼吸着潔淨的健康的空氣更能使你想改掉抽煙的習慣。這樣,你就專注於積極的結果。

  以退為進並不需要變成漫長的、痛苦的過程。更多的人永久性地改掉原來的習慣,只是因為他們出於個人發展的欲望,而不是昂貴的治療,也不是長年的諮詢。

  他們決定的是什麼?使用健康的習慣取代不良習慣。是的!他們沉溺,但是沉溺在積極的、全新的日常行為之中。

良好的習慣通向成功

   一位年輕人靠賣百科全書而讀完大學。下面是他如何利用習慣的歷來獲得成功的。

  「每天,我從一百個電話號碼目錄中來尋找約會。」他說。「在十二個同意看看我演示的人中間,我挑出六個聽起來最有希望的人。三個人允許我進門,而我平均每天晚上能銷售一套。」

  有人問:「你還給其他可能的買家打電話麼?」

  他回答說:「不!第二天我從新的一百個號碼開始,重新再來一遍。」

  他信守着這樣奇怪的信條,日復一日,卻行之有效。這給他身心鍛煉,給他自尊,更重要的是,他領會到良好的日常習慣可以通向成功。

  威廉·H·丹佛斯是位於聖路易斯的拉爾斯頓咖啡鹼公司的所有人。在年輕時,他就發現了成功的秘訣。十六歲時,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告訴傳記作者,他是這樣發現這個秘訣的:

  十六歲時,我來到聖路易斯,進入手工培訓學校。從寄宿公寓到學校有一英里遠。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師每天早晨和我同時動身去學校。但他卻總是超過我。那個時候,我不想被打敗,所以儘量抄小路。可是,日復一日,他總是比我先到。然後,我發現他是怎麼做到的。每到一個路口,他就跑到馬路的另一邊。讓他領先我的就是那微不足道的額外幾步。」

  大多數人並不會認為這樣的小事很重要,但是丹佛斯卻把他新發現的額外努力的習慣運用到職業生涯的各個方面。

「決定」的習慣

  不要把聚光燈照在想要改變的習慣上,而是要進來制定你想增加的習慣。下面是一個例子。

  你要下決心培養快速決定的習慣。你可能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特別幸運,因為可以在一瞬間就決定事情,而且往往是正確的。面前擺一份建議書,上面有兩個、三個甚至六七個方案。他們猶豫嗎?一點也不。他們迅速做出決定,然後轉到其他題目。一天到晚,都是如此。

  這些人是天生的嗎?少數人可能是,但一般說來,這種快速正確決斷的能力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心理學家唐納德和愛琳諾·萊亞德認為,獲得這種方法很容易。只要按照一個簡單的公式來做就可以了。當你需要決定某事時,寫下幾個問題:

  這會使工作更輕鬆嗎?

  這有助於你的安全和成功嗎?

  這還能做什麼?

  然後,帶着這些問題,決定這件事帶給你的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答案。如果是肯定的,答案很簡單,「可以」;如果是否定的,那也同樣簡單,「不行」。

  這種依據幾個問題進行簡單分析的習慣會帶給你所有成功技巧中最有價值的技巧——決策和執行的決定。

  條件成熟時,你就不需要這些書面問題。在腦海中,你提出問題並給出答案。但是,從開始到習慣的養成之前,先寫出來,然後回答。

內心幸福是什麼?

  治療不良習慣始自內心的轉變而非外部的改變。如果你覺得自己幸福,許多令人滿意的事情會隨之而來。心理學基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狀況是我們內心世界和情感健康的反應。正如一家農業資源公司的標語:「如果你不喜歡你所收割的莊稼,檢查你所播下的種子吧。」愛和自我接納的思想是身體健康的種子。

  你的決定不在於改掉多少壞習慣,而是你養成多少好習慣。意志力方面的講師、弗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威廉·李·威爾班克斯說:「我們不光是受本能和衝動所支配的動物。如果我們相信,我們能控制我們的行為。」就像晨浴一樣,讓積極思維成為每天的一部分。聖徒保羅的話需要重複:「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是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八節)

  今天你準備改掉什麼習慣?你想養成什麼習慣?

[next]



第11小時

控制你的情感

  不管你喜不喜歡,情感是生活中不可迴避的一部分。欲望、憤怒、恐懼、勇氣、嫉妒、可憐、悔恨、仇恨、愛和喜悅的感情並不只屬於奧斯卡獲獎演員、兒童和電視劇。每個人都能體會的到。很久以前,亞里士多德把情感定義為「伴隨喜悅或痛苦而來的東西。」

  情感一詞來自拉丁語,原意為「移動」。人們的情感不斷地操縱着我們朝向或遠離某些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情感激勵我們對付周圍的環境,不管是友善的還是充滿敵意的。

忠僕和惡主

  如果只有愛、喜悅和平靜的感覺,我們肯定是生活在烏托邦世界。但我們還要對付那些本質上具有破壞性的情感。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說:「痛苦和失望產生憤怒,憤怒帶來嫉妒,嫉妒導致怨恨,而怨恨有引起痛苦,直到整個周期結束。」

  很早以前,醫生們就知道,情感的紊亂往往先於身體。並不是只有病菌才會引起疾病的發生,下降的免疫系統也會使病菌進入身體。當你的情感非常脆弱時,免疫系統幾乎毫不設防。病菌就像潮水一樣衝過大堤。

  如果挫折、沮喪和恐懼持續時間較長,心靈會成為控制性力量,而身體也會相應做出反應。正如羅傑·勒斯唐所寫的:「就我們的熱情而言,就像水與火——他們可以成為忠實的僕人,但決不會是好主人。」

人們的基本需求

  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們的行為看作是對「五鍾基本需求」的反應,並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排列。他說,只有當低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高級的需求才可能得到滿足。

  1. 生理需求:事物、水、空氣

  2. 安全需求:免受危險的威脅、熟悉和安全的環境

  3. 歸屬感和愛的需求:歸屬、接納

  4. 尊重的需求:成就、力量、名譽、競爭、地位、特權

  5. 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潛力的認識

  許多人能達到第一級和第二級,但很少有人達到第五級。為什麼呢?他們往往陷入第三級和第四級的情感泥沼中,無法解脫。

  認識到情感的本質很重要——上帝給予的感情,讓我們能充分地體驗人生。我們生而敏感,生而有感覺;但在尋求認同的欲望中,我們學會壓抑自己的感情,儘可能地約束和控制他人無法接受的情感。我們應該認識到,體驗豐富的情感並沒有錯。相反,那是我們的目標。然而,許多成年人從來沒有釋放過兒童時代的一些破壞性的情感,這房挨着他們體驗豐富的感情。將受「內心治療」的人都知道釋放被壓抑的感情的重要性。當我們回顧過去的一些事,並重新詮釋的時候,修復過程開始。

  有時,為釋放感情,我們必須探究令我們壓抑情感的那段痛苦的經歷。那份痛苦怎樣才能消除呢?一般經過三個步驟。

  一、 我們接受那份情感或事件;

  二、 我們現在帶着上帝的指引,重溫那段記憶;

  三、 清醒的大腦回顧那段埋藏的記憶,並帶這對真實的認識,除去那份傷害我們的力量。

  一旦我們不再試圖逃避或壓抑消極的情感經理,恢復就隨之而來。正如卡爾·蔣所說的:「沒有經歷過情感地獄的人也從未戰勝過。」

誰之過?

  照耀的是記住,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和反應負責。

  對許多人來說,生活中最具破壞性的情感是兩個字:仇恨。似乎只要想到某人,就會怒火中燒。我們需要提出的問題是:「誰才是問題的真正來源?」德國詩人霍爾曼·何賽對此直言不諱:「如果你恨一個人,你恨的是他身上的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恰恰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不是我們自己一部分的東西不會干擾我們。」我們傾向於對別人身上的陰暗面做出消極的反應,而這種陰暗也存在於我們身上。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實在受不了她——她讓我非常不開心。」不知你是否意識到,只有在我們願意時,別人的言行才能影響我們;而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的內心。基督教導我們說:從外面進入的東西不可能弄髒她/他,而只有從心裏出來的東西才會弄髒她/他。(《馬可福音》第七章第十八至二十三節)

  如果不能認識到別人不能為我們的幸福負責,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從仇恨或嫉妒之類的情感中間拖住來。別人同樣不應對我們的不幸負責。因這些情感而引起的破裂關係的反應必須是個人承認對自己感情的責任。諸如「是他們的錯」、「如果不是」之類的藉口需要拋棄,因為它們妨礙着個人對責任的承擔。

  我們與他人相處會變為一條永無止境的情感反省的溪流。精神病專家大衛·威斯格特在《感情的語言》中說,兩個人的每一次見面,會迅速產生溫情與冷漠、有力或脆弱的感覺。「當一個有威脅的人出現時,在某一特定時間可我們能感覺到威脅,即使他一句話也沒有說。你所想像的變化是他人感情的『氣味』,就像人的感情不斷變化着。」

  近些年來,生物研究已經發現快樂酚多精(Endorphins腦內啡)。卡德斯·波特博士這樣描述這種物質:「這是由身體所釋放的化學物質,是比任何一致的麻醉劑都有效的止痛劑;同時,它在人體中還有再生作用。」它們是怎樣釋放出來的呢?有許多方式,其中包括簡單的動作,如輕拍背部、溫情的擁抱或微笑等。

  作為人類,我們需要愛和接納的有意義的碰撞,進而釋放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的這些化學物質。我們有能力與他人友好相處、自我認識、自我接納、個人發展、自主以及豐富個人閱歷。然而,在這些方面的開發,還需要我們努力。

  人類是上帝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我們形成形象並賦予價值的能力使我們有別於其他物種。上帝給我們能力,讓我們定義自己是誰;然後,讓我們決定是否喜歡自己。

  我們會討厭某些聲音、顏色或形象,但如果我們拒絕接納自己,那我們就無法開發上帝賜予的內在能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聖經》中的話:「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路加福音》第十七章第二十一節)因為基督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有能力像上帝看我們一樣地看自己,然後把他的價值標註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歌羅西書》第三章第十節)

自內心深處

  當你用心去感受時,這個世界多麼美好。偉大的作曲家伊格爾·斯特拉溫斯基說:「我的一生中沒有理解音樂,但我感受得到。」

  在教育上,思考和感覺涇渭分明。感覺範疇與精神相關。我們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理解?我們怎麼分析?我們又如何應用呢?而且,還有另外一個世界為感情範疇,與心靈相關。你覺得怎麼樣?你的情感如何?你經歷過哪些?G·K·切斯特頓這樣說:「友誼是條從人的眼
睛到心靈的道路並不經過理智。」

  如果你的承諾停留在感覺層面上,你的生活不會有重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好處是你向別人解釋這些基本概念的能力。為了不在這個「整容」的時代迷失,我們需要基於這樣的事實做出決定,即內在美才真正有價值。蕭伯納說:「最好使自己光潔明亮,因為你是自己看世界的那扇窗子。」他的話談及的不僅僅是表面。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的論斷:「我思故我在。」但並非如此。你需要加上所缺失的字:「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第二十三章第七節)在哪裏?在心裏!甚至你所說的話也反映着真實的你,「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三十四節)

  只是簡單地思考好的想法並說出聰明的話並不能帶來轉變。你真正的性格埋藏在你的內心。

控制

  二十多,弗萊德·布里格斯的行為存在「陰暗面」。不了解他的人覺得他為人和藹,兢兢業業,熱愛家庭,也沒有什麼缺點。他不喝酒,也不抽煙。但在他的朋友和家人的看來,一切截然不同。

  弗萊德有什麼問題?輕微的刺激就會讓他暴跳如雷,無法控制。「似乎我無力隱藏我的思想。突然之間,我就會壓抑不住而大放厥詞,胡說八道。」

  開始,發生在家裏。後來,越來越多地發生在辦公室或他特別不喜歡的事情發生的任何地方。

  他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和一雙兒女。二十八歲時,他認識到自己脾氣的乖戾無常會給家庭帶來無法磨滅的烙印,甚至還會丟掉工作。弗萊德決心有做行動。

  「一天早晨,我天沒亮就爬起來。看着鏡子,我告訴自己『弗萊德,你千萬千萬不能再發脾氣了,千萬!』」

  許多人會發笑,懷疑這樣簡單的誓言能否徹底改變他的行為。不過,弗萊德的決心和大多數人的有一點不同:他的承諾是發自內心的,他說的每一個字都發自肺腑。

  「就像吸毒的人突然戒掉毒癮一樣,」他說,「在我覺得即將發作的憤怒第一個信號時,我能分辨出來,並牢記自己的誓言。實際上,我期盼着那種感覺,只是為了證明我一次次地控制住了自己的行動。」

  後來,連他的妻子都懶得刺激他,觀察他是不是真的改變了。「現在我可以笑着面對他,」他說。「因為我已經脫胎換骨了。」

  不象我們大多數人,弗萊德在決定的重大時刻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弗萊德能夠控制他的憤怒發作,因為他決心去做。這並不需要十年,甚至連一天都不用。在一瞬間,轉變發生了,因為承諾來自他最強烈的情感,來自他的內心。

  別再拖延,列出不斷給你帶來消極影響的情感吧。挑出對你傷害最大的,然後下定決心徹底改掉它。



第12小時

數據庫革命

  如果你問丹佛的十來歲的孩子:「你們對將來有什麼打算?」

  「先學一門手藝,然後找一份工作」是第一個答案,而且大多數答案內容相近,雖然表達方式不同。

  在非洲或亞洲,你也會聽到類似的回答。他們的目標能實現麼?許多人可以。隨後的日子呢?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加入勞動大軍的一刻,他們的教育過程宣告終結。他們的個人成長空間不大。

  另一方面,成功的領導者是那些不斷擴充自己數據庫的人。他們的大腦就像功能強大的電腦,不停地添加新的記憶晶片以存儲資料。對他們來說,新的理念和新的數據就象所呼吸的空氣一樣重要。

  偉大的勵志大師查爾斯·巨大·瓊斯曾經說過:「今天的你和五年之後的你將有兩件事會發生改變:你所聯繫的人和你所讀的書。」那麼,思考哪些人、哪些書會影響並改變你就非常重要了。你所接受的輸入是什麼樣的?你該聽到怎樣的聲音?你該花時間讀哪些印刷品?你如何運用新的信息來產生最大的結果?

  開發一份個人持續教育計劃非常重要,它包括對特定行動計劃的承諾。下面有三條建議:

  一、 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探究你感到全新的題目;

  二、 有目的地問一些旨在獲取新鮮和創造性資料的問題;

  三、 每天至少花十分鐘或聽或讀自助、勵志方面的材料。

走出平凡

  為什麼要安排時間吸收陌生領域的數據呢?這是文科教育的精髓,它能開括你的視野,使你能夠與意想不到的層次的人交流。

  你可能還不限於讀,還想實際體驗一下。

  傑賽敏·威斯特在它的那本《看見夢想》一書種說:

  如果我要加入某一團體,應該是那種要求成員每月要嘗試一種新事物的團體。新的事物形式無關緊要:如早餐牛排、捕蛙、踩高蹺、背誦一節詩。還可以是徹夜不眠準備舞會、或跳舞、與陌生人說話、手托腮、及羊奶、讀《聖經》——任何平常不可能做的事情。

  為你的生活方式添加新的變化和冒險成分是令人興奮的。而且,作為額外收穫,你會為自己在適當的時候回憶起的經歷和信息的能力而大吃一驚。

  作家C·D·博德說:

  每個人在每一刻都能記起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情。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就是扔掉許多似乎用處不大的東西,留下可能有實際用度得很小的一部分,從而保護大腦不被用處不大或不相關的的知識打倒或困惑。

  別害怕信息超載。你終生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尋求知識,而不管它們在哪裏。

  在某一特定領域成為專家是比較理想的,但通常事件不同的話題連接起來的能力更重要。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T·S·庫恩告訴我們,許多重大的發現都來自年輕的科學家或進入該領域的新人。他們沒有被該領域內廣為接受的理論「洗腦」。愛因斯坦高中輟學的事實並不能影響愛因斯坦的能力。

  下次去公共圖書館時,試着不加思索地去借閱你以前從不想翻閱的書。撒切威拉爾·希特維爾,《和尚、尼姑和修道院》的作者,就是為這個話題所着迷。大概你也會這樣。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無書不讀,從《高空滑翔的藝術》到《威廉·詹寧斯·班揚的生活和時代》。

有意識地傾聽

  林頓·B·約翰遜是德克薩斯州的議員,他在辦公室的牆上貼這樣一幅標語:「你滔滔不絕的時候,什麼也學不到。」

  培養傾聽的習慣非常重要。最好的辦法是提問——多提問。然後,靜聽。

  作為沃爾馬特的創始人和億萬富豪的山姆·沃頓喜歡傾聽,尤其是對他的僱員。一但他的飛機到達德克薩斯的普萊森特,停好飛機,告訴駕駛員在一百英里之外的路上等他。然後,他攔一輛沃爾馬特的卡車,搭便車走完那段路程,「與司機聊天」。他說:「真的非常有趣。」這同樣也是重要的學習機會。

  總部設在達拉斯的奇力(Chilli)是美國經營最好的五大食品連鎖店之一。據《飯店和機構》雜誌報道,也有一位喜歡傾聽僱員聲音的領導人。奇力的董事長諾曼·布林科爾認為,反應式的交流是保持與僱員和客戶良好關係的關鍵。他也體會到這種交流帶來的巨大好處:奇力菜單的80%左右來自個體管理者的建議。

  許多人只是習慣性地傾聽,但他們聽到的是錯誤的信息。就像兩個人走在倫敦的街頭。這時,附近的教堂音樂飄蕩過來。其中一個人說;「多美妙的音樂。」

  「我聽不清你說什麼。」另一個人回答說。

  「這些鈴聲多美。」第一個人又說了一遍。但還是沒有聽清。

  於是,他在重複一遍:「多美妙的音樂。」

  「沒用。」第二個人回答說。「那些討厭的鈴發出的噪音太大,我聽不請你說些什麼。」

  聚精會神地聽別人說話,問些問題,鼓勵別人繼續說下去。眾所周知,知識就是力量,如果你在發放所有的材料,你什麼也得不到。開始傾聽吧。

樂觀的氛圍

  世界上暢銷不衰的書中不乏個人激勵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戴爾·卡耐基的《怎樣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以及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與致富》。

  許多人可能在成長過程中讀過這些書,但僅此而已。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沒有感到有必要讀這方面的文章。

  1972年,肯·利普可個人投資500美元在紐約的布法羅創建直布羅陀鋼鐵公司。二十年後,他成為億萬富翁,在世界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經營着一家利潤頗為可觀的公司。這是怎樣發生的呢?利普可說:

  開始時,我對鋼鐵行業一無所知。年輕時,接受醫師培訓。但我一位老師讓我接觸自立讀物。我認識到具有遠見和培養領導他人的能力將是我最大的財富。我從未停止閱讀勵志書籍,還在我的經營中運用所學的原理。

  利普可體會到,找有技能和煉鋼知識的人並不難;合格的會計、經歷和銷售人員也不缺。他從羅伯特·舒勒、諾曼·文森特·皮爾那裏學到的觀念點燃了他思想的火花。他培養出打造樂觀氛圍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最終創造了這家巨型公司。

  《今日美國》的創始人阿倫·H·紐哈斯說:「不要只是從每次經歷中學到一點東西,要學一點積極的東西。」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你能行」之類的書在本質上都包含同樣的信息,所不同的只是表達方式和角度。為什麼需要制定一個計劃不斷地閱讀這些書籍呢?聖路易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說:「成年以後,我每年讀一遍《思考與致富》。我再把這些觀點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不斷地發展。書還是那本書,但讀書的人卻不是原來的我。」

  自立書籍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你不需要從第一章打開才能發現激勵。你打開這種書的任何一頁,都含有值得應用的建議。下面是每日勵志閱讀計劃的幾點建議。床頭放一本書,每天讀十頁。如果今天第六天,那就從第六十頁開始;如果今天是第十四天,那就從第一百四十頁開始,讀十頁。

  挑選一個概念然後立即投入實際應用也同等重要。只有通過實際運用這些原則,他們才能鮮活起來,具有生命力,才能成為你行為中的永恆的部分。

  個人成長最重要的一本書是《聖經》,它應成為你每日閱讀計劃的基石。

  縱觀歷史,偉人都是好學之人。西奧多·羅斯福去世時,枕頭底下還壓着一本書。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吸收別人的思想。

  永遠,永遠不要停止進步。高原現象只存在於地理書上,而不是個人經歷中。你頭腦數據庫革命的關鍵在於吃進去的比輸出來的更多。

  每天,廣泛地閱讀,仔細地聆聽,把自立原則付諸實施吧。

[next]



第13小時

如何重新安排你的一天

萊斯·曼(Horace Mann)創造了一個令人難以忘記的「分類廣告」。他寫道,「迷失:在日出與日落之間的某一段時間,兩個黃金般的小時,每個小時由六十個鑽石般的分鐘組成。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因為它們永遠地流逝了。」

如果突然每天給你一些額外的時間,哪怕只有六十分鐘,你會怎麼做呢?你的生活會如何改變?很多人也許會用它來發展自己的事業,還有一些人則會用這些時間來從事業餘愛好、跟朋友聚聚、讀書或者甚至是多睡一個小時的懶覺。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雖然你不能創造時間,但是你卻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時間。通過對時間的控制,你的一天就可以從若干有益的方面進行重新安排。

你是否曾經停下來去認真地計算一下一個小時的價值?本·富蘭克林(Ben Franklin)就這麼做過。有一天上午,他正忙於準備要打印的報紙文稿,這時一位顧客走進他的書店,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翻閱各種各樣待售的書籍。最後,他手中拿起一本書,問店員那本書的價格。
店員回答道:「一美元。」
顧客說:「一美元。您不能賣便宜點嗎?」
「不能。書的價格就是一美元。」店員回答道。
顧客說他想見見富蘭克林先生。當本從後面房間出來的時候,顧客問他那本書賣多少錢。
富蘭克林說:「一美元十五美分。」
顧客吃了一驚。「你的店員說只賣一美元。」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剛才從他那兒買了,我可以一美元賣給你。可是我正忙着呢,你卻把我叫了出來。」
顧客不依不饒,「我說,富蘭克林先生,你到底最便宜可以多少錢賣?」
富蘭克林說:「一美元五十美分。我們討論的時間越長,你浪費的我的時間就越多,而我賣給你的價錢就越貴。」


時間管理原則

你的時間也是同樣寶貴的。用現代的眼光正確地看待時間,你就可以讓時間服務於你而不是與你作對。以下十件具體的事情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生活在現在

儘管有些人肯定想試圖改變歷史,但是你不可能改變歷史。另外有些人總幻想着明天會發生點什麼。但是,生活的本意是生活在現在。只有現在,我們才能夠控制我們的生活。有目標是很重要,但是未來是由我們今天所做的有意識的選擇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看重你被賦予的稍縱即逝的時間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改革家保羅(Paul)是如此建議的,「因此你要注意,凡事要謹慎小心,不要象個傻瓜一樣,要做一個智者,給時間以回報」(厄弗所書,5:15—16)。


讓你的行動有價值

本·富蘭克林是這麼做的,你也可以做到。每天你都會因為做一些具體的事情而更換你生命中的新的一天。你的活動是否有價值呢?

許多按年度制訂財政目標的人,不可能計算出如果想要達到他們的目標,他們每天或每小時需要創造多少價值。如果你能確定你的每個工作日的每一分鐘的價值,那你就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它。


制訂一個書面的一天計劃


〓〓因為時間一直在正常地運轉,你必須相應地做出回應。把你一整天的活動計劃寫下來,不要只局限於朝九晚五的工作,該如何安排你的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否給你所愛的人留出了必要的時間?是否留出了讀書和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很多人說要過一種平衡的生活,但是在他們的計劃中並沒有體現出來。成功比控制你的生意活動要重要的多。花點時間寫下一個二十四小時計劃。


按輕重緩急列出你的活動事項


多數人將最愉快的工作列為「今日活動」的第一項。然而,工作應該按難度順序來依次列出。將最耗時和最艱苦的工作放在首位,也就是在你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來做。然後,隨着工作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而且越來越有趣,你就會通過做一些你真正喜歡做的事來維持你
的精力。

充分利用很短的一段時間

事實一次次地證明,每天致力於某一學科十五分鐘,會讓一個人在五年之後成為這門學科的專家。不要按天或者甚至按小時來考慮,要為一段段很短的時間制訂你的計劃。這樣,當某個人在赴你約會遲到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的時候,你的時間就不會被浪費,因為你為這些時間已經有所安排。


不要讓別人來決定你的計劃

在華爾街雜誌的一個卡通中,一位老闆正跟一位僱員談話。「哈里斯,身居高位是很寂寞的啊,但是如果我要你每天來我辦公室呆上二十分鐘,我就不會感到那麼寂寞了。」

你必須對你的一天負責。你必須決定在什麼時候做哪些事情,然後確保在那段時間不受任何事情打擾。不要讓一個電話打斷你的工作。每天留出一定的時間專門打電話或接電話。養成安排一些短約會的習慣,哪怕是十分鐘或十五分鐘。不要讓一個小時的時間白白浪費。這可以保證時間不會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閒聊上面。如果你要安排一個小時的時間,那比較適合開一個會議。在下一個約會來臨之前,就算是在再能說的人也必須離開。


聰明地工作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外出劈柴,其中一個人一整天都在努力地工作,一點也不休息,只是停下來簡單地吃了點午飯。另一個人一天中休息了好幾次,還在午飯時間打了個盹。這天結束的時候,那個從不休息的人很鬱悶地發現,另外那個人劈的柴比他劈的還多。

他說:「我不明白,每次我看到你的時候,你都坐在那兒休息,可是你卻比我劈的柴還多。」

他的同伴回答道:「那你是否還注意到,當我坐着休息的時候,我在磨我的斧子?」

識別浪費時間的行為

商人H·L·亨特(Hunt)很多年前戒掉了香煙,但是他戒煙不是出於健康原因,而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他的計算方法是,他用來開煙盒和點煙的時間——本來應該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的時間——每年花費掉他幾百美金。

我們應該知道哪些行為會浪費我們的時間。那些掌握了快速工作技巧的人能夠加快我們一天的進程。例如,很多決定可以在瞬間做出,但是我們習慣會說:「讓我考慮考慮。」有些人浪費時間去關注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羅伯?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寫道:「大腦是一個奇妙的器官;它從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刻開始思考問題,一直到你進入辦公室才會停下來。」就象某個人說的那樣直接,「上帝給你兩個方面—— 一個是休息,另一個是思考。你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你用哪個方面。正面你就贏,反面你就輸。」


重視個人生產效率

《洛杉磯時報》報道,著名管理顧問詹姆斯·A·菲爾茲(James A. Fields)指出,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生產效率僅為當時的55%。大約15%的精力浪費在「個人時間」上,而30%因為計劃原因而浪費掉,包括不明確的工作計劃、不恰當的人員安排以及極差的紀律。

當美國最大的連鎖店之一多米諾(Domino)比薩餅店宣佈,如果把比薩餅送到家需要的時間超過三十分鐘,任何顧客都可以得到3%的折扣。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僅僅是顧客從中受益,多米諾比薩餅店也從中獲益匪淺。找到了節省時間的方法,他們全國的工作力把生意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檔次。結果,整個運作的生產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現在就做

「現在」這個由兩個字組成的單詞可以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有着不同的意義。如果你正面地看待它,它就會給你立竿見影的激勵。

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把一個「現在計劃」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下面是一個範例。每次當一張紙進入你的視野的時候,立刻做出下列三種事情中的一種:
1?把它扔掉
2?在上面制訂工作計劃
3?把它歸檔
當養成這個習慣後,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生活看起來是多麼的有條理。

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說:「或許所有教育的最有價值的成果是讓你擁有做你必須做的事情的能力,這些事情是必須做的,不管你喜歡與否。」這是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一分鐘的價值

從把這些時間安排原則中的一個付諸實踐開始。即使只是節省了一分鐘的時間,這種努力就沒有白費。

一分鐘聽起來好象是很短的時間,但是它的價值卻是不可估量的。六十秒鐘是一個廣告商告訴人們關於一個產品的信息所需要的全部時間。對於一個賽車手來說,一分鐘意味着勝利或失敗。對於一個外科醫生來說,一分鐘可以意味着生命與死亡之間的短短的一瞬間。

記住,明天只不過是一個個的今天的延續。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在無聊的幻想之中。時間在一分鐘一分鐘地流逝。我們應該聽聽一個商人印在他的名片背面的話:
我只有一分鐘,
一分鐘內只有六十秒,
不是可以求來的,也不是可以選擇來的,
但是我卻可以利用它。
如果我浪費了它,我將會痛苦萬分。
如果我濫用了它,我要給出理由。
只是小小的一分鐘,但是它卻意味着永恆。


第14小時

充分利用你的金錢

這個小時中,你將被要求做出能夠戲劇性地影響你的財政狀況的決定。獲取財富的欲望沒有什麼稀奇的。幾個世紀以前,希臘人有這樣一個故事,迪奧尼修斯(Dionysius)問米達斯(Midas)國王他最想得到的是什麼東西,米達斯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我所接觸的任何東西都能變成黃金。」

迪奧尼修斯滿足了米達斯的願望。為了檢驗一下自己的這種新能力,米達斯從一棵樹上摘下一片樹葉,樹葉在他的手中變成了黃金。接着,他又撿起一小塊卵石,卵石也立刻就變成了寶貴的黃金。米達斯欣喜若狂。他高興地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接着他又補充道:「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當米達斯返回家中以後,他讓僕人準備一桌筵席。一會兒,他覺得有點渴了,就喝了點葡萄酒,但是,使所有人感到詫異的是,葡萄酒在他的嘴唇上變成了黃金。他要了些麵包,但是麵包也在他咬第一口之前就變成了黃金。當他伸手撫摩自己的女兒時,他的女兒也變成了黃金。

今天,人們還在幻想着米達斯式的觸摸,從不考慮如果他們的這種願望真的成為現實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我們談論金錢的時候,將神話與現實區分開來是很重要的。你或許會問,是否一個財政決定真的可能會極大地改變一個人未來的經濟狀況。一個只有平均收入的人能夠創造財富嗎?完全可以。事實上,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而在這一小時中我們將教你如何創造財富。


金錢的意義

有些人虛偽地說:「金錢是不重要的。」他們沒有真正面對現實。一般來說,一個人花費在賺取被稱為金錢的交換工具上的時間要比花費在其它任何事情上的時間都要多。這常常被稱為「生命維持體系」。

金錢一直被認為既是資產又是債務,既是所有成功的標準,又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許多人清醒的時候花費大部分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對某些人來說,對財富的渴望變得如此的強烈,以致於他們變成了金錢的忠實的奴隸,為了得到它甚至不惜損害自己的聲譽。據說,曼哈頓一位成功的房地產經紀人曾經這樣說過:「我一生中本可以賺更多的錢,但是我更願意晚上睡得好一點。」

金錢,或者缺少金錢,一直被認為是導致家庭分裂、生意失敗和政府瓦解的因素。世界還存在貧富的兩極分化。

然而,財富不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消極的力量。世界上有一些重大的發明創造就是某些個別的人對賺得財富的單純的渴望的結果。喬治·弗雷得利克·漢德爾(George Fredrick Handel)在把自己隔離了二十一天寫《救世主》(The Messiah)的時候也是出於對金錢的需要。

金錢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貨幣只是被政府或金融機構賦予了價值的紙或金屬。金錢的唯一意義是我們人為地認為它很重要。例如,一位老祖母可以把一美金的鈔票放在一個小孩的手裏,作為愛的一種表達方式。或者,金錢可以被用作是對影響法規的一種賄賂。

要了解金錢的意義,我們最好來看看《聖經》中是怎麼說的。馬太福音(Matthew)、馬克福音(Mark)和路加福音(Luke)中每六句詩文中就有一句會涉及到財政問題。許多人驚奇地發現,耶穌在對金錢的正常使用方面所闡述的比對悔過、拯救、天堂或其它任何方面所闡述的都要多。基督因為三十塊銀片而被出賣。安那涅斯(Ananias)和撒菲拉(Sapphira)因為金錢而撒謊。保羅(Paul)的船失事是因為船主的貪婪。

既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能逃避貨幣的中心作用,我們怎麼看待貨幣就變得非常重要。

可以明確的是:一份很好的財產已經形成,而你成為它的管理人。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不擁有任何東西」,你的觀點就發生了顯著的轉變。你只是在照看這份財產。然而,如果你認為你就是它的主人,你可能就會對它過分地保護、患得患失、憂慮不安——或許當你認為別人不尊重你的所有時,你甚至會憤怒。

不幸的是,很多人還繼續掉進受他們所擁有的財產擺佈的陷阱。跳出這個陷阱的方法是確定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予你的。你並沒有真正地擁有它。你只是被要求做它的保護者和管理人。


你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如何接受讓我們來看管的金錢?金錢是向人們提供貨物和服務的一個直接結果。在一個自由的企業體系中,人們賺取着各種各樣的薪水。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兩個孩子可能會賺取不同的金額;其中一個人長大後也許只能賺取最低的工資,而另一個人則可能成為一個大型公司的領導,賺取着六位數的收入。

儘管也有例外,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而被支付薪水的。例如,如果你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的價值是一年六萬美金,你就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為得到這六萬美金而努力地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會因為自己覺得不值得而「自我怠工」。亨利·福特(Henry Ford)說過:「金錢不會改變人類,它只會讓他們露出本來面目。如果一個人天生地自私自利、傲慢自大或貪得無厭,那時金錢使然;事情就是這樣。」

只有那些在政府的鑄幣廠工作的人才去製造金錢,而我們其他的人都是通過貨物和服務的交易而賺取金錢。

然而,很多人花費一生的時間去掙得一些收入,而沒有能夠按照計劃去確保其後半生的財政安全。他們希望自己早點退休,但是卻並沒有為退休做好準備。

拿出百分之五

不管你的年齡或收入是多少,你總可以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來大大地改善你的個人經濟狀況。它可以被簡單地稱為「拿出百分之五」,而以下說的是它如何運作的。做出決定,從你得到的每一百美金里拿出五美金,立刻用它進行投資,讓本金增加利息。這可能需要你修改你的預算,但是你會為將要發生的情況而感到吃驚。

這裏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或一對年輕夫妻在二十五歲的時候每年的收入是30,000美金,第一年的投資金額就是1,500美金。按7%的利率計算,他們第一年就能得到105美金的額外收入。即使他們永遠不會得到加薪或升職,到他們退休的時候還是每年掙30,000美金,到六十五歲的時候,他們的小小的計劃也可以得到340,000美金的養老積蓄。不需要有數學天才就可以計算出,同一個人一生中會得到正常的加薪,拿出收入的5%進行投資,利率為7%,通過「拿出百分之五」計劃就能得到上百萬美金的積蓄。

財政上的成功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你看待金錢的方式。當你認識到種子是用來種植而不是用來吃的時候,在收穫季節就會擁有豐收的莊稼。紐約一位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牆上有這樣一句格言:「把100美金變成110美金是工作。把100萬美金變成110萬美金就是必然。」

那麼為什麼人們不這麼做呢?他們沒有保證象對待生活的其它方面那樣去對待投資問題。約翰·雅各·阿斯托爾(John Jacob Astor)說過:「財富主要是習慣的產物。」當你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的時候,一個驚人的過程就開始了。結果會導向財政安全,並轉化成自信和對明天的個人樂觀主義。

道路並不總是平坦的,但是結果是值得的。猶太人的孩子知道奮鬥意味着什麼,但是「他奮鬥也是為了金銀珠寶,而他的種族裏沒有弱者」(讚美詩,105:37)。他們奮鬥着,然而他們得到了回報。

說到這兒,你應該斷言自己不會讓一個星期在沒有對你的未來投資的情況下而白白浪費掉了。

[next]


第15小時

你的新生

「通過葡萄柚節食法減掉了二十磅!」
「驚人的高纖維治療方法!」
「煙酸是如何增加你的壽命的!」

匆匆看一下超市收款台上的雜誌封面,上面有很多關於加強個人健康的內容。每年都會推出大量的新減肥方法,一個人一星期就可以嘗試一種。而看來有些人也是這麼做的。

然而,我們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大約在兩千年以前,普盧塔克(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醫學方面的建議。他說:「一個人管理自己的身體應該象控制船帆一樣,不要在看不見雲彩的時候放下或降低得太多,也不要在他開始懷疑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放鬆和忽視對它的管理。」

很多人並沒有遵循普盧塔克的平穩的人生態度,他們在節食、運動和身體健康方面總是朝三暮四的。


精神和身體的相互作用


〓〓每個病例都有其獨特的原因,所以大多數醫生承認,精神對身體的康復起着重要的作用。歐洲研究學者約翰·奧古里斯特(Johan Algrist)說:「否定精神狀態與免疫作用的密切關係的可能應該被認為是一種科學自殺。」

我們已經認識到,精神對身體健康有着很大的影響。每一種想法都會引起一種生理反映,使我們的化學平衡達到某種程度。哈佛醫學院教授斯蒂芬·洛克博士在他的《The Healer Within》一書中這樣認為:

心理因素是產生疾病的一個原因——甚至會使感冒轉化成癌症。研究學者現在已經得出一些信息,思想和情緒在心情中導演了包括荷爾蒙、神經介質和神經細胞活動的芭蕾舞劇,對健康有着微妙的而又明顯的效果。


你為什麼節食?


故事講的是堪薩斯州兩個男人,他們正在談論着節食問題,其中一個人提出了一個挑戰。他說:「我可以教你一個如何減掉那三十磅肉的方法,肯定比你想像的要快。」

「那就告訴我啊,我會去做的,」他的朋友說道。

「這個計劃不用節食,不用吃藥,不用鍛煉,」他說。「我們從明天早晨開始。」

第二天,那個超重的人到達的時候,他的朋友已經在那兒等着他了,拿着兩個十五磅重的箱子和兩副手銬。他把箱子縛在那人的手腕上,說:「戴着這兩個箱子兩星期,即使是在你睡覺、吃飯或洗澡的時候,也不要把它們摘下來。」

只過了幾個小時的時間,那個人就知道了,如果沒有那三十磅的重量,他的生活將會多麼的不一樣。他的朋友幫他摘下了手銬,而那個人也開始去減他自己的那三十磅多餘的重量了。

你呢?如果你是那數百萬的節食者中的一員,認真地考慮一下你為什麼想減掉你的腰圍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減肥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那麼你就是認為一個苗條的身體是得到認可的原因。結果會怎麼樣呢?結果就會出現為了尋求被認可而導致另外一種不健康的附帶反應。菠菜、鮭魚和草莓很重要,因為它們能給你帶來良好的營養和體力,但是它們並不是讓你情緒穩定的來源。

找三個人問問,你會得到四種好的節食方法的建議。最好的節食計劃之一是多年前由一位醫生提出來的。他說:「象一個國王一樣吃早餐,象一個王子一樣吃午餐,但是象一個乞丐一樣吃晚飯。」他在傳達一種基本的健康原則。給你的身體積極地消耗它所攝入的卡路里的機會。一個人的身體在夜間需要消化的食物越少,他就會變得越健康越輕鬆,就越不會增加體重。

如果現在流行的減肥食品真的管用,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地發明新的減肥食品呢?為什麼它們通常都不管用呢?減肥食品不管用是因為它們使得人們只是注重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本身——過多的事物以及過高的體重。因為我們傾向於響應我們最重要的想法,所以節食的結果往往是吃的更多而不是吃的更少了。


新的焦點

要結束這種一會體重減輕一會體重增加的起伏不定的綜合症狀,那就不要再一門心思地鑽研食物問題了,開始鑽研鑽研你自己吧。當你開始按照本書中的建議去做的時候,你就會加強自己所感覺得到的個人價值和成長。結果將是更強烈地希望自己看起來更精神感覺更健康。

因為你的自我觀念來自於你的需求,所以你——而不是你的情感——控制自己的需求就非常重要。如果控制的是食物或任何外在的東西,那你的方向就錯了。記住:你對自己感覺越好,你就越能控制自己的需求,而你的身體也就會受益。

我們常常因為身體虛弱而完全強調外在原因。比如,癌症被歸咎於從雪糕到微波爐的所有東西。要是老強調這些東西的話,我們往往會過分注意哪些事情是應該避免的,而不去注意為高質量的生活制訂積極的計劃。

一個小孩問禮拜日學校的老師:「為什麼聖經中的人能活得比我們長那麼多?」

那位老師回答說:「他們活得長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不應該活那麼長。」我們的身體是隨着我們的思維方式而有所反應的,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那些在體育健身和身體健康行業有所成就的人知道,我們都需要一個平衡的飲食、良好的營養以及適合我們的年齡和環境的正常的體育鍛煉。如果我們攝入的卡路里得不到消耗,我們會得到什麼呢?如果我們吃了正確數量的食物而沒有注意我們的營養需求,我們會得到什麼呢?如果我們把營養與《聖經》中的情感健康概念結合起來的話,這種結合會產生很好的效果。《聖經》中的箴言篇很好地總結了這一點,「快樂象藥物一樣有益」(箴言篇,17:22)


秘〓〓方

當然,健康的身體不單是良好飲食的結果。很多人忽視了體育鍛煉這個因素。據說,有位詼諧的人曾經說過,有些人得到的唯一的身體活動就是急於得出結論、撞倒他們的朋友、逃避責任、躲避問題、忽略補償、以及趕走幸運。

只注意自己該吃什麼並不能自動地帶來一個健康的身體。包括日常鍛煉計劃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不可缺少的。

作為你的二十四小時運轉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你能夠做出以下承諾嗎?從今天開始,我們每天最少拿出十五分鐘定期地參加體育鍛煉。

你會說:「聽起來真的很容易!只是一天十五分鐘的時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然而,我們正在談論的是保持身體健康和長壽的個人計劃中遺漏的因素。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圍着街區輕鬆的散步或穿過一個購物中心,那現在就開始吧,並發誓讓它成為一個日常習慣。你也許會驚奇地發現,十五分鐘地活動會變成半個小時。誰知道呢?你也可以買一些健身器材或參加一個健康俱樂部。但是,即使你只是堅持每天活動十五分鐘,你也會受益匪淺。

記住,為鍛煉而分神不是你的目標。重要的是從今天開始,讓每天的體育活動成為你的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增加能量、少生病並讓你得到重生的秘方。


第16小時

成功者的形象

位圖爾薩商人在三藩市機場等飛機。突然,他鼓足了勇氣,決定嘗試一下很長時間以來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走向一位穿着講究的紳士面前並對他說:「先生,能否幫我一個忙?」

「儘量吧,只要我能做到。」那位陌生人說。

「您看,您以前從沒見過我,而且以後很可能也不會再見到我了,我有一個請求想讓您幫助我一下。」
「好說!您說我能幫您什麼?」那個人回答道。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我想讓您仔細地打量打量我,對我的形象給一個坦率的意見。」
那人笑了,說道:「你不是開玩笑,對吧?」

「我是認真的,」那個商人微笑着說,「來吧,告訴我您是怎麼看的。如果您是我,你會做哪些改變?」
陌生人看着那位商人,說:「好吧,既然您問了,我就說說我的看法吧。有幾個地方或許您想試着去改變一下。首先,您的眼鏡有點跟不上潮流了。現在都不戴這種寬邊眼鏡了。
其次,最好修修您的連鬢鬍子。」

「這正是我想聽到的,」商人說。他對那位紳士道了謝,登上了飛機。

第二天回到了圖爾薩,他就找了他的理髮師,還去了一個眼鏡店。

我們常常是最後一個發現自己的真正形象的人。我們也許沒有向一位陌生人徵求意見的勇氣,但是或許我們需要照照鏡子,問問自己:「我的形象讓我看起來怎麼樣呢?」

約翰·T·莫洛伊在他的暢銷書《成功着裝》一書中,提出了許多研究課題,教導人們如何根據他人的衣着對他人做出反應。

在其中一個測試中,莫洛伊想知道是否雨衣的顏色真的會決定人們對一個人的態度。他給1,362位形形色色的普通公眾看了一個人的兩張幾乎完全一樣的照片。只有一處是不一樣的。兩張照片顯示的是同一個人,同一個姿勢,穿着同樣的外套、同樣的襯衫,打着同樣的領帶,穿着同樣的鞋子。唯一的不同是雨衣。一張照片中雨衣是黑色的,另一張中雨衣是淺褐色的。參加測試的人被告知兩張照片中的人是一對孿生兄弟,並被要求指出他們認為兩個人中哪個更有名望。

結果讓人非常吃驚。莫洛伊說:「87%以上的人,也就是1,118個人選擇了穿淺褐色雨衣的那個人。」

因為某些原因,普通公眾認為穿黑色雨衣的人是中下層階級。他們認為上層社會的人應該穿淺褐色雨衣。

人們會根據你的衣着而立刻對你做出判斷嗎?當然會。你也會這麼做。比如,一個穿工作靴的人很少被想像成為一位公司管理層候選人。


每日對照表

事實一次次地證明,當男人和女人開始按照他們所期望的工作風格進行穿着的時候,他們很快就會被看成是那些工作的潛在的候選人。理論就是,當人們能「看到」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做到」。

也許有人會問:「工作的晉升是外表改變的結果還是堅定的奮鬥目標和積極的自我形象的結果?」從現實來看,很少有人脫離對他們自尊的加強或對新目標的確定而單純地改變自己的外在形象。

在這小時中,你將被要求改變你的形象,但是並不是因為你所想像的原因。你的目標不是用來感動別人的,而是用來影響你自己的。當你為新的一天做準備的時候,額外花一會工夫檢查檢查你的儀容。問問你自己:
我的頭髮是否已經整理得夠好?
我選的衣服是否適合今天穿?
衣服的顏色和款式是否適合今天的活動?
為什麼這些小的細節如此重要?當你為自己的樣子感覺驕傲和自信的時候,它就會在你遇到任何情況時都會轉化成積極的行動。

一個簡單的行為,比如擦你的鞋,能夠對你的行為產生微妙的但卻是深刻的影響。突然,你會對自己感覺良好。你走路說話都會更有權威和自信。女人可以通過佩戴獨特的珠寶首飾達到同樣的效果。男人可以系漂亮的領帶。

少許的名貴香水或科隆香膏也許不是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會注意到,但是,你知道你用了它,而且它會給提高你的自尊。心理學家指出,在期望更具影響力和更被尊重的當事人中,個人價值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很多情況中,改善自己的唯一最有效的要素是改變衣着,以符合你所期望的形象。

多數人養成了一種特定的穿衣風格,從來不對自己的外表做必要的改變。你當然應該做你自己,但是,你需要定期地對你如何與周圍世界進行比較做一個評估。最快的方法是拿起一本當前的《時代》雜誌或 《新聞周刊》,看看裏面的廣告。那上面的人是任何穿戴的?
髮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你不見得選擇去模仿那些廣告,但是對當前流行趨勢的了解可以讓你有更多的選擇。


費〓〓用

〓〓談到時尚問題,很多人會說:「我哪負擔得起那些費用啊!」然而,與金錢相比,時尚更取決於個人趣味、潔癖和修飾。一位對時尚和外表沒什麼認識的百萬富翁當然與他的社會經濟地位不相稱。

當然,另一方面也許也沒錯。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很少買衣服的人在打折商店買一個簡單的衣櫃就可以了,可以稱之為單純典雅。這是個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的問題。很久以前柏拉圖說過,「時尚和融洽的美以及優雅和美好的旋律靠的是樸素。」

我們知道在巴爾迪莫有一位餐館老闆,他決定把自己的餐廳稍微裝修一下。他沒有花點小錢去請一個室內油漆工,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計劃。他把牆刷白,把屋頂和所有的椅子噴成黑色的,而把每張實在不怎麼別致的桌子鋪上桌布。然後他給每個服務員發了一件白色的襯衫,一條黑色的領結和一件黑色的茄克。幾乎沒改動菜單,餐館立刻就開始吸引了更多的高層次顧客,生意做的很成功。黑白兩色的裝飾以及穿着整齊的服務員展現了一個一流的形象。

且不管你的衣櫃是多少錢買的,如果你不用它來放體面衣服,那錢就白花了。當著名律師克拉倫斯·戴洛因為自己的外表被開玩笑。他說:「我比你們任何一個人找的裁縫都好,我在衣服上花的錢比你們都多。唯一的不同是你們很可能不睡在家裏。」對自己的外表自信是個良好的開始,但是要傳達一種平衡和自信感還需要做的更多。

為年輕人提供培訓項目的全國初級沙龍舞同盟的執行董事安妮。考爾文。溫特斯認為,自信是一種可以經過訓練學習的行為。她說,「我始終強調』挺起腰杆走路的』的重要性。」

挺直雙肩昂首闊步的行為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沒有讓你的衣櫃看起來更好的其他方法了。

其它改變形象的方法

你是否曾經不得不跟伸出他或她的如同冰冷的死魚一樣的手的某個人握手?最近,有位年近六十歲的人承認說,沒有人告訴過他他的握手象一塊柔軟無力的抹布。「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坦白地說,「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把我拉到一邊,就這一點給了一句善意的忠告。想想看,」他接着說,「我大半生的成人時間跟人握手給人的感覺是虛弱的,因為我完全不知道是我的握手方式的問題。現在,當我跟某個人握手的時候,我確保我的握手是強有力的。我對自己感覺好多了。」

你講話的方式也很重要。下次你參加一個小組討論的時候,注意主導的人是誰。通常是那個說話聲音不大但卻從容不迫而且表達清晰的人。說話大吵大嚷的盛氣凌人的那個人很少被看成權威人士。

最近,弗羅里達的一個重要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的台柱子被問及他為成為一個新聞記者做過哪些準備。他說:「在我成長過程中,我有一口可怕的地方口音,說話總是含糊不清。」在中學期間,他意識到,如果他想成為一位成功人士,他必須得象那些已經成功的人那樣說話。在一個用電池的小型錄音機上,他錄下了「CBS的瓦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晚間新聞」。他說:「每天下午,我走到我家附近的一塊空地上練習。我會一遍又一遍地放一句話並大聲地跟着說,直到我說得聽起來跟克朗凱特說得一模一樣。」結果怎樣呢?他說:「我的口音改變了。我說話不再含糊不清了,而且不久之後我在當地的一個收音機廣播電台找到了一個播報新聞的工作。」

有些人以講明顯的鄉下口音或某種民族的口音為樂。但是,多數情況下,他們的進步因為沒有一個自覺的改變計劃而受阻。

當你開始特別關注你的形象時,機會的大門就向你敞開了。參加一個交流工作會或國際名人地方分會,能夠幫助你獲得自信並樹立自己所希望的形象。

你是否應該模仿你所崇拜的人的衣着和行為呢?如果你的形象給你一種能體現自我價值的感覺,那就沒有必要去模仿。想方設法地去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是對時間和精力的一種浪費,除非你已經首先變成了你所重視的某個人。

養成每天在鏡子裏瀏覽一下自己的習慣,以確定你所看到的鏡子中的你是不是已經夠好。每周至少做一件具體的事情來改善你自己的形象。

當你成為自己最苛刻的最好的批評者時,你就不用去擔心說你什麼了。這會建立你對自己的形象和表現的信心。這樣,你不僅只是感覺自己象個勝利者,而且你看起來就是個勝利者。

[next]


第17小時

發現長處

一個人手裏有點餘款,於是在芝加哥的南邊花18,000美金買了一套舊房子。他把房子裏里外外都粉刷了一遍,修了修馬桶,貼上幾張風景畫,然後把房子投入市場。讓他驚奇的是,沒有人出價買他的房子。最後,他去找一些房地產中介諮詢。「這個房子有什麼問題嗎?」

「不是房子的問題,」他們告訴他說。「是周圍環境的問題。」

於是他立刻跑到銀行借了貸款,又在同一街區買了另外四套房子。等到最後一套房子粉刷完,最後一棵樹栽好之後,這條街上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這個街區前前後後的人們都拿出他們的刷子和花園裏的工具。大概三個月以後,這一帶的房價蹭蹭地猛漲。

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個人決定做到最好而其效果蔓延開來。


個人完善的十個關鍵


〓〓歷史上,「盡善盡美」這個詞一度被用作榮譽的代名詞。它是從動詞「勝出」派生出來的。「勝出」的意思就是「超越平均水平」。

很多人把質量與貴重的或奢侈的東西等同起來。但是,事實並不總是如此的。決定一部狀況完好的老式轎車與一部生鏽的破爛轎車之間的差別的事情是什麼呢?答案通常是,那部好車的主人每年花十美金買一桶蠟,並花時間去保持車子的清潔。

當你走進一個貯木場時,你會看見有三個等級的木板:三級木板兩面都很粗糙,滿是節孔;二級木板好一點,有一面是光滑的;而一級木板質量一流,兩面都很光滑。如果木板是要被膠合板或石膏掩蓋起來的,你也許會選擇二級或三級木板,但是如果你是要打造一件家具的話,那就只能有一種選擇了。你會看重質量,選擇一級木板。

個人完善的大門如何才能敞開呢?以下是十個不可缺少的關鍵。


關鍵一:不要滿足於平均水平

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把比以往做的更好作為你不斷追求的目標。然後反覆地重複你的這種做法,直到你達到能夠最好地表現你能力的完美境界。

不幸的是,許多人只是做到了得過且過。他們認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是畢業而不是出類拔萃。僱傭者們驚奇地發現,一個有學位的人與一個能夠做到出類拔萃的人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

平庸可以被認為是心靈的癌症。那些甘於平庸的人不久就會發現,他們的個性已經變成平庸的一面鏡子——單調而且枯燥。


關鍵二:注意細節

一位高級手工藝家能夠有勇氣仔細地檢查自己的最後作品。他也許甚至會遞給你一個放大鏡對你說:「來,看看我的作品怎麼樣。」

大師與新手不同的是,他們會去關心一些細小的事情。鋼琴師阿瑟爾·施那貝爾說過:「我對音調的掌握並不比很多鋼琴師強。但是音調之間的延音——啊,那才是真正的藝術所在。」

不管你是藝術家還是電腦程式員,不管你是牙醫還是電話接線員,永遠不要在工作中驕傲自滿。工作中的滿足感比你掙多少錢或者得到晉升更重要。這種滿足感來自於你對工作細節中的樂趣的發現。


關鍵三:積極地投入

能夠展現優秀品質的人是那些已經看到宏偉藍圖的人。他們有一種很強的目的感,而且將他們的工作視為對世界的一種貢獻。

你可能會疑惑:「那些一生都在福特汽車公司製作齒輪和軸承的人會對他們的工作做出什麼承諾呢?」去參觀一下那個工廠你就會感到吃驚。他們為顧客安全、國外競爭、質量報告—— 一種控制試驗、以及他們的個人生產效率所激勵。對於他們許多人來說,在同一工作崗位上呆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奉獻精神就越強烈。

在一到十的範圍內,為你的承諾規定一個貫徹率。把達到被稱為「優秀」的指標定為你的目標。


關鍵四:注意道德和聲譽

在聖路易,有一家大型零售公司最近被迫解僱將近20%的勞動力。有人問人事經理:「你是怎麼做出裁人決定的?你用的是什麼標準?」

他說:「我們仔細地研究了出勤率、生產效率、個性以及成功和失敗的劃分標準,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留下那些具有良好品德的工人。我們永遠不能忽視誠實和信譽。」你可以通過工作熱情和技能得到聲譽,但是,真正關鍵的是你如何通過「品德」測試。

關鍵五:真誠地尊重他人

在肯塔基州,有一個加油站的洗手間非常乾淨。鏡子的上方有這樣一句話:「請假裝這是你自己家的洗手間,而你的媽媽要來你家看你!謝謝!」

只有當你不加思索地實行「黃金原則」的時候,盡善盡美才會成為你的一種生活態度。如果我們看待他人的價值就象看待我們自己的價值一樣的時候,就會有這種生活態度。人際關係學專家萊斯·吉博林說,我們的行為必須是真誠的。「你不能讓別人感覺你很重要,即使你覺得他不是什麼重要人物。」


關鍵六:更上一層樓

對於一個專業運動員來說,要想成為一個世界冠軍要經過很多年的磨練。要想從一個春訓中的新秀成長為棒球名人堂里的一員,需要走很長的路。而且,只有那些比他人付出更多時間和努力的運動員才能做到。

我們對逆境的反應決定我們能否成功。我們如何克服重大挫折?我們如何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我們的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很艱難的。完善自己從多付出開始。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會豁達和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原因。


關鍵七:始終如一

那些從大公司接到一年訂單合同的公司是那些能夠生產以銷定產產品的公司,他們因為自己的質量、他們的始終如一以及他們與以前表現的一致而被欣賞。

要做到每次水平都很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不斷實踐的結果。最好的都是那些從來不會停止實踐的人。

有一位女士在聽完音樂會後對小提琴手:說:「我要是能把小提琴演奏得那麼棒,得花上半生的時間。」

那位演奏者回答道:「夫人,我本人就是花了半生的時間啊。」


關鍵八:永遠不要停止完善自己

完善與完美的意思並不一定完全相同。不過,它的意思的確是大多數時間做的是非常好的。你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品質,但是,改善的餘地總是有的。

盡善盡美的標準不是鑲嵌在石頭裏的,它們應該不斷地被改進。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去年還算是完美的東西,到了今年就不一定還是完美的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地掌握新技能的原因。

維爾·羅傑斯說過:「如果廣告商把拍廣告的錢用來提高他們的產品質量的話,那他們也就不用為他們的產品做廣告了。」

古語「熟能生巧」是不確切的。實踐能夠促進提高,但是提高的過程永遠沒有盡頭。訓練能夠積累經驗,因為訓練的時候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學會做得更好。


關鍵九:將盡善盡美定為你一生的目標

品質不是貼在你牆上的成績證明書上的一個單詞那麼簡單。品質是一種有生命的東西,是你的心靈的一部分。湯姆·彼得在他的《追求盡善盡美》一書中說過:「一流的表現不是枯燥呆板的;它應該是充滿活力和熱情的。」

如果要你說出五位你所知道的因為其品質和出色的工作而聞名的人的名字,會是哪五位呢?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是那些將盡善盡美作為一生目標的人。

關鍵十:總是付出110%的努力

〓〓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讓一位助理準備一份分析報告。那位助理晝夜工作。他把報告交給基辛格一個小時之後,報告又還給了他,上面有一個批註讓他重做。

那位助理整夜沒睡修改報告。基辛格讓他再重做一次。在改了三遍之後,助理要求見基辛格。他對基辛格:「我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基辛格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現在就看看吧。」每一項工作都會成為做這項工作的人的一個生動寫。決定價值的東西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做的怎麼樣。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你盡最大努力去做這項工作。要付出110%的努力。

達到完美的這十個關鍵只有在你激起活力的時候才會起作用。這種行為不是自發的。它從我們每個人開始。我們必須轉動門把手把門打開。

稍微休息一會,瀏覽一下你剛剛讀過的這十個關鍵。哪些是你最薄弱的環節?下決心去加強你的這些薄弱環節直到它們變得牢固和堅強。

盡善盡美應該成為我們一生的承諾。


第18小時

一顆嶄新的心

根據全國精神健康協會統計,至少有三百萬美國人在他們的生命中的某些時候患有精神錯亂症。這些人經常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其中有間歇性心臟跳動、胸悶、恐慌以及害怕失去控制。

精神錯亂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而又可以治癒的疾病。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犯這種病,但是或多或少地,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臟疾病。

在這個小時中,我們將要求你深入地研究並發現是什麼真正地讓你激起熱情的。

心臟是身體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器官,象生命本身的跳動一樣充滿活力。根據作出這個解釋的人,「心」這個詞有數十種意思。對於運動員來說,心是勇氣的源泉。對於某個戀愛中的人來說,心是情感的源泉。對於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來說,心是善良與罪惡的家。


真〓〓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有一顆純潔的心。建立在真心基礎上的生命有無窮的潛力,但是,如果沒有真心這個基礎,事情就會混亂不堪。男孩鎮孤兒院的創立者威廉·F·詹姆斯(William F.James)說過:「成功只需要三樣東西:首先是正常的智慧;其次是決心;而第三個是絕對誠實。」

在崎嶇不平的人生之路的每個轉折點,會面臨很多困難的抉擇和誘惑。有些人總能找到出路。用一句諺語來說,「越沒有阻力的路就越能造就彎曲的河流和懶散的人」。

那些不說實話的人最終都會付出昂貴的代價——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下面講述的是四個中學男生發生的故事,他們吃完午飯一小時後走進教室。他們在外面玩來着,耽誤了老師早就計劃好的一個重要考試。

「我們很抱歉,詹姆斯老師,」其中一個男生解釋說。「我們的汽車輪胎癟了。」「不用擔心,」老師說。「我會讓你們補考的。」

然後她讓那幾個男生每個人坐在教室中一個不同的角落。「拿出一張紙和一隻鉛筆來,」詹姆斯老師說。「這個考試很簡單,只有一個問題。」

那幾個男生聽到老師問的問題時都傻呆了,「是哪個輪胎癟了?」這次考試那幾個男生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信〓〓心

就象擁有一顆真心非常重要一樣,擁有一顆信任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杜克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中心的主任萊德福德·威廉姆斯在他的《信心》一書中寫道:「那些有着一顆信心的人更可能在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裏保持健康而且更長壽。」他說,信心「相信人類的基本善良,相信多數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是公平的和善良的」。

愛〓〓心


綜觀歷史,有很多人根據自己心裏的感覺來構築自己的夢想並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25年,兩位醫學院的畢業生與他們的父親在肯薩斯州的多佩克(Topeka)郊外的一個農場創立了一家小小的精神病患者療養院。這是「休養療法」在精神病治療方法中盛行的時候,精神病人會被送到非個人機構去生活。

這位父親和他的兩個兒子有一個不同的看法。他們決定在病人和員工之間建立一種富有愛心的家庭氣氛。護士就如何治療特殊的病人接受了特殊培訓。其中有一項就是要告訴護士,「要讓病人知道你尊重他而且喜歡他。」另一項就是指導護士,「對這位女患者既要和藹又要嚴格,不要讓她的情況變得更糟」。

醫生是卡爾和威廉·曼寧格,而採用這種「革命性」治療方法的曼寧格診室成為世界聞名的診室,幫助了無數的患者。卡爾·曼寧格醫生曾經這樣說過:

愛心能夠治癒人民——治病的人和被治的人都會被治癒……是愛——各種形式的愛——這種無形的東西進入到治療關係當中。愛能夠發現哪些東西可以治癒並恢復,哪些東西能夠創造我們今天所說的奇蹟……愛是人類疾病的良藥。如果我們有愛,我們就能生存。

愛這種發自內心的偉大情感,是取得各種成功的關鍵。但是,就象生命中的很多寶貴財富一樣,如果我們不用它,我就會失去它。我們用愛去更多地了解愛,我們愛的能力就越強。作家凱瑟林·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說過:「愛是必須不斷學習的;這種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恨是不需要指導的,恨只需要被激起。」

很多人只是執着地去追求愛別人,他們忽視了去體驗被愛的感覺。在他們看來,對真心真意的愛情的追求就象被獵取的狐狸和獵犬,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的。結果將是一種精神鍛煉而不是感情體驗。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心總是準備着響應那些敲響自己大門的人。成為卡爾卡塔的窮人的仁慈天使的特麗薩媽媽這樣說過:「愛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時令水果,每個人都可以擁有。」

如果讓別人來描述你付出與接受愛和感情的能力的話,他們會怎麼說呢?你會被描繪成一個被你的心控制的人嗎?或者他們會描述你的邏輯能力而且說你被自己的頭腦控制嗎?多年以前,喬治·華盛頓·卡佛爾這樣說過:「你的生命走多遠取決於你對小孩是否溫柔、對老人是否關愛、對艱苦的人是否有同情心、以及對弱者和強者是否有忍耐力。因為你生命中的某一天會擁有這一切。」


淨〓〓心

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用愛和寬容來淨化一下自己的心。這就象克羅拉多的那對迫切地想賣掉房子的夫妻。有幾十人表示有意買他們的房子,但是沒有人出價。

「問題出在哪兒?」他們問房地產中介人。

她告訴他們說:「你的房子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當別人看到房子內部的時候就失望了。」這是真的,外表有一層新刷的外衣,但是內部卻象一個豬圈。

於是他們立刻對每個房間進行擦洗、粉刷和掃除。三個星期之內,他們收到了一個報價,與他們期望的價格完全一樣。

對於我們的心來說也是這樣。除非我們的內心是乾淨的,否則我們想展現一個清白面貌的努力就很難有什麼效果。只有通過精神轉變,我們的心才能變得清潔。

數以百萬的人能夠證明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的個人信仰或轉變經歷不是一生尋求的結果,而是一種特殊的轉變運動。很多人嘲笑及時援助或再生體驗的概念,但是那些經歷了這種改變的人不會擔心別人的批評。他們知道由內到外的轉變意味着什麼。

從過去的傷害、身體或心理疾病、或者嗜好當中恢復過來的人,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

當然,淨化和治癒的過程有時候是很慢而且很謹慎的;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時候可能被很多人描述成他們確切地知道自己發生了轉變的地點或時間。


對內心的鑑定

當你對心臟問題感覺舒適和安全的時候,你的自信會滲透到其它各種行為當中。威廉·福格納寫道:「我發現,在嚴肅和自尊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而且不管需要什麼樣的勇氣,最關鍵的是要知道你自己站在哪裏。」

我們很多人往往用我們痛恨的事情定義生命。但是當我們用儘量最積極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的立場時,實際上我們就已經在進步了。

我們都有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的能力。當我們失敗時,我們可以請求寬恕。而且,就象孩子學走路一樣,我們可以站起來重新再來一次。

你不必給當地醫院打電話預約心臟檢查。這種事你自己就可以隨時做。你的檢查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對你自己提問以下問題:我是否遵守了黃金原則:「就象你要求對待你一樣,你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路加福音,6:31)?我願意寬恕嗎?我能夠接受原諒?我關心別人嗎?根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原則,你為他人所做的一切會有所回報的。不要等腫瘤越來越大直到該做重大手術的時候。對你自己承諾,你會從每天開始清潔你的內心。如果內心充滿了憤怒,下決心寬恕。如果內心充滿嫉妒,尋找一些能夠做慈善的、高尚的和有價值的事情的方法。如果內心充滿鬥爭和壓力,花點時間放鬆自己或者去禱告。在西雅圖一個加油站的牌子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乾淨的引擎總是會釋放能量的。」你就是應該這樣描述你自己新的內心。

[next]


第19小時

從主人到僕人

世界上圖謀私利的人太多了。他們的詞彙里被「我」(主格)和「我」(賓格)充滿。

這些人的思想中從來不會有服務意識,除非他們的思想發生轉變。如果你想發生態度上的轉變,你就必須要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願意用愛和寬厚之心去對待他人。你將會發現,這種轉變不僅對與你相關的人有好處,對你自己也很有利。

一項驚人的研究更加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三藩市醫學研究學會的拉里·舍維茲(Larry Scherwitz)發現,心臟病與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有着密切相關的聯繫。舍維茲指出,「那些在會談中最經常使用我(主格)、我(賓格)和我的(所有格)這些代詞提及自己的人(也就是那些總在談自己的人),更可能會得心臟疾病,即使在其它危害健康的行為得到控制的情況下。」


成功團隊


〓〓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醫學博士奧內西(Ornish)主任認為,服務意識在和解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壓力、飲食與心臟》一書的作者奧內西博士說,許多心臟病患者認為自己是孤立的,這可能會導致壓力和更多的疾病。他鼓勵他們為別人做一些事情。例如,他曾經要求兩位相互討厭的病人互相為對方洗衣服。奧內西認為,這種無私的行為能夠加快我們的康復進程。

當你把自己看作是成功團隊的一分子的時候,學習服務藝術就容易多了,因為成功團隊不在乎誰得到榮譽。在體育比賽和音樂中的確就是這樣的。有個人問一個著名交響樂團的指揮,他認為哪種樂器是最難演奏的。那位指揮想了一會,說:「第二小提琴。我能夠找到大量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要找到一位能夠充滿激情地演奏第二小提琴的人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如果我們沒有第二小提琴的話,我們就演奏不出和聲。」

問一問任何一位商業預測家,你就會知道,未來的工業增長不在於製造,而是在於服務。企業家威廉·萊爾(William Lear)博士(別人是這麼稱呼他的)曾經在自己的家中招待一位尊貴的英國客人。在晚上就寢之前,那位客人把自己的鞋子放在門口,希望有哪個僕人把鞋子擦一擦。

第二天早晨,鞋子被打了蠟,擦上了鞋油,錚明瓦亮的。是查理博士自己做的。

作為一個服務人員,需要有一顆愛心。聖·奧古斯丁的描述可能是最貼切的。當他被問道「愛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他回答道,「愛有一雙能夠援助他人的手,愛有一雙能夠趕往幫助窮苦人們的腳,愛有一雙能夠發現痛苦和貧困的眼睛,愛有兩隻能夠傾聽人類悲嘆聲和痛苦聲的耳朵。愛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寬容與忘記

很多人永遠也做不到從主人到僕人的轉變,因為他們拒絕寬恕別人。他們懷着個人恩怨,不懂得忘記過去的過失。一個人說「我可以原諒,但我不能忘記」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在說:「我拒絕寬恕。」

就這個問題,作家和演說家約西·麥克多維爾(Josh McDowell)說過:「在我拒絕寬恕的時候,我實際上是在焚燒一座有一天我可能需要從上面通過的橋樑。」

有些人似乎永遠都不想學習寬恕。有一位年輕婦女一天早上去拜訪她的一位正在喝咖啡的朋友的時候抱怨地說:「每次我老公跟我吵架的時候,他總是變得historical(拿過去說事)。」

那位朋友打斷她說:「你是不是說hysterial(歇斯底里)?」

「不,我說的是historical,」那位女士回答道。「他總是提過去發生的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

這很好笑,但是這個故事卻真有其事。我們的關係常常被以前的傷害所阻礙。

如何解決呢?道歉。諾爾曼·溫森特·瑞爾勒(Norman Vincent Reale)說過:
真誠的道歉不局限於只是承認錯誤。道歉應該是對你所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已經傷害了某種關係的一種認識,而你很在意這種關係,想重修舊好並維護這種關係。

伊利諾依的一位成功的經理有一個五字解決方案與之有所不同。當顧客或生意合伙人投訴的時候,他常常到他們的辦公室或住處去跟他們見面,問他們:「原諒我好嗎?」

直接出自於公司經理的這幾個字效力真是不同凡響。在幾乎所有情況下,受害方都會接受道歉,而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給予與索取

個人改變開始於當我們不再譴責別人的時候。那些習慣於吹毛求疵的人實際上是在說,「我好象是為別人活的」。

如果你想養成一種服務意識,你就應該將你遇到的消極的事情很快地拋諸腦後。正如一個阿拉伯諺語所說的,「把對你的冤枉寫到沙地里去,而把發生在你身上的愉快的事情寫在大理石上」。我們應該擺脫那些讓我們的精神萎靡不振的怨恨情緒或報復念頭,而堅持那些讓我們精神振奮的感激和快樂。

一個服務人員更多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一個索取者。或許我們應該記得那位古代的國王,他要求把自己死後的屍體展示於眾,手攤開着,手心裏什麼東西都沒有。我們也應該有這種給予的態度。既然我們不能帶走它,為什麼現在不讓別人去分享它呢?

聖典中告訴我們,「就象他從娘肚子裏出來的時候一樣,他最終將赤裸裸地而回,就象他來時一樣;而他不會從他的工作中帶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用手拿走」(傳道書,5:15)。

著名心理學家艾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對其生命的全部內容進行了分析。

對於富有創造力的人來說,給予有着完全不同的含義。給予是權力的最高表達形式。在給予的過程當中,我可以體驗我的能力、我的財富、我的權力。這種對升華了的生命力和權力的體驗讓我充滿快樂。我體會到自己洋溢着愛心、自己在付出、自己在活着,並因此而感到快樂。給予比接受更讓人快樂,不是因為給予是一種失去,而是因為在給予行為中存在着對我的生命價值的表達。

我們必須注意到,真誠的服務和相互依賴之間是有不同之處的。如果你為他人做事是為了得到你自己的利益,那麼你的動機來自於個人利益的需要。沒有一種對自己的堅定的認同感,你很可能會變得容易依賴他人的認可。這不僅會妨礙你自己的發展,也會讓那些你認為你在幫助着他們的人變得依賴於你從而變得沒有責任心。這就是相互依賴。我們會相互承擔責任,但是也有的時候,「讓每個人檢查自己的工作,他會因此而為自己感到快樂,而不是為別人」(迦拉太書,6:4)。

一個真誠的服務人員會經常給予,而接受的人還不知道是誰給予他們的。有一天,一位密西里商人在機場讓一個搬運工幫他搬運行李,他伸手到口袋裏掏小費的時候,驚慌地發現自己沒帶零錢。

「沒關係,」那位搬運工一邊說,一邊搬着那位商人的箱子。「如果我不能不圖任何回報地幫助一位朋友的話,我也就不配在這裏工作了。」

幾個月之後,在聖誕節的平安夜,那位商人找到了那位搬運工的地址,驅車前往他家去。他敲響了門,一個孩子開了門。那商人說:「聖誕快樂!把這個給你爸爸。」然後他就走了。在一張沒有署名的聖誕賀卡裏面夾着五張一百美金的鈔票。

《塔爾穆德》(Talmud)中有句詩是這樣說的,「給予的人不必總記着自己給予過;接受的人永遠不該忘記自己接受過」。

真心給予的人總會得到好報的。我們可以牢記古語中的這樣一句話,「索取者吃得好,而給予者睡得好。」

你可能經常會感到自己沒有什麼可以給予的東西。這是不對的。當你付出你自己的時候,你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禮物。這比你期望的還要有益的多。戴爾·卡爾奈基說過,「你在兩個月中通過處處為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交到的朋友可能比你在兩年中通過試圖讓別人考慮你的利益所交到的朋友還要多」。

如果有一句你應該記住的話,那這句話就是:「需要我幫忙嗎?」把每天儘量多問這個問題作為你的目標。這是成為一個服務人員的必經之路。
對公司老闆說:「需要我幫忙嗎?」
對街道的鄰居說:「需要我幫忙嗎?」
對一個小孩說:「需要我幫忙嗎?」
甚至在聽到回答之前,你就會得到很好的回報,那就是你知道自己是個給予者。這是一種兩方面的治療方法。

有一位俄亥俄州的汽車經銷商,每天早晨在去辦公室之前,他總會在自己的口袋裏放一些準備給出去的東西,可能是一支圓珠筆、一件小飾物或者甚至是一張十美金的鈔票。隨着這一天的進程,他會尋找某一個他覺得有資格得到這些禮物的人。「通過不斷地尋找送出禮物的機會,我的一天會過得非常愉快,」他說。

那些成功地做到從主人到僕人的轉變的人知道它所帶來的滿足感。這也應該成為你的目標。

以下是調整你今天進程的對照表。
我的決定是否給他人帶來的利益必給我自己帶來的利益多?
我是否成為了團隊的一員?
我是否會為別人的過錯而譴責他們?
我是否容易寬恕別人?
我給予的是否比索取的多?
我的行為是否體現出服務人員的心?


第20小時

笑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自己生來就一種幽默感。」比爾對他的顧問說。

「為什麼,幽默對你很重要嗎?」顧問回答道。

「總有人跟我說我在工作中對所有事情都過於嚴肅了。」

當比爾認識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時,他決定為此做一些改變。不過,首先他應該知道,幽默感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卻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應該明白,幽默並不是整天講笑話。給你的生活增添笑聲並不是靠齜牙咧嘴地到處走動。

我們應該從容地面對生活。有太多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對待——工作、罪惡、健康、家庭關係、財務,此類事情似乎舉不勝舉。如果沒有諸如個人幽默之類的處理策略,那生活的精神負擔就將變得異常沉重。

根據醫學研究,笑對健康起着特殊的作用。笑會讓你在瞬間加快呼吸一些新鮮空氣,而這可以增加你的肺和血液中的氧氣。醫生指出,笑可以使低血壓升高,使高血壓降低。笑甚至還能促進血液的循環。更重要的是,笑可以振奮你的精神,減緩你的焦慮,而且會象魔術一樣讓抑鬱症消失得無影無蹤。

著名作家伯爾尼·希格爾(Bernie Siegel)稱笑為「內部按摩」。他說:「胸部、腹部和臉部的所有肌肉都得到輕微的鍛煉,而且如果是一個令人拍腿大笑的非常幽默的笑話,甚至連胳膊和腿都會得到鍛煉。」

笑的好處已經被認識到很久了。亞里士多德稱笑為「有益健康的全身運動」。聖經中有個諺語是這樣說的,「快樂的心就象藥物一樣有益健康,而沮喪的情緒則會使骨頭乾燥」(箴言篇,17:22)。而詹姆斯·沃爾什醫生則說過,「愛笑的人比不愛笑或者不能笑的人更長壽」。

或許《讀者文摘》這些年來是對的,它稱笑為「最好的藥物」。

在說到利用聲音來表達快樂的時候,笑聲能夠使得人類與其他生物區分開來。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的話,上帝本身也一定有一種幽默感。你能想像設計一個長頸鹿會是什麼樣子嗎?鴕鳥也一定會笑上幾聲。

今天,許多電視節目大搞喜劇,我們被幽默包圍着,但是很少有人用它來做為自己個性的延伸。以下是你能夠加入享受笑的生活方式的一些具體方法。


學會迅速地笑

不要等別人都笑了你還沒做出反應。你先領着笑起來。鋼琴家維克多·波爾格(Victor Borge)說過:「笑是縮短兩人之間距離的最好的方法。」

那些總是皺着眉頭過日子的人製造的問題比他們所能想像到的還要多。皺眉頭不會生產朋友但卻會生產皺紋。如果笑能夠產生驚人的效果,那我們就沒有必要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正如一個保險槓張貼物上所說的,「笑是在災難中打發時間的最好的方式」。讓世界知道,你是快樂的。 記住那首歌,並「露出開心的笑臉」。

放〓〓松

也許最快的放鬆方法就是與那些有幽默可以分享的人呆在一起。你不必去費勁心思地搞一些幽默,只要去享受那些人的幽默就可以了。對這個問題有所研究的專家說過,大笑之後的放鬆反應能夠持續四十五分鐘。放鬆的肌肉驅走了焦慮的情緒。笑是明智的選擇。在最近的一個專題討論會中,與會者被要求轉身面對自己身邊的人並給對方一個真誠的讚美。幾秒鐘之後,整個房間充滿了笑聲。然後,發起人又要求幾個人站起來,並重複他們剛剛給出的讚美。在一個良好的幽默氣氛中,聽眾完全得到了放鬆。


返老還童

當前的各種書籍當中有一個流行的主題,那就是重新發現自己「孩子的一面」——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不要壓抑那些孩子式的欲望,儘管去做,讓自己的欲望釋放出來。公司培訓負責人知道「娛樂時間」作為成年人對自己不得不學習的嚴肅事情的一種調節的價值。芝加哥的一個廣告代理公司每周都給員工安排一個「展示和說明」會議,分享他們正在從事的項目。假裝他們都是領導,每個人都從中得到很多樂趣——並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一些東西。

耶穌說,「你不可能進入天堂王國,除非你變得象個小孩子」(馬太福音,8:3)。它知道我們心中孩子的一面有無限的信仰、信任和創造力。

我們永遠也不要為大笑和享受年輕人的樂趣而感到窘迫或羞恥。我們曾經有過的孩子氣不僅存在於我們的體內,而且總會在我們生命中的某個合適的時間真實的表達出來。

與快樂的積極的人呆在一起

沒有哪項法律規定我們必須一直呆在愛抱怨的人群當中。既然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們就能夠決定與那些比較快樂的樂觀的人在一起度過我們的時間。

有位會計師在她三十幾歲的時候去尋求心理諮詢,因為她常常抱怨自己的壓力太大。她說:「我本來性格挺外向的,但是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怎麼愛笑了。」

很快就得知,兩年來她一直與另一位員工同用一間辦公室,那個人是個嚴肅的工作狂。

他很少說話,而且從來沒見他笑過。這位沉悶的員工也不是不快樂——這只是他的性格而已。但是這對於那位曾經熱情洋溢的人來說卻是災難性的。

問題很容易解決。那位會計師要求她的老闆給她換了一間辦公室,在她的新工作環境中,她原來的好心情又回來了。


使用快速幽默

想想你的富有幽默感的朋友,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用自己聰明的不知不覺的講述逗人大笑的,而不是通過講一些冗長的複雜難懂的故事。

常常,一個嘗試幽默的人會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練習和記住一個笑話或一個幽默故事,然後在吃午飯的時候講給朋友聽。當他的朋友看起來沒什麼反應而且關鍵的妙語很平淡的時候,那個人會感覺很失望。

不如試着講一個與你正做着的事情有關的一個短短的小故事,比如,當你看菜單的時候,你可以說:「我聽說過有個美國人在馬德里的時候,有一次他想點牛排和蘑菇吃,於是他就畫了一頭牛和一個蘑菇。結果呢,他得到的是一張去看鬥牛的門票和一把雨傘。」

你的朋友很可能會接着你的話把加入進來,講上一兩個他們自己的故事。


避免低級下流的幽默


那些講以性為話題的笑話的人表達的多是他們自己,可能他們還沒意識到。講這種笑話的人,尤其是在工作場合,純粹是給自己找麻煩。最近的性騷擾案例已經將惹人討厭的「笑話」列為對個人權利的一種侵犯。

以種族問題為主題的幽默笑話也被列入這一類。「拿不準的時候就不要去做!」這個準則是很值得我們去遵守的。

你也許會說:「我不會去講這種無聊的笑話,但是如果我聽到別人講這種笑話該怎麼做呢?「如果你起鬨跟着笑,你就成了這種讓人厭煩的笑話的參與者。相反地,你應該無動於衷,悄悄地走開或者改變話題。那個講笑話的人和聽他講笑話的其他人很可能就明白了。


享受笑的天賦

〓〓好的幽默不是靜靜地去享受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笑盒子」。它就象我們的手印或我們的簽名。

來吧,把它利用起來,讓它成為你的愛好。畢竟,你可能喜歡聽別人笑。你自己也來享受笑的樂趣吧。微笑也可以,大笑也未嘗不可。不要把笑藏起來。

把培養你的笑的天賦放在首位。你可以從試着面對某個人的臉微笑開始。如果這個做到了,就再進一步。加入一個能夠讓人捧腹大笑的談話。

笑對身體和心情的好處太大了,我們不能忽視。即使沒有對你健康有利之外的其它好處,你也應該確定讓幽默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當你不在那麼嚴肅地談論生活的時候,你和你的朋友會覺得這個世界其實是很美好的。

[next]


第21小時

保持熱情

當人們想到神奇的足球教練的時候,他們幾乎總會想起文森·隆巴迪。當他在1959年接管綠灣包裝者隊的時候,該隊正處於低谷。就在前一年,他們輸了十四場比賽中的十場,平了一場,只贏了一場。

隆巴迪站在他的隊員面前對他們說:「先生們,我們就要有一個足球隊了。我們要贏一些比賽。聽明白了嗎!」

比賽的戰術安排是怎麼樣的呢?

隆巴迪看了看他的隊員,說:「你們要學習防守、跑動和進攻。你們要打敗所有向你們挑戰的球隊。」

然後,他說到了重點!他用一種與其說是建議倒不如說是命令的口氣說道:「你們要對我充滿信心,對我的戰術充滿積極性。從今往後,我要求你們只考慮三件事情:你們的家庭、你們的宗教信仰和綠海包裝者足球隊。讓積極性佔據你們。」

隆巴迪在把一個個的明星融合成一個球隊方面是一位大師。他知道,面對強大的NFL(美國國家足球聯盟)的競爭對手,包裝者隊要贏得比賽是不可能的,除非每個隊員每周表現得都象一個多面手一樣。

在每場比賽之前,他都會對自己的隊員強調一句話。他們能夠聽見鑽進他們頭盔里的這句話。「如果你們不是積極地去戰鬥的話,你就會被積極性打敗。」

他們明白這句話的份量。


充滿活力


毫無疑問,區別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勝利者與失敗者的品質是積極性的內部燃燒。你永遠也不用去猜測人們是否會有這種品質。很明顯,他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有積極性。人人都喜歡刺激。當人們充滿精力的時候,其他人就喜歡跟着他們。商業公司喜歡僱傭能夠給公司帶來熱情的員工。比如,有些全國性連鎖飯店會訓練它們的員工排練一種即興的合唱,在特殊情況下對它們的顧客唱「生日快樂」或「周年快樂」。這種方式製造的不是噪音。人們會不斷地回來光顧。

有家飯店,知道顧客對刺激會有什麼反應,於是就制訂了一個特殊的計劃。每當一個顧客來吃牛排晚餐,大廚都會將飯菜放在一個滾燙的鋼製盤子裏。然後,在服務生離開廚房之前,他會在盤子裏放上一塊冰塊。

大廚會囑咐服務生:「慢慢地走到桌子那邊去。我們要讓所有人都聽到這個熱盤子的聲音。」不是牛排發出的噝噝聲,是冰塊發出來的。這個計劃起到了即時廣告的作用。如果顧客正在點菜的話,他們會聽到這個聲音並且選擇牛排。噝噝聲促進了飯店的生意。

亨利·福特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汽車帝國,而他知道是什麼產生的這種結果。「積極性是所有發展的基礎!有了積極性,才會成就,」福特說。「沒有積極性,那就只有託辭了。」

今天,大公司花費上百萬去鼓勵他們的員工。為了鼓舞銷售,它們會為員工提供物質獎勵,從旅遊勝地的度假到貴重的珠寶首飾。不過,很多公司已經意識到,通常都是那一小部分人一次又一次地贏得獎勵。他們是那些不過做什麼都充滿積極性和興奮的性情的人。他們就象馬克·吐溫。曾經有人問他成功的原因。他回答道:「我天生就奮發向上。」


象雄鷹一樣


我們都是雙腳踢着踢着嘴裏哭叫着來到這個世界的。但是,但是很快就有人讓我們安靜下來,給我們唱着催眠曲哄我們睡覺。

長大一點以後,當我們想要象雄鷹一樣飛翔的時候,會有人告訴我們最好在範圍內上色、遠離泥坑、跟家鄉的人結婚、住的離爸爸媽媽近點、在當地的工廠找個工作。我們積極性的火焰被一次又一次地被一條濕毯子熄滅。

重新點燃這團火焰不算太晚。還是有新的世界可以征服,有新的事業可以支持。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富有遠見和激情的人的創造觀念。IBM公司的創始人湯姆·沃特森(Tom Watsen)說過:「一個人的偉大成就來自於對理念和熱情的傳播。」

齊格·齊格勒(Zig Ziglar)在成為一位作家和一位著名的鼓動性演說家之前,在一家國營公司創造了銷售記錄。他通過自己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的個人的激情達到了他的目標。在他的《靠近銷售的秘密》(Secrets of Closing the Sale)一書中,齊格勒寫道:「因為你由於不熱情而錯過的每一筆銷售,你會由於不夠熱情而錯過一百筆銷售。」當有人問亨利·福特的寶貝女兒夏洛特·福特,為什麼她如此熱忠於自己製作被認為是婦女時尚標準的時裝時,她這樣說:「因為早上起床後有事做真是太棒了。」一個用「仿造它直到你自己能製作它」的步驟有着自我創作熱情的人能夠象通過本能創作的人一樣有效率嗎?當你用興趣和熱情來表現你自己的時候就沒有對錯之分了。這是必要的一種特性,不過你怎麼得到這種特性。

這裏是我們真正知道的關於充滿熱情的人的情況。任何一個對自己的想法充滿激情的人,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都會對這種想法反反覆覆地感到激動。就象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它行為,積極性可以自己一次次地創造直到這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習慣和個性中永久的一個組成部分。

許多優秀的公眾演說家不是生來就這樣的。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常常在聽眾面前開口說話,不得不正面地克服這個問題。通過強迫他們自己在人群面前興奮和活躍起來,他們認識到,他們能夠征服講台。他們原來的害怕變成了自由的天線。


保持熱情


一旦你證明自己能夠讓自己的行為充滿激情,就不要讓別人抑制了你的熱情。一位厭倦了看人們互相向對方扔濕毯子的廣告經理編了一套自動保險裝置的措辭,保證讓剎車處於積極狀態。當某人感覺生氣上火的時候,以下的任何一個陳述就能使你的情緒穩定下來。這套短語包括:
「如果……就更好了」
「我喜歡它,它真是……」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
「讓我們用這種方法看待它。」
「我們通常的步驟是……」
「你會怎麼看?」
「是的,不過……」
「讓我把問題留到明天解決。」
你很可能碰到過有人用這些措辭跟你說話。下一次你再碰到的時候,你要知道是怎麼回事,不要讓它減少你的激情。

當你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時,人們立刻就會感覺得到,而且常常會對之加以評論。他們會說:「她的生活很充實,」或者說:「他做什麼事都那麼有激情。」

要找到一個既積極又悲觀的人,你不得不費點力氣。積極和悲觀是不能被融合到一塊的。當你熱情時,你的態度會受影響。作家丹尼斯·維特萊說:「熱情是會傳染的。很難對積極的思想家保持中立或漠不關心。」

個人激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歷史學家阿諾爾德·托因比寫道:「熱情可以通過兩樣東西激起:第一個是有着暴風雨般想像力的想法;第二個是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的確切的清晰的計劃。」

但是,也有時候,你會需要給你的電池充電。你該怎麼做呢?任何事都不是自動的。要讓火一直燃燒,你需要給它添加新的活力,新的夢想和新的目標。

有一種比早上醒來跟自己說一些鼓勁的話更好的使自己變得有活力和有激情的方法。講座和概論性的東西往往不是很起作用。相反地,選擇你計劃中的一個需要特殊激情或者熱情去完成它的特定的項目。今天專注於這個特殊的問題。每新的一天重複這個過程。

當你證明你能夠對某一課題激起興趣的時候,你就也能對其它的事情充滿熱情。你的目標應該是讓熱情成為你所做的每件事中的完全的和永久的一部分。

 


第22小時

開始新的一天的關鍵

「 我很討厭我的工作,」一位新推銷員跟她的朋友說。「出什麼問題了?」那位朋友回答道。「公司對待我就象對待小孩子一樣,」她說,「他們告訴我究竟我應該穿什麼、我應該說什麼、午飯我只能吃什麼,甚至連我什麼時候去洗手間都要管。」她又加了一句:「一想到這一點,我甚至早晨都不願意起床!」

象這位推銷員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無數的人都在做着並非他們選擇的工作,在為一些他們並不怎麼喜歡的人工作,而且經常與一些他們說什麼也不願意與之成為朋友的顧客打交道。

那些在工廠里、在零售店裏、在餐館裏以及許許多多其它的行業里捱鐘點的人,面臨一個每天的積極性問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種每天的積極性問題更為嚴重。如果一個女人辭掉自己的工作開一個地方古董店——或者一個男人辭掉工作開一個小型的二手車交易市場會怎麼樣呢?那些想成為自營業企業家的人甚至面臨更加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們生病了怎麼辦?如果他們一覺睡到中午,那他們怎麼支付他們的帳單呢?他們每天的積極性可能決定着他們的事業的成功或失敗。

不管他們的職業和日常工作是什麼,人們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我怎麼辦呢?」「我從哪兒才能找到面對新的一天的力量?」


你的使命陳述

開始新的一天的關鍵對個人和一個大型組織是一樣的,兩者都必須提問並回到這樣一個問題:我的使命陳述是什麼?

你是否曾經花一些時間寫下你人生的目標和工作計劃?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會開始認識到如何讓你的日常責任符合你的重大計劃。

你的個人使命陳述可能包括諸如以下的內容:
1? 我將把家庭放在生意前面
2? 我永遠不會損害我的道德
3? 我今年將取得新的進步
4? 我將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當前的工作
5? 在做出決定之前,我總會去聆聽上帝的旨意

當你真正全神貫注的時候,積極的事情總會發生。作家艾爾伯特·赫伯德講述了西班牙與美國戰爭期間的一件事情。總統迫切地需要將一封信送到起義者地領導人手中。他的名字叫加西亞,只知道他在古巴山區的某個地方,那裏是西美戰爭的戰場之一。但是所有郵件赫電報都無法送到那兒。

有個人說:「有一個叫羅文的小伙子可以幫你找到加西亞。只有他能找到。」

羅文毫不猶豫的把信接了過來。他把信密封在一個皮囊里,把它綁紮在胸口。他在夜色中從古巴海岸向着山區出發了,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加西亞。他把信交給了加西亞,轉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赫伯德是在《給加西亞的一封信》中講述這個故事的。這個故事對那些重視艱苦工作的人來說是一種鼓舞。羅文沒有問:「他到底在什麼地方?」他也沒有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完成任務。「他沒有抱怨。有工作要他去做,他就去做了。

不要找一大堆你為什麼不能完成那項工作的藉口。想想羅文是怎麼做的。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都要承諾你能夠完成它。

當你對自己該何去何從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的時候,你就越來越不會擔心每天為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分心。你不會再去責怪天氣、責怪你的朋友、責怪你的敵人、或者責怪你所處的環境中的其它一些事情。你甚至會開始重複拿破崙·波納帕特的話:「條件!什麼是條件?
條件是我自己創造的!」


掌握所有權


那些只尋求外在幫助的人最終會失望的。多讀一些鼓舞性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而得到一位理智的領導人或能夠激發積極性的演講者的激勵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只有當一種觀念、一種動機或一種看法成為你自己的觀念、動機或看法時,你的生活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們面對的困難就象戰場上的地雷一樣。他們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不總是那些圍繞着他們隨時準備攻擊他們的敵人。問題反而常常潛藏在內部,潛藏在他們的態度赫期待當中。

「那裏」沒有憂慮或壓抑。黑暗中沒有隱藏着憂慮或壓抑等待着突然襲擊。有些人說好象每一架都有危險,在他們登上飛機的那一刻,危險會突然出現並籠罩着他們。事實不是這樣的。飛機上並沒有危險,所謂危險只是你自己的感覺罷了。

如何看待美、快樂或成功呢?它們也不是存在於外部世界,而是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它們存在於心靈之中。正如艾麗克·胡佛所說:「當人們厭倦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是對自己感到厭倦了。」

如何看待你的工作與如何處理你的工作是密切相關的。那位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種被嚴格管制的幾乎被強迫的勞動的推銷員,生活在一種沮喪的情緒當中。當她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提供自己的物質需求、發展自己的技能以及服務於人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時候,她的觀點就會發生很大的轉變。

《天是盡頭》(The Sky’s the Limit)一書的作者韋恩·代爾(Wayne Dyer)說:「思想就是一切。」然而,在思想變成現實以前,需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我們需要學習知識。其次,知識促進思想。最後,我們的思想變成現實。我們的想法現實嗎?那些研究思維形式的人告訴我們,想法只不過就是想法。但是,當
我們注意到它的時候,它就會繁殖生長。同樣的道理,我們越想抵制,它就越會頑固。當我們試圖通過把問題從我們的生活中排除和徹底消滅的時候,我們最好記住,我們修剪樹枝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果實或花朵只會長的更快。最重要的是,你要擁有並自己控制你的思想生活。


祈禱與深思

自我重生可以通過深刻的內部反省得到加強。這是為什麼每天拿出一些時間獨立地集中精神進行思考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思想能夠接受大量的刺激。有時候,有必要集中思想,以便有選擇地將這種精神力量導向某個特定的目標。在這個複雜的和匆匆忙忙的社會,祈禱和深思被證明是精神集中的一個有效方法。在祈禱過程中,與上帝談談我們的憂慮,聽聽上帝的意見,對自我重生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基督在開始他的使命之前,獨自在沙漠裏度過了四十天的時間(馬太福音,4:1-11)。就在挑選那十二位弟子之前,他整個晚上都獨自在山中度過(路加福音,6:12)。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的那個晚上,他還在尋求客西馬尼公園的那份寧靜(馬太福音,26:36-46)。

《紀律讚美》(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的作者理查得·弗斯特(Richard Foster)稱深思為「一種典型得基督式行為」。這位讚美詩作者說:「上帝保佑……以上帝的法律為樂的人,在上帝的法律中,他日夜沉思冥想」(讚美詩,1:1-2)。

在打算失去思想或將你自己與這個世界脫離之外,你的目標應該更有意義一些。重生涉及到對上帝的依賴及其創造力的鼓舞。最好讓你的思想充滿能夠促進你的工作的念頭——讓你充滿激動人心的潛力的念頭。

隱居是很重要,但是,在看到其明確的利益之前,必須有所行動。想讓自己重生而又不表現出來,就象雖然記得一個人的生日卻從不送一張生日賀卡一樣。一隻小鳥可以看着它的媽媽飛翔,甚至想自己也能飛起來;但是,只有當這隻剛學着飛的小鳥大膽地躍出鳥巢之外並展開它地翅膀時,它才能夠真正地飛翔起來。

那些認識到了每天重生地重要性的人,只注意對他們最有利的事情。在費城,有一位從事商務房地產銷售的婦女這樣說過:「每天早上,在去上班之前,我都會花一點時間重新整理一下我所做的一筆大買賣。然後我就走出門去,並努力讓這種大買賣再次發生。」

有位成功的作家曾經坦白過,對他來說最可怕的事情是打字機上的紙是空白的。因此,他制訂了一個幫助解決這個問題的計劃。每天,當他即將結束寫作的時候,他都會在打字機上留一張紙,上面寫下一個句子的一半。第二天早上,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那個句子。不久他就會完全陶醉在寫作當中,開始新的多產的一天。

另外有些人企圖蓄意地通過用新的方法做老事情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正如威廉·丹佛斯(William Danforth)所說:「對呆滯思想的最好的治癒方法是打亂它的常規。」

從零開始


一位成功的推銷員有得到激勵的另一種方法。當被問到他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積極的結果時,他說:「我每天晚上上床的時候都要告訴我自己,我失去了工作,明天我必須得從零開始。」他解釋說,他這麼做是因為,「一個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的人總是能發揮最大的潛力。」

亨利·大衛·索羅(Henry David Thoreau)每天早上常常在床上躺上一會,告訴自己他所能想到的所有的好消息——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他的頭腦是活躍的,他的工作是有趣的,前途看起來是光明的,而且有許多人信任他。然後,他就會起床去面對在看來世界是充滿美好的事物、善良的人民以及激動人心的機會的新的一天。通過在開始新的一天之前先激起自己的熱情,索羅開始了自己走向成功日程。

每天重生不是自動的;它需要思考和行動。當你為自己的生活使命制訂了宏偉的藍圖以後,你就會樂於每天去做一些事情去實現你的計劃。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一個積極的肯定開始,從一個「今天我要……」的想法開始。

你可以思考甚至大聲說出你的企圖。「今天我要交一個新朋友」,或者「今天我要微笑着面對問題並去解決它」。

當你按照自己的常規前進時,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堅持你的目標。堅持完成高爾夫、網球比賽和生活中的工作。然後,每天晚上入睡之前,你就可以說:「我盡力了。」

造物主給了我們春天,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重生。那就是當鮮花和植物到處開放發芽的時候,動物蛻去了它們冬天的皮毛,從冬眠中甦醒過來,繁殖它們的幼崽。

然而,對你我來說,春天不是一年一度的事情,而是一個日常規律。

[next]


第23小時

堅持就是勝利

年來,人們一直在響應着雜誌上所說的「懶人的致富之路」或「你可以在業餘時間發家致富」。大多數人都知道這些空洞的承諾在措辭上有一種矛盾。你不能不付出就得到,但是很顯然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得到。

如果美國彩票業的發展是一個標誌的話,大多數人希望自己不用艱苦的體力勞動就變得富有。有些工人只是勉強做着他們的工作以避免被炒魷魚,而他們的薪水也只是能勉強讓他們不會離開他們的工作。

西雅圖有個食品店的一位送外賣的年輕小伙子曾經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在這裏工作多久了?」

他笑了笑,回答說:「自從他們威脅說要炒我魷魚的那天起!」

那些不明白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成功的人,不必到別處去尋找答案。你只需要在一個班次工作時間結束的時候站在一個大型加工製造廠的門口就會找到答案。當哨子吹響的時候,數以百計的工人象牛群出棚一樣湧向出口。如果你行動稍微遲緩一點的話,你就會被擠在蜂擁的人群當中。

不過,也有一些明智的人,他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策略來處理。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而且每天都會讓他們向自己地目標靠近一些。

如果他們打算愈目前所在的公司一起成長的話,他們會留下來多呆幾分鐘與他們的主管討論一下工作。如果他們正打算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他們會表現自己的奉獻精神,以便他們會得到一個可信賴的滿意的推薦。另外有些想開創自己的生意的人,會儘可能地多工作一些時間去積累一些資金。

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要達到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必經之路,那就是,確保你每天做一件能夠讓你接近自己的目標的事情。


時間是值得的


如果你查看一下那些被認為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的檔案,你就會知道,他們的企業通常是通過下列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發展起來的。
1? 他們從自己的家族繼承的資金
2? 他們幸運地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3? 他們有一種信念並為這種信念辛勤地工作直到成功
幸運和繼承遺產都是靠不住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因此,第三種方式才是成功的最好的保證。這一類人顯示出持之以恆的力量。

薩姆·華頓(Sam Watton)不是一夜之間成為零售業巨頭的。他在阿肯瑟州的本頓維爾開設了一家小小的廉價商店華爾-瑪特商店,並證明低廉的價格和友好的積極的員工能夠吸引顧客。根據一個認真地精心策劃出來的計劃,他開始慢慢地在逐漸擴大的領域建立商店,直到他的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盈利最多的廉價零售商。

象華爾-瑪特這樣的部分地本着「內部成長」原則建立起來地公司,充滿着從擦地板開始直到成為公司副董事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出色工作得到其上司的賞識,於是他們就得到了晉升。英吉拉·甘地說過:「我的祖父曾經告訴過我,有兩種人:工作的人和追求名利的人。他告訴我要盡力成為第一種人,因為第一種人當中的競爭要少得多。」

不管你是決定在一個公司里發展你的事業,還是希望開創自己的事業,為需要的一切做好準備——不管需要多長時間——直到你的目標得以實現。有時候,需要的時間可能必你預料的還要長。韋伯斯特(Webster)工作了三十六年完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本詞典的第一版本。吉本(Gibbon)花費了整整二十六年的時間才寫成《羅馬帝國的衰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當你盡力之後事情看起來並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堅持苦心研究。新聞工作者和社會改革家雅各·里斯(Jacob Riis)在紐約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與貧困作鬥爭。他將自己的觀點與願意聽他的人分享,但是有時候也會對結果感到氣餒。里斯說:在氣餒的那段日子裏,看起來什麼都無濟於事。我去看一個石匠敲他的巨大的岩石。他連敲了大概有一百次,岩石還沒有要裂開的跡象。但是,敲第一百零一次的時候,岩石分成了兩半。我知道讓岩石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之前所有的敲擊的結果。

1957年,豐田公司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推出一款叫Toyopet的小轎車。那次嘗試最終以慘痛的失敗告終,以至於公司最終不得不從美國轎車市場退出。他們繼續賣一些被稱為「土地勘測者」(Land Cruisers)的越野車。豐田公司花了幾年的時間認真地研究市場,在1965年通過生產皇冠(Corona)全力打回美國轎車市場。那一年他們只賣出了5,400輛轎車。但是,沒幾年之後,豐田公司就成為美國最大地進口汽車廠家。

如果公眾沒有很快地響應他們的產品、服務或想法,大多數人會急得團團轉。但是那些本着堅持不懈的原則而不斷工作的人,不會那麼容易就氣餒的。他們就象每月買同樣數額的股票或公積金的投資者——不管市場在做些什麼。這些人在股票價格下跌的時候居然會感到很激動,因為他們知道下個月他們能夠用同樣數額的金錢購買到更多的股票。當股票價格上漲的時候——這是常有的事——他們的資產就會猛漲。在市場中長時間堅持不懈的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會越來越富有。

到處都有一些被失敗擊垮的人。他們不知道絕境也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你知道有些事是行不通的這種更為現實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教訓。你現在知道了你在成功的旅途中能夠避免的另一個過程。

關於失敗,你需要知道的是,除非你放棄了自己的計劃,否則你就沒有失敗。挫折是會有的,但它應該能夠促使你結合你的教訓對你的策略進行修正。

喬治·伯納·肖說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發覺我所做的事情十件裏頭有九件事是失敗的。我不想做一個失敗者,所以我就做十倍的工作。」

就成功而言,一味地追求速度不如腳踏實地的穩步前進來得更重要。烏龜永遠不會被邀請去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它們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地。或許我們應該更仔細地看看它們的進步。它們不得不伸長着脖子爬到它們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讓你的眼睛緊盯目標

〓〓你會犯錯誤嗎?這是當然的。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是人就會犯錯誤。只有當你發現鉛筆還沒用完而橡皮先用完了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你用橡皮用得太厲害了。」

當你知道你該做些什麼的時候,就立刻行動起來,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如果你戳了自己的腳趾頭,那就說明你沒有一直坐在那兒不動。你積極地參與了。如果你不犯任何錯誤或遇不到任何挫折,那很可能是你什麼事情都沒有做。

有兩個人曾經到離海岸一英里的海上去打漁,突然船開始漏水了。因為水漏得很快,他們來不及把水舀出去。其中一個人說:「我們停一會吧,讓我們祈禱能夠有足夠的力氣游回到岸邊吧。」

他的朋友跳進了水中,說:「來吧,我們一邊游一邊祈禱吧。」

不論是海岸線還是高山,一旦你做出了這個決定,就不要讓你的眼睛離開你的目標。耶穌說:「那些手扶着犁耙眼睛卻往後看的人對天國來說是毫無用處的。」(路加福音,9:62)。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某方面的特殊天分。當你發現自己的這個天分時,就制訂一個現實的計劃讓這種天分有所發展,離開你的安樂窩,開始以持之以恆的飽滿的熱情為實現你的目標而奮鬥吧。


揚帆前進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對的,就永遠不要放棄。記住,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克服重重困難的故事。大多數人發現,有些障礙來自於他人。不要讓任何人妨礙你追求自己的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當有人向你大擺事實或者給你一堆統計數據說你會失敗的時候,用你的經驗增強你堅持前進的決心。

克里斯多夫·哥倫布的航海日記起初被認為非常的重複無聊。

「這一天我們繼續航行。」暴風雨在襲擊着船隻。
「這一天我們繼續航行。」品脫(pinto)被損壞了。
「這一天我們繼續航行。」忍受着飢餓和黑暗。他們繼續航行。為什麼不把這個作為你的座右銘呢?如果你知道你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那就下決心揚帆前進吧。

不要顧慮周圍出現的競爭。全神貫注於你自己的進步。不要去理會那些通過任何可能的手段沖向最高點的人。當他們到達梯子的頂端時,他們也許會意識到,他們是停留在錯誤的建築物上。
確保你的爬行是穩固的和謹慎的。並確定你的腳接觸了梯子的每一個梯階。如果你漏掉了哪怕只是一個梯階,你就可能會不得不爬下去重複你的腳步。

為了幫助你達成自己的目標,每天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做了哪些讓我接近自己目標的事情?」只要堅持就會有所收穫。


第24小時

慶祝全新的你

你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

如果你是一個正常體重的成年人,一天中你的心臟跳動103,689次,你呼吸23,040次,你吸入的空氣是438立方英尺,你只吃三磅多的食物,喝將近三夸脫的水。你說25,000個單詞,動用七百萬個腦細胞。這就是短短一天中的能力測驗數據。

現在,要求你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你遵循你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所做出的承諾,你的成就還將包括只有你才能得到的自覺的成就。

生活的重大轉變是深刻的個人決定的結果。實現你的承諾也許需要幾個星期、幾個月或者甚至幾年的時間。但是,這些改變會成為現實,因為你花時間做了決定。

你的新形象也許不會為遠處的人所知曉。也許你周圍的人也不會知道你。但是你已經改變了自己。就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經典的鼓舞性著作《幾英畝的鑽石》(Acres of Diamonds)的作者羅素·康維爾(Russell Conwell)說過:「他要想揚名千里,首先他必須在他自己的費城出名。」

如何看待過去

人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往往會有一種保護過去的傾向。但是,如果他們老強調過去,他們就只是在原地轉動他們的輪子。着眼於新的夢想並利用自己的能力超越他們自己更重要。展望未來使人樂觀向上,回顧過去則會讓人覺得空虛。

加州大學富樂頓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傑拉德·考萊(Gerald Coley)說: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失去了駕馭現在的能力;他們不是着眼於現在,而是把他們的精力用在對過去所犯錯誤的唉聲嘆氣上面,以及總是想着生活可以或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或者他們沉溺於為未來制訂沒完沒了的解決方案和計劃。當他們花費精力去想着過去什麼樣或者可以什麼樣的時候,他們用於關注現在力量的精力已經很少了。

你開始滿足於你所取得的榮譽時,你就開始生活在過去之中了。不斷的改變自己是很重要的,不要象一個被固定在水泥中的成品一樣。

個性化交談


〓〓你的轉變可以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但是,尤其重要的是你的說話方式。你所說的話是對你內心世界的一種反映。你應該知道你的語言魅力。通過認真的聆聽你所交談的話題,你能夠更好地控制你的談話。下面是幾種具體情況。

儘量避免「it」打頭的談話方式。例如,「It is difficult to start an exercise program"(開始一個體育鍛煉項目是很難的),其實你是說,「我發現。——很難」。當你用「it」不是「I」的時候,你的問題就失去了個性。你應該這樣想:「說三次』it’s』』你就會出局了。」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you」(你)來陳述。我們可以說:「當人民不對你說謝謝的時候你會很失望的。」我們真正的意思是說:「我感到很失望。」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都需要個性化並承認問題的存在。

我們也可以說:「我不能。」我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當我們說「我不能」的時候,我們感覺沒有能力以及不能控制。說「我想」或者「我不想」,說明我們已經承認了個人責任。這會讓我們有所控制,感覺有力。

我們也應該摒棄「應該」、「應當」之類的說法了。如果你想想這兩個單詞,你就會發現它們是在表達一種內疚。如果我說「我應該」,我是在說「我不是真想做這件事的,但是我想有人要我去做」。應該說「我選擇去做」或者「我想去做」。這可以增加你的個人選擇能力以及使你的目標更加明確。

你應該知道你問題的方式。下面是你應該記住的原則:用「什麼」和「怎麼」開始提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你開始知道你可以做什麼以及你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你會從「什麼」和「怎麼」的問題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和知識。

如果你用「為什麼」開始提問問題,那你立刻就把別人推到了對立面上。問「你為什麼那麼做呢」有批評別人的意思——「你應該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做的。」這也很容易招致別人的辯護。而且它會讓你會到過去,談論為什麼某件事是那麼發生的,而不是討論你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去改變它——以及你現在怎麼才能進步。着眼於現在,向自己和別人問一些這樣的問題:你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你想做什麼?你覺得怎麼樣?諮詢專家鼓勵人們做個人陳述,幫助自己發現問題。它、你和為什麼之類的陳述不是個性化的陳述。你可以改變一下你的說法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掌握。


由內到外


在這些小時中,我們重點講了從內在開始改變以及讓這種改變表現出來的重要性。畢竟,你的性格是通過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表現出來的。尤其是在你面對壓力的情況下更是這樣。

你穿什麼、你說什麼以及你臉上的表情都是對你個性的一種反映。

在你前進路途上的每一個階段,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的身份不需要根據別人對你的定義來穩固。如果你按照別人的說法來確定自己的身份,你就會連自己也不認識了。

你怎麼認為自己不是建立在做事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有人這樣說過:「生存是快樂地進取,而做事是為了得到快樂。」

很多人把「成長的痛苦」於孩子聯繫起來,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經常會感覺到改變自己的過程中的傷痛。我們就象果實,它會不斷地生長,直到成熟。

可以從老鷹身上得到一些啟示。在暴風雨將要來臨的第一次徵兆出現時,老鷹會展開它的翅膀飛到暴風雨的上面去。事實上,逆境會讓它花費更少的力氣。老鷹是該在風中翱翔的。風越大,它飛的就越高。

騷動也會讓老鷹飛得更快。一隻老鷹正常的飛行速度是每小時四十英里。在暴風雨中,它每小時可以飛行八十英里甚至更多。但是要記住,它飛得越高,它遇到的壓力就越大。然而,有些人表現得更象禿鷲。它們企圖躲在岩石中間,而且還是會受到攻擊者的騷擾。它們不會去享受暴風雨;它們只是去忍受暴風雨。

你可以成為一隻老鷹,讓困難變成你的動力。

是該慶祝的時候了


生活是一個關閉一些門並開啟另一些門的過程——不是一系列的目的,而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過程。你會高興地發現,你有一個超越時間本身的永恆的命運。這種認識能夠讓你鼓起勇氣踏上你的征程。

在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已經得到鼓勵,從各方面去改變你的生活。有些心理學理論是建立在綜觀全局以了解局部的基礎上的。我們強調了局部是為了綜觀全局。現在你可以回過頭去看看你的難題是如何聚到一起的。
要取得最終的成功需要做些什麼呢?
如果你的家庭支持你,會很有幫助!
如果你出生在富貴之家,會有幫助!
如果你有很好的聲譽,會有幫助!
如果你很健康,會有幫助!
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因素都可以起作用,但是,只有一個關鍵——你!只有你可以讓事情改變。

你生命的最後篇章不得不寫。如果你決定只是在兩三個領域改變你自己的話,你的成長過程就已經開始了。記住,創造力能夠幫助你設想你的轉變可以怎麼樣進行。設想一下你可以做些什麼以及該如何去做可以賦予你改變自己的勇氣和力量。這應該在你的行動和熱情之前,而行動和熱情能夠輪流增加你的能量,增加你所需要的將轉變進行到底的能量。我們要求你從現在開始一年之後重新讀一遍這本書,衡量一下你的進步。你不要跟你周
圍的人相比,或者甚至跟這本書里的目標相比。你應該真正地看看你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取得了多大的進步。再過一年之後,再測試一次。這樣每年做一次測試,直到你已經在各個方面達到你的目標。即使到這個時候,你還有讓你的根扎得更深讓你的枝葉更茂盛的空間。

在這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可能已經進步了一英寸或者一英里。不管你取得了什麼進步,拿出點時間慶祝全新的你吧!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703/9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