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經濟周刊:食用油安全隱患危及國家安全

 

中國面臨食用油安全隱患

繼全球石油安全、糧食安全之後,食用油安全又成為一個事關國家戰略的新課題。


  目前中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隱患,不僅表現在原材料供應環節上種植面積的急劇減少,更存在於生產和加工環節上國際巨頭的壟斷,以及高達60%以上的進口依存度。

  除此之外,國際市場上「糧油轉能源」這一大趨勢所帶來的長遠威脅,以及西方轉基因大豆與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藝對中國食用油質量安全的潛在隱患,都在發出一個警示信號:中國將如何保障食用油的戰略安全?

  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隱患有多嚴重

  在人們紛紛談論中國的石油安全、糧食安全的時候,食用植物油的戰略安全隱患也悄然降臨,不僅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關注和擔憂,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也首次將其納入視野。

  眾所周知,作為13億人口大國,中國以世界十分之一土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戰略安全重中之重,但近幾年來,中國的糧食自給已得到基本保障,且出口開始大於進口。相比之下,食用油卻一直過度依賴進口,依存度高達60%以上。2007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國際石油、糧食價格持續性上漲,以及中國南方百年未遇冰凍雪災直接因素,中國出現了以食用油、豬肉為明顯特徵的結構性物價上漲,已凸顯中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隱患。

  溫總理在今年3月份的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特別要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及基本生活必須品和其他食品生產」。並提出「國際環境變化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增加,必須充分做好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各種準備,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這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首次鎖定食用植物油。

  事實上,中國食用油早已存在嚴重戰略安全隱患,迫切需要認真分析、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下面從五個不同層面和不同環節來分析和解讀食用油的戰略安全隱患。

  1.食用油消費量28年增長4倍多,

  60%以上依賴進口

  中國食用油內在需求與對外依存度呈高危態勢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類所需的三大營養素,植物油富含高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占人體所需比重的1/3以上。根據中國統計年鑑「中國人均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動分析」,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耗量呈下降態勢,從1978年的195.5公斤降為2006年163.6公斤;而同期的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費量則從1.6公斤上升到6.7公斤,增長了4.19倍,並仍呈增長態勢。

  與食用植物油上升需求相反,中國食用植物油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生產自給率越來越低,60%以上依賴進口原料或直接進口食用原油,2007年中國食用油總消耗2300萬噸,總供給2380萬噸,其中直接進口食用油800萬噸以上,大豆進口3000萬噸以上,中國食用油自給率早已超出國際安全警界線,已無戰略安全可言,並戰略儲備極低。

  2.中國5年內從大豆淨出口國變為最大進口國

  我國油料作物品種及其種植結構性失衡是我國食用油戰略安全根本隱患

  世界三大植物油品種??棕櫚油、大豆、菜籽已佔我國食用油75%以上市場份額,其中:棕櫚油100%進口,大豆及其大豆油2/3以上進口,菜籽雖全部自給,年產僅1500萬噸油料約生產350萬噸食用油,其他25%為花生、葵花和芝麻、棉籽等油種。

  目前,棕櫚油已廣泛用於中國食品加工;中國傳統油料作物大豆在西方巨頭轉基因大豆衝擊下節節敗退不斷萎縮,從1995年以前淨出口國,到2000年成為最大進口國。2007年我國國產大豆產量僅為1400萬噸,同比下降12.32%,大豆種植面積也同比下降了6.25%,大豆種植面積出現第一次歷史性逆轉;近年花生種植和花生油產量略有增長,年產1500萬噸原料約生產300萬噸食用油;菜籽在我國南方廣泛種植,但市場波動很大,總量不高並近年一直徘徊不前,2008年南方冰凍雨雪災害將大面積減產。因此,2008年中國食用油進口依存度仍將進一步加大。

  大豆危機與中國食用油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因中國油料作物品種及其種植結構性失衡所引起的,是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根本隱患。

  3.中國64家大型油脂企業總股本的66%控制在跨國糧商手中

  國際巨頭壟斷是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現實威脅

  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佔總股本的66%;中國食用油三大品牌「豐益嘉吉系」的金龍魚100%外資,「中糧系」的福臨門100%國資,魯花51%民營資本(25%豐益,24%中糧)。三大食用油品牌佔中國食用油70%以上市場份額,其中「豐益嘉里系」獨佔中國食用油近50%市場份額,而「中糧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貿易進口對象仍是美國ADM。國際巨頭憑藉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政府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

  4.石油突破120美元,糧食有了新用途

  糧油轉能源的趨勢是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長遠威脅

  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在突破100美元歷史性高位之後,近期又再次創下120美元新高。歐美工業發達國家早已立法加大生物能源的開發,棕櫚、大豆、玉米等高油料品種是首選對象,此為世界糧食和食用油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其發展勢頭很難扭轉。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價格高位運行與更多糧食轉能源是大趨勢,這對過度依存國際市場的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是長遠威脅。

  5、22%的高出油率誘惑和六號輕

  汽油危害

  西方轉基因大豆與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藝是中國食用油質量安全的潛在隱患

  國外轉基因大豆高產值、高出油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出油率為17%、國外轉基因大豆為22%)與浸出工藝的低生產成本是國產大豆不斷萎縮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食用油不僅原材料基本採用進口轉基因大豆,工藝也基本採用西方浸出工藝,即採用溶劑油(六號輕汽油)將油料充分「浸泡」,然後經過260°高溫精煉再「六脫」出成品油,不僅破壞了食用油營養成分,其化學溶劑殘留以及轉基因成分長久食用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

  目前,有關部門僅在標識中要求註明「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浸出」與「壓榨」,以此提供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但事實上,很多中國消費者對此專業提示並不知情,而受價格因素影響又難以有實質性選擇。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食用油結構性失衡導致供不應求,政府更難從健康角度積極宣傳倡導。

  可以預見,國外轉基因原料與浸出工藝對中國人體和環保的危害將是潛在並長期的。

  發展花生產業保障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

  從表面上看,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隱患主要是大豆種植面積減少、跨國巨頭控制等因素造成的;但若要從根源上追究,還要歸咎於我們長期以來對糧食產業認識的誤區,以及建立在此認識基礎上的產業政策。

  現在,如果能夠將花生等油料作物納入糧食安全體系中考慮和安排,對花生產業給予政策扶持,那麼通過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種植比重,優化現有的食用油結構,可以極大地保障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

  像重視糧食一樣重視花生等油料作物

  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重中之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其中有10個中央「一號」文件專文着力農業發展,尤其近五年中央連續五個「一號」文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國家連續四年糧食增產,並在2007年實現歷史性糧食淨出口991萬噸,大大高於淨進口160萬噸,我國糧食自給率達到95%以上,已基本實現國家糧食的戰略安全。但在對糧食的定義與認識上,我國目前仍存在很大誤區。

  首先,應改變對糧食與油料作物認識與政策的偏差。糧食一般被認為是稻穀、小麥和玉米,我國國家統計局糧食的定義還包括豆類和薯類。世界上關於糧食(Food)的定義更為廣泛,包括一切能夠提供營養的可食用物品。我國將大豆歸為糧食範圍,但對其他油料作物卻歸為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可獲得國家諸多政策支持,但對經濟作物主要依據市場調節,此為中國油料作物與食用油一直未能象糧食一樣穩步發展並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像重視糧食、大豆一樣重視油料作物,特別是重視花生、葵花等高等油料品種。

  其次,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根本出路在於立足國內油料作物多元化種植,重點扶持並培育高產量、高產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種,扶持國內龍頭生產企業,打破或抑制國際巨頭壟斷格局,改變油料品種種植與國際巨頭行業壟斷雙重結構性失衡。

  結構性失衡是安全的最根本隱患也是最大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應包括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當前糧食需求總體平衡與基本自給,以及食用植物油需求激增與過度依賴進口,不可偏廢食用植物油的戰略安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2003年65.2%增加到2006年的67.2%,而大豆的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態勢。在穩定大豆種植面積並在不與糧食爭耕地的情況下,食用植物油的發展方向只能是在選擇能有效利用非耕地並選擇高產量、高產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種上突破,花生、葵花作物完全符合此選擇方向,因此,「像重視糧食一樣重視花生產業」,將具有深遠戰略意義和實用價值。

  去冬今春,我國政府和有關決策部門對食用油已給予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農業部專文下發「有關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和「通知」,確定我國油料生產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措施是:立足國內、主攻單產、擴大種植面積、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市場調控、科學引導社會消費、切實強化組織領導等重大決策。但仍局限於對大豆、菜籽和特種油料的政策支持,對花生產業的戰略意義與價值依然認識不足。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512/8683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