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研究稱中國女性體味為淡花香

人類祖先感受到這些氣味背後隱藏的危險並慢慢積累成為經驗,遺傳給了後代。
2007-11-09-science-smell
人體氣味千差萬別,香味、汗味、臭味、油脂味……有的令人愉悅,有的令人反感。而且氣味不僅可以聞到,還可以看到,日前,就有來自挪威的藝術家獨闢蹊徑,將人在恐懼時所散發的體味塗抹到畫板上,製成了一件名為「氣味之恐怖——恐懼之氣味」的藝術作品公開展覽。據稱,參觀者對這件作品的反應大相逕庭,一些人掩鼻而逃,認為很像男性沒有清洗過的腋下的味道,一些人卻不禁以親吻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喜愛。人體氣味雖然是第一次被搬進藝術展,但實際上科學家對氣味的研究由來已久,並且已經開始嘗試應用在各個領域。

人體氣味與生俱來,並且終生不會發生改變

張靜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她所研究的領域就是氣味與人格心理學。據張靜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是與生俱來的,並且一生都不會改變,這是構成人體氣味的主旋律。但是隨着生活中各種外界氣味的影響,以及汗液、油脂等人體的分泌物在受到細菌的分解後,散發出的氣味都會與主旋律相混合,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氣味,但也不會改變人生來就有的那種氣味。

人天生的氣味,也就是主旋律,是由人種、基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 以及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美國莫尼爾化學感覺中心通過研究發現,婦女的氣味是由遺傳決定的。除了她在懷孕時會有兩種味道,自己的和胎兒的,此外那種天生的獨特味道是不變的。」張靜說:「但是要研究它非常的困難,因為需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如果要洗去人身上的其他味道,比如汗味、油脂味等,需要無味的香皂,這種要求很高。而且外界氣味的干擾很難排除。因此到目前為止,在國際上也很難對人天生的這種氣味分類,或進行更細緻的研究。」

有些研究證明,每個國家人的體味都是獨特的。比如德國婦女的身上有一種淡淡的木香,而中國婦女身上有一種淡淡的花香。但並不是所有的味道都一定是香味,或者人們喜歡的味道。目前有關的研究還不是很多。

性格強烈的人,身體氣味也強烈

張靜在研究中也發現,人格差異對氣味的反應也會產生差異。但是其中的因果關係還要進一步的研究。曾有研究表明性格強烈的人,他散發的體味也會很濃,而且也會喜歡濃烈的味道。比如拿破崙,他每天要消耗掉6加侖?近30升 的香水,而法國的路易十六不僅自己喜歡強烈味道的香水,也喜歡有強烈味道的女人。

此外,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天生的體味佔有非常重要的比例。雖然我們平時可能會認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並沒有聞到特殊的味道,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已經在大腦中反映出來了。「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比大腦還要聰明。」張靜解釋說:「這可以用美國科學家麥克連 ?Mclean 的三腦理論來解釋。人的大腦分為三個層面,最初層面是控制着生存的一些生理過程,比如呼吸,心跳等,這是一些爬行動物就具備的;然後第二個層面是邊緣皮層,這裏接受快樂、恐懼等感覺;最上面才是意識皮層,這是人類特有的。」

而對他人氣味的喜好,大腦邊緣皮層就已經接受並反映出來了,並沒有上升到大腦意識皮層,因此有些時候,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你可能就已經墜入愛河了。

當然這種讓人與人互相吸引的味道一定是指人與生俱來的那種體味,也就是張靜所說的「主旋律」。在每個人每天的3萬次呼吸中,嗅覺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人的大腦分辨出1.7萬多種氣味,可以將「主旋律」和後天產生的汗味、油脂味等「伴奏」分離開來。

對氣味的喜好,先天後天各佔一半

每個人對氣味的喜好既有先天原因也來自後天學習。先天的喜好由基因決定。以色列皇家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嗅覺在形成的過程中是有缺失的,就好像對氣味的反應由很多燈泡組成,但不是每個燈泡都會發亮,而且每個人發亮的燈泡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些人對某種氣味很喜歡,而有些人卻會對這種氣味產生牴觸情緒。因此在「恐懼氣味展上」,有的參觀者不敢接近,甚至掩鼻而逃,而有的人卻情不自禁在「恐懼氣味」畫板上留下親吻的唇印。

後天的學習,則主要是通過一些關聯的記憶得到的。比如在對一款香奈爾的香水進行測試時,每個人聯想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一位測試者稱他在聞到這個味道時就會想起母親,原因是小時候他的媽媽就是用這種香型的香水。因此一些經歷也會讓人們對特定的氣味產生好惡之情。

對某些難聞的氣味天然排斥來自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

還有一些難聞的氣味,比如腐屍、腐敗食品的氣味,人們對它們的抗拒是來自本能的自我保護。因為這些氣味預示着危險,人類祖先感受到這些氣味背後隱藏的危險並慢慢積累成為經驗,遺傳給了後代。比如腐肉氣味可以使人們遠離腐敗食品,遠離細菌和病原體的入侵。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合肥報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222/7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