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自由亞洲

亓樂義:積極性「豪豬戰略」-台灣應有的防衛設想
2024-01-01

「豪豬戰略」除了讓台灣成為「難以咬碎的堅果」外,台灣的防衛也應該儘可能跨越海峽向遠處發起反制,以擾亂解放軍的部署與作戰能力。若不這麼做,將讓發起攻擊的解放軍擁有額外的優勢,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並全面攻擊台灣。

黃世澤:中國艱難的2024年
2024-01-01

已故歷史學者陳梧桐一本舊書《崇禎:勤政的亡國君》,因為精警的封面文案「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最後被迫下架。其實這十四字,某程度是習近平過去一年施政的寫照。現時中國經濟有如出現一個大傷口,這傷口最後怎樣去救有待各方人馬去討論,但至少按照西方的要求,作出一些修補關係的事情去清潔傷口、包紮止血,之後再慢慢決定怎樣處理,這幾乎是基本常識。

楊穎宇:香港——金融遺址之後是教育遺址
2023-12-29

什麼才是對香港和下一代有利的教育?持份者與教育局官員看法的鴻溝越來越大。當教育局官員也「馬列」上身,他們應該記住:雁過必留聲,為政治服務不代表過去的歷史可以抹殺。後人可以通過閱讀各種文獻,包括視學報告,知道《國安法》通過前後教育局的言行出現巨大反差,從而明白到下一代人的艱辛。那些習近平上身的官員,已經造成香港教師和學生集體跳船,將來在香港教育遺址化方面,想必會有更大「成就」。

杜耀明:台灣人的選擇是自由與奴役,不是戰爭與和平
2023-12-29

台灣人若接受「一國兩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就可以免受大陸的戰爭威脅,但如此和平,代價正是放棄得來不易的民主人權,拱手相讓權力機構互相制衡的憲政制度,同時也難免步香港的後塵,成為自由之都的遺址,迎接威權主義重臨舊地。

未普:習近平會重拾市場實用主義嗎?
2023-12-29

關於習衡量是否改革的最重要指標,依我之見,要看這項改革是不是削弱他習近平的核心掌權地位。市場改革的本意是,讓經濟金融專家做出符合市場邏輯的內行決策,而這是習近平不能容忍的。他認為專家做出的、不符合他經濟思想的決策,有損他的一尊地位。因此他不會輕易放棄他從國務院各部門剝奪的經濟決策權,他也不會輕易做出重啟市場改革的決定。

黎加路:霓虹招牌漸成歷史 往日東方之珠今燈火闌珊
2023-12-29

最近一個被拆的出名霓虹招牌,是位於九龍油麻地廟街的茶餐廳美都。美都餐室已經有七十年歷史,這塊安裝在三層高,舊唐樓的典型垂直式霓虹老招牌。不單止數十年來,成為油麻地一個地標,近年更是外地遊客的打卡名勝,是香港街坊版的《花樣年華》。美都,美麗的都會,也逃不過熄燈的命運。

王丹:對中國政治的四個預測——2024年中國展望(二)
2023-12-26

2月23日召開的中國「全國公安機關視訊會議」就特別提出「繃緊政治安全這根弦」,要求「堅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這恰恰說明當局自己也知道他們面臨着政權,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三重挑戰。而2022年的彭立發事件也告訴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在中國底層社會暗中流動的反抗情緒,類似彭立發這樣的人在民間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個。新的一年,政治上的突發事件發生的機率是很高的。

陳破空:台灣民眾不可不知,中共死意吞併台灣的三重目的
2023-12-26

台灣各路候選人,須對中共有基本認知。盤踞北京的中共獨裁政權,處於專制心態和強迫症心理,非要台灣各界順從它的意識形態,稍有不如意,就無論統獨、不分藍綠白,一律冠以「台獨」的高帽子,痛加批判,煽動仇恨。台灣各路候選人、以及台灣民眾,不可不知中共死意要吞併台灣,不惜發動戰爭,並非只為反台獨而已,其實,它有三重原因、三重意圖、三重目的。

易富賢:中國應該避免經濟「機毀人亡」
2023-12-25

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比如在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分別預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1.5-2倍、2.5倍、2倍、1.5-2倍),與蔡昉對人口的預測(比如預測全面二孩後每年將出生4700多萬)一樣,每次都誇張得離譜,無一例外。中國的決策體系,像一張濾膜,任何客觀的觀點和預警都被視為「唱衰中國」而被過濾掉、甚至被封殺,只有林毅夫等人「唱好」的觀點能夠進入決策視野。

胡平:55年前的今天
2023-12-25

知青生涯對我們這代人是刻骨銘心的。我們這代人也寫下了大量的回憶與反思的文字。但其中有兩點最不容易被別人理解。其一是知青之苦。知青最大的苦還不是勞作的艱辛與生活的貧困,知青最大的苦是對前途的渺茫。這種苦是很難寫出來的。其二,毛時代,尤其是文革,在歷史上太獨特、太不正常,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態,很不容易被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包括外國人,包括我們的後代——所理解。知青生涯就是典型一例。

黃世澤:黎智英與港美脫鈎
2023-12-25

審訊黎智英,代表中國要在香港硬來中共那套,那是與西方水火不容,那視為敵對勢力,亦十分之理所當然。正如上世紀一戰之後連場惡鬥,由二次大戰到冷戰,都是價值觀的較量,民主與獨裁的對抗。而這種對抗,隨着普京、習近平這些真面目出現而再度發生。

未普:2023:習近平的一人獨裁體制盛極而衰
2023-12-22

習近平的獨裁體制在2023年盛極而衰。根據這個趨勢,我們或許可以預言,這個體制在2024年可能會隨時脆斷。而真正的始作俑者,非習近平莫屬。

杜耀明:國家安全頭號罪犯 香港人精神樑柱
2023-12-22

沙蘭斯基的政治犯經驗分享,黎智英視之為先行者肺腑之言。黎對中國的看法黑白分明,拒絕和稀泥,否則就如他所批評的西方國家那樣,過去二十多年來,只看重中國的經濟成長,卻不計較其崛起對普世價值的衝擊,直至近年才如夢初醒。他也同意基於責任的考慮,不會作任何讓步,因為讓步有一次便有下次,直至自己立場全面崩潰為止,同時很多人以他為榜樣,他退讓的話,其他人也會倒下,因此他必須堅持寸步不讓。

陳光誠:孫林被害案的透視效應
2023-12-19

暴政有千條妙計,我們有一定之規。只要緊緊抓住共產專制政權是中共淪陷區一切罪惡的總根源這個關鍵點、這根弦,就能萬變不離其宗地應對自如,即使在各種幻象面前也不會迷失方向。

顏寶剛:李嘉誠稱「山雨欲來」?談2024年經濟前景
2023-12-19

值得留意是,周凱旋沒有透露李嘉誠為何會在2021年就有看淡經濟會「一落千丈」的原因,是因為地緣政治?是因為美國聯儲局開始啟動四十年來最快加息周期?還是已經看到香港已變成「金融中心遺址」?恐怕是全部因素超人都有考慮在內,當然具體原因大家是「心中有數」。

魏京生:自由貿易還能忽悠人嗎?
2023-12-19

公平地說,自由貿易在一個國家範圍內是必須的,主要有的是積極的意義。這是完善市場經濟的必須政策。但在政治體制不同,經濟水平千差萬別的國際之間,其所導致的結果就太複雜了。不可以用理想化的政策來概括,否則後果難料。

黃世澤:英國對華對港政策會如何日趨強硬
2023-12-18

以往討好中國,都是為了更多的經貿機會,但現時既然經貿機會並不存在,外資紛紛外流,英國亦沒有必要維持以往的政策,相反,中國長期違反國際條約,這已觸碰了英國政壇根本底線,也越來越少理由可以說服英國民眾,維持以往軟弱的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