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完善」區議會不得民心 不合作運動重新出發

作者:
不合作運動的根源不在民眾反叛,而在施政不得人心。當權者若不知反省懺悔,繼續背離民意民情,只會如區議會選舉一樣,被大多數人所唾棄。他們對政府不信任也沒信心,甚至不敢想像香港有美好的明天,不要說移民潮、生育率下降、本地消費萎縮、投資不振等等問題無從解決,簡單如「夜繽紛」也難逃無疾而終的命運。

區議會選舉「完善」後的投票率只達大約27%,有史以來最低,但中港兩地政府立即表示收貨,不在乎也看不懂超過七成不投票選民的政治訴求。

政府表示滿意自己的表現,不僅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更因為他們相信已盡所能,大幅推高投票率。試想,如果特區當局沒有下令要求十八萬公務員投票,不向170多個老人中心提供資助,運送以萬計長者到投票站,又或者不設立鄰近邊境的投票站,供長期在大陸生活的香港人投票,以至一批親中企業沒有要求員工投票,真正的投票率相信比現在要少起碼五到六個百分點。換言之,上述措施將投票率推高25%到30%,比兩年前立法會選舉「完善」後的投票率(30%左右),不至於落後太遠,已算功德圓滿了。

政府所以心滿意足,也在於通過區議會換屆扭轉局面,由官定的「愛國者」搶佔所有議席。四年前,民主派及本土派通過選舉取得八成半議席,當局回天乏術,只有拆毀整個制度,代之一個「完善」的制度,即以委任為主(179席),輔以間接委任,包括176席由政府委任的三個地方委員會(地委會)成員互選產生,另外是88席「直選」議員,其參選者須由地委會成員提名,再通過官方審查才能確定參選資格。

結果,非建制人士參選無門,最後一席不留,更重要是,全部區議員不僅是官方確定的「愛國者」,根據《明報》的選後分析,其中87%更是三個地委會的成員,從他們獲授權提名參選以至互選議員,足見得到官方百分百的信任。他們散落基層,當然可以充當政府的長臂,協助施政並且爭取民心,政府沾沾自喜在所難免。

更何況,政府只憑27%的選民支持,便可取得百分百的議席,清一色支持政府,不啻是本小利大的政治攻略。特首李家超特別多謝今次投票的每位選民,絕非偶感而發。投票者儘管只佔社會少數,但重點是,每一票不單是投給候選人,更代表支持政府改變制度,只讓官方確定的「愛國者」包攬一切權力,由政府、立法機關到地方行政。

不過,特區當局切勿心存僥倖,視沉默大多數如無物,他們若拒絕支持「完善」後的制度和政府施政,香港將無法群策群力走出眼下的低谷。72.5%選民拒絕投票,撇除少數從來都不投票,大多數都由於不滿意新制度而吝嗇手上的一票,其中除了民主派、本土派之外,還有10%左右中間派選民。

長期以來,立法會雖然一直由建制派人士把持多數議席,但政府也明白民主派有近六成人支持,絕對不能忽略,因此每屆特區班子對待異己的寬緊程度或有不同,但一般都懂得儘量團結不同陣營,鎖定親政府黨派的穩固支持,同時大力拉攏中間派以至民主派的溫和力量,從而縮窄政府決策與民眾的距離,爭取民意支持政府,以便推動施政。

到了今天,只得香港少數人支持的特區政府,再不介意自己的民意認受先天不足,也不顧慮政策能否取得普遍支持,因為特區施政是體現北京全面行使香港管治權,最重要是得到北京的支持,政策便是正確,並且符合香港人的利益。因此連串政策,由「夜繽紛」推動經濟、實施《國安法》到「完善」香港政制,事前都無須爭取民意支持,即可執行到底。過去政府為求民意站在自己一邊,而採取擴大團結面、縮窄打擊面的統一戰線手法,已經隱退,取而代之是香港版的「人民民主專政」,少數人以人民利益之名統治大多數。

儘管香港人深明生存之道,但很重視自己的尊嚴,不論公安國安規管如何嚴苛,仍努力尋找空間表達不滿,今次區議會選舉超過七成選民拒絕投票,正是一例。這種不合作運動的威力,在於防不勝防,因為沒有事前策劃,也不用呼籲提醒,大家卻可不約而同,齊來抗議當局閉塞民意渠道。

說到底,不合作運動的根源不在民眾反叛,而在施政不得人心。當權者若不知反省懺悔,繼續背離民意民情,只會如區議會選舉一樣,被大多數人所唾棄。他們對政府不信任也沒信心,甚至不敢想像香港有美好的明天,不要說移民潮、生育率下降、本地消費萎縮、投資不振等等問題無從解決,簡單如「夜繽紛」也難逃無疾而終的命運。

不錯,當權者可以壟斷權力,掌控一個國際城市的未來,但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和合作,他們得到不是一個廢墟,又會是什麼呢?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5/199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