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的三觀里,藏着孩子20年後的樣子

之前看到一個視頻,董宇輝說每當自己回家,媽媽都會對他說:「兒啊,我只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當時董宇輝聽到這個答案,心中全是芥蒂,想不通為什麼自己要去做一個快樂的「傻子」?

看他滿心疑惑,媽媽只說了句:「你別失眠,好好吃飯,頸椎不疼。媽就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直到多年後再回憶,他才真正讀懂了媽媽當年對他深沉的愛。

相比世俗定義中的成功,在媽媽的眼裏,他能健康、快樂,活得輕鬆自在,比什麼都重要。

媽媽當年對他的期許,也成為了他長大後,多次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人生態度和精神支柱。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過:「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微縮。」

父母給孩子的三觀和人生態度,都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樣子。

一個孩子人生最大的助力,從來不是來自於外界條件的加諸,而是源自成長時期,父母曾在他們身上種了什麼樣的「種子」。

成績,從來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位教育從業者在接受採訪時說起,她曾遇到一個讓她特別心疼的孩子。

這個孩子說自己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努力了,成績還是只有15分,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了。

繼續深聊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從一二年級開始,一放學就被媽媽關在家裏,不能去任何地方,只呆在家裏寫作業。

從小到大,媽媽就告訴他要考高分,可是他並不知道考高分是為什麼?他覺得考好成績的唯一意義就是取悅父母,因為分數不好,媽媽就不會愛他,只有好分數,才能換得媽媽的愛。

他認為這是一場交易,好分數才能證明自己在媽媽心中有價值。

有句話說:「成功的感覺來自於內心,而非取決於外在的標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內在價值,當父母給他們設定了成功的標準時,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各種可能性。

電視劇《小別離》中,有着同樣讓人窒息的一幕。

女兒方朵朵因為突然得知同學要出國的消息,心情被影響導致考試發揮失常。

在看到考試卷後,朵朵的媽媽正襟危坐,開始機關槍式地質問:

「你哪裏錯了?」

「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我不相信這是你考出來的成績。」

「我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你的成績!」

「給你將功補過的機會,下次必須90分以上。」

「我不管如何,數據能代表一切。」

為了補上成績,她給女兒設定了做題計劃,一張卷子做完休息5分鐘繼續下一張,看到女兒困得眼睛睜不開,她說:

「你到極限後,咬牙,再堅持,再到極限,再咬牙,再堅持……」

女兒實在熬不住,在爺爺奶奶家吃飯時都能趴桌子上睡着。可朵朵的媽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埋怨孩子不按照她的要求做,哭訴自己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直到女兒歇斯底里地發出控訴:「你們尊重的只有成績,我在你們眼裏只是分數機器。」她才徹底清醒。

在另一段視頻中,有另外一個媽媽,她在遇到同樣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就很值得學習。

同樣在看到兒子只有60分的成績單時,這位媽媽一開始也準備爆發。

可就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有次深夜她看到兒子伏案用功的一幕,哪怕困到不行,孩子也在埋頭努力。

這位媽媽試着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然後給兒子夾了他喜歡吃的菜,並鼓勵他:「兒子,你做得很棒!」

她用行動去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用行動告訴了孩子:比起成績,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各種問題的過程。

面對各種各樣的意外,父母的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

你焦慮、失控,他只能用叛逆來和你對抗;

你鼓勵、肯定,情緒穩定,他會學習你的應對方式,去應對他的錯誤和意外。

不要期待一個孩子具備比你更優異的處理壓力和焦慮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傳遞給他們焦慮的情緒,而是引導他們如何根據現狀尋找最佳解決方法。

你傳遞給他的是什麼,他反饋給你的就是什麼。

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一切。

相反,父母的人生態度,面對挫折和壓力的方式、行為、思維習慣……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

孩子的一生,早已被父母烙印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孩子們的興趣特長。

我開玩笑地說,自己女兒胳膊短腿短沒有跳舞天賦,五音不全也不適合唱歌,畫畫和運動也是平平無奇。

可就是這樣看似一無所長的女兒,唯獨語感還不錯。

記得她還不到五歲時,有次看着外面狂風不止,暴雨即將來臨,突然就冒出了一句:「雁高飛,雨低回。」

雖然語意並不太通,但至少有那麼一點意韻。

而這些,都源於小時候我曾教她讀過和背過一首首詩詞。當初一點點的積累,竟然也能在不久後開出了一朵稚嫩的「花」。

孩子的一生,是在接受和適應這個世界的理念中,不斷被塑造和改變的,但唯獨父母在他們身上細節的烙印和積累,會一直保留下來。

富二代中,董明珠的兒子董東東,每次被提起都能引來一眾讚嘆。

雖然母親早已為他打下一片江山,只要不過分揮霍,基本可以讓他一生無憂。但他依然謙遜低調,勤奮努力。

當初母親向他拋出格力的橄欖枝時,他一點都不猶豫就拒絕了。他說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希望母親不要主動向媒體提到他,因為他不想頂着「董明珠兒子」的光環。

而這一切,都源於母親對他的影響:「我的媽媽是從零開始的,我是她的兒子,我也可以從零開始。」

母親曾經奮鬥的樣子,成為了如今孩子奮鬥的模板。

俞敏洪曾在採訪中說,自己當年求學時,母親為了幫他找到一個補習名額,直到深夜,才披着一身泥濘回到家。

他說,當他看到母親的狼狽時,就覺得自己必須要好好學習。

初次看到這段內容時,我曾淺顯地理解為:母親的付出讓俞敏洪覺得心疼,所以想要拼命讀書回報母親。

直到多年後,再次在視頻中看到俞敏洪提起這段故事,才明白,當時的少年俞敏洪,除了對母親的心疼外,更多的是從母親身上看到了那股堅韌和不放棄的勁兒,還有為了想做成一件事去拼命努力的態度。

孩子如何面對世界,不是完全複製父母的樣子,也不是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生長。

而是他們在模仿父母后,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最終找出一套足夠自洽的成長法則。

就像董宇輝的媽媽希望他快樂簡單、健康幸福就好,媽媽對董宇輝的期待也烙印進了他的人生中。所以他會在直播時說,如果將來自己有了孩子,成功不會是他孩子人生的第一等鑰匙,而是希望他能夠:

有健康的體魄,免於疾病的折磨;

有正確的三觀,時刻能保持清晰;

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去蹉跎自己的一生;

有穩定的情緒狀態,不折磨自己,不折磨身邊的人。

父母的三觀里,藏着孩子20年後的樣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影響到底有多大?」

有人回答:「就是某一天,當他們離開後,我無論獨自面對什麼,他們依然是我心中的力量。」

演員大張偉讀書時,想像舞台上的那些人一樣彈琴、玩搖滾,老師和別的家長都覺得他瘋了,唯獨母親義無反顧地支持他。

有段時間,他看着舞台上的人穿着破洞褲子,覺得他們非常酷,結果第二天媽媽就給他縫了一條一模一樣的褲子。

雖然他的母親的意識里並不理解兒子喜歡的這些新興事物,但她依然選擇了支持。

母親的那句,「我不希望兒子成為我希望的那個人,而是成為他自己。」一直支撐着大張偉在音樂道路上一路向前。

可以說,是母親的無條件支持,給了他往後人生一往無前的動力。

《父母的覺醒》中寫道: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你的三觀,成為他們的精神指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07/19373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