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中央社會工作部會給中國政治生態帶來什麼變化?

究竟是減低風險,還是增加風險?

近日,吳漢聖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社會工作部部長,再次將媒體關注焦點拉回到這個神秘組織上來。關於這個今年新成立,繞開國務院、直屬於中共中央的新部門職能可謂眾說紛紜。

綜合各方意見,大體上可以初步預測,設立中央社會工作部旨在加強共產黨中央進一步集中地方權力和維護社會穩定。比如鄧聿文認為,這個新部門既不會復活中共延安時期的中央社會部,也不會成為蘇聯的"契卡"("全俄肅反委員會"),而是要強化共產黨對維穩工作、尤其是輿情工作的直接領導,以便於共產黨直接抓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穩定工作。

1

杭子牙認為,該機構的成立是為了"面對內外環境變化,特別是中美衝突以及新冷戰產生的潛在影響,在社會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某些矛盾衝突可能更頻繁爆發或大面積激化的情況下,更敏銳感知社會情緒變化,防範潛在風險演變為系統性政治安全風險。"

2

至於這個新部門可能給中國當前的政治生態帶來什麼變化,很少有人給出意見。下面我就來簡單談一談。

首先,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社會工作部最明確的職能,是將統一領導國家信訪局。這個信訪局將由中央社會工作部和國務院兩套班子領導,這意味着省級以下的地方信訪部門,可能需要同時受到兩個上級部門指導。這不但不會增加信訪效率,反而因為匯報、反饋和指導程序更複雜,反映周期更長,導致解決上訪問題的難度增加。

其次,社會工作部和國務院兩套班子搭台領導信訪工作,可能跟信訪工作量越來越大和民間抗議活動越來越多有關。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對BBC中文指出,中國年初將信訪局提升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可能是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抗議示威活動,而信訪工作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民意收集器。

3

據中國社科院2012年12月18日發佈《社會藍皮書》顯示,中國每年爆發"群體性事件"數萬乃至十幾萬起。由於"群體性事件"—— 中共當局故意迴避使用"抗議"和"示威"等字樣——逐年遞增,在此後十年至今,北京當局不允許官方公佈有關統計數據。

4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家應星教授據相關部門不完全統計稱,中國社會的"群體性事件"從1993年的1萬起,逐年增長至2004年的7.4萬起,年均增長17%;參與者從73萬增至376萬,年均增長12%。至2007年,"群體性事件"高達8萬餘起。北京清華大學另一位社會學家孫立平教授則推算,僅2010年中國大陸"群體性事件"高達18萬起。

5

日本《日經亞洲》去年8月29日發佈統計數據稱,2020年中國維穩開支高達2100億美元,僅10年內就翻了一番,還超出國防開支7%。

6

不斷攀升的維穩經費恰恰說明了信訪工作的壓力,因為中國社會的"群體性事件"往往是在上訪無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爆發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當代政治觀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19/192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