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馬斯克看不下去了 驚爆美國最大弱點

—北游獨立評論:馬斯克:過於慷慨,是美國最大的弱點

馬斯克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的一段話引發熱議,他說: 「現代西方文明對於其權力而言,擁有超乎尋常的同理心。這也可以說是其最大的弱點。 有了核彈,美國就能輕而易舉征服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希特拉和斯大林肯定會這麼做。 相反,美國幫助重建德國和日本。 歷史上還沒有先例,一個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國家去幫助而不是去摧毀其擊敗的敵人。」

馬斯克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的一段話引發熱議,他說:

「現代西方文明對於其權力而言,擁有超乎尋常的同理心。這也可以說是其最大的弱點。

有了核彈,美國就能輕而易舉征服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希特拉斯大林肯定會這麼做。

相反,美國幫助重建德國和日本。

歷史上還沒有先例,一個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國家去幫助而不是去摧毀其擊敗的敵人。」

對於那些對於美國有着根深蒂固負面印象的人,這無疑是「硬夸」啊。

無獨有偶,李光耀同樣對於美國人的慷慨也有過譽美之詞。

你要說其他人可能因為客套或者其它因素,會在公眾媒體上「硬夸」,你總不會相信這兩個個性鮮明的人會無腦吹捧美國吧?

實際上,無論是馬斯克還是李光耀,都以坦率直接、敢說敢言聞名於世。

他們不但不是什麼逢美必吹的無腦美粉,對於美國的批評更是天下皆知、毫不掩飾。

可見,他們之所以共同認為美國作為一個整體,是非常慷慨的國家,一定不是空穴來風的硬夸,而是有着充分事實依據的判斷。

01

作為享譽世界的政治家,見識淵博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世時,常常對公眾和媒體發表坦誠、直率而深刻的見解,極少掩飾自己的犀利觀點。

他對美國的觀察亦是如此。

這體現在,他不但對美國的缺陷和隱患直言不諱,跟美國人之間的爭吵曾經鬧得人盡皆知,然而,他對美國的讚美也同樣毫不吝嗇。

他說,美國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不僅體現在其權利和財富上,而且體現在它是一個由崇高理想推動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雖然在國際社會中擁有的權力很大,但為了重新建立一個更加繁榮的世界,美國在同其他國家打交道時往往樂於分享自己的財富,表現的非常友好、很寬容大量、很慷慨。

對此,李光耀說,恐怕只有崇高理想對人產生的積極作用才能解釋美國人的這種行為方式。

我們來看看歷史事實。

我之前聊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動——柏林空運事件。

文中我說到,能夠讓美國人和英國人如此不計代價、不知疲倦地投入到這場根本看不到頭的救援無底洞裏,從始至終都堅定不移、熱情洋溢,完全不在乎未來有沒有回報的原因,很難用利益論來解釋。

唯一的可能,就是背後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和堅定的人道信念在支撐他們,對於這一點,沒必要自欺欺人去否認。

除了柏林空運的巨量援助,我還同時提到了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又叫歐洲復興計劃,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

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

馬歇爾計劃的施行解救了西歐各國的燃眉之急,使其經濟很快得以復興,從而穩定了二戰後西歐各國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杜魯門政府推行馬歇爾計劃,最大的期待是讓經濟潛力最大的德國能夠成為歐洲經濟復甦的火車頭。

因為美國人認為,雖然二戰摧毀了德國的大部分工業基地,但德國的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基礎設施仍然在歐洲名列前茅。

很難想像,這種毫不吝嗇的傾囊相助發生在兩個剛剛放下武器、停止廝殺的國家之間。

很顯然,支撐這種相互拯救和支持的原因,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悲憫和感同身受。

從國家整體來說,這種悲憫和同理心在美國表現得如此步調一致和超級強大,其原因顯然很難用利益論來解釋。

02

那麼,美國表現慷慨的原因何在?

如李光耀所說,恐怕只有「崇高的理想」才會對人產生這種積極作用,什麼崇高的理想呢?

美國人普遍有一種天命意識,美國本身的建立就是一個「山巔之城」的理想照進現實的例子,對於建立美國的那群人來說,就是「理想照進現實」的具體實踐。

用現在的人的眼光,這幾乎就是天方夜譚,是文藝青年的臆想,但居然差點被一群活在夢中的人實現了。

大概其,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在早期抵達美洲大陸的那群新英格蘭的清教徒眼中,他們所建立的殖民地社會要秉承古希臘人、羅馬人及哥特人愛好自由的傳統,要建立一個於內、對外都享有充分自由的社會。如同日耳曼人在歐洲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美洲殖民者也自期成為「帝國傳承」的另一個主角。

他們認為,即將在新大陸出現的政體是上帝所期許的。

對於這些虔誠的清教徒而言,世界毀滅之前,上帝會給他們開啟一個「黃金新紀元」。而從「五月花號」登陸北美大陸,這種信念隨着清教徒開疆擴土的成就愈發堅定,並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登峰造極,可以說,美國獨立就是這種「黃金新紀元」思想的具體化。

在「五月花號」登陸北美10年後,清教徒建立了馬薩諸塞殖民地,他們中的傑出領袖是被讚譽"被遺忘的美國奠基之父"的約翰·溫思羅普,在他的高超組織下,10餘年間從英國陸續遷來了1.3萬新移民。

這些新移民大多為30歲以上的富裕階層,他們居家遷徙,不但自付遷徙費用,許多甚至帶有僕人,整個教區集體搬遷也不在少數。

美國的第一個圖書館、第一家報紙、第一所公立學校、第一所高等學府、第一家毛紡廠和第一間鐵匠鋪......都是誕生在這裏。

作為公認的「美國文明的搖籃」,馬薩諸塞殖民地被清教徒一手搭建,並以此為根基,向整個北美大陸傳播清教「入世、敬業、勤勉、節約、樂於致富、樂於投資」的生活倫理。

無論是約翰·溫思羅普誓言建在「山上的城」,還是加爾文所說,「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清教徒強烈的選民意識和使命感,不但催生了美國獨立,也從根本上形塑了美國人的精神結構。

03

當然,美國的這些慷慨之舉,以及我對於美國人精神結構的剖析,在大棋黨人看來,是不成立的。

在他們眼裏,美帝總是懷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美國人做好事背後的目的都是陰謀,這世界的所有壞事不用想,都是美國做的。

而在美國國內,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的批評之聲,也是不絕於耳。

畢竟,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慷慨,是要看是不是真金白銀的從自己的口袋裏拿出來。

從別人的口袋裏掏錢來顯示自己很慷慨,並不成立。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人確實是大方慷慨的,畢竟這些錢是從美國人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來,而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慨他人之慨的嘴炮變出來的,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不滿意。

比如在對烏克蘭的援助問題上,美國就從主動變被動承擔着巨大的道義責任,似乎美國就必須援助,而且必須給最多,給少了被人罵,給慢了也要被人罵......

有時候我都搞不明白,這錢到底是誰的?美國人心裏憋屈啊:怎麼你們從我口袋裏掏錢掏得理直氣壯,我給錢的人倒心虛道歉,這就......

而且太過慷慨也許並非全是優點,馬斯克這段發言其實話裏有話,他主要目的並不是在表揚美國,反而似乎在抱怨,「擁有超乎尋常的同理心」,過於慷慨,其實是美國「最大的弱點」,被人利用在所難免。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北游獨立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03/203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