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10元購買力變遷史:曾是半月工資 可買百斤米

10元都能買到什麼?10元購買力隨着時間的變化有何改變?許多市民反映,現在10元錢「買不到什麼東西」。有人說,現在的1000元相當於30年前的30元。

  上世紀80年代,10元差不多可以買整套《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2012年10元只能夠買一本《中國記者》雜誌。

作者:陶然、劉利荷、黃文波

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林道藩到北京西絨線菜市場進行調研,發現用10元可買到21個雞蛋、或5根黃瓜、或3個蘋果、或5張地鐵票、或7個番茄,引發了各地曬物價的熱潮。10元曬物價之風也吹到江門,在江門,10元都能買到什麼?10元購買力隨着時間的變化有何改變?許多市民反映,現在10元錢「買不到什麼東西」。

只夠在飯堂吃兩頓

「現在學校飯堂的飯菜升價了,10元吃兩頓飯都不知道夠不夠。」劉同學是來自五邑大學管理學院大一的學生,說起物價,她忍不住抱怨飯堂的飯菜升價了,「飯堂的飯菜從上個學期開始漲價,漲幅大概從0.5元到1元,一個豬肉西蘭花以前是3元,現在是3.5元,平均一頓飯要比以前貴1到2元,一頓飯就要五六元。」

為此,劉同學和她的舍友開始計劃着在宿舍自己煮飯,「只要周末有空,我們宿舍4個人一起煮麵,放點青菜,吃點從家裏蹭來的臘腸臘肉,這樣算起來都不用10元,就夠我們吃了」。

由於經常自己DIY,劉同學和她的舍友甚至對周邊市場的肉菜價格了如指掌,「豐樂市場比較便宜又方便,橫嶺市場相對比較貴,如果有時間可以去水街,那裏最便宜」。劉同學說,這樣一個月生活費四五百元就可以應付得來了。

去年從中山來到江門讀大學的阿霞提起10元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剛好夠錢回家。因為在江門舊車站買一張回中山小欖的車票要8元,到了小欖再轉一次公交車要2元,可見10元也只是能走個單程。「現在的錢越來越不經用了,以前讀小學的時候,拿着10元就去趕集,可以買很多東西,我記得以前經常帶着10來塊去市集上買參考書,剩下的錢還可以買些零食和髮夾。」

家裏現在每個月會給阿霞四五百元生活費,但是阿霞表示,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如果單靠這幾百塊,生活就變得很緊了,所以她在周末的時候就做一些兼職,幫補「家用」,但即使每天做足8個小時也只是賺到70元左右,一個小時大概才能賺10塊錢。

差不多是一天的交通費

「現在的10元,就相當於我初中時的2元。初中的時候,口袋裏有10元就覺得自己很富有。」25歲的胡小姐在棠下一家大型企業擔任文字工作。她表示,在企業吃飯,三餐都是免費的,住宿舍也只需象徵性地交40元,但這40元還會以水電費補助的方式返還,所以基本上食宿都不需花錢,僅是平日去小賣部買點酸奶、零食,有點小花銷。

即使吃住支出不多,胡小姐都深感,如果口袋裏只有10元,根本不敢出門。「我們出去要搭沙坪的公交車,一上車就要4元,來回都8元了,所以10元只夠我們出市區一次的車費。」她說,自己平日也常去市區,主要是去看電影、買日用品,如果採購,大約每次花費200元,除此之外每月網購衣鞋、化妝品也要500多元,完全就是月光族。但她表示,自己還沒有結婚,吃住也都是在公司,所以對物價上漲並沒有很具體的感受,只是明顯感覺到現在的錢不及以前經用了。

「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一碗蘭州拉麵才四五元,前幾天我去了一次,吃了一碗,加個蛋就差不多10元了,真是恍如隔世啊!」阿秋現在在鶴山某金融機構工作,由於家裏離單位遠,坐公交車來回要一個小時左右,「出去外面吃又貴,回家吃一頓飯,來回坐公交車一趟就要4元了,這樣算,10元差不多一天的交通費而已。」阿秋坦誠,自己目前的工資到手的只有2000多元,為了多存點積蓄,才剛剛工作一年就養成了帶午飯上班的習慣。每天晚上做飯時順便做多點,留一點做第二天的午餐,這幾乎是阿秋每天心裏都在嘀咕的事情。她說,「富人有富人的過法,窮人也有窮人的活法,別人可以用10元買一瓶礦泉水,我的10元可以解決兩天的午餐了。」

勉強解決一天伙食

蔡伯是江門白沙街道一名獨居老人。當筆者看見他的時候,他剛剛從市場買菜回來。他指着手上的菜對筆者說:「2元的菠菜,一斤左右,魚青5元,要吃一天了。」他感嘆說,現在青菜平均都要2元以上,自己是好不容易才找到2元/斤的菜,5元的魚青只有小孩子拳頭那麼大,要分兩餐吃。

「早餐吃個齋腸都要兩元,2元的青菜,5元的肉,油鹽1元,還不算水電,10元只是勉強夠我撐一天。」蔡伯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他說,每月拿430元低保金過日子,面對物價日益上漲,「肯定不能大魚大肉,只好能省則省,反正錢就這麼多了」。

吃清炒土豆絲都不夠錢

「近幾年能夠明顯感覺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下降,現在10元只能吃半頓飯,普通飯館清炒土豆絲都要12元,沒有個200元都不敢出去吃飯。」談到現在的物價,剛步入公務員行列不久的高先生告訴筆者,2008年他在山東科技大學讀書時,那時候一大碗小米飯才5角,一個加肉的菜才3元,10元能吃一天半,一個月生活費300元完全過得去。

2010年考進國家公務員的他,現在單位包吃住,平常踢踢球、買買飲料,一個月的花銷也得1500元,出去買條普通的休閒褲也得差不多200元,而2009年同樣牌子也就100元左右。

10元購買力變遷史

眾多市民說起現在的10元都禁不住感嘆不值錢。過去,10元是否像現在這樣不值錢?10元能買到什麼東西呢?筆者在江門廣泛走訪,發現原來10元甚至曾經能買到20斤菜心、近100斤米、11本書等,許多市民回憶起「當年的10元」都感觸良多,且讓我們來借着他們的回憶,看看這10元購買力的變遷。

就是部隊半個月工資

聽到筆者跟街坊在談10元購買力,在旁邊坐着的李叔忍不住插嘴說:「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伙食一個月不足6元就是困難戶了,現在10元剛好一頓早餐。」李叔回憶以前的物價,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上等米是每斤一毛四分六,現在30斤裝的大米就100多元,以前工資最多也就是30來塊,但是可以用很久,現在有幾千元,一下就花沒了。

強伯有一個收藏舊書的習慣,家裏的書架擺滿了各種各類的黃頁書,談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10元的購買力,強伯從書架上捧了一疊發黃的書下來,「這些書大概就10塊錢左右,你信不信」。筆者算了一下,這一堆書單價從四毛到一塊五不等,出版時間在1967年到1973年之間,11本書一共才9.65元。強伯說,這些書都是上世紀四五十年前的,當時什麼都便宜,他當兵在部隊一個月20元工資,伙食花一個月6元,「一個月買兩本書一兩塊,現在給孫子買三個軟皮抄也要10塊錢了」。

可買近100斤米

「30年前10塊錢就可以買到一雙回力鞋了。」在體育場打球的李先生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回力鞋可是全國名牌,他一直鍾情於回力鞋,到現在,只要一運動就會穿。「現在我腳上的這雙要50多塊呢,但已經變成了人家眼中的便宜貨了。」李先生笑稱,自己以前花10塊錢買名牌,現在花50塊錢卻買的是地攤貨。

有人說,現在的1000元相當於30年前的30元。在鶴山國泰廣場賣大米的惠姨對這個說法一點都不驚訝,「以前一斤大米平均一毛二分,上等米一毛四分六,10塊錢可以買到差不多100斤米了。」惠姨說,現在好一點的大米平均要兩三元一斤,「不要說那麼遠了,早10年,那些外來工每次來買米都是買10元左右,剛好十斤,現在真沒有人來買10元米了。」

筆者還發現,30年前10元能買到很多書,如1985年版的上中下三冊《紅樓夢》、兩冊《三國演義》當年一共才賣10.4元。在五邑大學圖書館中,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寫的《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上下兩冊共2600多頁售價共11.75元,這在如今只夠買一本《中國記者》雜誌。

能買20斤菜心

「我在1992年、1993年的時候開始賣菜,那時五六毛錢的菜心我都賣過,10塊錢可以買20斤菜心,可以吃半個月了,但現在10塊錢只可以買兩斤左右。」何阿姨在城建新街市場買菜已經20多年了,在這20年間,見證了菜心從五六毛錢一斤到四五塊錢一斤的「穩步上升」過程。

「上世紀90年的時候,我們單位去聚餐,當時飯店10塊錢就一大盤鵝肉,小菜兩三塊錢一個,現在10塊錢連一隻鵝腿都買不到。」溫先生現在是江門某電化廠的員工,看着飯桌上90元的半隻燒鵝,他說時代真的變了,「以前我的工資才每個月155塊,10塊錢的概念就相當於現在差不多兩百塊了,當時為了買一件夾克,我每個月存10塊錢,存了一年才夠錢買。」

夠吃半個月早餐

「現在10塊錢可以買3個大包,10年前就可以買6個,10年前的10塊錢比現在起碼買到多一倍的東西。」說起10元的購買力,陳叔顯得有點激動。陳叔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一名退伍軍人,說起人民幣購買力的變化,陳叔心中還真有一本經。他說現在距離10年前並不遙遠,但是物價漲了差不多一倍,特別是農副產品。

通姨在丹井裏賣菜已經10多年了,說起以前的物價,通姨可謂深有感觸。「以前西紅柿一塊錢一斤,現在好的就兩塊錢,以前10塊錢有菜又有肉了,現在10塊錢買青菜都不夠。」雖然菜賣貴了,但是通姨坦言,自己的生活卻不比10年前好,「我賣的菜貴,別人賣給我的米也貴啊。」

說起10元,在鶴山長大的劉小姐印象深刻:「10年前,我還在上小學五年級,偷了媽媽10塊錢去買保險,被她發現了,差點把我的手指都砍了。以前的10塊錢的分量比現在重多了,早上媽媽都只是給5毛錢我買包子,10塊錢夠我吃半個月的早餐了。現在如果我媽的錢包少了一百塊,她都未必會發現。」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南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