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並非敵人!科學家揭示,適度無聊能激發創意、平衡神經系統,緩解焦慮,讓大腦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喘息空間。
我們都經歷過無聊——那種興趣消退、精神刺激減少的感覺。時間仿佛變慢,我們開始心神不寧。無論是看一部乏味的電影,孩子抱怨「沒事可做」,還是成年人在會議上走神,無聊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體驗。通常,無聊被定義為難以保持對當前活動的注意力和興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種消極狀態,應當儘量避免。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呢?無聊或許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有益的狀態。Silke Bühler Paschen的實驗室研究表明,無聊時大腦的運作方式可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想像大腦像一座城市,各個區域通過神經通路相連,共同處理信息。當我們看一部無趣的電影時,注意力網絡最初會篩選重要信息,過濾干擾。但當內容無法吸引我們時,這個網絡的活動逐漸減弱,我們的專注力隨之下降。
與此同時,默認模式網絡開始活躍,引導我們轉向內心世界,進行自我反思。這種內省正是無聊時的核心活動。比如,你可能開始胡思亂想,回憶童年趣事,或構思一個新奇的故事點子。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內感受」,由大腦島葉負責處理,它能感知身體內部信號,比如察覺到「這部電影真無聊」。
無聊還會激活杏仁核,這個「情緒警報器」處理負面情緒,促使我們尋找更有趣的活動。前額葉皮層的介入則像一個內在嚮導,催促我們放下無聊的任務,去探索新的刺激。正是這種複雜的網絡協作,讓無聊成為大腦的獨特狀態。
現代生活節奏飛快,我們被信息轟炸,壓力重重。成年人忙於工作與家庭,孩子們被課業和課外活動填滿日程。空閒時,我們又習慣刷手機、查郵件、逛社交媒體,時刻保持「在線」。這種不停歇的刺激讓我們的神經系統不堪重負。交感神經系統,負責「戰鬥或逃跑」反應,本應在壓力時刻短暫激活,但在持續的信息洪流中,它常常超負荷運轉,導致「異穩態超載」。這讓我們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增加焦慮風險。
適度的無聊卻能成為解藥。它像神經系統的「暫停鍵」,讓交感神經系統得以喘息。研究顯示,無聊能激發創意,讓思緒進入「心流」狀態;它鼓勵獨立思考,培養探索新興趣的能力;它還能幫助我們正視情緒,提升自尊和情緒調節能力,緩解焦慮。此外,無聊時遠離電子設備,能打破對即時滿足的依賴,減少 compulsive行為。
然而,長時間的無聊可能適得其反,過度活躍的默認模式網絡或與抑鬱相關。因此,關鍵在於適度。允許自己在忙碌中偶爾停下來,比如放下手機,靜靜地感受片刻的無聊,或許會發現靈感如泉涌。比如,某次無聊的午後,你可能隨手塗鴉,意外勾勒出一幅令人驚艷的畫作。
全球焦慮水平正在上升,尤其在年輕人中。我們總在追求「滿負荷」生活,填滿每一刻空閒,卻可能剝奪了大腦重啟的機會。擁抱無聊,就是擁抱一個讓創意生長、情緒平衡、神經系統放鬆的寶貴空間。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學會暫停,可能是對大腦最好的饋贈。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