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中美關係再趨緊張。外媒報道,華爾街大行近年對在中國發展的態度更謹慎,最壞情況下,甚至會考慮退出中國。對於嘗試在中國發展業務的他們來說,目前正遭受兩大因素夾擊,包括中國經濟低迷抑制交易流,以及美國對中國投資施加愈來愈多限制;隨中美兩國都加征新關稅,前景恐將變得更為艱難。
報道指,中國曾是全球金融業的一顆明珠,如今前景疲軟,促使各大銀行不得不重新調整增長戰略。這種低迷情緒與幾年前的樂觀情緒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曾表明公司致力於全力進軍中國,高盛設想在最樂觀情況下將員工人數倍增。
華爾街幾間大行的高管曾對致力於中國市場侃侃而談,如今卻變得更沉默。在多數銀行的高級全球會議,中國話題基本上已由亞洲議程消失。雖然中國推出一系列刺激措施,但部分高管仍對中國前景的任何實質性改善抱持懷疑態度。對於他們的多數來說,戰略已轉向暫時停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並避免失誤或聲譽風險。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除非美國放鬆對中國施壓,否則這種被動策略下,他們幾乎無大刀闊斧向前行動的空間,且也不太可能有重大改變。
報道提到,退卻的跡象愈來愈多,尤其是在過去兩年。經歷幾輪收縮後,全球最大的幾間銀行已精簡隊伍,將員工數量削至中國監管機構維持在華業務所要求最低水平,包括貸款、交易及投資在內的對華綜合風險敞口已降五分一。
高盛在華員工人數已由2022年峰值減少15%,交易撮合大幅下降,導致該行之前兩年在中國裁員。目前員工總數400多人,雖比5年前增加三分一以上,但遠低於該行最樂觀預測,即將員工人數倍增至600人。報道又引述知情人士稱,瑞銀在中國的投行業務員工數量自2019年以來已減半,至去年底降至約50人。
摩通在2023年進行重大管理層變動,是該行在其中國業務史上從未見過的戰略性重組。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該行甚至為最壞情境做好準備,若美國實施類似針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該行將退出中國,包括由中國刪除或轉移關鍵客戶及公司數據的應急計劃。近年來,摩通的幾位全球經理在內部會議上一再提出對中國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去年在中港兩地進行多年來的最大規模裁員,並在內地擴張上更謹慎,預計盈利能力有限。隨着疫情後,經濟難以復甦,該行拓展收斂,選擇不建立在岸經紀業務,以專注於更精簡的衍生品及期貨策略。該行在本港處理大部分中國市場經紀及諮詢業務。
此外,花旗已退出其在岸消費者財富管理業務,是其更廣泛收縮亞洲及歐洲消費者業務的一部分。報道引述知情人士去年9月指,花旗在中國設立證券子公司方面面臨阻力,原因是美國監管機構要求該行首先解決本地數據及風險問題。美國銀行是唯一一家沒有在岸證券業務的巨頭,但其在本港開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