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大清的形式主義

作者:

道光是苦命的皇帝,繼承父祖的爛攤子,國庫空虛,海內睏乏。不惟不敢南巡北狩,連自家的吃穿度用,也能省就省。過去皇帝一身衣服,穿過就扔,道光得洗三遍才放棄。最過分的時候,居然衣服破了,要人給補好再穿。結果內務府派專人送到蘇州,教蘇州織造找專門的織工來補,打一個補丁,比買件新的還費錢。皇帝喜歡補丁,大臣們就把衣服做舊做破,再打上補丁,一時間,補丁竟然成了時髦,奢費更多。等皇帝發現了這個問題,從自己開始收斂,事情才正常了一點。

道光皇帝,對政事也十二分地上心,臣子的奏章,披閱甚勤,每天天不亮就上朝,朝畢還要看奏章,每天不得閒空。所有的奏章,但有一丁點文字上的紕漏,就會遭致皇帝的一通臭批。弄不好,還會交部議處,丟了烏紗帽。

有人說,這個毛病,是當年的首席軍機大臣曹振鏞教的。讓皇帝有意藉此堵塞言路。其實,曹振鏞這種滑頭滑到骨頭裏的老官僚,斷然不會明晃晃地給皇帝出這樣的餿主意。能創造出「多磕頭少說話」格言的他,怎麼可能這樣說話?道光皇帝再傻,對他再信任,對這種近乎直白的「奸臣之言」,也不會不省查。清代的軍機大臣,跟明代內閣一樣,是有票擬之權的(即寫好對奏章處理意見,用一張紙夾在奏章上,讓皇帝參考)。就算曹振鏞有這個意思,也可以通過票擬的形式,傳達給皇帝,不用這樣鬼鬼祟祟地說私房話。其實,當年的清朝皇帝,原本就喜歡挑這種形式上的毛病,一代代這樣傳下來,形式主義成傳統了,到道光這兒,根本就不可能有所醒悟。

客觀地說,所謂的形式主義,表現在具體的王朝政治中,就是禮儀的講究。而講究禮儀,絕不僅僅是禮貌問題。骨子裏,是一種臣服和效忠的象徵。在禮儀的形式上,不能錯哪怕一丁點,錯了一丁點,就算是無心之失,也是對皇帝的態度問題。所以,不光是在奏摺中,格式和措辭用字不能錯半點。上級派人檢查工作,在接待中也不能有半點差池。因為,來的人,都是奉皇帝之命來的,就算沒有欽差之名,也是代表了皇帝。所檢查的工作,到底怎麼樣,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面上,形式上要做得溜光水滑,天衣無縫。作為王朝政治,無論怎麼強調實事求是,但在實際上,永遠是形式大於內容。所負責的事情干砸了,還可以補救,但形式上錯了,比如奏章格式不對,穿朝服有點小差錯,就可能丟官。下面的人,都明白這個理兒,會用十二萬分的精神,督促下面的人,保證不出差錯。

這種形式主義的精神,還在科舉考試之中,就開始培養了。無論應試的士子文章寫的有多麼的好,但只要格式上錯了一點,或者試帖詩錯了韻,抑或寫了一個半個錯別字,甚至破體字,那就沒戲了。殿試的時候,由於當場交卷,當場判卷,沒有謄寫這一個環節。所以,得高名次的卷子,不僅形式上不能有差錯,而且字要寫的娟秀,符合館閣體的要求。如果應試者一筆字不好,而且過於有個性,那麼名次無論如何都高不了。

通過科舉考試(一般人從秀才考起,得經過多次考試,才有可能中進士),士子們已經牢記了形式大於內容的王朝政治三昧,以後做官,自然會把這一套玩得精熟。一代一代傳下來,形式主義也就根深蒂固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20/216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