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監管機構已告知全球最大的幾家投資銀行,幫助加快中國公司在香港上市的速度,以促進海外融資,振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美中兩國國旗與貨幣示意圖©路透社圖片
七名消息人士稱,中國證監會在10月份召開的兩次會議上表示,正努力加快境外上市的一些審批工作,共有10多家銀行和律師事務所參加了會議。據消息人士稱,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以及中金公司和華泰證券等中企的銀行家出席了會議。
其中兩位消息人士稱,香港交易所也採取了類似舉措,自10月以來也開始與主要的全球和中資銀行進行一對一會談,討論如何優化中國企業的上市流程。此前未有報道過這些閉門會議及其細節,這標誌着中國在2023年3月制定境外融資規則之後的戰略轉變,當局加強了審查力度,此舉導致過去三年境外融資急劇放緩。
對中國大型民營企業史無前例的監管打擊、市場動盪、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擠壓了中企的海外融資。中國證監會沒有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銀拒絕發表評論,其他銀行也沒有回應置評請求。所有知情人士都拒絕透露姓名,因為未獲授權接受媒體採訪。
雖然中國證監會官員在兩次會議上沒有明確指出加快離岸上市的具體地點,但香港是中企首選的離岸籌資目的地,所佔份額超過紐約。由於擔心美國當選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惡化,一些中國公司預計將避免在美國募資,因此上市數量的增加將對香港起到提振作用。
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反彈也將與中國政策制定者最近對這個近年來因民主抗議、人才外流和經濟放緩而備受打擊的城市公開表示的支持相吻合。香港交易所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歡迎來自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地的優質公司來港上市」。
其中兩位消息人士說,在10月份的一次會議上,中國證監會敦促IPO中介機構幫助已獲監管機構批准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更快地啟動交易。中介機構在會議上被告知,中國證監會的目標不是讓市場充斥新的審批,而是促成一些「成功案例」,即可提振市場情緒的高調交易。
在多年的放任自流之後,中國於去年3月出台了新的境外IPO規則。銀行家們表示,監管機構的謹慎態度以及更多政府機構參與上市候選企業審批的結果,意味着募資被長期拖延。在中國政府於2021年年中對打車公司滴滴展開調查並對其他私營企業實施打壓後,中企在香港和美國的融資額有所下降。
2022年,首次公開募股和二次上市總額降至140億美元,同比下降75%,中企在美國的新上市數量比2021年下降了96%。今年通過境外上市募集的資金僅為2021年的三分之一。此前,由於市場波動、高利率環境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境外投資者也對中企上市避而遠之,而企業也對估值被壓低的股票上市猶豫不決。
其中兩位消息人士說,10月份在香港與投資銀行家會面時,香港交易所官員敦促他們找出中企上市申請過程中的瓶頸,並分享具體案例。討論中的一個重點領域是快速推進已在內地上市的公司二次上市。其中一人補充說,目標是「大大縮短」在香港出售此類股票的時間。
一位消息人士和另一位熟悉監管思路的消息人士稱,中國證監會並不擔心A股公司在境外二次上市會消耗內地的流動性。香港交易所10月份縮短了該交易所和香港證券監管機構對此類上市申請的反饋時間。
一家全球性公司的資深股票資本市場銀行家估計,到2025年,第二上市將上升到香港交易所上市業務的50%左右,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僅有三家公司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