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下面這兩張圖,解釋了年輕人為什麼在鄭開大道上。
因為有了上面一張圖,所以出現了下面一張。
但是,認真想一下,在本質上其實是因為下面的,才有了上面的。
只要你騎行在道路上,你就會感受到自由。
這不是約翰-穆勒或者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而是更本質的肉體移動的自由。
有些學校向同學們發放「臨時出門證」,這又讓人想起過去幾年的時光。它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會騎行。
是啊。一切都是臨時的,都不被自己掌握。那麼,就讓我們去受累、去流汗,用父母給的身體和體力,證明有一個東西是自己的。
據說有不少外地人也到鄭州,準備騎行去開封;一些鄭州的同學,搞不到自行車,步行去開封。自從北宋滅亡,開封就沒這麼受歡迎過。
開,封,開……這成為一種抽象。開封是2024年年底年輕人的首都。
很多人對大學生們冷嘲熱諷,甚至咒罵,覺得他們是流動的造糞機;或者認為他們耽誤了交通——我完全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2009年夏天的一天,處在困惑中的、還年輕的我,曾經在晚上花了13個小時,沿着成都三環路步行了一圈,大概有51公里。即使又回到原點,這樣的徒步也收穫很大。
而對鄭開大道上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騎行至少讓他們知道,開封就在前方。灌湯包不重要,前方很重要。
也不要拿他們和凱魯亞克那一代的「在路上」相比。如果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溫順的、匱乏的,那也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社會塑造了他們。現在他們試圖邁出第一步,社會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先是把他們當成文旅業的貧窮消費者;然後是鄭開大道上需要清理的共享單車「等物品」——為什麼不把他們看成是一個個活着的年輕人呢。
活得不太好。很窮,也不太有希望;但這樣的肉體移動,終究證明他們仍然是活着的。
其實不要說騎行到開封,即便是下樓騎行或者跑步5公里,都是好事情。不讓騎行,不讓移動,不讓男男女女走到一起,你們又怎麼指望年輕人提高生育意願呢。